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工艺技术视角,研究商周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大多出现在很隐蔽部位的技术原因。铭文加工的操作空间、器外底的铸造工艺限制以及需要避开器外壁、器盖外的纹饰等工艺技术因素影响了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位置分布,导致其大多出现在很隐蔽的部位。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铸造铭文;工艺技术
商周青铜容器主要包括食器(鼎、鬲、甗、簋、簠、豆等)、酒器(觚、爵、斝、尊、卣、罍等)、水器(盘、匜、鉴、盉等)。商周青铜容器上的铭文又可以分为铸造铭文和凿刻铭文。在战国以前,铸造铭文较为普遍;到战国时期,凿刻铭文开始流行。铭文在商周青铜容器上的位置分布可能与铭文加工制作的工艺方式密切相关。凿刻铭文是直接在青铜容器上凿刻的文字,制作凿刻铭文需要在铭文位置附近留有容纳凿刻工具加工操作的必要空间。凿刻铭文的位置分布显然容易受到工艺技术因素的影响,大多分布在器外壁,如中山王鼎外壁的凿刻铭文。但也有一些青铜容器的凿刻铭文是分布在口部较为宽敞的青铜容器内壁,如曾侯乙尊盘腹内底的凿刻铭文。凿刻铭文的加工制作方式简单直观,相关问题并不复杂,但是铸造铭文的相关问题很复杂,需要深入研究。商周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主要分布在较为隐蔽的部位,如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而在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铸造铭文一般较为少见。学者们对此已有关注,但一般还是从文化观念视角分析解释这个问题,认为文化观念导致古人把铸造铭文设置在青铜容器的隐蔽部位,并与纹饰相互配合。文化观念对青铜容器铸造铭文位置有一定的影响,但工艺技术因素的影响却被忽略。因此,本文先梳理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制作方式,再从工艺技术因素视角,对铸造铭文大多分布在隐蔽部位的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其中的技术原因。
1 铸造铭文的制作方式
1.1 模印法
模印法就是在模具上刻铭文,然后翻印到陶范上,再浇铸成铭文。郭宝钧先生认为是先把铭文书写在泥片上,再用工具刻铭文,等待泥片干硬后,再以此为模具翻印陶范表面,在陶范表面就形成了铭文的字形,浇铸后就成了铭文[1]。
1.2 活字法
活字法中铭文模具由多个活字块拼合而成,再翻印到陶范上,浇铸后就成了铭文。苏荣誉先生、华觉明先生等编著的《中国上古金属技术》之中,指出活字法用多个铭文活块嵌入陶范,再铸造成铭文[2]。以此法铸造的铭文的文字之间会形成线格痕迹。
孙启康先生根据铭文内容跳行、字词颠倒错位,推测西周早中期就已开始使用铭文活字模具[3]。很多西周青铜铭文内容较多,而且具有礼制功能,所以可能是采用活字模具翻印铸造而成的。
1.3 贴泥法
贴泥法用泥条贴到陶范上,在浇铸后,就可以形成铭文。陈初生先生认为是把黏土捏成条状的字形,粘贴到陶范上,再铸造成铭文[4]。
1.4 刻泥法
刻泥法是在陶范上面先贴泥,再刻字,浇铸以后,就成了铭文。谭德睿先生指出,在陶范贴上泥片,再雕刻铭文字形,就可以铸成铭文[5]。
1.5 刻字堆塑法
此法是在陶范上刻文字,然后堆塑泥条,在陶范上面就形成了铭文的字形,浇铸以后,就可以形成铭文。张昌平先生根据曾侯乙折盘豆等青铜容器的铭文特征,提出了刻字堆塑铭文铸造法的新观点,即先在陶范上刻写文字,然后堆塑泥条,浇铸形成铭文[6]。
总而言之,学术界对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制作方式有多种说法,相关争论集中在字形模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在陶范上加工制作铭文字形的具体操作。铸造铭文的这些制作方法在商周时期可能同时并存使用,而且从中可以发现,加工制作铭文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操作:需要在陶范上进行加工与处理,初步形成铭文的字形,浇铸以后,才可以形成青铜容器上的铸造铭文。
2 影响铸造铭文位置分布的工艺技术因素
2.1 铭文加工的操作空间
