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滨海湿地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研究以山东渤海滨海地区为对象,针对1990、2000、2010、2019年遥感影像数据,运用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和皮尔逊相关系数等方法,探究人类活动影响下滨海湿地演变规律,揭示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一般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9年研究区湿地面积总体增加,人工湿地显著增加,自然湿地显著减少,大面积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其中黄河三角洲是研究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湿地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研究以山东渤海滨海地区为对象,针对1990、2000、2010、2019年遥感影像数据,运用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和皮尔逊相关系数等方法,探究人类活动影响下滨海湿地演变规律,揭示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一般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9年研究区湿地面积总体增加,人工湿地显著增加,自然湿地显著减少,大面积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其中黄河三角洲是研究区内自然湿地保留最完好的地区。(2)1990-2019年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加,平均值由1990年的8.48
其他文献
目前,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车道线检测,但是弱光条件下检测至今仍是一个挑战。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弱光数据不足;第二,模型鲁棒性不强。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循环生成对抗网络数据增强的方法来解决弱光数据不足的情况,避免了人工增加数据的复杂度;另外根据图片中车道线与背景区域之间的联系,使用一种区域亲和知识蒸馏的方法,对检测模型性能进行优化,提高模型对图片各个区域之间特征理解,提高模型的检
本文基于土压盾构在极软岩地层中近距离下穿既有建筑为背景,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从地表和建筑物沉降变化及其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既有建筑对盾构施工的影响。实测结果表明:地表和建筑物在盾构下穿过程中会呈现出先隆起后沉降的趋势。其中,盾尾脱出阶段地表和建筑物会产生较大速率的沉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建筑物改变了地层原有的应力场,使地表最终沉降峰值向靠近建筑物方向偏移并增大,沉降
Under the ever-present solar radiation, photosynthetic organisms on Earth evolved structurally-sophisticated photosynthetic systems.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herent impact of s
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因地下水长期超采已导致部分区域形成大型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目前区域上主要以河道入渗方式补给地下水,方式单一,效果有限,因此亟需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以有效的提升地下水水位,遏制由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引发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不良影响。本文基于研究区可利用补给水源、地下水位、地表坡度等分布特征,构建地下水补给潜力评价体系,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了地下水人工补给潜力区划
为合理把握长江经济带各工业产业空间移动趋势,并为经济带工业用地优化布局及有效供给提供参考,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的2010—2018年土地供应结果数据,运用空间分布重心、区位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开展了各工业行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时空演化研究,并探究了不同发展阶段下工业用地供给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行业用地规模均呈波动性下降态势,而工业配套服务业用地却呈上升趋势(增幅为49.9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获取泥岩厚度、含砂率、孔隙度、渗透率、突破压力等,建立了基于试油资料和物性参数的泥质岩盖层有效性评价图版,开展盖层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在单井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突破压力和泥岩百分比交会分析,明确了盖层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认为,Doseo盆地下白垩统有良好油气显示,但试油失利的主要原因为盖层失效。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盖层的有效孔隙度上限为8%,渗透率上限为10×10~(-3)μm~(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UGI)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UGI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态演变,对优化城市绿色空间网络与布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计算了2000—2019年共约4800景Landsat影
实现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有效脱钩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人口等要素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构建资源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脱钩理论、结构分解模型分析2000—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脱钩关系及驱动效应,以期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整体尚未完全摆脱“自然消耗增加型”模式,且区域内部城市差异较大,大部分发达城市
为加强对林草交错带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进一步促林草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切需要摸清交错带景观本底并分析其时空动态演化趋势。以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年Landsat 5 TM影像和2018年Landsat 8 OLI影像,利用面向对象的决策树分类算法建立3期土地利用数据集,据此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然后利用状态转换模拟模型STSM模拟研究区2025年的
交通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中文献样本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可视化图谱,回顾了国内外交通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从1982-1997年、1998-2007年、2008-2019年3个阶段比较了两者的异同。结果显示:国内外研究都呈现出问题导向,已具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国外交通地理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导向和人本导向,侧重于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