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旅行笔记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工作几年后,辞职去荷兰留学,主修行为经济学。由于好奇全世界的人们怎么度过这一生,用两年时间走了17个国家,而这一路的经历让她在平凡的生活里,好像一下子过了好几辈子的人生。回国后,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非正常旅行笔记”,记录旅途故事,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大的世界。
  渐行渐远,不忘回首
  和朋友闲聊,听她抱怨,每年都盼着回家过年,可是回家没几天,准会和父母吵一架。她很苦恼,觉得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很沮丧。我安慰她,好像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我在国外待了两年,刚回国那几天还是其乐融融的,可是没过几天,也还是会吵架。
  在外漂泊、辛苦许多时日,终于回家,卸下一身的盔甲,不再是要强地踩着高跟鞋的Lisa,而是做回父母的孩子,穿着睡衣偷吃老妈煮的红烧排骨,盘腿坐在沙发上唠着家常,聊着家乡每条街每条河的变迁。
  可是温馨不过三天,就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起来。关于早上应该几点起床,被子该不该叠,到家就知道玩手机玩Pad玩电脑,还不结婚还不生孩子还不生二胎,争论一番后,结果总是垂头丧气,不欢而散。
  父母可能不知道我们的英文名,也不知道微博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可能忽视你带他们去吃日料的好意,不停吐槽东西又贵又难吃,还是生的;父母也可能不关心你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个有趣的捷克姑娘,而是怂恿你和谁家的适婚女青年加微信,就像小时候鼓励你多和成绩好的同学玩耍一样。他们好像什么都不懂,而我们的什么他们都想参与。可是我们的世界,与父母的世界终究是不一样了。
  在他们逐渐老去的过程中,我们已跌跌撞撞地成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作为独立的个体,获得了多样性的人生体验,接收了更为开放的信息,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父母所理解的生活可能只限于上班下班、一日三餐,关心的是婚姻工作、饮食起居。而我们考虑更多的则是幸福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我们自己的生活。
  之前听过一个有趣的对话,发生在中国人和歪果仁(外国人)之间:
  中国人:“在你们国家,父母和子女之间是怎么表达爱意的?”
  歪果仁:“We would like to hug and kiss each other every day, and say‘I love you’frequently.”(“我们每天都会拥抱、亲吻彼此,并经常说‘我爱你’。”)
  中国人:“好羡慕你们啊,我们和父母之间很少拥抱,更不要说亲吻了。如果哪天对父母说‘我爱你’,他们会惊恐地以为我们出什么事了。”
  歪果仁:“But how Chinese parents express their love?”(“那中国父母是怎么表达爱的呢?”)
  中国人:“用钱。”
  虽然只是个笑话,但反映了中西方亲子关系模式的不同。
  在西方国家,父母一般抚养子女到18岁,18岁以后子女就只能靠自己生活了,即使在我们看来父母理所应当负担的上大学的钱,也要靠自己打工去挣,或者去银行贷款。而父母生病,也常常是他们自己独自去看病,非到万不得已不会麻烦子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平等但也流淌着血脉亲情。
  记得有一年的圣尼古拉斯节(这个节日在荷兰相当于圣诞节),我的荷兰同学,兴奋地把要送给父母的礼物一条一条写在纸上展示给我看,一个新的咖啡机啊,一双褐色的皮手套啊什么的,他說家里每个人都会为其他人准备礼物,吃过饭,大家会围拢在一起拆礼物,“That family time is very important to me.”(“那样的家庭时光对我来说很重要。”)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和满足。
  我们无法评判哪种亲子关系更好,但爱意需要表达。
  有一次在鹿特丹闹市区的一家鞋店,看到一位妈妈在为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买鞋子,小姑娘很快拿了一双对她这个年纪来说有些成熟,但非常时髦的低筒靴子,来征询妈妈的意见。她妈妈问她,你真的喜欢吗?穿得舒服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便同意买这双鞋了。只见小姑娘开心地一下子扑到她妈妈的怀里,大叫着:“Thank you, mommy!”(“谢谢,妈妈!”)听到小姑娘开心的叫声,其他人也都被逗乐了,嘴角露出笑意。而她的妈妈笑着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示意不要吵到别人,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俏皮地吐了吐舌头,又小声说了句:“Thank you, mommy!”要说好多遍,才能表达她的开心和对妈妈的感谢吧。
  看到这一幕,觉得心里很暖,即使是再小的事也要表达感谢,即使是再亲的人也要表达感谢。回国后,有次吃饭,让老妈递给我一张餐巾纸,拿到后微笑着说了句“谢谢”,老妈奇怪地看了我一会,那表情像在说:“你没吃错药吧?我是你妈哎,跟我说谢谢?!”
