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年家庭文化拾遗?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mi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世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
   走如马,不与马争走;
   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司马谈《命子迁》


   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司马谈学富五车,做过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三、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四、诸葛亮《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自己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不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會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分别是诸葛亮为告诫其子诸葛瞻和其外甥庞涣所作。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可以说各有侧重,《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五、琅琊王氏家训


   琅琊王氏,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以信为首,以行达信,开门施教,贵在待人。王氏家训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把“信”作为立身处世的第一要务。这种摒弃了“死读书”关门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后人走出家庭,诚信地与人交往。

六、《包拯家训》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县)人,北宋名臣。包拯以斷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译文: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赏析: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37个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镌刻在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数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

七、陆游《放翁家训》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悔恨。
   陆游一生极其重家庭教育,写了大约200首有关教育子女的家训诗。《放翁家训》是陆游的一部家训专著,此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约写于其44岁时,后一部分约写于其80岁左右。《放翁家训》在宋代的家训中有一定的地位,此书结合陆游自己的切身经验写成,故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独特发人深省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思想是教育子孙要继承清白家风,做清白人,专心耕读,做乡中君子。
                          ((摘自《中华名人家书》)
其他文献
2014年,我来到了位于成都市大邑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尽管已经做了32年老师,这个环境对于我来说,却一切都是新的。特校之“特”  第一次走进特殊学校的校门,一群正在操场活动的孩子欢天喜地向我奔来,有的友好地对着我喊“老师好”;有的拉起我的手,亲热地说:“阿姨好!阿姨,我喜欢你。”还有的好像是不能说话的聋哑孩子,他们比划着,热情地表达着对来客的友好与欢迎。我有一种首长检阅部队的心理享受,也有一种因孩子
期刊
与胖山姆第一次见面,是去年暑假。   才拉开门,一个高高大大的胖男孩裹挟着一股热风迎面扑过来。我往后一退,猛然觉得门框似乎被男孩挤塞得变了形。   那天奇热,薄衫薄裙都嫌多,是最怕有客来访的。偏这快递小哥没眼色,提出上门送件,我的心中委实不快。   然而接下来,我指着桌上的iPad,笑出了声——里面热热闹闹播着的,正是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一季山姆初到守夜人军团挨了一顿胖揍的桥段。   男孩
期刊
故事讲述  我和丈夫以前是电视台的同事,我是策划,他是摄像,日久生情,现在已经结婚5年了,有了一个3岁的女儿,我们感情一直不错。去年,我们俩双双辞职,开了一间小小的工作室,主要是承接一些活动的策划、执行。因为多年工作累积下来的人脉资源,我们有几个固定的老客户,夫妻创业的小作坊也算是红红火火。但当我想继续拓宽业务渠道时,丈夫却不乐意了。  首先就从应酬说起吧。每当要和新客户接触时,丈夫都不愿意出去和
期刊
一  和郑玮相恋了一年,我们的感情如胶似漆。  在他决定带我回他家时,我问了个很多女人都曾问过的庸俗问题:当我和他的母亲同时落水时,他会先救哪个?在心底里,我是希望他说救我,毕竟我们还在处朋友,他潜在的竞争对手很多。我想着,他就算不说先救我,他也会聪明地回答:哪个离得近救哪个。但是他没有,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妈。”看着他脸上严肃的表情,我的心突然一凉。还在热恋中,他就如此,那以后呢?还可以指望吗?
期刊
那天清理衣柜,突然一件手工织的鸡心领红色毛衣映入眼帘。这是母亲织的毛衣,我似乎是一个被疼爱的孩子,又回到了可以撒娇的年龄。  记忆里穿过最温暖的衣服就是母亲亲手编织的毛衣。母亲有一双灵巧贤惠的双手,常常感觉她的双手就像是变魔术一样,将各种颜色的毛线变幻出各式各样的毛衣,有高领、翻领、圆领、鸡心领毛衣;有平针、棒针、钩针、粗麻花针毛衣;还有毛线披肩和毛线大衣等等。小时候的我们,有一套又一套的毛衣毛裤
期刊
成都温江有一个普通的货运司机,无论走到哪里,副驾驶位上都坐着其九旬老母亲。  这位货车司机名叫张培军,今年50岁。十多年前,张培军母亲周瑞清查出患上小脑萎缩,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母亲,张培军就将副驾驶座制成了母亲的“专座”,坚持7年带着母亲跑运输。之后更把货车卖掉,专心留在家里照顾母亲的衣食起居。  家住涌泉街道共耕社区7组的张培军,今年50岁,母亲周瑞清已是92岁高龄。家中9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
期刊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身高和遗传密切相关。不过,孩子的身高发育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营养、运动、情绪、睡眠等等。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拔苗助长”的好方法。适当饥饿 促生长激素分泌  要促进孩子的身高发育,首先要保证有均衡的营养。但是,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多蹿个儿,就在饮食上大做文章,甚至给孩子加餐,让孩子长成小胖墩儿,美其名曰:“多吃点,长大个儿。”  其实,生长激素在饥饿状态下会分泌较多,也
期刊
学生使用“写字机器人”引热议   前段时间,哈尔滨市的张女士发现,读初三的女儿用零花钱订购了一台 “写字机器人”,它不仅可以模仿孩子的笔迹抄课文、抄生字,还能画手抄报,女儿的语文作业就是机器人帮着写的。她一怒之下摔碎了“机器人”,还骂了女儿一顿。   出人意料的是,事情曝出后很多家长并不反感这款“黑科技”,反而认为“这设计多好啊”,还有家长表示相当羡慕──“我小时候怎么就没有那么好的东西啊”,
期刊
修身齐家  朱德出生在一个十几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中,长幼、叔伯、妯娌都能和睦相处。和谐共生,是这个大家庭最显著的特点。朱德受益于此,并修身齊家,努力将这个特点延续下来。  对于祖辈,朱德极其尊敬、深切缅怀。祖母“事无钜细,皆躬自纪理无遗绪”“内治殊谨严,令子侄皆以力事事”的治家之道深深地影响了朱德。1918年6月,祖母90寿诞,军务缠身的朱德不能回乡拜寿,便邀泸州各界人士赠诗文以庆祝。同年12月
期刊
很多人说,高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事实上,这场关系考生未来的“战役”,考验的不仅仅是考生的实力,也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在考生备考阶段,家长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高考临近,家长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考生助手呢?不要过度阻止考生做“无用的事”   临近高考,某专职心理教师董杨不时接到高三考生家长来电,咨询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其中,有家长遇到的问题较为典型:最后冲刺阶段,孩子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