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总结和反思金融危机的诱发根源,是为了探寻人类能够避免“经济劫难”的对策良方,但专家学者们显然不乏从制度缺失的层面来反思这场危机,而往往忽视在市场和政府双失灵下诊治金融危机的“伦理偏方”。金融危机背后所隐藏的“经济人”偏执、“自由”的扭曲与滥用、信用的漠视与践踏、工具理性的无限度扩张等,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金融与道德的冲突无可避免。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金融从业人员;道德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2009年2月2日,温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说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话:“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道德,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跨越了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而这一话题在当下频频被热议,就是由于它从多层面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在各行各业中,往往是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可以游走在道德的边缘,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领域。因此现今在金融学研究中提升“道德”的地位也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道德是金融的隐形生产力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良好的金融体系是形成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经济体的必要条件,它实现了资金从储蓄者向具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者手中的转移。而金融领域也是道德活动的领域,也受其影响和制约,哪怕是再优越再发达的金融体系,也离不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首先,金融活动主体受其信奉的道德准则所支配,用于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和解决各类经济矛盾。参与金融交易的人总要基于社会的道德环境,按照自己认定的某些伦理原则进行金融交易,以谋求其金融资产的理想配置,获取收益。因此,道德应作为金融的内生变量发挥作用。其次,市场经济中,主体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编织网,然而道德便成为这个关系网的连接媒介之一,如果信用和道德的媒介发生变异或断裂必然会对整个关系网产生连锁性的破坏,贯穿于金融网络之中的伦理准则在无形中确保着经济运行的效率,整个金融体系发挥的一切作用无不建立在一条道德底线之上。
因此,当人们在金融活动都自觉以道德为准则时,金融市场上的信息就更加真实可信,运行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使得交易能有序进行,发展也会加速,那么金融市场地稳定前行也就得以实现。
二、金融与道德的不和谐之音
1.金融從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金融职业道德,就是金融从业者在从事金融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是由多层次要求构成的规范和意识,是金融活动的命脉。金融从业人员道德缺失会直接导致金融内部的腐败,金融从业人员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使得金融所具有的经济调控作用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运用广泛,金融从业人员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利用金融业务的利息差、时间差、行际差等隐蔽手段谋取利润的案件也已经屡见不鲜逐,如金融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巨额公款为个人进行股票交易、利用变更电脑数据贪污或挪用公款等。金融经管人员更是可以利用自身的职位之便恶性的发放贷款、收受贿赂等从而导致国家财产损失严重。而金融从业者之所以有道德问题,归根结底可以说是经济利益与道德价值的矛盾。西方人往往追究这一问题产生根源在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约束不健全以及约束不力,却对于导致道德问题的人员品质、追求等方面因素却并无丝毫责难,这是不正确的。
2.从华尔街精英看金融职业道德
美国是当今世界金融体系最发达的国家,那么以它为例,众所周知,华尔街金融服务的操作和服务都极为复杂,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背景,缺乏金融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根本无法通过自己的准确判断来购买金融产品,因此人们购买的依据通常是对华尔街金融精英的充分信任。可是经过了重重叠叠的中间环节,被投资者和最终的投资者相互之间根本无法了解,投资者已全然不知在市场上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市场价格也失去了传递风险的能力。此种情形下,希望就只有寄托在华尔街精英们的职业道德上了。
然而,资本对利润无限追逐的本性,造成了华尔街精英们热衷于金融创新,而花样众多的金融衍生品逐渐滋生了不可承受的道德风险。很多时候金融新工具的发明和金融从业人员对这些新发明的运用就是在试探法律的边界,如果落在合法这一边,结果就是伟大的创新;如果落在非法的那一边,则可能使人锒铛入狱。而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拿着上百万上千万的薪水,在市场持续火爆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下,更是希望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加大交易量,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利益。因为金融创新总是以规避和转嫁风险的形式出现,过度的金融创新,带来了虚拟经济膨胀,导致信用投资破裂资金断链。金融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堕落,在他们抛弃了行业自律和道德规范时,市场交易所需的公开公正也就得不到任何保障,累积起来的道德风险无疑成了滋生金融危机的酵母。
