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面临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物价上涨等接连不断的重大挑战,海西经济运行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稳中趋好的态势。2008上半年福建GDP增速为13.8%,居全国第九位,但是作为人口4200多万的沿海省份,没有一个300-500万人的大城市,经济凝聚力和辐射力均显不足;全省的经济重心严重偏于泉州、福州和厦门三地,而其他六地市的GDP占不到40%,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究其根源,在于我省还没有形成带动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战略。
当前人才竞争已成为最具全局影响力的竞争,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国内的人才大战已烽烟四起,各省市纷纷根据形势的变化制订新的人才政策,打破藩篱,降低门槛,在人才引进、培养、待遇等方面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福建要在这场人才竞争中实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显然单靠优惠政策已不够了,必须构建一个为青年人才创造独具特色的舞台,做到“以才兴业、以业聚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良性循环。
一、青年在海西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青年是实现海西经济战略崛起的第一资源力量。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其主要战略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和创新力的关键性资源, 是可无限开发的可再生性资源,对物力资源的利用有着支配性作用,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对国民经济GDP 的贡献份额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四分之三靠的是人力资本,四分之一才依靠物力资本。从2004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福建省就开始致力于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无论是项目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是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首先都需要青年人才的支撑、保障和推动。青年已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福建发展新跨越的实现的“第一资源”力量。
2、青年是促进海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历了“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依靠劳动力和初级要素)和“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依靠资金投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开始从发展中阶段走向发达阶段,但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 资源利用率水平低,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紧缺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后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解决福建经济腹地狭小、资源相对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不强、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下一步应该走“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依靠人力资源开发)的道路,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特别是发展有后劲的青年人才,从人力资源的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提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提高投资环境魅力度,解决制约福建省投资环境优化的“瓶颈”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增加, 更关系到海西经济区小康水平全面提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青年是加快闽台经贸合作的推动力量。
台湾与大陆经贸唇齿相依,两岸经贸总额已经从2002 年的374 亿美元飙升至2007 年的1245亿美元,在台湾出口总额中,对大陆的出口已经占到30%以上。台湾已经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两岸经济频繁往来为两岸青年创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互惠互通、实现双赢的两岸关系是两岸青年人的共识。青年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丰富;青年组织之间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日益蓬勃。两岸青年搭建起一座座青春之桥、沟通之桥,为两岸交流与合作注入了青春和活力。两岸青年携手并进,共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做两岸繁荣发展的生力军,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做两岸和平发展的推动者。
二、海西经济区域青年力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开发整合海西青年力量, 就必须科学、客观地分析青年人才的配置状况, 找出问题与差距,分析原因,以便有的放矢,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青年人才内陆腹地的流失与沿海地区集聚的矛盾。
福建内陆腹地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大,不平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导致了不对等的人才竞争: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个沿海设区市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开放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吸引了闽西北内陆山区人力资源向沿海地区集中,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使沿海得以继续保持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而闽西北地区却由于青年人才的严重外流,使原本的人才短缺态势日趋恶化,削弱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后劲。
以三明市为例。近年来,三明市高级职称人才、素质高能力强的各行业知名人士、科技(技术) 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人才不断往沿海地区流动,特别是教育、卫生系统的骨干教师、医生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在这些外流人才中,70% 多是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高且在行业中富有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的流失大大削弱了三明市人才队伍力量。此外,相当一部分三明籍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家乡工作。如2001- 2004 年三明市考取全国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达几千人,但毕业返回三明就业的仅百余人,回乡率不及六分之一。
2、青年人才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错位,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
近年来,福建二、三产业发展迅猛,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0%以上,拉动GDP增长近10%,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但与人才结构相匹配的教育结构失衡,层次不高,以大中专为主,职业技校招生比例较小,学科设置也不合理,理论型、研究型学科居多,而社会需求量大的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应用型学科较少,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青年人才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结构性对接失效,产生高技术企业“招工难”和无技术特长劳动者“就业难”的矛盾。福建农村富余劳动力因缺乏必要的城市工作技能转移就业难度很大。福建全省目前从事农业生产并且有转移就业愿望的200.03万人,这些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较大,不能符合企业招工的要求。