在青铜容器铸造的过程中,陶范与其铸造的青铜容器之间具有塑形的关系,陶范与其铸造的青铜容器的凹凸面也具有对应关系,这会影响在陶范上进行铸造铭文加工的操作空间的大小。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都属于青铜容器的凹面,对应着陶范上的凸面;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外底和器盖外都是青铜容器的凸面,对应着陶范上的凹面。铸造铭文的制作关键是在陶范上通过加工,形成铭文的字形。浇铸以后,在青铜容器上就形成了铸造铭文。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制作铸造铭文,都需要在陶范上的相应部位进行精细加工处理,形成铭文字形,再通过浇铸,制成青铜容器的铭文。如果铸造铭文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凸面(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这就对应着陶范的凹面。在陶范凹面制作铭文时,工匠的手和工具的操作空间就会被陶范凹面限制,操作空间狭小,铭文加工操作很困难。而在此时,陶范又是未烘焙的湿范,工匠的手和工具很容易触及陶范表面,会对陶范造成损坏。所以,铸造铭文如果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就会导致陶范上加工铸造铭文的操作空间狭小,给铸造铭文的制作帶来很大的困难。如果铸造铭文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凹面(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这就对应着陶范的凸面。在陶范凸面制作铭文时,工匠的手和工具的操作空间开阔,铭文加工操作很容易,也保护了陶范。所以,铸造铭文如果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在陶范上加工铸造铭文的操作空间较大,更有利于铸造铭文的制作。此外,也还有一些铸造铭文是分布在鋬内侧(属于青铜容器的凸面),这类情况较为特殊。带鋬青铜容器的浇铸是需要引入鋬范。鋬内侧的铸造铭文位于青铜容器的凸面,对应的是鋬范的凹面,需要在鋬范的凹面制作铭文的字形。青铜容器鋬部的外形一般都不大,所以,鋬范凹面的凹曲程度并不高,在鋬范的凹面加工铭文还是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总之,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位置分布受到了加工铭文的操作空间的影响。
2.2 器外底的铸造工艺限制
商周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较少分布在器外底,除了加工铭文操作空间较小的原因以外,还有器外底的铸造工艺的影响与限制。青铜容器合范浇铸之时,整个器物是器外底朝上的倒置状态,器口一般在下,器外底一般在上,浇铸口以及冒口一般都设置在器外底的足或圈足上。一般在浇铸前,为了支撑器外底上面的顶范,在器外底的顶范与内范之间就可能放置若干个青铜垫片,用于支撑顶范。在顶范设置垫片也可以降低铜液的温度,避免过热变形的问题。器外底还可能有范缝,如对于三足青铜容器(鼎、鬲、斝),器外底通常是有3块或6块外范与1块顶范的拼合部位。此外,一些薄底的青铜容器的器外底还可能会设置网格状凸棱,就是器外底的陶范上划了网格状槽沟。这在浇铸之时,既防止铜液冷却过程的龟裂变形问题,又起到了加固器外底的作用。平顶山应国墓地西周中期的青铜盘(M84:50)、叶家山曾国墓地西周早期的青铜盘(M28:163)、青铜壶(M65:31)的器外底就有这种网格状凸棱。如果铸造铭文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器外底,将会导致铸造铭文受到器外底的浇铸口、冒口、范缝、垫片、网格状凸棱等因素的干扰与破坏,所以,铸造铭文一般不会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器外底。虽然有一些觚的铸造铭文分布在器外底的圈足内,但这与觚底部的特殊结构有关。与爵、斝、鼎、壶等青铜容器相比,觚是器底小、圈足高大、高体束腰的一种特殊器类。因为觚的器底部很小,在浇铸后,觚的器底部陶范结构也比较牢固,可以经受铜液的冲击,铜液的冷却凝固较快。所以,觚的器外底及圈足内壁是适合于铸造铭文,这是觚底部的特殊结构所致。 2.3 避开器外壁、器盖外的纹饰
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盖外都是很显眼的位置,一般会有纹饰分布在这里,既装饰了青铜容器,也增强了青铜容器的艺术感。如果把铸造铭文设置在器外壁、器盖外,加工铭文字形时,可能会弄坏陶范纹饰。所以,铸造铭文一般不在器外壁、器盖外。由于器外底的铸造工艺限制,器外底的铸造铭文会被干扰和破坏,因此,铸造铭文一般也不会在器外底。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都是较为隐蔽的部位,如果青铜容器有器盖,将器盖合上,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就会被遮蔽。鋬内侧的铭文往往紧邻器外壁的纹饰,但是鋬内侧的铭文是先加工制作在单独的鋬范上,再与其他陶范拼合,最后浇铸成形的。因为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都属于隐蔽的部位,一般不会设置纹饰,所以,有很多铸造铭文设置于此。
3 结语
