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白:从“金剪刀奖”到“石库门先生”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e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月11日,李守白接到上海卢湾区政府的通知,说近日有中央领导到上海,并将考察创意产业,希望他做点准备,和区里其它三家公司一起参加接待。他知道,这次选他向领导汇报创意成果,这是对他的提携和鼓励。李守白回来后顾不得休息,马上精心布置起他的“展车”,他拿出了几年来积累的重头作品:重彩画《中国红》,剪纸《田子坊》、剪纸礼盒《石库门记忆》、纪念邮册《老上海系列》……
  他突然想,这次来上海视察的会否是胡锦涛总书记?产生这样的想法绝非偶然,原来,2007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第八届艺术节上,李守白带着他的剪纸作品参加“国风归来”国际剪纸艺术展,他万万没有想到,胡锦涛总书记竟也有一幅剪纸作品展出,名叫《回娘家》。而李守白那次参展的套色剪纸《海上遗梦》十分有幸地就在旁边展台。他当时很激动,转而高兴,他感到自己从事民间艺术没有选错。就在那次展览上,他的作品荣膺最高奖“金剪刀奖”。李守白想到这里,拿出了珍藏的《海上遗梦》,又准备起纸、笔、剪刀等,心想,如真的是总书记到来,自己一定要重叙这段故事,并为总书记画幅像、剪个影。
  5天后的1月16日,来到卢湾区“8号桥”创意园的中央领导果真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他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领导同志陪同下,健步走进园区。李守白高兴地记住了这幸福的时刻——上午11时10分。“8号桥”原是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一片闲置厂房,经过6年多的开发,建成了名扬海内外的创意园区。一件件造型时尚的生活用品,一幅幅灵感四溢的艺术创作,一个个风格新锐的设计方案,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他对上海负责同志说:创意产业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要进一步做好园区规划,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创新氛围,真正把创意产业打造成上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然而,创意园区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由于时间关系,总书记没能在李守白的“展车”前停下……李守白那天告诉我时,还是遗憾不止。“不过我对艺术的追求矢志不悔,我还年轻,总有机会吧。”他笑着说。
  
  
  小时候,每天交一张绘画日记
  李守白回忆道:“在我小的时候,记忆中最初的声音是画笔与剪刀划过纸张的“唰唰”声,那是我父亲在创作艺术作品。父亲是我艺术生涯的启蒙老师,我从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绘画和剪纸,从那时起,对绘画和剪纸的热爱就沁入了血液,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浓得化不开了。”
  1962年,李守白出生在上海,父亲李廷益是剪纸艺术家。李廷益曾是我的同事,当年上海《采风报》初创时,李廷益还是主要的插图者之一。我记得他住在卢湾区的一栋石库门房子里。李守白从四五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剪纸。李廷益每天坐在写字台前创作,常常就是好几个小时不起身。这个时候,李守白就蹲在椅子旁,把父亲剪纸时丢下来的碎纸屑捡起来玩。父亲开始培养儿子学画,每天早上要他到弄堂口去写生。那个时候,李廷益给孩子们布置的家庭作业是,每天交一张绘画日记,把自己一天的生活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说到这里,李守白笑了,说我还记得那些事。“那时,我的弟妹都不高兴画,就求我帮忙。实际我得完成3个人的作业,又不能让父亲看出破绽,所以必须画不一样的内容,为了早点可以睡觉,我又学练快速做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0岁那年,李守白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幅剪纸孩儿作,高兴极了。李廷益看到他喜滋滋的神态,鼓励说:“对,做人就要做个与众不同的人。”
  初中毕业,李守白考入了上海工艺美校,开始接受现代绘画技法的正规授业。他曾拜师剪纸艺术大师王子淦,后又拜师中国著名画家林曦明教授,对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及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技法融汇自通。然而郑板桥的“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妙各自探”成了他的座右铭。
  