以宁德为例。宁德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而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所需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城市规划建设、金融商贸、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冶金、化工等各类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各行业技术工人的缺口达1万多人。
3、人才服务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青年创新创业的热情与相对滞后政策扶持环境的矛盾。
尽管我省在人才创业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人才服务机制还未健全,相对滞后的创业扶持政策不能满足青年日益膨胀的创业的热情。一是创业项目缺乏有效的开发渠道,不能为创业人员提供充足的项目供他们选择,影响了创业进程;二是推动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执行不到位,包括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经营场地、开发岗位扶持等方面手续繁杂,上级相关部门在推动创业上缺乏硬性的促进政策和措施,如创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取消反担保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三是创业前期资金紧张,税费压力让创业者举步维艰。四是相关部门缺乏主动服务意识,缺少与创业者的双向沟通平台,尚未建立有效载体如青年创业园、青年创业网等。
三、梳理青年人才整合机制推动海西先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1、构建和完善青年人才灵活流动机制
调整青年人才结构,合理配置青年人才,建立海西经济区人才“柔性流动使用”机制。按照稳定强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培育壮大第三产业的方针,对海西经济区各类青年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大中专毕业生要充实到农村一线,对现有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注重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的整合和培养、吸引、使用等各环节的整合,从而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青年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 “南平机制”就是经过摸索得到的已经比较成熟的思路之一。1999年以来,南平先后从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了5200多名中青年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赴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村支书、流通助理、金融助理和龙头企业助理,开展多层面、宽领域的服务,并辅之以“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2、构建和完善青年人才利益驱动机制
在青年人才流动过程中会引发可能损害区域利益的问题,因此需要致力于构建并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的利益驱动机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地市都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放到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各个地区聚集人才的吸引力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则利用其自身的经济优势,从偏远地区和落后城市范围内抢夺优秀人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海西经济区欠发达山区县(市)人才流失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比如南平、三明、宁德等地市),这为欠发达区域现有的人才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也影响了海西区域人才使用的平衡性和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组织,要创新青年人才整合机制,积极应对人才安全问题的挑战,制定积极的人才整合政策向落后的山区地市区倾斜,使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建立积极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确保关键岗位关键人才的有效使用。比如,关键人才后备补充机制,对欠缺的高技能人才以及高层次的创业创新型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实行特殊的激励制度,为其提供较高的工作待遇,实习绿卡制度,为这些人才开设绿卡服务窗口,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例如在福鼎为了引进急需人才,提高优秀人才推选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劳模的比例,提高工资和津贴补助,并开设绿色窗口为这些高级人才提供预约就医和绿色救治通道,免费旅游太姥山、优先办领《人口居住证》并免收费用等。
3、构建和完善青年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海西青年人才的整合,是在人才服务保障的基础上,把青年人才资源变成人力资本,通过连接青年人才开发与青年人才服务环节,形成专业化运作模式,从而促进区域青年人才的有效配置。不断完善人才市场交流服务功能,构建人才供需交流平台,提高人才市场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人才市场服务标准体系,规范人才中介服务行为,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招、应聘等各类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快落后地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建没,积极开展创业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逐步实现人才配置市场化、人事代理社会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人才测评专业化、人才租赁合同化,努力促使各种青年人才在市场导向下的自由流动,从而达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的青年人才优化配置。
4、构建和完善青年人才信息交流机制
构建整合海西经济区青年人才研究资源机制,加强对青年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和规划。在各地市政府人才机构的基础上,联合区域内外相关高校人才研究所,吸收泛珠三角及周边省市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智囊团,为正确制定海西经济区青年人才资源整合战略奠定基础。整合海西经济区青年人才信息资源,构建海西经济区青年人才资源库。加强福建9地市之间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周边省市之间各部门人才信息库。搭建海西经济区各级各类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开放信息网络。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强各区域内各地政府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共同保护青年人才资源,统一规划,相互协调,整体开发,实现“海西开发、区域联动,整体开发”的构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青年力量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着眼于全局,把青年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青年人才整合是一个较为复杂和艰巨的工程,各地方政府必须在青年人才整合体系的框架下,进一步突破观念、管理和体制性障碍,完善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不断拓展青年人才成长通道,创建青年人才评价新体系,加强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统筹能力建设,就一定能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青年人才的优化整合,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福建社科院)