商周时期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制作方法有模印法、活字法、贴泥法、刻泥法、刻字堆塑法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当时可能同时并存使用,但古人也许根据具体情形有所选择。对于铭文内容较多、单件小批量生产的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可能使用贴泥法、刻泥法、刻字堆塑法;对于铭文内容简短、大量频繁生产的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可能使用模印法、活字法。制作铸造铭文需要在陶范上进行加工与处理,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操作。商周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大多分布在隐蔽的部位(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然而,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的铸造铭文则较为少见。商周时期青铜容器大多与祭祀仪式和礼仪制度密切相关,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化观念也应该对青铜容器的造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可能存在着一种刻意隐藏铭文的观念,导致青铜容器铸造铭文大多出现在很隐蔽的部位。但是铸造工艺技术也是影响青铜器造型的重要原因,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位置分布也应该受到了铸造工艺技术相关因素的影响。陶范与其铸造的青铜容器之间具有塑形关系,青铜容器铸造铭文对应在陶范上的部位会影响铭文加工。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对应着陶范的凹面,铸造铭文加工操作空间很小,制作铭文很困难;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对应着陶范的凸面,铸造铭文加工操作空间很充足,制作铭文容易;青铜容器的鋬内侧对应着鋬范的凹面,但是,鋬范凹面的凹曲并不大,尚有足够的加工操作空间,仍适合制作铭文。器外底的铸造工艺也会对铸造铭文产生影响与制约,器外底的浇铸口、冒口、范缝、垫片、网格状凸棱等,将会对铸造铭文造成干扰和破坏。因此,铸造铭文较少出现在青铜容器的器外底,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盖外可能有纹饰。为了避开器外壁、器盖外的纹饰以及器外底的铸造工艺限制,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一般设置在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
如上所述,铭文加工的操作空间、器外底的铸造工艺限制以及需要避开器外壁、器盖外的纹饰等工艺技术因素影响了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位置,导致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较少出现在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而是大多出现在很隐蔽的部位,如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总而言之,技术原因对铸造铭文在商周青铜容器上的位置分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商周青铜容器的铭文数量巨大,而且具体的器形又影响到了铸造铭文的加工制作的具体工艺。未来如果结合数据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商周各类青铜容器的铭文部位及器物器形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综合研究。据此,还可以再进一步探究商周青铜容器铭文铸造的具体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制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铸造实验,还原商周青铜容器的铭文铸造技术,真实展现中华文明高超的冶金艺术。
参考文献:
[1]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58-160.
[2] 苏荣誉,华觉明,李克敏,等.中国上古金属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7.
[3] 孙启康.从青铜器铭文铸造看我国活字印刷的发展渊源[J].江漢考古,2000(1):69-71.
[4] 陈初生.殷周青铜器铭文制作方法评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0(1):120-121.
[5] 谭德睿.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J].考古学报,1999(2):242-243.
[6] 张昌平.商周青铜器铭文的若干制作方式[J].文物,2010(8):61-70.