  还在国外期间,有天收到老妈的微信,简单询问我的近况。荷兰和中国存在7个小时的时差,算了下,那时正是国内夜里3点左右,于是问她怎么还不睡觉,看到聊天页面一直显示“正在输入”,可是等了很久,只出现简单的三个字:就睡了。回国后,无意间和老妈聊起此事,原来当时老妈生病住院了,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有些无聊,给我发信息,想知道远在异国他乡的女儿现在正在做什么。可是又怕我知道她住院会担心,就没有提起,只是嘱咐我多吃点,早点休息。
  父母是站在你身后,目送你渐行渐远的人,是当你觉得自己走了很远,回首时,仍然站在原地向你挥手的人。
  谢谢,爸妈。
  生活在国外的真实状态
  生活好像永远这样,在碌碌无为中日复一日。开不完的会,忙不完的工作,酒杯相碰,是梦碎的声音。独自走在巨大的城市夜幕下,周身霓虹闪烁,而自己却渺小得孤独。吃一顿大餐,看一场爆笑电影,仍拯救不了失落彷徨,心里无所慰藉。时常觉得现在的生活像个牢笼,人际复杂,家庭压力,内心压抑,想要挣脱,想要冲出,想要自由无拘束,想要过另外一种生活!可是生活在别处,就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很多人羡慕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可以环游欧洲,看星辰大海,看哥特建筑,看地中海沿岸的灿烂文明。然而,旅欧的这两年,是我孤独感最强烈的两年。一个人孤身在海外,在一个英语并不是本土语言的国度里时,这种孤独感会放大一千倍一万倍,你不知道周围的人在滔滔不绝说着什么,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你无关。站在他们面前,却参与不到他们生动的生活里。你的存在仿佛是透明的,像一个幽灵游走在世界的边缘,孤身一人。
  我们总是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简单友善,没有尔虞我诈,彼此平等且和睦。但其实,不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社会如何进步,都没有一个单一的美好世界,都同时存在着好人与坏人。
  有次生病,在荷兰当地看医生。荷兰的医疗体系与国内的不同,不能直接跑去医院就诊,而是要先注册社区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同意收录你为服务对象后,再预约一个时间去看诊,只有当病情复杂、家庭医生解决不了的时候,你才会被推荐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
  完成前面的步骤后,我便按照预约的时间去家庭医生的诊所。那是我第一次在荷兰看病,也是第一次来到那家诊所。进了大门,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去哪里找医生,也不知道应该去问谁。此时,见有人很自然地走进一间房,心想那应该就是医生办公室吧,抬脚刚想进去,就被一个尖锐的声音喝制住了,“What are you doing?”(“你要干什么?”)我连忙说自己是来看病的。
  那个喝制我的人,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番,从我亚洲人的脸,以及带口音的英语回答中,判断我应该不是荷兰人,也不是在荷兰出生的华裔,很不耐烦地说道:“You can’t see doctor right now. Have you registered?(你不能现在看医生,你有注册过吗?)”我回答注册了。他显然有些惊讶,原本以为立马可以打发我走了,现在却落空了。带着些不甘心,他烦躁地质问道:“But you should make a reservation before you come.”(“但是你应该在你来之前提前预约。”)我回答之前也已经电话预约过了。到这,他已经没有办法赶我走了,像受气的公牛,丢给我一张表格,让我填写。
  回家的路上,很难过,不被尊重的感觉不好受。于是赌气跑去超市,想买瓶酸奶排解下情绪,排队付账的时候,发现竟然忘带钱包。瞬间,沮丧排山倒海。然而此时,站在我身后陌生的荷兰阿姨,微笑着说:“Don’t worry, it’s on me.”(“别担心,我来帮你付钱。”)她用天使般的微笑(当时真这么觉得的)对我说:“Everybody may have this time. Have a lovely day!”(“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这样尴尬的时刻。祝你度过愉快的一天!”)我的内心刚刚还灰暗到要报复社会,现在一下子感动到要拥抱每一个人。你看,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坏人,也有好人。