三、金融危机是道德危机的表征
现如今,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已不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更加深刻的文化系统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信仰、生活信心和精神皈依。
可以说,次贷危机就是美式道德观的一个因果报应。所谓次贷危机,即由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人违约,由个人信用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的爆发固然与经济周期率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有关,但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深层次审视这一经济事件,就会发现从华尔街的贪婪、到美国令人咋舌的信贷消费模式、到美国国家的强权主义和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以及美国对风险的高明转嫁进而将世界拖下水,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无一不涉及巨大的利益、隐藏着深刻的道德因素。在《次贷危机真相》一书中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业内人士理查德·比特纳说到,“几乎在每个环节中都充斥了谎言与虚假的评估”。不得不说,在危机中,人性贪欲的极度、人们手段的极致,以及个人道德的缺失和商业伦理的寡薄已经远不是少数贪婪者的问题,而沦为一个社会和时代的问题。这种道德危机的集中体现便是现代社会从个人、机构到国家对诚信商业伦理的违背,对节制美德的冷落和抛弃,及其在金融危机发生和救市过程中对风险和责任的不断转嫁的损人利己行为。
次级贷款兴起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1980、1982、1986年美国分别颁布了《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可选择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 和《税务改革法案》 ,为次级贷款铺平了道路。1993年底,随着利率的走高,标准类贷款数量收缩,为了弥补这个缺口,经纪商和贷款公司开始创造次级抵押贷款。剖析次贷危机的过程就可观望见一幅各大利益集团连环欺诈的图象:先是商业银行给没有还款能力,信用级别低的穷人提供了住房贷款,原因是贷给信用级别低的人利率可以很高,而贷给信用级别高的人利率却较低;商业银行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产生出了按揭证券,以高利率卖给投资银行,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从贷款风险的承担者变成了贷款的过手人、经纪人;而投行将这些“有毒的”抵押贷款打包证券化则是为次级贷款插上腾飞的翅膀,这就为次级贷款提供了二级流通市场;与此同时为了让投资者不心生疑惑,为次级债上了保险,保险公司在利益的诱导下,承保分担了风险。令人惊讶的是就是这些不值钱的次级债却被美国享誉世界的三大评级机构评成优质证券,而向来号称没有制度漏洞的美国监管成却成为真空,这些机构的准确度、客观性、透明度被利益吞噬得荡然无存。在一系列完美组合中,有4万亿美元的次级债、600万亿的充满“创新性”的金融衍生品卖到了全世界,造成了美国人民住房,全世界埋单的结果。金融工程真是魅力无穷,创造出来的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引用电影《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里Gekko先生的一句话:“They got all these fancy names for trillions of dollars of credit. CMOs、CDOs、SIVs、ABSes, I honestly think there’s may be only 75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know what they are.”抵押贷款行业再也不是借款人和银行双向关系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是变成了一条将所有人都席卷进来的巨大的食物链,它在短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来令人忘乎所以的繁华,也会在短时间内将所有人的财富吞噬殆尽。因为整条食物链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都来自于借款人按期偿还贷款,如果借款人按期还钱,一切都很美好,所有人都是赢家,而一旦借款人没有能力如期还钱,整个资金链条立即断裂,所有人都逃脱不了损失的命运。那么,这个基础足够稳定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存在着金融职业道德的阴影,而这一切都进一步地增加了次级贷款的违约风险,金融行业职业道德的缺失加速了这个这条食物链的延伸,也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金融职业道德问题的出路
如果将金融危机视为一个契机,那么它就是人们认识和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的发现机制、反省机制和纠错机制,它能促使人们审视当代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 社会发展模式和流行的道德价值观念。并且对于金融体系尚不发达的我国来说,更应敲响道德的警钟、早作准备。这中关键一方面就在于人们是否能探寻金融道德问题的理性出路。否则,金融危机只是今后仍然会发生的一个必然事件,其积极价值不会被真正发掘。
1.金融道德教育
培养金融人才应该“营养均衡”,根据一些研究表明,较为合理的比例应为:金融技能占50%、商业智慧占20%、伦理道德占20%、管理哲学占 10%。尤其在培养高级金融人才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全球伦理道德教育,它比金融技能和商业智慧更重要。所以,可以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和学先进、学英模活动结合起来,使从业人员学法、知法、懂法,依法办事。并且,注重开展针对性教育,如进行案例剖析等。
2.建立金融道德的运行机制
金融主体行为的约束有赖于完善的制度设计,只有在规范科学的制度约束下,金融主体才会在博弈规则中自觉放弃诸如暗箱操作、内部交易、违规放贷等不法行为。建立此项机制包括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对违规经营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金融从业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并完善金融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等等。它有利于金融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落实,有利促使金融从业人员把金融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变成自己的行为准绳。