作者简介:肖洋(1986—),男,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文化。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铸造铭文;工艺技术
商周青铜容器主要包括食器(鼎、鬲、甗、簋、簠、豆等)、酒器(觚、爵、斝、尊、卣、罍等)、水器(盘、匜、鉴、盉等)。商周青铜容器上的铭文又可以分为铸造铭文和凿刻铭文。在战国以前,铸造铭文较为普遍;到战国时期,凿刻铭文开始流行。铭文在商周青铜容器上的位置分布可能与铭文加工制作的工艺方式密切相关。凿刻铭文是直接在青铜容器上凿刻的文字,制作凿刻铭文需要在铭文位置附近留有容纳凿刻工具加工操作的必要空间。凿刻铭文的位置分布显然容易受到工艺技术因素的影响,大多分布在器外壁,如中山王鼎外壁的凿刻铭文。但也有一些青铜容器的凿刻铭文是分布在口部较为宽敞的青铜容器内壁,如曾侯乙尊盘腹内底的凿刻铭文。凿刻铭文的加工制作方式简单直观,相关问题并不复杂,但是铸造铭文的相关问题很复杂,需要深入研究。商周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主要分布在较为隐蔽的部位,如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而在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铸造铭文一般较为少见。学者们对此已有关注,但一般还是从文化观念视角分析解释这个问题,认为文化观念导致古人把铸造铭文设置在青铜容器的隐蔽部位,并与纹饰相互配合。文化观念对青铜容器铸造铭文位置有一定的影响,但工艺技术因素的影响却被忽略。因此,本文先梳理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制作方式,再从工艺技术因素视角,对铸造铭文大多分布在隐蔽部位的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其中的技术原因。
1 铸造铭文的制作方式
1.1 模印法
模印法就是在模具上刻铭文,然后翻印到陶范上,再浇铸成铭文。郭宝钧先生认为是先把铭文书写在泥片上,再用工具刻铭文,等待泥片干硬后,再以此为模具翻印陶范表面,在陶范表面就形成了铭文的字形,浇铸后就成了铭文[1]。
1.2 活字法
活字法中铭文模具由多个活字块拼合而成,再翻印到陶范上,浇铸后就成了铭文。苏荣誉先生、华觉明先生等编著的《中国上古金属技术》之中,指出活字法用多个铭文活块嵌入陶范,再铸造成铭文[2]。以此法铸造的铭文的文字之间会形成线格痕迹。
孙启康先生根据铭文内容跳行、字词颠倒错位,推测西周早中期就已开始使用铭文活字模具[3]。很多西周青铜铭文内容较多,而且具有礼制功能,所以可能是采用活字模具翻印铸造而成的。
1.3 贴泥法
贴泥法用泥条贴到陶范上,在浇铸后,就可以形成铭文。陈初生先生认为是把黏土捏成条状的字形,粘贴到陶范上,再铸造成铭文[4]。
1.4 刻泥法
刻泥法是在陶范上面先贴泥,再刻字,浇铸以后,就成了铭文。谭德睿先生指出,在陶范贴上泥片,再雕刻铭文字形,就可以铸成铭文[5]。
1.5 刻字堆塑法
此法是在陶范上刻文字,然后堆塑泥条,在陶范上面就形成了铭文的字形,浇铸以后,就可以形成铭文。张昌平先生根据曾侯乙折盘豆等青铜容器的铭文特征,提出了刻字堆塑铭文铸造法的新观点,即先在陶范上刻写文字,然后堆塑泥条,浇铸形成铭文[6]。
总而言之,学术界对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制作方式有多种说法,相关争论集中在字形模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在陶范上加工制作铭文字形的具体操作。铸造铭文的这些制作方法在商周时期可能同时并存使用,而且从中可以发现,加工制作铭文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操作:需要在陶范上进行加工与处理,初步形成铭文的字形,浇铸以后,才可以形成青铜容器上的铸造铭文。
2 影响铸造铭文位置分布的工艺技术因素
2.1 铭文加工的操作空间
在青铜容器铸造的过程中,陶范与其铸造的青铜容器之间具有塑形的关系,陶范与其铸造的青铜容器的凹凸面也具有对应关系,这会影响在陶范上进行铸造铭文加工的操作空间的大小。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都属于青铜容器的凹面,对应着陶范上的凸面;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外底和器盖外都是青铜容器的凸面,对应着陶范上的凹面。铸造铭文的制作关键是在陶范上通过加工,形成铭文的字形。浇铸以后,在青铜容器上就形成了铸造铭文。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制作铸造铭文,都需要在陶范上的相应部位进行精细加工处理,形成铭文字形,再通过浇铸,制成青铜容器的铭文。