  还有一次,我去鹿特丹的open market(周末集市)淘二手明信片,看到一沓印着二战时期老照片的明信片爱不释手,于是问老板要多少钱,老板说要30欧,这个价格可以买6大袋吐司了,作为一个穷学生,我有些犹豫。此时,站在我身旁胖胖的荷兰大叔,看出我的喜爱以及窘迫,于是主动用英文对我说:“Kid, you want it to be cheaper, right? Let me help you.”(“孩子,你希望这能便宜点是吗?让我来帮你。”)转过头,他便用荷兰语和老板在那讨价还价,只见两个胡子花白的老男人在那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不停地比划来比划去,好玩极了。最后,胖大叔说,老板可以以10欧的价格卖给我。我高兴地连声说谢谢!啊,多可爱的人啊!胖大叔说完“不客气”后便离开了。然而,当我转身准备向老板付钱的时候,老板看给我撑腰的胖大叔走了,竟然立马反悔,说至少要15欧。像不像菜场里耍赖皮的大妈。人心啊,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你看,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好人,也有坏人。
  我们总觉得现在的生活很烂,总觉得在别处一定能过上更加完美的生活。其实,不管生活在哪里,日子都是相似的,总有烦恼,也总有喜悦。以梦为马、仗剑走天下的生活,自由逍遥,激情昂扬!但独自漂泊的孤独感,也会在深夜透彻全身。无意间路过中国超市,听到《恭喜发财》,会泪流满面,因为它来自你所熟悉的生活。
  世界再大,也没有完美的地方。逃脱现在的生活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問题。这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路上也好,在现实生活中也罢,每当想逃跑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在西藏旅行时的一个画面:一个身穿红色佛袍的僧人,从破旧的寺院内走出,轻轻掩门,拈花一笑,透着内心平和后,随遇而安的幸福模样。
  吾心安处是吾乡。
  阳光下有阴影,威尼斯
  小朋友总是很喜欢去迪士尼乐园,平日里隔着电视屏幕的米老鼠,忽然变成真的了,蹦跶着和你握手、拥抱、玩耍,好开心,就像做梦一样。对成年人来说,已然过了热爱米老鼠的年纪,而旅行去一个心之向往的城市,就好像是去一个仍然能实现梦想的“迪士尼乐园”。从平常的生活里走开,见到很久之前就听闻的美好景色和事物,把心里的小愿望变成了现实,像个孩童一般,激动又满足。
  而威尼斯对于我,就是那个心之向往的乐园。
  像很多人一样,最初是从初中课本节选的《威尼斯商人》中,知道威尼斯这个城市的。先不说文章中断章取义了犹太人夏洛克的“阴险狡诈”(其实莎士比亚的原著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犹太人普遍受到欺压,“险恶”的夏洛克其实也是个复仇无果的悲情人物),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课本底下几行对威尼斯进行注释的小字。自出生就生活在陆地上的我,惊讶于怎么会有一个城市是建在水里的,而当地居民的出行工具不是汽车、自行车或摩托车这些带轮子的交通工具,却是一种叫“贡多拉”的小船。对于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我来说,威尼斯就是“天方夜谭”,无限好奇又无限向往,心想如果有一天能去看一看就好了。   十年之后,我真的站在了这个“天方夜谭”里。而它和注解里描述的一模一样,不过比我想象的更加梦幻。
  威尼斯的房子真的是一排排地长在水里,房子里的人推开装饰着巴洛克藤蔓的小窗,就是碧波荡漾的河道,可以和路过的贡多拉船夫打招呼;若是熟识的邻居,可能还要家长里短地聊一会,最后再以抑扬顿挫的“Ciao!”(注:意大利语,“再见”)结尾。
  月牙形的贡多拉,像童话一样,漂在河面上。船夫的长篙,把船从一座座桥下撑过,南欧明媚的阳光也随着这一座座桥,一次次闪烁光影。你坐在船上,桥上看风景的陌生人,友好地和你挥手,笑意满怀。而河面上除了漂着游船,还有消防船、警察船,就和我们的消防车、警车一样的用途。另外,船还是小贩们卖水果、蔬菜、鲜花的摊位,日落时分,结束了一天的买卖,他们就驾着小船回家,等到明日再驾着小船来。
  黄昏降临,每个人心里便会泛起一个美好的期待,那是电影《I love you, je t'aime》(中文片名《情定日落桥》)里的浪漫传说,据说在夕阳下,全城钟声响起时,与爱人在叹息桥下亲吻,就会受到神的庇护,彼此相爱至永远。
