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引入、取消、再引入的曲折过程。而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会计备受质疑,美国议会甚至要求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对争论爆发的原因、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问题以及公允价值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人们不仅在微观的层面上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具体应用产生怀疑,而且在宏观层面上,还对公允价值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提出批评。会计历来都具有经济后果,这就促使我们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探讨公允价值如何估计,还要在战略层面上思考如何规避公允价值可能带来的系统风险。
二、争论爆发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将目光聚焦在公允价值上,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公允价值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二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苏东海等(2010)从传染效应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遭遇批判的原因。政商两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群起而攻之不外乎是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会计,导致证券资产的减值信息迅速向银行资本金和实物资产传递,进而市场也就陷入了恐慌,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以此种思路探寻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不免有舍本逐末之嫌。
郑鸣等(2009),黄世忠(2009),王守海等(2009),刘红忠等(2011)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成为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和利润呈现出顺周期的特征。不可否认,公允价值会计的确具有顺周期性。但于永生(2009)、李文泓(2009 )认为顺周期效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允价值会计不是直接诱因。G20(2009)也已经认识到,从危机前的金融体系状况来看,此次危机与过去的多次危机并无本质差别。此外,苏东海等(2010 )认为投资者心理恐慌也可能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世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性也是金融危机爆发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分析,以公允价值会计可能导致的金融市场传染效应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作为否定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并不充分。公允价值的順周期效应只是美国金融体系很小的一个方面,单纯地进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订并不能减轻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不能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三、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公允价值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然而,任何会计方法的采用,都有潜在的缺陷。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着以下几种缺陷:
郑鸣等(2009)、黄世忠(2009)、蒋燕辉(2009)、苏东海等(2010)指出由于国际金融动荡,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严重丧失了会计的一贯性。应考虑当“很难发生的突发事件”(比如金融危机)发生使得“有序的交易市场”假设不能满足时,可以暂时放弃公允价值,选择一些替代的计量方式。
蒋燕辉(2009)、苏东海等(2010)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严重降低或化解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王建玲等(2008)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周明春,刘西红(2009)在对比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优缺点后,提出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公允价值并不易推广应用。
实际上,公允价值应当是在一个完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使用的,这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具备灵活的调控机制和健全的政策体系。由于公允价值会计涉及众多复杂的问题,中国应首先检测将公允价值全面用于信息披露是否可行,再考虑是否将公允价值会计全面用于会计核算。
四、公允价值的最新发展
在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信息披露方面,徐晟(2009)、王守海等(2009)、葛家澍(2009,2010)、郝振平等(2010)鼓励更多的表外披露,充分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较高的优点,并注意提高其信息质量。
在应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方面,潘秀丽(2011)认为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通过限制使用计量选择权、提供金融资产计量操作指引等措施来减少转换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黄世忠(2009)指出会计层面的对策本质上属于权宜之计,而监管层面的对策具有标本兼治的性质。
在会计理论的构建方面,任世驰等(2010)认为公允价值与按“目标导向”路径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存在冲突和矛盾。必须基于公允价值基础重构科学的会计理论,并以该理论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践。
历史上每一次金融危机和大的经济波动都会带来会计的改革与进步,此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会计学术界在回击外界对公允价值不“公允”的质疑的同时,承认公允价值存在的缺陷,并对微观的会计处理以及信息披露等和宏观上的顺周期效应做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基于公允价值基础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任重而道远。
五、结论
本文对与近期公允价值论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回顾梳理。总的来看,政商两界对公允价值的种种责难大都经不起推敲,指责公允价值为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更是完全站不住脚。但不可否认,会计准则的执行具有经济后果,公允价值导致的市场波动性和顺周期效应是其主要缺陷。此次金融危机以极端的方式暴露出公允价值的缺陷,虽然使公允价值遭受质疑,但也为公允价值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契机。未来公允价值会计在技术层面上应该向估值科学化、披露全面化的方向发展;在战略层面上则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在会计与金融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从制度安排上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18-23.
[2] 黄世忠.金融危机触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中国金融,2009(15):35-37.
[3] 苏东海,李西文.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的关联影响研究[J].金融研究,2010(10):198-206.
