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业点滴谈

来源 :出国与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欧美同学会共同主办上届“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新京报报道中几个海归的亲身体会也许能够带给众多海归们若干有意的启迪。
  从国外学成归来,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很多海归选择了创业。
  由海归们开创的企业很多都与“成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不过,看似简单的创业之路背后实际上充满着艰辛和挫折,要想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同样需要很多外部条件的支持。
  
  国际贸易领域更加了解国外客户需求
  

  
  张晓岩,女,赴加拿大留学,在国际贸易领域创业
  出国前,张晓岩在一家外企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回来后,没有公司接收,另因为她和国内脱节了很久。正好朋友帮助提供了一些创业机会,现在注册公司也挺简单的,她就自己创办了一家小公司,做国际贸易——通过国外认识的朋友,介绍客户,把国外的产品引进到中国来。
  她觉得作为海归,在做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是,比其他国内人士更了解国外客户的生活、做事方式以及国外市场,有了海外留学的背景后,更容易得到国外客户的信任。但与此同时,创业遇到的问题也有很多,比如现在花的钱基本都是自己的,个人向银行贷款挺困难的,一些政策扶持的项目也多半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对贸易等非高科技领域的支持似乎不够,她特别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海归小生意者一些财政方面的支持。
  
  品牌推广领域
  海归对市场把握更准
  
  董华,男,赴加拿大留学,创办华创奥美品牌推广有限公司
  本来出国后,董华是考虑在国外发展,后来看到中国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便觉得回来找机会也很好。其实出国前他已是某世界500强企业的市场高级主管,但考虑到这些公司内部分工细致,不一定能按自己的想法办事,不如创业。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个团队,大家凑在一起商量觉得创业更富有挑战性。
  海归创业中,普遍觉得最大的困难是融资。前不久,发改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举办的培训讲座,他们请来了知名专家,介绍了28种融资方式、以及中小企业如何提升的战略等,还会对他们认可的项目作担保,这对海归的帮助很大。董华认为创业成功与否和海归受过的教育没有多大关联,海归创业同样面临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时一定要有自强的精神,奋斗求生存。
  
  IT领域“心态调整最重要”
  
  刘有涛,男,赴北美留学,创办恩信科技有限公司
  早在1993年,刘有涛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到2001年,他觉得自己的技术跟不上了,便准备出国学技术,想不到在国外,更为吸引我的是西方人的创新商业模式。
  这给了刘有涛很大的震撼,觉得在国内自己摸索,指不定需要多少年,而出国缩短了这段时间。于是回国后,他转变了方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虽然有了第一次创业的经历,但由于第二次创业引进了新兴的东西,国内人士接受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公司一直处于困难时期,有时候好几个月都没有收入,但仍要支付开发人员的薪水、写字间的租金;最艰苦的时候,员工一周没有一天休息,大家都是勒紧裤腰带。作为海归创业的一分子,刘有涛觉得心态调整最重要,其实把心态放平和了,潜下心来踏实做事才最重要。
  
  人力资源领域“看准了就努力去做”
  
  朱晓平,男,在澳大利亚进行博士后研究,创办中国EAP服务中心
  从国内到国外,从博士到博士后,朱晓平一直从事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一次一家澳洲的EAP(向企业员工、家属提供心理、法律、财务等咨询服务)企业找到他,于是他便从纯理论的研究转向应用服务领域。
  随后这家公司把朱晓平派回国内做总代表;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朱晓平想到了自己创业。
  作为一个原先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员,朱晓平的转变可谓巨大,虽然在科研机构做事,他也能达到一定程度,但为别人打工充其量能成为“专家”,不可能触及商业、管理方面的事情,发展空间有限,但创业中,和朱晓平合作的公司都是顶尖的,使他能学到很多东西,更有成就感。虽然创业肯定有风险,外来的投资也有限,但看准了就要努力去做,这也是留学生涯教会他的。
其他文献
前两天听得一个朋友讲,最近被奥运主题搞得头大,听到奥运营销几个字就晕乎,大家都在讲奥运将会带来的巨大机遇,举国上下一片忙活,行业兄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机会似乎近在眼前,到底谁才会是大赢家呢?  曾有人这么说过,品牌将是中国在本世纪最后的机会。这里所指的品牌,与日常我们的许多企业和广告公司所讲的品牌是有根本区别的,真正强大的品牌,是像可口可乐的老板自诩的那样,即便厂房在一夜之间被烧光,凭借可口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