当前人才竞争已成为最具全局影响力的竞争,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国内的人才大战已烽烟四起,各省市纷纷根据形势的变化制订新的人才政策,打破藩篱,降低门槛,在人才引进、培养、待遇等方面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福建要在这场人才竞争中实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显然单靠优惠政策已不够了,必须构建一个为青年人才创造独具特色的舞台,做到“以才兴业、以业聚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良性循环。
一、青年在海西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青年是实现海西经济战略崛起的第一资源力量。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其主要战略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和创新力的关键性资源, 是可无限开发的可再生性资源,对物力资源的利用有着支配性作用,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对国民经济GDP 的贡献份额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四分之三靠的是人力资本,四分之一才依靠物力资本。从2004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福建省就开始致力于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无论是项目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是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首先都需要青年人才的支撑、保障和推动。青年已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福建发展新跨越的实现的“第一资源”力量。
2、青年是促进海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历了“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依靠劳动力和初级要素)和“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依靠资金投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开始从发展中阶段走向发达阶段,但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 资源利用率水平低,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紧缺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后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解决福建经济腹地狭小、资源相对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不强、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下一步应该走“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依靠人力资源开发)的道路,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特别是发展有后劲的青年人才,从人力资源的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提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提高投资环境魅力度,解决制约福建省投资环境优化的“瓶颈”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增加, 更关系到海西经济区小康水平全面提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青年是加快闽台经贸合作的推动力量。
台湾与大陆经贸唇齿相依,两岸经贸总额已经从2002 年的374 亿美元飙升至2007 年的1245亿美元,在台湾出口总额中,对大陆的出口已经占到30%以上。台湾已经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两岸经济频繁往来为两岸青年创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互惠互通、实现双赢的两岸关系是两岸青年人的共识。青年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丰富;青年组织之间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日益蓬勃。两岸青年搭建起一座座青春之桥、沟通之桥,为两岸交流与合作注入了青春和活力。两岸青年携手并进,共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做两岸繁荣发展的生力军,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做两岸和平发展的推动者。
二、海西经济区域青年力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开发整合海西青年力量, 就必须科学、客观地分析青年人才的配置状况, 找出问题与差距,分析原因,以便有的放矢,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青年人才内陆腹地的流失与沿海地区集聚的矛盾。
福建内陆腹地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大,不平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导致了不对等的人才竞争: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个沿海设区市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开放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吸引了闽西北内陆山区人力资源向沿海地区集中,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使沿海得以继续保持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而闽西北地区却由于青年人才的严重外流,使原本的人才短缺态势日趋恶化,削弱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后劲。
以三明市为例。近年来,三明市高级职称人才、素质高能力强的各行业知名人士、科技(技术) 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人才不断往沿海地区流动,特别是教育、卫生系统的骨干教师、医生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在这些外流人才中,70% 多是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高且在行业中富有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的流失大大削弱了三明市人才队伍力量。此外,相当一部分三明籍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家乡工作。如2001- 2004 年三明市考取全国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达几千人,但毕业返回三明就业的仅百余人,回乡率不及六分之一。
2、青年人才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错位,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
近年来,福建二、三产业发展迅猛,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0%以上,拉动GDP增长近10%,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但与人才结构相匹配的教育结构失衡,层次不高,以大中专为主,职业技校招生比例较小,学科设置也不合理,理论型、研究型学科居多,而社会需求量大的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应用型学科较少,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青年人才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结构性对接失效,产生高技术企业“招工难”和无技术特长劳动者“就业难”的矛盾。福建农村富余劳动力因缺乏必要的城市工作技能转移就业难度很大。福建全省目前从事农业生产并且有转移就业愿望的200.03万人,这些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较大,不能符合企业招工的要求。
