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竞技赛事推进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初探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各级各类竞技赛事的开展,展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成果,也极大地推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本文通过对职业竞技赛事组织与开展现状和竞技赛事对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用的论述,探讨了以竞技赛事强力推进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设想和途径。
   关键词:竞技赛事;专业技能;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0-02
  
   職业竞技赛事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高校联盟和高校等组织不断举办各级各类专业能手大赛、专业技能竞技大赛、行业状元大赛等技能竞技赛事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和开展,展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成果,创新了专业技能培养的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锻炼搭建了平台,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一、职业竞技赛事组织与开展现状
   2002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在长春、重庆、天津等地举办过多次技能大赛。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要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按照《决定》的要求,联合有关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集聚了多专业、多类别、多项目的特点。同时,教育部组建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性职教集团,每年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如2008至2011年,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联合工业与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此外,各省级教育部门、各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及各职业院校也积极举办各级各层次的竞技赛事。到目前为止,通过国家、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等各部门竞技赛事的举办,初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赛、人人都参加的职业竞技赛事局面。
   二、竞技赛事对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作用与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意识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理论知识薄弱,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属于二流甚至三流学生,但实际上他们绝非是智力和能力不足,他们在学习中的最大阻力来自于自身的信心不足、学习动机不强、自我约束力较弱。适当参与竞技赛事,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将心理活动最大程度地集中在完成竞赛的学习上,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掌握。同时,竞赛还提供了一个技能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相互观摩技艺、相互切磋技艺、相互学习技艺和相互传授技艺,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不断得到提升。
   (二)领略社会需求,提升实践技能
   竞技赛事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岗位的活动。无论是全国竞技赛事,还是院校内部的技能比赛,在设计竞赛项目内容时,都结合本行业的实际情况,使竞赛项目能适应本行业最成熟、最常见的技能要求,竞赛项目既结合当前实际,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导向。参加竞赛的学生,经过学校组织的强化集训,参加行业企业专家培训,接触到了许多社会需求与实践技能。经过比赛中与其他选手较量切磋、取长补短、交流学习,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三)历经锤炼熏陶,提升职业素质
   大学生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和素质。参赛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通过竞技赛事提供的平台,亲身感受比赛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到了企业一线所必需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实用操作技能,深刻感悟到职业素质的各个方面和重要意义,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了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标榜引领公众,强化学风建设
   身边的榜样可亲可学,榜样的力量无穷大。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参加竞技赛事的学生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学习成绩优异、职业技能精湛,各方面都能堪称模范,广大学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无穷的魅力。在他们的标榜引领与指导下,广大学生自觉学习、苦练职业技能,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过硬的技能本领,从而推动与强化了学风建设。
   (五)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技能培养
   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各项赛事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各项赛事的技术标准,与行业专家零距离接触,详细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学习最前沿的技能。此外,竞技赛事种类繁多,这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与视野,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尝试研究,要关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升了教师自身素质,更新了教师教育理念,推动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六)推进高校建设,提升人才质量
   职业竞技赛事就如一个风向标,竞赛中所体现的对选手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以引导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各项竞技赛事的引导下,高职院校不断修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不断强化实训室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强化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活动;不断强化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推进了高职院校建设,强化了专业技能教育与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竞技赛事强力推进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一)进一步明确职业竞技赛事的指导思想
   做好高职院校的竞技赛事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严格标准、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注重实效的原则,使竞技赛事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实际和技能人才工作的需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既要充分发展竞技赛事工作,又要规范管理。同时,进一步丰富竞技赛事的功能,发挥竞技赛事在培育、选拔、激励、交流、宣传和展示技能人才方面的功能,创造一个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参与者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其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竞技赛事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竞技赛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一个手段,它应该融合在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中。把一些与竞技赛事有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让课程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竞技赛事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以教改为竞技赛事提供更强劲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使“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竞技赛事”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的双丰收。在学生工作中,将一些专业涉及面广,难以具体结合某一门课程的竞技赛事纳入学生社团活动计划中,这样既丰富了社团活动,更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和轻松的氛围中参与竞赛,提高技能。
   (三)建立完善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高职竞技赛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为其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保障。各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出台与竞技赛事有關的文件和规定,使竞赛工作都有据可依。建立与国家、省、市、校级竞技赛事的互通机制,一般来说省级以上赛事均应该有校级竞赛作为支撑,形成“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层层选拔、逐级提高的局面。
