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要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应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还应具有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关键词: 信息素养 民主素养 国际素养 外语素养 专业素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新的世纪,新的曙光;新的挑战,新的需要。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还应该具有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一、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应优先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知能,改变“信息贫困”的现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其他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之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及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汪洋中整合必要的信息,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平台,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能迅速从媒体、文本、符号、资讯、社区、文化中获得前瞻性的思想和经典性的素材,把信息教育渗透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着重于在媒体的取向中把握方向,善于趋利避害,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避免学生成为媒体的奴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构建新知识、新信息,培养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的能力,增强学生在科技社会中学习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实践的基本能力。
  二、民主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样式中,学生“全人发展”、“主体性”、“合作性”等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大灌溉”,“大包办”的意识,培育民主素养,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环节中,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有的偏重社会实践,有的侧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或者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探究视觉的定位,研究目标的锁定,方法手段的运用等,都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维层出不穷,为此,教师不应再扮演“权威”的代言人,而应充当“裁判”的角色,必须“简政放权”,提高民主素养,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善待其个性特长,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尊重学生,重视团队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有见识、有批判性思维的创造者,发表创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见解。改变“接受性学习”的被动状态,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民主氛围,在互动的教学中,相互平等善待。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积极互动的学习构架,学习的类型及方式呈现多元状态,例如,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学习,基于目的的学习,超媒体超文本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跨学科、跨时空、跨知能的多维度学习程式,增强了知识的弹性,促进了知识的远迁移,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智商和情商,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民主引导、民主支撑、民主调控和民主评价。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正是民主素养的体现。
  三、国际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力量性决策。“三个面向”的方针,开启了中国教育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舞台中,在中国和世界互动的发展中,寻求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实现跨越式进步。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素养,以全球化视野审视问题,创造性地培养出基于高新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世界的距离感日益缩小,交互学习的能力迫在眉睫,跨国界、跨洲际的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素养”、“国际意识”、“国际理解”等理念,业已融进教育课程。尊重并学习不同族群文化,理解与欣赏本地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已成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国际社会为背景,以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为依托,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生存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思路。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的形成是开放时代的必然格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亲密,信息技术的日益延伸,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文明的进步要求世界公民的素质普遍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中,应该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锐性,促使民族素养和国际素养的协调发展,这是现代化教育中教师必须具备的特质。
  四、外语素养
  新形势下,新课程的构架,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追求卓越、优质的教学效率,追求专业的成熟和升华,追求素养的培育和更新。教师的素养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资源,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属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当今的“外语热”一浪热过一浪,“沛沛英语”、“希望英语”、“疯狂英语”、“雅思英语”、“托福英语”、“GRE英语”,等等,层出不穷,演绎着“志在四方”的进取豪情;“英文原版教材”、“CET等级证书”、“双语教学法”、“脱口秀课堂”、“同声传译”,等等,趋时而兴,打造着“国际通行”的亮丽风景。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战略性驱动和挑战,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要求教师自身实现先行性、跨越式发展,如同培育“媒体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加快培育外语素养,提高外语能力,应对全球化趋势对外语的需求,尽快适应陌生的文化环境。
  五、专业素养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用性、技术性。以高职高专为例,应专注以职业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阶梯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实施“素质平台、岗位平台、能力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1.办学模式。要有机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职业道德等六大要素。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的定位,要以市场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要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对专业建设的五个核心环节——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努力推进。专业建设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理念。探索“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重目标”、“四性统一”、“五个魅力”,即:①“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育独立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②“两个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两个主体互动的教学动力体系。③“三重目标”: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达到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④“四性统一”:坚持教学的思想性、理论的深刻性、现实的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四性统一的教学标准。⑤“五个魅力”:努力营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学氛围。
  3.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大纲的契合度和严密性;融合知識、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性和多维性;透析重点难点问题的精辟性;讲授问题深度和广度的延展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思维逻辑条理的层次性和清晰性;知识运用的自如性和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和逻辑性;板书的整洁性和条理性。
  4.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及时进入课堂,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着力研究教学新规律﹑新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涵,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重点突出,精讲多练,专题讲授,师生互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专题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题研讨法;时事点评法;学生登台讲课模拟教学法;小组研究教学法,等等。
  5.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做到“四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社会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实现“三个转变”——转变教师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瞄准天上的星星总比瞄准树上的苹果打得高”,教育者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者应当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谢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教师的目标应当高远,教师的情怀应当豪迈,教师的素养应当优秀,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教师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才能让学生采撷素质教育的甜美果实。“玉不琢,不成器”,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做素质教育的开拓者,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焕发素质教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自主·协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天河.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200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