如果铸造铭文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凸面(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这就对应着陶范的凹面。在陶范凹面制作铭文时,工匠的手和工具的操作空间就会被陶范凹面限制,操作空间狭小,铭文加工操作很困难。而在此时,陶范又是未烘焙的湿范,工匠的手和工具很容易触及陶范表面,会对陶范造成损坏。所以,铸造铭文如果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就会导致陶范上加工铸造铭文的操作空间狭小,给铸造铭文的制作帶来很大的困难。如果铸造铭文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凹面(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这就对应着陶范的凸面。在陶范凸面制作铭文时,工匠的手和工具的操作空间开阔,铭文加工操作很容易,也保护了陶范。所以,铸造铭文如果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在陶范上加工铸造铭文的操作空间较大,更有利于铸造铭文的制作。此外,也还有一些铸造铭文是分布在鋬内侧(属于青铜容器的凸面),这类情况较为特殊。带鋬青铜容器的浇铸是需要引入鋬范。鋬内侧的铸造铭文位于青铜容器的凸面,对应的是鋬范的凹面,需要在鋬范的凹面制作铭文的字形。青铜容器鋬部的外形一般都不大,所以,鋬范凹面的凹曲程度并不高,在鋬范的凹面加工铭文还是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总之,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位置分布受到了加工铭文的操作空间的影响。
2.2 器外底的铸造工艺限制
商周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较少分布在器外底,除了加工铭文操作空间较小的原因以外,还有器外底的铸造工艺的影响与限制。青铜容器合范浇铸之时,整个器物是器外底朝上的倒置状态,器口一般在下,器外底一般在上,浇铸口以及冒口一般都设置在器外底的足或圈足上。一般在浇铸前,为了支撑器外底上面的顶范,在器外底的顶范与内范之间就可能放置若干个青铜垫片,用于支撑顶范。在顶范设置垫片也可以降低铜液的温度,避免过热变形的问题。器外底还可能有范缝,如对于三足青铜容器(鼎、鬲、斝),器外底通常是有3块或6块外范与1块顶范的拼合部位。此外,一些薄底的青铜容器的器外底还可能会设置网格状凸棱,就是器外底的陶范上划了网格状槽沟。这在浇铸之时,既防止铜液冷却过程的龟裂变形问题,又起到了加固器外底的作用。平顶山应国墓地西周中期的青铜盘(M84:50)、叶家山曾国墓地西周早期的青铜盘(M28:163)、青铜壶(M65:31)的器外底就有这种网格状凸棱。如果铸造铭文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器外底,将会导致铸造铭文受到器外底的浇铸口、冒口、范缝、垫片、网格状凸棱等因素的干扰与破坏,所以,铸造铭文一般不会设置在青铜容器的器外底。虽然有一些觚的铸造铭文分布在器外底的圈足内,但这与觚底部的特殊结构有关。与爵、斝、鼎、壶等青铜容器相比,觚是器底小、圈足高大、高体束腰的一种特殊器类。因为觚的器底部很小,在浇铸后,觚的器底部陶范结构也比较牢固,可以经受铜液的冲击,铜液的冷却凝固较快。所以,觚的器外底及圈足内壁是适合于铸造铭文,这是觚底部的特殊结构所致。 2.3 避开器外壁、器盖外的纹饰
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盖外都是很显眼的位置,一般会有纹饰分布在这里,既装饰了青铜容器,也增强了青铜容器的艺术感。如果把铸造铭文设置在器外壁、器盖外,加工铭文字形时,可能会弄坏陶范纹饰。所以,铸造铭文一般不在器外壁、器盖外。由于器外底的铸造工艺限制,器外底的铸造铭文会被干扰和破坏,因此,铸造铭文一般也不会在器外底。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都是较为隐蔽的部位,如果青铜容器有器盖,将器盖合上,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就会被遮蔽。鋬内侧的铭文往往紧邻器外壁的纹饰,但是鋬内侧的铭文是先加工制作在单独的鋬范上,再与其他陶范拼合,最后浇铸成形的。因为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都属于隐蔽的部位,一般不会设置纹饰,所以,有很多铸造铭文设置于此。
3 结语