   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潜能,提高竞技赛事的参与力度,还需建立和完善竞赛激励机制,政府部门及高职院校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与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相挂钩,可授予一定的学分,颁发奖金、奖章和证书,用人单位对这部分学生可优先录用;对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认定和职称评定倾斜等奖励;对于竞赛中涌现出的成绩突出的院校,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其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等。这些激励性政策使师生看到了希望,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技术、练本领,使竞技赛事更好地运行。
   (四)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竞技赛事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技能上的优势,参与、合作、指导竞赛。一方面,可以从企业现实需要出发,基于工作岗位要求设计比赛项目,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标准和实习实训教学标准,确定一定比例的基础训练项目。这对提高学生实用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率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同时,行业企业以协办的形式出现,可以解决学生强化训练所需的材料、专家咨询指导、设备工具场地等问题,为比赛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这对学校来说无疑是求之不得的。另一方面,通过竞技赛事,可以向企业展示高职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超的技能水平,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的成就,向企业用人单位宣传职业院校的办学状况,更好地畅通学生的就业渠道。由此可见,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中,竞技赛事得到社会广泛参与和企业高度关注,逐步形成“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的良性循环,这恰好是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多点契合、实现双赢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张元.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2\]胡英芹,郑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J\].教育与职业,2012,(2).
  \[3\]黎春秀,张建辉,赵甘林.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的思考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4\]李莹.重视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2011,(2).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和核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因此,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实践经验,重点论述班干部的选拔、使用、管理的艺术,以实现班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优化和良性循环。   关键词:班干部;选拔;使用;培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36-02     
期刊
摘 要:当前,大学教育逐渐普及,高校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许多新问题。如何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优秀思想体系占领学生思想意识主阵地,怎样切实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浮动大,功利性强等问题,成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为此,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新教育载体,更好为内容服务,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
期刊
摘 要:墨子,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史称墨翟,时人尊称为“子墨子”。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与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并称为“世之显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关键词:墨子;经济伦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67-02      一、墨子经济伦理思想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当前,我校正处于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团委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广大团员和青年职工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宣传并贯彻执行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指示和决议,充分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团结带领青年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团的干部是共青团工作的骨干,是带领先进青年
期刊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是中国史学史的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少数民族史学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学习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史学;高等院校;中国史学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64-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愈来愈受到
期刊
摘 要:高校团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及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创新性地开展团工作,是当今团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团员教育、品牌活动、党建带团建三个方面入手,探索高职院校团工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73-02      高校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的
期刊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执政党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研究其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当前大学生对现实政治总体认同度较高,态度积极向上,但在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策及政治效能和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均存在一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政治情感冷漠化和政治价值取向功利化两方面。文章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为进一步探索问题解决之道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期刊
摘 要: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面加强高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意见。因此,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学校的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开展形式多样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培养青年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期刊
摘 要:早期资本主义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率,但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经典社会主义就是在继承其生产力水平、克服其社会不公平状态,苏联特别是中国的传统社会主义则继承了经典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导致了效率的缺失和共同贫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扬弃前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历史,开辟了效率和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效率;公平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许多现实的难题,包括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是制约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所在。农科类专业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就业难、招生难”的“两难”局面,传统的择业观念影响学,学生自身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相对单薄等,都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着眼点。本文据此,提出农业院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科学系统地规范就业指导,搭建更加广阔的的就业平台,进一步完善农科院校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