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中,探究活动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重视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我们每位科学课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实效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说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获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学习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现就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谈谈我的点滴看法。
一、勤于质疑促进探究活动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勤于质疑,大胆的提出自己不懂不明白的、有疑问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各种问题能,才能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取新知的情感,从而在探究活动中更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时,启发学生思考: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夏季下雨时与冬季下雨时,小溪中的溪水有什么不同?(清澈与浑浊)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正是因为雨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实验探究活动的展开,以及在探究活动中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河流、山川是怎么形成呢?为什么要退耕还林呢……然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要去不断探究解决的。
二、猜测辩论启迪探究活动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实验探究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并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在猜测辩论中互相启迪,互相交流自己的不同意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时,课件展示:马拉车、汽车、电动车、火车……这些车用什么作动力呢?我们能不能给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运动起来呢?推测橡皮筋能否驱动小车,橡皮筋在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橡皮筋的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在他们相互猜测争辩交流过程中,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这样有利于互相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能力。
三、亲历过程体验探究活动
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只有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会印象深刻,才会不忘记,对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兴趣浓烈。因此,在教学中引领他们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引导学生说说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我们周围空气的存在?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捕捉"空气的实验研究活动,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十分活跃,有的用塑料袋装空气,有的用气球装空气,有的用塑料瓶装空气,还有用书、本、手来扇一扇,摸一摸,捏一捏,有的提议把电扇打开来试一试等等,来感受一下空气的性质。通过让学生亲历实践探究活动,虽然我们用眼睛看不到,手摸不着,但是能感受到空气无处不在,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学生从亲历的感受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才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能养成。
四、合作交流深化探究活动
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型、创新型社会,个人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与日俱增。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首先,小组交流中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交流的声音只限于本小组的同学能听见就行了,否则会影响他人的交流活动。其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再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同学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关心、和谐相处、才能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才能深化实验的探究活动。
五、课外延伸拓展探究活动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需要不断的培养,因此,教学活动中,结合实验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向课外延伸,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共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发芽实验从浸种到生根、发芽,整个探究活动过程要七、八天的时间。要解决时间这一矛盾问题,就要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如何完成种子的发芽实验,每天仔细观察并做好相关的实验记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种子发芽的整个过程。由此,课外延伸拓展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实践探索和创新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小学科学新课标精神,教师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正确观念,从而带领学生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既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妥善解决和处理以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实验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必将得到充分体现,小学科学课才能真正做到 "科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实效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说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获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学习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现就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谈谈我的点滴看法。
一、勤于质疑促进探究活动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勤于质疑,大胆的提出自己不懂不明白的、有疑问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各种问题能,才能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取新知的情感,从而在探究活动中更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时,启发学生思考: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夏季下雨时与冬季下雨时,小溪中的溪水有什么不同?(清澈与浑浊)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正是因为雨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实验探究活动的展开,以及在探究活动中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河流、山川是怎么形成呢?为什么要退耕还林呢……然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要去不断探究解决的。
二、猜测辩论启迪探究活动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实验探究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并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在猜测辩论中互相启迪,互相交流自己的不同意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时,课件展示:马拉车、汽车、电动车、火车……这些车用什么作动力呢?我们能不能给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运动起来呢?推测橡皮筋能否驱动小车,橡皮筋在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橡皮筋的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在他们相互猜测争辩交流过程中,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这样有利于互相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能力。
三、亲历过程体验探究活动
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只有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会印象深刻,才会不忘记,对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兴趣浓烈。因此,在教学中引领他们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引导学生说说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我们周围空气的存在?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捕捉"空气的实验研究活动,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十分活跃,有的用塑料袋装空气,有的用气球装空气,有的用塑料瓶装空气,还有用书、本、手来扇一扇,摸一摸,捏一捏,有的提议把电扇打开来试一试等等,来感受一下空气的性质。通过让学生亲历实践探究活动,虽然我们用眼睛看不到,手摸不着,但是能感受到空气无处不在,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学生从亲历的感受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才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能养成。
四、合作交流深化探究活动
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型、创新型社会,个人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与日俱增。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首先,小组交流中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交流的声音只限于本小组的同学能听见就行了,否则会影响他人的交流活动。其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再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同学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关心、和谐相处、才能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才能深化实验的探究活动。
五、课外延伸拓展探究活动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需要不断的培养,因此,教学活动中,结合实验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向课外延伸,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共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发芽实验从浸种到生根、发芽,整个探究活动过程要七、八天的时间。要解决时间这一矛盾问题,就要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如何完成种子的发芽实验,每天仔细观察并做好相关的实验记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种子发芽的整个过程。由此,课外延伸拓展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实践探索和创新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小学科学新课标精神,教师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正确观念,从而带领学生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既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妥善解决和处理以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实验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必将得到充分体现,小学科学课才能真正做到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