  
  画情书,果真把她感动
  1983年,李守白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灯具厂工作,当上了设计师。在那里,他认识了厂里的机械工程师沈瑶。沈瑶是个典型的上海女孩,性格开朗,为人处事大方自然。李守白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在厂里也算小有名气。不过,他个性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特别是要与女同胞对话,还真有点难。当他暗暗欢喜上沈瑶时,怎么表白呢?他想,别人追女孩是写情书,我会画画,那么就画情书吧。这方法果然好,李守白每天画一幅生活漫画,然后偷偷地塞进沈瑶的办公桌……沈瑶起初看时,只是会心一笑,后来,天天一幅情画,其意不言自明。为谢他的“执着”,有天,沈瑶排队买回了2张电影票,当她请李守白看电影时,想不到李竟然说:“我要赶画稿,实在没空。要么你找个小姐妹一起去看吧。”沈瑶大失所望,听了真想哭。
  李守白知道自己犯了大忌,连连认错才挽回差点失去的婚姻。李守白第一次把沈瑶带回他的石库门的家,见到了李廷益,她这才理解李守白的个性。李廷益早先就和妻子离了婚,这些年是他抚养着孩子。作为长子,李守白一直为父亲分忧。李廷益指着家里新添置的电器说:“这些都是守白买的。”沈瑶一下子明白了,为何李守白常常对她说没空要赶稿……这个男人不但有才华,还有孝心,责任心。她顿时觉得自己的眼光没错。
  1989年,李守白和沈瑶结婚,第二年,女儿呱呱落地。就在顺顺当当可过小日子的时候,李守白作为上海民间艺术代表团成员去新加坡作文化交流。期间,有家公司看中了他的才艺,并请他到新加坡发展。李守白回国后把此事告诉了沈瑶,他本以为妻子会因新婚、小孩太小等原因,拖住他出国的脚步。没想到,沈瑶不但没反对,而且还鼓励他去闯一闯,“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我一个人能行!”就这样,1991年,李守白去了新加坡,而且这一去就是10年。
  一天,在石库门老宅,李廷益拿出好几本自制的剪贴本。沈瑶打开最上面的一本,第一幅就是李守白10岁时发表的剪纸作品,豆腐干一块,边上写着“1973年1月23日”。沈瑶面对公公20年来有心搜集儿子发表作品的资料,每翻一页,心里一阵颤动,这是一个父亲的舔犊之情,也是自己丈夫的学艺历程。“这些是我以前帮守白整理的,我现在全交给你。”公公的这句话让沈瑶顿时感到自己肩头的份量。她又该为李守白做点什么?
  
  
  石库门,再领老上海风情
  李守白告诉我,在海外为老板打工,人家想让你画什么,你就画什么,想让你怎么画,你就怎么画,不用有自己的想法。这对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人,无疑是种痛苦。我想,这该是他放弃高薪,决定回国的真正原因。
  那段时间,陈逸飞的工作室在上海非常红火,沈瑶直觉地认为,李守白会画画,又会剪纸,或许也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于是沈瑶为帮丈夫创业决定辞职,他们注册了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她当起了总经理。
  但李守白顾虑未消,在国内,画画的名家多得是,各种画派都有“掌门人”,他只是一个后生晚辈,如何才能立住脚?如何才能自成一派?沈瑶,这位贤内助,此时又当起了经纪人。当时,老上海之风刮得很盛。“你是从石库门里长大的人,你能否把上海味道挖出来?”沈瑶这句话点醒了李守白。40年过去了,李守白在石库门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历历在目,石库门浓缩了老上海的民生和民俗。此刻,他的想象和才情一泻而出。
  2004年,李守白以“上海石库门风情”为题材创作的重彩画,在当年开展的艺博会上一炮打响。后又推出了名为“上海童谣”的17米剪纸长卷,把深入沪上人心的39首童谣以剪纸形式表现出来,让人叹为观止。
  很快李守白认准了自己画作的主题——石库门:石库门内的喜怒哀乐,石库门外的世态炎凉,石库门弄堂里的世俗风情……他了然于胸。他要将充满自己身心的对石库门的情感和眷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静态的石库门,在他的画作中变“活”了,从窗户中透出的光亮,让人感觉到房间内人物的活动;窗台上的盆景、墙脚的野草,房子边郁郁葱葱的树木,喻示着蓬勃的生机和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动态的石库门,更是重现了旧时居住在石库门内人们的生活场景,一家四口晚饭后的其乐融融、桌上热气腾腾的酒菜仿佛正在呼唤主人的归来、女主人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妖娆女性,她们旗袍一袭,各显风采,或弹唱吹奏,或悠闲自得,或闺中密谈,展露着无尽的风情与旖旎,极尽时尚,又略带妩媚的气息,她们与石库门内的一切融为一体,展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华丽。李守白的“石库门”已成为“田子坊创意园”一景。
  “表现上海题材的画家很多,画过上海石库门的画家也不少,但是像我这样专门画上海石库门,‘把石库门进行到底’的画家似不多。”李守白自我评价道。于是乎,一顶“石库门先生”的桂冠戴到了他的头上,他也不知道这个算是“俗号”还是“雅号”,但他喜欢,因为它能唤醒“上海记忆”。
  “石库门先生”喜欢用“咖啡”和“中国茶”来比喻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泡咖啡中国人很难比西方人在行,但泡茶中国人却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优势。绘画艺术是世界语,国外生活让他意识到中国民间艺术汲取国外艺术手段的发展空间很大,用拿手的泡茶功夫去发掘中国民间艺术的新价值,让中国民俗文化的“茶香”飘向世界,引发全世界热爱中华文化的共鸣,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2004年李守白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剪纸艺术大师”称号;2006年剪纸作品《上海童谣》获2006杭州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2007年剪纸作品《石库门留影》被中国剪纸博物馆收藏;同年“李守白剪纸”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日奖”;2009年2月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6月,“上海剪纸——李守白”项目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
  李守白文化公司里各类奖牌日益增多,但有两块夫妇俩最为看重,一是“08年被评为卢湾区自主创新领军人才”,二是“09年被评为上海市自主创新领军人才”。我深深理解这对夫妇的感觉:他们不是学院派,也不是官办画坊,他们是在自主创业和创意中结出的丰硕成果,其艰辛和努力不言而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