3.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
无论制度规范和道德准则设计得多么完美,都离不开监管的效力。金融自由化程度越高、危机蔓延的速度越快,监管部门的介入时机就越重要。从监管上着手,关键是要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社会中介机构监管为辅、企业相互监督和民众参与监督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并且强化各自的监管职能。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利率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改革,金融机构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分业经营的限制逐渐模糊。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那么就更需要加强监管,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结语
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是金融只是实体经济“寄生行业”,如果抛开实体经济疯狂地发展金融产业,虽然短期内可以创造辉煌,但是这个辉煌只是一个美丽的幻影,迟早有一天会破灭的。美国的次贷危机之路,就是这样的典范。市場经济一定要有其道德基础,只有这样,“看不见的手”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离开了这个道德基础,一切都会发生扭曲。亚当·斯密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国富论》,还为我们留下了《道德情操论》,只不过很多人忘了后者。我们需要自由,但是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节制的自由,我们在享受自由的时候,也要遵守自由的道德,承担自由的代价。
纵观现实,金融从业人员道德责任现状堪忧,加强金融从业人员道德建设己是整个金融体系刻不容缓的的需求。在市场化下,金融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看似不可避免,但并非不可调和。一方面,道德可以作为金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道德的形态反映了金融发展的状况,并且有赖于金融的变革与完善。如果能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使之和谐发展,互促互进,那么整个金融体系将更加繁荣稳定有序,在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中保持活跃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
[2]汪荣有,段建斌.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
[3]曾盛聪.金融危机的“伦理诊治”:合理性及其限度.
[4]郑庆寰.美国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对比——从道德风险视角的考察.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金融从业人员;道德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2009年2月2日,温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说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话:“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道德,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跨越了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而这一话题在当下频频被热议,就是由于它从多层面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在各行各业中,往往是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可以游走在道德的边缘,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领域。因此现今在金融学研究中提升“道德”的地位也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道德是金融的隐形生产力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良好的金融体系是形成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经济体的必要条件,它实现了资金从储蓄者向具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者手中的转移。而金融领域也是道德活动的领域,也受其影响和制约,哪怕是再优越再发达的金融体系,也离不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首先,金融活动主体受其信奉的道德准则所支配,用于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和解决各类经济矛盾。参与金融交易的人总要基于社会的道德环境,按照自己认定的某些伦理原则进行金融交易,以谋求其金融资产的理想配置,获取收益。因此,道德应作为金融的内生变量发挥作用。其次,市场经济中,主体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编织网,然而道德便成为这个关系网的连接媒介之一,如果信用和道德的媒介发生变异或断裂必然会对整个关系网产生连锁性的破坏,贯穿于金融网络之中的伦理准则在无形中确保着经济运行的效率,整个金融体系发挥的一切作用无不建立在一条道德底线之上。
因此,当人们在金融活动都自觉以道德为准则时,金融市场上的信息就更加真实可信,运行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使得交易能有序进行,发展也会加速,那么金融市场地稳定前行也就得以实现。
二、金融与道德的不和谐之音
