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时期是学生性格养成和能力塑造的关键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初中阶段,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依托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向前发展,为新世纪社会进步提供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探讨了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阶段;家校合作;创新能力
引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勇于承担教育责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应当注重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家校合作,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遵循科学规律,大胆突破。
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学生不仅是个体家庭的希望寄托,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接班人。对学生来说,第一任老师是他们的家长,家长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用心思考,积极动手实践,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家校双方加强沟通,共同营造创新氛围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两大阵地,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培养综合素质,学校和家庭应当联手合作,加强联系,为学生接受知识、创新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家长和教师共同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突破创新,为学生建立起创新的自信心和勇气。在良好的成长环境当中,学生自身也可以感受到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也会更善于捕捉创新点,并深入思考,获得创新成果。
三、学校要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开展教育活动重要主体,学校一定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初中阶段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力度。
(一)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带头进行创新
在多年以来,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自身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向学生灌输已经被归纳好的知识点。学生只需要站在被动的地位,对知识内容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这个过程不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也无从进行创新发展。因此,在新时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初中教师首先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采用讨论式或者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或者依托于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不断总结,探索科学规律,感受到过程创新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勇敢参与,为学生展示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
(二)引入科学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对于很多领域,尤其是科技层面的接触不多。因此,初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入科学科技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开展大胆的想象。在此过程当中,培养起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安排当中,定期穿插科教宣传,为学生介绍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与创新方法,如果学生对某个领域感兴趣,还可以通过互联網及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深入的资源挖掘。当然,这一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甄别信息,选取有价值和正能量的资源,避免学生沉迷网络,误入歧途。
(三)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无数的科学巨匠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如果对这些伟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大多具有批判性的精神,敢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权威进行挑战。比如,对于自由落体的研究,伽利略便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若非伽利略的批判性思维,新的科学成就不会达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正确的采用辨证方法接受新知识。在批判性思维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开拓思路,产生自己的新思路,产生创新性行为。
(四)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兴趣较为广泛,且个性差异较大。初中教师应当尽量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品质与风格,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鼓励每个学生勇于表现不同的创新才能。不论是动手能力,还是创新观点,都值得被肯定,教师应当予以学生条件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大胆表达创意想法,张扬个性,对于有实践价值的构思,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条件大胆施行操作验证,不论是否获取成功结果,都能有效锻炼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长和教师应当加强联系,携手共创创新氛围和环境,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遵照科学规律,激发学生求知欲,给予学生有利条件,开拓视野,启迪思维。不要约束学生,而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创造,在有利的条件下,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瑛芝.家校合作培养初一学生自我适应性的分析[J].考试周刊,2017(84):178-179.
[2]欧赛月.初中科学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13.
[3]王贺莉.探析家校合作在初中教学中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省级重点课题,课题题目《家校合力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研究阶段研究报告》,课题编号:sjy-1613017
关键词:初中阶段;家校合作;创新能力
引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勇于承担教育责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应当注重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家校合作,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遵循科学规律,大胆突破。
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学生不仅是个体家庭的希望寄托,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接班人。对学生来说,第一任老师是他们的家长,家长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用心思考,积极动手实践,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家校双方加强沟通,共同营造创新氛围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两大阵地,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培养综合素质,学校和家庭应当联手合作,加强联系,为学生接受知识、创新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家长和教师共同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突破创新,为学生建立起创新的自信心和勇气。在良好的成长环境当中,学生自身也可以感受到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也会更善于捕捉创新点,并深入思考,获得创新成果。
三、学校要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开展教育活动重要主体,学校一定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初中阶段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力度。
(一)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带头进行创新
在多年以来,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自身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向学生灌输已经被归纳好的知识点。学生只需要站在被动的地位,对知识内容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这个过程不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也无从进行创新发展。因此,在新时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初中教师首先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采用讨论式或者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或者依托于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不断总结,探索科学规律,感受到过程创新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勇敢参与,为学生展示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
(二)引入科学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对于很多领域,尤其是科技层面的接触不多。因此,初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入科学科技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开展大胆的想象。在此过程当中,培养起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安排当中,定期穿插科教宣传,为学生介绍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与创新方法,如果学生对某个领域感兴趣,还可以通过互联網及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深入的资源挖掘。当然,这一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甄别信息,选取有价值和正能量的资源,避免学生沉迷网络,误入歧途。
(三)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无数的科学巨匠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如果对这些伟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大多具有批判性的精神,敢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权威进行挑战。比如,对于自由落体的研究,伽利略便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若非伽利略的批判性思维,新的科学成就不会达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正确的采用辨证方法接受新知识。在批判性思维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开拓思路,产生自己的新思路,产生创新性行为。
(四)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兴趣较为广泛,且个性差异较大。初中教师应当尽量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品质与风格,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鼓励每个学生勇于表现不同的创新才能。不论是动手能力,还是创新观点,都值得被肯定,教师应当予以学生条件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大胆表达创意想法,张扬个性,对于有实践价值的构思,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条件大胆施行操作验证,不论是否获取成功结果,都能有效锻炼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长和教师应当加强联系,携手共创创新氛围和环境,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遵照科学规律,激发学生求知欲,给予学生有利条件,开拓视野,启迪思维。不要约束学生,而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创造,在有利的条件下,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瑛芝.家校合作培养初一学生自我适应性的分析[J].考试周刊,2017(84):178-179.
[2]欧赛月.初中科学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13.
[3]王贺莉.探析家校合作在初中教学中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省级重点课题,课题题目《家校合力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研究阶段研究报告》,课题编号:sjy-161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