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力引导思维参与,并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激发 学生 学习 动力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评价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发挥如何的重要依据。从教的角度说,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力
学生参与学生活动,首先需要积极的情感支持。没有情感参与的认知活动是枯燥乏味的,也是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考虑让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投入学习活动,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是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让学生观察,提取信息,提出问题。比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教材是呈现一幅小朋友划船图,通过填表计算船上一共有多少人,编出口诀。在教学中,我根据5的乘法口诀,先让学生伸出一只手,看看有几个手指;伸出一双手,看看有几个手指;小组合作,看看三只、四只、五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分别把手的只数和手指的个数填入表格,然后引导学生编小5的口诀。数手指的数既简便易行,节约时间,又为小组合作提供了机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练习环节,通常是在一节课的后半段,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因而,练习的环节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一方面,我经常借助教材提供的素材,适时通过“找朋友”、“邮递员送信”、“摘苹果”、“帮小动物找家”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练习,心里放松,心情愉快,另一方面,我注意积极地评价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在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再次得到练习。如,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练习中,我有意识地将小红花、小红旗之类的的奖品帖在黑板上,当发奖品时,我结合新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已拿“从左边数起第3朵小红花”,“拿红旗上面的那面小旗”……评价的环节也渗透了练习的内容,学生兴致很高。
二、设计活动,引导思维参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有效地发展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考虑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首先应保证参与的面,最好人人能参与。比如,学习“量长度”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我先让每个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学生选择的测量工具多种多样,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甚至有个别学生拨掉自己的一根头发,用头发量……测量工具的个性化导致测量的结果并不统一。有的说课桌有5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课桌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有的说课桌大约有10枝铅笔那么长(短铅笔),有的说课桌用头发测量真不方便,课桌比30根头发还长一些……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了体验,对同一长度,有不同的测量工具可以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虽然这些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为了便于交流和描述具体的长度,应选择统一长度单位。这个时候,再认识直尺,教学“厘米”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还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内容时,教师按照教材安排的情境让学生抓花片,然后让学生比一比谁抓得多,多多少个。有的学生是数一数,通过比较数的结果算多多少个的,这是学生的已有经验。这时教师提示:如果不教出两种花片的个数,怎样知道哪一种花片抓得多呢?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经验,把花片对齐排一排。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一一对应的教学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减法计算一种花片比另一种花片多多少。整个活动过程 ,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并及时将学生操作体验提升到算法的层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享受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强调指出,“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当“差生”产生破罐破摔的念头时,为了激发其学习动力,老师要多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比如:每次课堂提问,问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回答,给“差生“回答问题的机会,答对的要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个成功的标志,将被他们终生铭记在心,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师在创新教学当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有趣味色彩的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使学生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激发 学生 学习 动力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评价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发挥如何的重要依据。从教的角度说,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力
学生参与学生活动,首先需要积极的情感支持。没有情感参与的认知活动是枯燥乏味的,也是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考虑让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投入学习活动,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是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让学生观察,提取信息,提出问题。比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教材是呈现一幅小朋友划船图,通过填表计算船上一共有多少人,编出口诀。在教学中,我根据5的乘法口诀,先让学生伸出一只手,看看有几个手指;伸出一双手,看看有几个手指;小组合作,看看三只、四只、五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分别把手的只数和手指的个数填入表格,然后引导学生编小5的口诀。数手指的数既简便易行,节约时间,又为小组合作提供了机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练习环节,通常是在一节课的后半段,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因而,练习的环节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一方面,我经常借助教材提供的素材,适时通过“找朋友”、“邮递员送信”、“摘苹果”、“帮小动物找家”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练习,心里放松,心情愉快,另一方面,我注意积极地评价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在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再次得到练习。如,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练习中,我有意识地将小红花、小红旗之类的的奖品帖在黑板上,当发奖品时,我结合新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已拿“从左边数起第3朵小红花”,“拿红旗上面的那面小旗”……评价的环节也渗透了练习的内容,学生兴致很高。
二、设计活动,引导思维参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有效地发展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考虑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首先应保证参与的面,最好人人能参与。比如,学习“量长度”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我先让每个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学生选择的测量工具多种多样,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甚至有个别学生拨掉自己的一根头发,用头发量……测量工具的个性化导致测量的结果并不统一。有的说课桌有5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课桌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有的说课桌大约有10枝铅笔那么长(短铅笔),有的说课桌用头发测量真不方便,课桌比30根头发还长一些……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了体验,对同一长度,有不同的测量工具可以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虽然这些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为了便于交流和描述具体的长度,应选择统一长度单位。这个时候,再认识直尺,教学“厘米”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还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内容时,教师按照教材安排的情境让学生抓花片,然后让学生比一比谁抓得多,多多少个。有的学生是数一数,通过比较数的结果算多多少个的,这是学生的已有经验。这时教师提示:如果不教出两种花片的个数,怎样知道哪一种花片抓得多呢?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经验,把花片对齐排一排。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一一对应的教学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减法计算一种花片比另一种花片多多少。整个活动过程 ,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并及时将学生操作体验提升到算法的层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享受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强调指出,“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当“差生”产生破罐破摔的念头时,为了激发其学习动力,老师要多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比如:每次课堂提问,问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回答,给“差生“回答问题的机会,答对的要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个成功的标志,将被他们终生铭记在心,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师在创新教学当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有趣味色彩的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使学生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