  阳光倾洒,沿着河岸的长廊漫步。意大利人生性热情,站在门口悠闲抽烟的店家,会朝着路过的漂亮姑娘,艰难但努力地用中文说“我爱你”,再抛个媚眼,引得姑娘又害羞又开心地回一句:“Grazie!”(注:意大利语,“谢谢”。)
  沿河的店很多都是禮品店,除了卖明信片、冰箱贴等常规礼品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卖各种华丽的、复古的或哥特暗黑的面具。在每年二月份盛大的狂欢节期间,人们便会穿上大斗篷,戴上形状各异的面具,没有人知道你是年轻还是年老,男人还是女人,大家极尽自由地唱着跳着,尽情享受美食、美酒和欢乐。
  然而,一切繁华的背后总有阴影。
  威尼斯人大概是信仰最不虔诚的欧洲人,13世纪时期,富有的威尼斯人为了商业利益,资助了臭名昭著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打同是天主教兄弟的东正教教区,君士坦丁堡。占城后,十字军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血腥屠杀,抢夺金银财宝无数。通过此次东征,威尼斯也在东地中海全域建立起了贸易港口,成就了当时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13世纪中后期,马可·波罗,这个可能是古时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最知名的外国人,在威尼斯出生。带着对东方神秘国度的好奇,以及对财富的渴求,马可·波罗和父亲及兄长,沿着东西方贸易通道,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当时国力强盛的元朝。游历中国各地回国后,马可·波罗自述成册的《东方闻见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详细记载了在中国见到的各种奇闻逸事、奇珍异宝,激起了西方人对富庶东方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热情,间接推动了后期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随之便是改写历史的地理大发现。然而,具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一进程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地中海区域贸易逐渐被大西洋沿岸贸易取代,曾经的海上霸主,威尼斯,也不可避免地渐渐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中。有意或无意间引导了欧洲探索东方热情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如果知道历史的结果是如此这般,不知心里是什么滋味。
  现今威尼斯虽然旅游业发达,但随着游客的暴增,为了迎合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小业主们逐渐放弃生产生活必需品,转而生产工艺品,导致当地物价高涨,迫使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离开威尼斯,搬去生活成本相对便宜的其他城市居住。被迫离开自己所热爱的美丽家乡,想来也是心酸,威尼斯人举办了一个为家乡“送葬”的活动来表达不满。美丽梦幻的贡多拉载着象征“威尼斯已死”的棺材,沿河漂流,当地居民用古老的方言朗诵诗歌,满是对故乡的痛惜。小船抵达终点,人们把棺材抬到市政厅前砸碎,从中取出一面画着凤凰的旗帜,象征着城市的“重生”和人们的希望。
  历史的进程如潮水般,时涨时落。身处其中,有时辉煌,也难免落寞。
  如梦亦如幻。
  (责任编辑:钱益清)
其他文献
接到给杜绿绿写篇文章的邀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想回答:“其实我跟她也不是很熟……”然后我突然想起这句话经常被八卦绯闻的男女事主用来做假意澄清的发语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默默地咽下了“不是很熟”的事实,意气风发地应承下了这篇注定带有打酱油色彩的文章。  其实说我跟杜绿绿不是很熟,也不太确切,毕竟跟她认识了六年的时间,而且近两年来,因为同在一个每天都有几百条上千条闲扯信息的微信群里,有时候甚至
期刊
第一折 朱塔题诗  话说这一日,万里无云,秋高气爽,西风吹入我大宋太祖皇帝用铁棍打下的四百座军州中的一个,建州道仙游县湄洲湾的朱塔。大宋既兴,海禁开放,当年龙蛇下蛋、海草攀爬的滩涂,不出一百年,竟开成万帆竞发、取利南洋的海港。中原士女,西域胡郎,逐尘随浪,填满码头,劈面看到黑炭一样,面色如漆、牙齿如银的矮小黑鬼,好像出自地狱的无常,这个却是由星星洲贩入的黑奴,没得什么大惊小怪的。  商人逐利,如蝇
