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大发展、大引进、大改革过程。1979年扬州会议以后,随着“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外国体育理论和思想的引进,展开了体育思想大讨论;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体质测试的制度化、规范化;学校体育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体育师资的培训;新课程标准制订、试验、修订和颁布实施;中央7号文件的出台及开展阳光体育等措施,打出了一组强有力的组合拳,有声有色,但效果并不理想,发人深思!有必要发动全国体育工作者共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创造了世界奇迹,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盛世!1979年首次对全国7~25岁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进行大规模测试,尔后每5年左右测试一次,测试数据清晰的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全面下滑过程中,呈现4个特点:一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发展总体呈连续下滑趋势;二是下滑趋势中呈波浪式,有两个阶段下滑趋势明显,且呈全面下滑趋势,即1991—1995年、2000—2005年;三是农村学校学生体质总体下滑幅度大于城市;四是身体机能、素质的核心指标全面下降,如肺活量、耐力素质下滑尤为严重[1]。令人费解的是,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时期,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期;正是竞技运动金牌丰收期;正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期;正是启动新课程标准改革期。为什么这么多有利因素没有促进青少年体质增强,反而是全面下滑呢?
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以牺牲人的野性为代价,实在是太惨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以人的异化为代价,那就本末倒置了。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大体有7个说法。
1)传统文化说。主要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重文轻武”。
2)营养说。其理论基础是营养为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突出问题是中国青少年营养结构不科学、不合理,造成肥胖儿童增多。
3)应试教育说。主要观点是应试教育使没有成为应试内容的科目受到忽视。目前中小学体育师资储备不齐,开课率不足具有一定普遍性。杨桦等全国政协委员呼吁体育列入高考科目[2],就是一种社会反映。
4)生活环境说。主要指城市化步伐加快,孩子们活动空间变小;城市夜生活丰富,睡眠时间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电视机、电脑前停留时间过多,活动减少。
5)独生子女说。我国从1979年开始,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城市育龄夫妇基本上只允许生一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大约少生了3亿个孩子,城市里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引发一系列社会需应对的问题。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期,正好与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成长期吻合。
6)体育思想说。这是核心问题,又是充满争论的问题。首先是体育基本理论建构的缺失。体育中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3种形态分野清晰,体育应该成为一个学科而不是教育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3]。教育也无法涵盖像奥林匹克这方面内容。学理上要分清楚什么是体育、什么是竞技,才有可能目标清晰、措施有力。其次是战略思想失衡。中国体育是各行各业中最早提出强国口号的。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建设体育强国,1984年再次强调,尔后进一步推行“举国体制”。重“奥运争光计划”,轻“全民健身计划”的质疑之声,在学界不绝于耳。设想两者应有互相促进效应,甚至理解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金牌大丰收之日,恰好是青少年体制滑坡之时!
7)学校体育说。青少年体质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体育无力承担全部责任,但他又是最有保证、最有力度、最为有效的途径。学校体育的问题,比较多观点认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不够清晰,检查评价措施不够有力,学校学生安全事故归责不清,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够强;体能类较大强度的身体训练太少,这是造成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上述7个说法中,学界认为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和传统文化说,但这两方面应该比1979年之前有所改善,就算基本一样,也不能说明它们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因。环境对一个人生长发育有深刻影响,但全国青少年体质调查的数据却是城市优于农村,所以,城镇化速度在加快、人口比例中城镇人口在增加,也可以不作为主要原因讨论。剩下的就是体育的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尤其要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体育理论工作者深入反思。
反观我们邻国日本,两国同处亚洲,同为黄种人,可比性比较强。日本对青少年体质关注早、起步快、措施实、效果明显。日本从1879年开始对学生进行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至今已积累130多年日本青少年生长发育资料。日本对青少年体质的干预主要通过立法和相应的行动计划来进行。这在法治国家,措施是有力的。日本1954年出台《学校营养午餐法》、1961年颁布《体育振兴法》,把日本体育指导思想清晰规定为“促进国民身心的健全发展,形成明朗而又充实的国民生活为目的”。2005年出台《饮食教育基本法》,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一系列行动计划。