1.金融從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金融职业道德,就是金融从业者在从事金融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是由多层次要求构成的规范和意识,是金融活动的命脉。金融从业人员道德缺失会直接导致金融内部的腐败,金融从业人员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使得金融所具有的经济调控作用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运用广泛,金融从业人员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利用金融业务的利息差、时间差、行际差等隐蔽手段谋取利润的案件也已经屡见不鲜逐,如金融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巨额公款为个人进行股票交易、利用变更电脑数据贪污或挪用公款等。金融经管人员更是可以利用自身的职位之便恶性的发放贷款、收受贿赂等从而导致国家财产损失严重。而金融从业者之所以有道德问题,归根结底可以说是经济利益与道德价值的矛盾。西方人往往追究这一问题产生根源在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约束不健全以及约束不力,却对于导致道德问题的人员品质、追求等方面因素却并无丝毫责难,这是不正确的。
2.从华尔街精英看金融职业道德
美国是当今世界金融体系最发达的国家,那么以它为例,众所周知,华尔街金融服务的操作和服务都极为复杂,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背景,缺乏金融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根本无法通过自己的准确判断来购买金融产品,因此人们购买的依据通常是对华尔街金融精英的充分信任。可是经过了重重叠叠的中间环节,被投资者和最终的投资者相互之间根本无法了解,投资者已全然不知在市场上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市场价格也失去了传递风险的能力。此种情形下,希望就只有寄托在华尔街精英们的职业道德上了。
然而,资本对利润无限追逐的本性,造成了华尔街精英们热衷于金融创新,而花样众多的金融衍生品逐渐滋生了不可承受的道德风险。很多时候金融新工具的发明和金融从业人员对这些新发明的运用就是在试探法律的边界,如果落在合法这一边,结果就是伟大的创新;如果落在非法的那一边,则可能使人锒铛入狱。而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拿着上百万上千万的薪水,在市场持续火爆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下,更是希望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加大交易量,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利益。因为金融创新总是以规避和转嫁风险的形式出现,过度的金融创新,带来了虚拟经济膨胀,导致信用投资破裂资金断链。金融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堕落,在他们抛弃了行业自律和道德规范时,市场交易所需的公开公正也就得不到任何保障,累积起来的道德风险无疑成了滋生金融危机的酵母。
三、金融危机是道德危机的表征
现如今,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已不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更加深刻的文化系统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信仰、生活信心和精神皈依。
可以说,次贷危机就是美式道德观的一个因果报应。所谓次贷危机,即由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人违约,由个人信用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的爆发固然与经济周期率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有关,但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深层次审视这一经济事件,就会发现从华尔街的贪婪、到美国令人咋舌的信贷消费模式、到美国国家的强权主义和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以及美国对风险的高明转嫁进而将世界拖下水,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无一不涉及巨大的利益、隐藏着深刻的道德因素。在《次贷危机真相》一书中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业内人士理查德·比特纳说到,“几乎在每个环节中都充斥了谎言与虚假的评估”。不得不说,在危机中,人性贪欲的极度、人们手段的极致,以及个人道德的缺失和商业伦理的寡薄已经远不是少数贪婪者的问题,而沦为一个社会和时代的问题。这种道德危机的集中体现便是现代社会从个人、机构到国家对诚信商业伦理的违背,对节制美德的冷落和抛弃,及其在金融危机发生和救市过程中对风险和责任的不断转嫁的损人利己行为。
次级贷款兴起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1980、1982、1986年美国分别颁布了《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可选择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 和《税务改革法案》 ,为次级贷款铺平了道路。1993年底,随着利率的走高,标准类贷款数量收缩,为了弥补这个缺口,经纪商和贷款公司开始创造次级抵押贷款。剖析次贷危机的过程就可观望见一幅各大利益集团连环欺诈的图象:先是商业银行给没有还款能力,信用级别低的穷人提供了住房贷款,原因是贷给信用级别低的人利率可以很高,而贷给信用级别高的人利率却较低;商业银行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产生出了按揭证券,以高利率卖给投资银行,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从贷款风险的承担者变成了贷款的过手人、经纪人;而投行将这些“有毒的”抵押贷款打包证券化则是为次级贷款插上腾飞的翅膀,这就为次级贷款提供了二级流通市场;与此同时为了让投资者不心生疑惑,为次级债上了保险,保险公司在利益的诱导下,承保分担了风险。令人惊讶的是就是这些不值钱的次级债却被美国享誉世界的三大评级机构评成优质证券,而向来号称没有制度漏洞的美国监管成却成为真空,这些机构的准确度、客观性、透明度被利益吞噬得荡然无存。在一系列完美组合中,有4万亿美元的次级债、600万亿的充满“创新性”的金融衍生品卖到了全世界,造成了美国人民住房,全世界埋单的结果。