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前提,教育管理思想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主观认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出发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拥有一个科学评价学生素质的标准,在教育管理上才会有一种创新管理的精神。
一、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力
由于高校与学生间是一种法律关系,既不是普通的民事关系,也不是普通的行政关系,而是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合法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的权力义务并不完全对等。由于各种因素,我国高校管理制度过去偏重于规范和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而对于维护学生的权力重视不够。
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力,是特指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授予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的权力,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老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的权力等等。高等学校在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时必须加强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力,正确理解和行使依法享有的自主管理权。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美国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法上比较强调平等和双向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自决权、隐私权和言论自由,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用。例如,斯坦福大学实行“荣誉制度”,新生入学要在该制度的誓词上签字,因为该校任何考试均不设监考老师。许多大学都给予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和管理的機会,例如纽约大学设有“学生评议会”制度,吸收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建立正确评估标准,科学评价学生素质
毋庸置疑,评估体系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现行的评价体系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每门课程都有考试,还有其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甚至还有小考。应该说应试教育强调客观标准,束缚学生创造力。但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好的评价方法?素质的高低要不要一个客观的测量标准?如果不要,那么凭什么说今天的教育“素质”不行,又凭什么说的新式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如果改标准为主观标准如何?“文革”时期改考试制为推荐评审制的前车之鉴明摆着,更何况在钱权交易盛行的今天,搞主观标准只怕流恶更盛那时,这么说难道不要标准了吗?当然不行。其实改革旧的标准,建立新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解放思想、目标换位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评价的标准有哪些内容、层次、指标,新标准如何确立,新标准的评估对象是什么,评估的内容有哪些,运用新标准如何实施评价。199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29个成员国和少数其他国家启动了国际学生评价体系(简称PISA),目的是通过一套测量教育结果和学生素质的国际教育质量指标对各国学生进行抽样测试,测试出学生素质,进而描述出各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水平。该素质评估体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动态模型,强调学生的素质在终身教育和知识习得中的作用。PISA 评估体系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和知识应用的能力,将所要测试的素质归结为简单的三个方面:阅读素质、数学素质、科学素质。这非常简单的三项素质其实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素质培养环境,特别是其中的科学素质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为多个国家认可和接受。我们在建立高校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时可以很好的借鉴这一思想方法,即目标体系描述从简,评价标准合理科学,评估指标详尽完备。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按照课程进行,考试也是独立进行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往往被忽视,因此心中缺少专业整体概念,难免出现学过就忘,考过就忘的结果,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了。如果改革考试方式,减少单科考试,增加相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考试,那么至少可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效率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信息时代教育管理的创新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特征是飞速发展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大大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换天地。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必然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将取代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创新的压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应该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实行创新。
更新教育管理思想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前提。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管理,赋予了管理者更大的权力和责任,极大地发挥了其创造能力,能大大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信息时代教育管理者在在传统的管理理念基础上努力创新,不断去领略新的信息技术管理知识,把时刻更新的信息技术、管理思想运用于教务、教学等教育管理之中。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教育及教育管理发展趋势,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教育管理发展的要求,并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全校教师思想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从而迎接教育管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四、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创新精神的融合
1、淡化专业界限
专业是学生努力的志趣和成功的保障,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可能误导学生的发展,培养目标狭窄的专业则可能桎梏学生的思想。所以在对课程的设置、调整及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中,首先要参照通识教育的思想对公共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其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趋向综合化,在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课程中包含人文知识;在人文社会课程中包含科学意识。更重要的是规划学科的整体发展和布局时,处理好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综合发展的关系,使人文学科与专业技术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之间的文理渗透。
2、营造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校园气氛
首先,在校园内外环境的规划建设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强调校园内外环境对教育的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渗透作用和潜在的影响,在校园内外环境的规划建设中既要加大科技含量,又要注意人性化设计和建设,从外观到内在功能都体现人文与科技的结合。其次,在学生管理上,一方面应打破长期形成的按学科专业进行管理和开展活动的模式,积极尝试实行跨学科专业安排住宿、组织活动,为文理科学生的交流融合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则要大力举办人文讲座和科技讲座,组织文化艺术节、科技活动节,办好各种各类学生社团,以此丰富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知识。
参 考 文 献
[1] 冯俊.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中国软科学,2005,(1).
[2]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权伟太.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4).
[4] 李国强.德国教育体制弊端何在?[J].德国研究,2004,(3).
[5] 赵沁平.继往开来续新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2).