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日本青少年体质促进问题,也进行比较多的中日比较研究[4-6],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新生儿身长、体重无显著性差异,中国新生儿略优于日本新生儿;2)6岁以前两国儿童身体形态和活动能力无显著差异;3)7岁开始差异逐步加大,12~14岁间差距最为明显,15岁后差距开始收窄。这些仅从体重、身高、立定跳远、50 m跑、握力5项指标比较。这5项指标均是两国儿童体质测试内容,是客观指标,有较强可比性。如比较耐力、肺活量等指标,问题更为突出。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国40岁以下同龄人,平均身高高于同龄中国人!也就是说40岁以上的中国人平均身高高于同龄日本人!这个年龄阶段的两国人身高都有所提高,只是提高存在快慢之分。这一情况出现正好是在日本《体育振兴法》、《学校营养午餐法》颁布实施之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两大战略”,尔后的“体育法”、“素质教育”也颁布实施,个中的差异、效果的不同,有必要引导讨论、总结。
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突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终身体育的理念,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的实践指引;实施“全人”教育,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尺度,重新构建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厘清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强化促进学生体质的措施。广大体育工作者要有危机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思考,深化研究,努力实践,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止跌回升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赵霞. 我国汉族学生体质发展趋势研究[J]. 体育学刊,2012,19(2):100-103.
[2] 周茗. 体育纳入高考制度的理性思考[J]. 体育学刊,2012,19(5):85-88.
[3] 杨文轩,鲁长芬,胡小明,等. 体育学科体系研究——《体育学科体系研究》成果简介[EB/OL]. http://cpc.people.com.cn/GB/219457/219506/219508/219530/14640299.html,2011-05-05.
[4] 周进国,周爱光,王梦,等. 中日青少年体质监测比较[J]. 体育文化导刊,2013(2):37-40.
[5] 蔡睿,王欢,李红娟. 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调查报告[J]. 体育科学,2008,28(12):3-13.
[6] 余建华,唐宏贵. 日本青少年百年来两次身高持续增长期的社会原因分析[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
(编者按:从这一期开始,我刊将陆续展开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讨论,欢迎广大体育专家学者、体育教师积极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创造了世界奇迹,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盛世!1979年首次对全国7~25岁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进行大规模测试,尔后每5年左右测试一次,测试数据清晰的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全面下滑过程中,呈现4个特点:一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发展总体呈连续下滑趋势;二是下滑趋势中呈波浪式,有两个阶段下滑趋势明显,且呈全面下滑趋势,即1991—1995年、2000—2005年;三是农村学校学生体质总体下滑幅度大于城市;四是身体机能、素质的核心指标全面下降,如肺活量、耐力素质下滑尤为严重[1]。令人费解的是,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时期,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期;正是竞技运动金牌丰收期;正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期;正是启动新课程标准改革期。为什么这么多有利因素没有促进青少年体质增强,反而是全面下滑呢?
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以牺牲人的野性为代价,实在是太惨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以人的异化为代价,那就本末倒置了。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大体有7个说法。
1)传统文化说。主要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重文轻武”。
2)营养说。其理论基础是营养为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突出问题是中国青少年营养结构不科学、不合理,造成肥胖儿童增多。
3)应试教育说。主要观点是应试教育使没有成为应试内容的科目受到忽视。目前中小学体育师资储备不齐,开课率不足具有一定普遍性。杨桦等全国政协委员呼吁体育列入高考科目[2],就是一种社会反映。
4)生活环境说。主要指城市化步伐加快,孩子们活动空间变小;城市夜生活丰富,睡眠时间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电视机、电脑前停留时间过多,活动减少。
5)独生子女说。我国从1979年开始,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城市育龄夫妇基本上只允许生一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大约少生了3亿个孩子,城市里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引发一系列社会需应对的问题。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期,正好与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成长期吻合。
6)体育思想说。这是核心问题,又是充满争论的问题。首先是体育基本理论建构的缺失。体育中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3种形态分野清晰,体育应该成为一个学科而不是教育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3]。教育也无法涵盖像奥林匹克这方面内容。学理上要分清楚什么是体育、什么是竞技,才有可能目标清晰、措施有力。其次是战略思想失衡。中国体育是各行各业中最早提出强国口号的。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建设体育强国,1984年再次强调,尔后进一步推行“举国体制”。重“奥运争光计划”,轻“全民健身计划”的质疑之声,在学界不绝于耳。设想两者应有互相促进效应,甚至理解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金牌大丰收之日,恰好是青少年体制滑坡之时!