商周时期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制作方法有模印法、活字法、贴泥法、刻泥法、刻字堆塑法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当时可能同时并存使用,但古人也许根据具体情形有所选择。对于铭文内容较多、单件小批量生产的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可能使用贴泥法、刻泥法、刻字堆塑法;对于铭文内容简短、大量频繁生产的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可能使用模印法、活字法。制作铸造铭文需要在陶范上进行加工与处理,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操作。商周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大多分布在隐蔽的部位(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然而,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的铸造铭文则较为少见。商周时期青铜容器大多与祭祀仪式和礼仪制度密切相关,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化观念也应该对青铜容器的造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可能存在着一种刻意隐藏铭文的观念,导致青铜容器铸造铭文大多出现在很隐蔽的部位。但是铸造工艺技术也是影响青铜器造型的重要原因,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位置分布也应该受到了铸造工艺技术相关因素的影响。陶范与其铸造的青铜容器之间具有塑形关系,青铜容器铸造铭文对应在陶范上的部位会影响铭文加工。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对应着陶范的凹面,铸造铭文加工操作空间很小,制作铭文很困难;青铜容器的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对应着陶范的凸面,铸造铭文加工操作空间很充足,制作铭文容易;青铜容器的鋬内侧对应着鋬范的凹面,但是,鋬范凹面的凹曲并不大,尚有足够的加工操作空间,仍适合制作铭文。器外底的铸造工艺也会对铸造铭文产生影响与制约,器外底的浇铸口、冒口、范缝、垫片、网格状凸棱等,将会对铸造铭文造成干扰和破坏。因此,铸造铭文较少出现在青铜容器的器外底,青铜容器的器外壁、器盖外可能有纹饰。为了避开器外壁、器盖外的纹饰以及器外底的铸造工艺限制,青铜容器的铸造铭文一般设置在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
如上所述,铭文加工的操作空间、器外底的铸造工艺限制以及需要避开器外壁、器盖外的纹饰等工艺技术因素影响了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位置,导致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较少出现在器外壁、器外底、器盖外,而是大多出现在很隐蔽的部位,如器内壁、器内底、器盖内、鋬内侧。总而言之,技术原因对铸造铭文在商周青铜容器上的位置分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商周青铜容器的铭文数量巨大,而且具体的器形又影响到了铸造铭文的加工制作的具体工艺。未来如果结合数据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商周各类青铜容器的铭文部位及器物器形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综合研究。据此,还可以再进一步探究商周青铜容器铭文铸造的具体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制商周青铜容器铸造铭文的铸造实验,还原商周青铜容器的铭文铸造技术,真实展现中华文明高超的冶金艺术。
参考文献:
[1]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58-160.
[2] 苏荣誉,华觉明,李克敏,等.中国上古金属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7.
[3] 孙启康.从青铜器铭文铸造看我国活字印刷的发展渊源[J].江漢考古,2000(1):69-71.
[4] 陈初生.殷周青铜器铭文制作方法评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0(1):120-121.
[5] 谭德睿.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J].考古学报,1999(2):242-243.
[6] 张昌平.商周青铜器铭文的若干制作方式[J].文物,2010(8):61-70.
作者简介:肖洋(1986—),男,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