以宁德为例。宁德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而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所需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城市规划建设、金融商贸、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冶金、化工等各类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各行业技术工人的缺口达1万多人。
3、人才服务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青年创新创业的热情与相对滞后政策扶持环境的矛盾。
尽管我省在人才创业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人才服务机制还未健全,相对滞后的创业扶持政策不能满足青年日益膨胀的创业的热情。一是创业项目缺乏有效的开发渠道,不能为创业人员提供充足的项目供他们选择,影响了创业进程;二是推动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执行不到位,包括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经营场地、开发岗位扶持等方面手续繁杂,上级相关部门在推动创业上缺乏硬性的促进政策和措施,如创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取消反担保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三是创业前期资金紧张,税费压力让创业者举步维艰。四是相关部门缺乏主动服务意识,缺少与创业者的双向沟通平台,尚未建立有效载体如青年创业园、青年创业网等。
三、梳理青年人才整合机制推动海西先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1、构建和完善青年人才灵活流动机制
调整青年人才结构,合理配置青年人才,建立海西经济区人才“柔性流动使用”机制。按照稳定强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培育壮大第三产业的方针,对海西经济区各类青年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大中专毕业生要充实到农村一线,对现有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注重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的整合和培养、吸引、使用等各环节的整合,从而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青年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 “南平机制”就是经过摸索得到的已经比较成熟的思路之一。1999年以来,南平先后从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了5200多名中青年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赴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村支书、流通助理、金融助理和龙头企业助理,开展多层面、宽领域的服务,并辅之以“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2、构建和完善青年人才利益驱动机制
在青年人才流动过程中会引发可能损害区域利益的问题,因此需要致力于构建并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的利益驱动机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地市都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放到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各个地区聚集人才的吸引力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则利用其自身的经济优势,从偏远地区和落后城市范围内抢夺优秀人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海西经济区欠发达山区县(市)人才流失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比如南平、三明、宁德等地市),这为欠发达区域现有的人才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也影响了海西区域人才使用的平衡性和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组织,要创新青年人才整合机制,积极应对人才安全问题的挑战,制定积极的人才整合政策向落后的山区地市区倾斜,使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建立积极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确保关键岗位关键人才的有效使用。比如,关键人才后备补充机制,对欠缺的高技能人才以及高层次的创业创新型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实行特殊的激励制度,为其提供较高的工作待遇,实习绿卡制度,为这些人才开设绿卡服务窗口,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例如在福鼎为了引进急需人才,提高优秀人才推选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劳模的比例,提高工资和津贴补助,并开设绿色窗口为这些高级人才提供预约就医和绿色救治通道,免费旅游太姥山、优先办领《人口居住证》并免收费用等。
3、构建和完善青年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海西青年人才的整合,是在人才服务保障的基础上,把青年人才资源变成人力资本,通过连接青年人才开发与青年人才服务环节,形成专业化运作模式,从而促进区域青年人才的有效配置。不断完善人才市场交流服务功能,构建人才供需交流平台,提高人才市场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人才市场服务标准体系,规范人才中介服务行为,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招、应聘等各类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快落后地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建没,积极开展创业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逐步实现人才配置市场化、人事代理社会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人才测评专业化、人才租赁合同化,努力促使各种青年人才在市场导向下的自由流动,从而达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的青年人才优化配置。
4、构建和完善青年人才信息交流机制
构建整合海西经济区青年人才研究资源机制,加强对青年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和规划。在各地市政府人才机构的基础上,联合区域内外相关高校人才研究所,吸收泛珠三角及周边省市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智囊团,为正确制定海西经济区青年人才资源整合战略奠定基础。整合海西经济区青年人才信息资源,构建海西经济区青年人才资源库。加强福建9地市之间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周边省市之间各部门人才信息库。搭建海西经济区各级各类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开放信息网络。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强各区域内各地政府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共同保护青年人才资源,统一规划,相互协调,整体开发,实现“海西开发、区域联动,整体开发”的构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青年力量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着眼于全局,把青年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青年人才整合是一个较为复杂和艰巨的工程,各地方政府必须在青年人才整合体系的框架下,进一步突破观念、管理和体制性障碍,完善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不断拓展青年人才成长通道,创建青年人才评价新体系,加强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统筹能力建设,就一定能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青年人才的优化整合,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福建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