7)学校体育说。青少年体质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体育无力承担全部责任,但他又是最有保证、最有力度、最为有效的途径。学校体育的问题,比较多观点认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不够清晰,检查评价措施不够有力,学校学生安全事故归责不清,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够强;体能类较大强度的身体训练太少,这是造成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上述7个说法中,学界认为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和传统文化说,但这两方面应该比1979年之前有所改善,就算基本一样,也不能说明它们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因。环境对一个人生长发育有深刻影响,但全国青少年体质调查的数据却是城市优于农村,所以,城镇化速度在加快、人口比例中城镇人口在增加,也可以不作为主要原因讨论。剩下的就是体育的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尤其要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体育理论工作者深入反思。
反观我们邻国日本,两国同处亚洲,同为黄种人,可比性比较强。日本对青少年体质关注早、起步快、措施实、效果明显。日本从1879年开始对学生进行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至今已积累130多年日本青少年生长发育资料。日本对青少年体质的干预主要通过立法和相应的行动计划来进行。这在法治国家,措施是有力的。日本1954年出台《学校营养午餐法》、1961年颁布《体育振兴法》,把日本体育指导思想清晰规定为“促进国民身心的健全发展,形成明朗而又充实的国民生活为目的”。2005年出台《饮食教育基本法》,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一系列行动计划。
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日本青少年体质促进问题,也进行比较多的中日比较研究[4-6],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新生儿身长、体重无显著性差异,中国新生儿略优于日本新生儿;2)6岁以前两国儿童身体形态和活动能力无显著差异;3)7岁开始差异逐步加大,12~14岁间差距最为明显,15岁后差距开始收窄。这些仅从体重、身高、立定跳远、50 m跑、握力5项指标比较。这5项指标均是两国儿童体质测试内容,是客观指标,有较强可比性。如比较耐力、肺活量等指标,问题更为突出。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国40岁以下同龄人,平均身高高于同龄中国人!也就是说40岁以上的中国人平均身高高于同龄日本人!这个年龄阶段的两国人身高都有所提高,只是提高存在快慢之分。这一情况出现正好是在日本《体育振兴法》、《学校营养午餐法》颁布实施之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两大战略”,尔后的“体育法”、“素质教育”也颁布实施,个中的差异、效果的不同,有必要引导讨论、总结。
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突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终身体育的理念,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的实践指引;实施“全人”教育,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尺度,重新构建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厘清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强化促进学生体质的措施。广大体育工作者要有危机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思考,深化研究,努力实践,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止跌回升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赵霞. 我国汉族学生体质发展趋势研究[J]. 体育学刊,2012,19(2):100-103.
[2] 周茗. 体育纳入高考制度的理性思考[J]. 体育学刊,2012,19(5):85-88.
[3] 杨文轩,鲁长芬,胡小明,等. 体育学科体系研究——《体育学科体系研究》成果简介[EB/OL]. http://cpc.people.com.cn/GB/219457/219506/219508/219530/14640299.html,2011-05-05.
[4] 周进国,周爱光,王梦,等. 中日青少年体质监测比较[J]. 体育文化导刊,2013(2):37-40.
[5] 蔡睿,王欢,李红娟. 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调查报告[J]. 体育科学,2008,28(12):3-13.
[6] 余建华,唐宏贵. 日本青少年百年来两次身高持续增长期的社会原因分析[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
(编者按:从这一期开始,我刊将陆续展开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讨论,欢迎广大体育专家学者、体育教师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