金融工程真是魅力无穷,创造出来的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引用电影《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里Gekko先生的一句话:“They got all these fancy names for trillions of dollars of credit. CMOs、CDOs、SIVs、ABSes, I honestly think there’s may be only 75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know what they are.”抵押贷款行业再也不是借款人和银行双向关系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是变成了一条将所有人都席卷进来的巨大的食物链,它在短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来令人忘乎所以的繁华,也会在短时间内将所有人的财富吞噬殆尽。因为整条食物链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都来自于借款人按期偿还贷款,如果借款人按期还钱,一切都很美好,所有人都是赢家,而一旦借款人没有能力如期还钱,整个资金链条立即断裂,所有人都逃脱不了损失的命运。那么,这个基础足够稳定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存在着金融职业道德的阴影,而这一切都进一步地增加了次级贷款的违约风险,金融行业职业道德的缺失加速了这个这条食物链的延伸,也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金融职业道德问题的出路
如果将金融危机视为一个契机,那么它就是人们认识和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的发现机制、反省机制和纠错机制,它能促使人们审视当代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 社会发展模式和流行的道德价值观念。并且对于金融体系尚不发达的我国来说,更应敲响道德的警钟、早作准备。这中关键一方面就在于人们是否能探寻金融道德问题的理性出路。否则,金融危机只是今后仍然会发生的一个必然事件,其积极价值不会被真正发掘。
1.金融道德教育
培养金融人才应该“营养均衡”,根据一些研究表明,较为合理的比例应为:金融技能占50%、商业智慧占20%、伦理道德占20%、管理哲学占 10%。尤其在培养高级金融人才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全球伦理道德教育,它比金融技能和商业智慧更重要。所以,可以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和学先进、学英模活动结合起来,使从业人员学法、知法、懂法,依法办事。并且,注重开展针对性教育,如进行案例剖析等。
2.建立金融道德的运行机制
金融主体行为的约束有赖于完善的制度设计,只有在规范科学的制度约束下,金融主体才会在博弈规则中自觉放弃诸如暗箱操作、内部交易、违规放贷等不法行为。建立此项机制包括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对违规经营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金融从业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并完善金融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等等。它有利于金融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落实,有利促使金融从业人员把金融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变成自己的行为准绳。
3.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
无论制度规范和道德准则设计得多么完美,都离不开监管的效力。金融自由化程度越高、危机蔓延的速度越快,监管部门的介入时机就越重要。从监管上着手,关键是要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社会中介机构监管为辅、企业相互监督和民众参与监督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并且强化各自的监管职能。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利率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改革,金融机构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分业经营的限制逐渐模糊。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那么就更需要加强监管,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结语
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是金融只是实体经济“寄生行业”,如果抛开实体经济疯狂地发展金融产业,虽然短期内可以创造辉煌,但是这个辉煌只是一个美丽的幻影,迟早有一天会破灭的。美国的次贷危机之路,就是这样的典范。市場经济一定要有其道德基础,只有这样,“看不见的手”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离开了这个道德基础,一切都会发生扭曲。亚当·斯密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国富论》,还为我们留下了《道德情操论》,只不过很多人忘了后者。我们需要自由,但是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节制的自由,我们在享受自由的时候,也要遵守自由的道德,承担自由的代价。
纵观现实,金融从业人员道德责任现状堪忧,加强金融从业人员道德建设己是整个金融体系刻不容缓的的需求。在市场化下,金融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看似不可避免,但并非不可调和。一方面,道德可以作为金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道德的形态反映了金融发展的状况,并且有赖于金融的变革与完善。如果能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使之和谐发展,互促互进,那么整个金融体系将更加繁荣稳定有序,在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中保持活跃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
[2]汪荣有,段建斌.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
[3]曾盛聪.金融危机的“伦理诊治”:合理性及其限度.
[4]郑庆寰.美国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对比——从道德风险视角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