[6] 邢元敏.江泽民教育论述导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一、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力
由于高校与学生间是一种法律关系,既不是普通的民事关系,也不是普通的行政关系,而是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合法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的权力义务并不完全对等。由于各种因素,我国高校管理制度过去偏重于规范和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而对于维护学生的权力重视不够。
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力,是特指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授予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的权力,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老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的权力等等。高等学校在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时必须加强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力,正确理解和行使依法享有的自主管理权。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美国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法上比较强调平等和双向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自决权、隐私权和言论自由,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用。例如,斯坦福大学实行“荣誉制度”,新生入学要在该制度的誓词上签字,因为该校任何考试均不设监考老师。许多大学都给予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和管理的機会,例如纽约大学设有“学生评议会”制度,吸收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建立正确评估标准,科学评价学生素质
毋庸置疑,评估体系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现行的评价体系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每门课程都有考试,还有其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甚至还有小考。应该说应试教育强调客观标准,束缚学生创造力。但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好的评价方法?素质的高低要不要一个客观的测量标准?如果不要,那么凭什么说今天的教育“素质”不行,又凭什么说的新式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如果改标准为主观标准如何?“文革”时期改考试制为推荐评审制的前车之鉴明摆着,更何况在钱权交易盛行的今天,搞主观标准只怕流恶更盛那时,这么说难道不要标准了吗?当然不行。其实改革旧的标准,建立新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解放思想、目标换位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评价的标准有哪些内容、层次、指标,新标准如何确立,新标准的评估对象是什么,评估的内容有哪些,运用新标准如何实施评价。199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29个成员国和少数其他国家启动了国际学生评价体系(简称PISA),目的是通过一套测量教育结果和学生素质的国际教育质量指标对各国学生进行抽样测试,测试出学生素质,进而描述出各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水平。该素质评估体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动态模型,强调学生的素质在终身教育和知识习得中的作用。PISA 评估体系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和知识应用的能力,将所要测试的素质归结为简单的三个方面:阅读素质、数学素质、科学素质。这非常简单的三项素质其实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素质培养环境,特别是其中的科学素质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为多个国家认可和接受。我们在建立高校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时可以很好的借鉴这一思想方法,即目标体系描述从简,评价标准合理科学,评估指标详尽完备。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按照课程进行,考试也是独立进行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往往被忽视,因此心中缺少专业整体概念,难免出现学过就忘,考过就忘的结果,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了。如果改革考试方式,减少单科考试,增加相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考试,那么至少可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效率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信息时代教育管理的创新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特征是飞速发展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大大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换天地。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必然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将取代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创新的压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应该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实行创新。
更新教育管理思想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前提。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管理,赋予了管理者更大的权力和责任,极大地发挥了其创造能力,能大大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信息时代教育管理者在在传统的管理理念基础上努力创新,不断去领略新的信息技术管理知识,把时刻更新的信息技术、管理思想运用于教务、教学等教育管理之中。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教育及教育管理发展趋势,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教育管理发展的要求,并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全校教师思想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从而迎接教育管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四、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创新精神的融合
1、淡化专业界限
专业是学生努力的志趣和成功的保障,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可能误导学生的发展,培养目标狭窄的专业则可能桎梏学生的思想。所以在对课程的设置、调整及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中,首先要参照通识教育的思想对公共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其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趋向综合化,在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课程中包含人文知识;在人文社会课程中包含科学意识。更重要的是规划学科的整体发展和布局时,处理好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综合发展的关系,使人文学科与专业技术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之间的文理渗透。
2、营造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校园气氛
首先,在校园内外环境的规划建设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强调校园内外环境对教育的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渗透作用和潜在的影响,在校园内外环境的规划建设中既要加大科技含量,又要注意人性化设计和建设,从外观到内在功能都体现人文与科技的结合。其次,在学生管理上,一方面应打破长期形成的按学科专业进行管理和开展活动的模式,积极尝试实行跨学科专业安排住宿、组织活动,为文理科学生的交流融合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则要大力举办人文讲座和科技讲座,组织文化艺术节、科技活动节,办好各种各类学生社团,以此丰富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知识。
参 考 文 献
[1] 冯俊.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中国软科学,2005,(1).
[2]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权伟太.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4).
[4] 李国强.德国教育体制弊端何在?[J].德国研究,2004,(3).
[5] 赵沁平.继往开来续新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2).
[6] 邢元敏.江泽民教育论述导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