期刊
一  我住在一个尼姑庵里,这不合规矩,因为我身上比尼姑们多了个部件。但是大凡规矩,都有可以通融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还小。老尼姑们认为我处在这样一个年纪,即便是裸体,对我来说,也是不淫的。有了这样一个理由,她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看着我在庵里撒欢。因为我长久地住在庵里,这个理由也有长久存在的理由。所以即便我很大了,可以轻松地越过庵里的外墙,个头赛过了庵里任何一个尼姑,胳膊比她们的小腿还粗,她们依旧认为
期刊
在写作这件事上,从来就没有单纯的数量问题——再多的普通作品,也只能显现出精神领域的荒芜和寂寞;文字上的所谓繁荣,是由杰出作品定义的,或者说,那些走出普通行列的作品,最终决定了某一时段精神生活的基本状况。不过,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我立即觉察到,这里不经意包含着一种自己未曾思及的无知——一个人的阅读总是有限的,遗漏几乎是这种讨论必然面对的尴尬。为了避免让自己的写作陷入挂一漏万的盘点困局,我想在这里只写我
期刊
事到如今,我们都当上父亲。罗文甚至打算梅开二度。他用遥控器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小,然后转过身来,对众人哈哈一笑,独自干了一杯。  我和老婆都是独生子女,国家政策允许。他乐呵呵地抹了抹嘴,然后拿起一只没有吃干净的蟹腿,咂吧咂吧起来。  即便不是,也没什么。张雨生说完看了看大家,我们心领神会。  我觉得还是问问清楚的好。  我认识个朋友,计生委的,要不要帮你问问。我说。  没事,没事,我的事你们就别操心啦
期刊
阿飞变成老飞的原因是一个爱情故事,阿飞的女朋友是这个故事的讲述人。一天,阿飞女朋友对阿飞说:你觉得八年的爱情长不长。阿飞说:长。他女朋友又说:发生在我们同辈之间,八年的爱情长不长。阿飞掂量了下,感觉自己八年前还分不清开裆裤与秋裤的差别,感慨道:不容易啊,真他妈长。他的女朋友使劲地点点头,说:我也觉得长。然后转身离开,投入前男友的怀抱,留下阿飞一阵惆怅。  阿飞告诉我,那天刚好下着小雨,又是傍晚,天
期刊
两栋相邻的房子。两座花园里的枝条攀越过篱笆交纏在一起。两个金发男孩。小的四岁,大的七岁。小的那个还在母腹中时,他们就已相识。“隔壁家的小家伙。”这是德国南方最富裕的地区,毗邻黑森林,城镇古老悠远,社区整洁有序。这里,三分之二的人信新教,三分之一的人信天主教。可忽略的零头里,不知信什么或者什么也不信。  “我们只是在彼此身体上探索,某种程度上,他是我的男朋友。但也可以说他不是。”费恩说。费恩是那个小
期刊
一  穷蝉满十八岁前一个月的早上,房间外传来一声蝉鸣,把他吵醒。穷蝉睁开眼,发现天色已经亮了起来,已经是黎明时候了,身边的老和尚还在打着鼾,整个世界都很安静。  本来他应该再继续睡一会儿,然而他突然怎么也睡不着了,也许是因为老和尚压在他肚子上的腿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小心地把老和尚的腿挪开,起来穿衣服。  “这么早,干什么去?再睡一会儿。”老和尚闭着眼说。  “外面有蝉在叫,睡不着,出去走走。”  “
期刊
刘丽朵的书写源于幽深莫测的“情”,情到深处,文字就令人欢愉,令人唏嘘,令人蠢蠢欲动,令人凄然泪下。这本《深情史》是一本让人在灵魂深处颤栗的书,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与欲——轻而易举的爱和进退维谷的恨,转瞬即逝的欢愉和绵长无尽的思念,残忍的忧伤和天真的愚蠢,突然的相遇和决绝的离开。最为绚烂的是,刘丽朵在漫长的汉语古典传统中汲取了营养,书中大多数故事来源于汉语传统典籍,经过她妙手生花的翻译和改写,变形
期刊
一种顽固的修辞  胡桑跟这世界的关系,一开始并不融洽。作为浙江德清县新市鎮的一个貌不出众的少年,作为建伟和丽丽的邻居,作为张玉的小学同学,作为沈美玉教出来的学生,他太过木讷了。他十岁的时候还不能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他的世界由各种词汇构成。我们可以想象,当别的少年兴致勃勃地对别人讲述“昨晚上的雪堆到房子边上快要比我还高了!爸爸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往年这样的雪只有北方才有”的时候,德清少年胡桑的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