作者简介:李静勉(198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金融会计。
(责任编辑:刘影)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引入、取消、再引入的曲折过程。而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会计备受质疑,美国议会甚至要求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对争论爆发的原因、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问题以及公允价值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人们不仅在微观的层面上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具体应用产生怀疑,而且在宏观层面上,还对公允价值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提出批评。会计历来都具有经济后果,这就促使我们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探讨公允价值如何估计,还要在战略层面上思考如何规避公允价值可能带来的系统风险。
二、争论爆发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将目光聚焦在公允价值上,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公允价值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二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苏东海等(2010)从传染效应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遭遇批判的原因。政商两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群起而攻之不外乎是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会计,导致证券资产的减值信息迅速向银行资本金和实物资产传递,进而市场也就陷入了恐慌,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以此种思路探寻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不免有舍本逐末之嫌。
郑鸣等(2009),黄世忠(2009),王守海等(2009),刘红忠等(2011)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成为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和利润呈现出顺周期的特征。不可否认,公允价值会计的确具有顺周期性。但于永生(2009)、李文泓(2009 )认为顺周期效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允价值会计不是直接诱因。G20(2009)也已经认识到,从危机前的金融体系状况来看,此次危机与过去的多次危机并无本质差别。此外,苏东海等(2010 )认为投资者心理恐慌也可能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世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性也是金融危机爆发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分析,以公允价值会计可能导致的金融市场传染效应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作为否定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并不充分。公允价值的順周期效应只是美国金融体系很小的一个方面,单纯地进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订并不能减轻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不能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三、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公允价值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然而,任何会计方法的采用,都有潜在的缺陷。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着以下几种缺陷:
郑鸣等(2009)、黄世忠(2009)、蒋燕辉(2009)、苏东海等(2010)指出由于国际金融动荡,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严重丧失了会计的一贯性。应考虑当“很难发生的突发事件”(比如金融危机)发生使得“有序的交易市场”假设不能满足时,可以暂时放弃公允价值,选择一些替代的计量方式。
蒋燕辉(2009)、苏东海等(2010)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严重降低或化解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王建玲等(2008)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周明春,刘西红(2009)在对比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优缺点后,提出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公允价值并不易推广应用。
实际上,公允价值应当是在一个完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使用的,这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具备灵活的调控机制和健全的政策体系。由于公允价值会计涉及众多复杂的问题,中国应首先检测将公允价值全面用于信息披露是否可行,再考虑是否将公允价值会计全面用于会计核算。
四、公允价值的最新发展
在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信息披露方面,徐晟(2009)、王守海等(2009)、葛家澍(2009,2010)、郝振平等(2010)鼓励更多的表外披露,充分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较高的优点,并注意提高其信息质量。
在应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方面,潘秀丽(2011)认为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通过限制使用计量选择权、提供金融资产计量操作指引等措施来减少转换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黄世忠(2009)指出会计层面的对策本质上属于权宜之计,而监管层面的对策具有标本兼治的性质。
在会计理论的构建方面,任世驰等(2010)认为公允价值与按“目标导向”路径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存在冲突和矛盾。必须基于公允价值基础重构科学的会计理论,并以该理论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践。
历史上每一次金融危机和大的经济波动都会带来会计的改革与进步,此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会计学术界在回击外界对公允价值不“公允”的质疑的同时,承认公允价值存在的缺陷,并对微观的会计处理以及信息披露等和宏观上的顺周期效应做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基于公允价值基础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任重而道远。
五、结论
本文对与近期公允价值论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回顾梳理。总的来看,政商两界对公允价值的种种责难大都经不起推敲,指责公允价值为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更是完全站不住脚。但不可否认,会计准则的执行具有经济后果,公允价值导致的市场波动性和顺周期效应是其主要缺陷。此次金融危机以极端的方式暴露出公允价值的缺陷,虽然使公允价值遭受质疑,但也为公允价值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契机。未来公允价值会计在技术层面上应该向估值科学化、披露全面化的方向发展;在战略层面上则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在会计与金融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从制度安排上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18-23.
[2] 黄世忠.金融危机触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中国金融,2009(15):35-37.
[3] 苏东海,李西文.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的关联影响研究[J].金融研究,2010(10):198-206.
作者简介:李静勉(198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金融会计。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