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项目化学习重构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um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革命文化题材单元教学改变了碎片式课时学习的方式,通过大目标、大任务、大情境等设计,让红色精神、语文核心知识在解决问题、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活”起来,形成结构化认知,发展高阶思维,实现创造性建构,在综合运用中实现素养发展。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革命文化 主题单元 项目化学习
  近年来,笔者带领区域内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研究,即学生以语文核心知识学习为中心,在真实情境中借助多种资源与方法,围绕驱动性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完成言语实践任务,形成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近期,我们把目光转向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尝试通过项目化学习,让核心思想、核心知识在解决问题、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发展高阶思维,实现创造性建构,实现素养发展。
  一、梳理教材,联系实际,确立革命文化主题学习项目
  2021年2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凸显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有34篇,占全套教材的10.67%。低中年级相关课文呈散点式分布,四年级第六单元出现了整本书阅读《小英雄雨来》,到了高年段则以每册一个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其中还安排了一些阅读链接、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歌颂“红色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教师有责任创造性地使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指导学生开展“革命文化主题”项目化学习,即阅读红色经典,了解红色历史,积淀红色记忆,理解红色精神;学习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植根红色基因,提升核心素养。
  二、提炼主题,联结知识,明确革命文化主题学习目标序列
  深入解读各年级革命文化题材单元课文,仔细研究每个单元组合的编排意图,上下贯通、纵横联结,在差异中探寻同质,在普遍中比较差异,就会发现潜藏其中的序列目标。
  1.聚焦大概念,要素进阶,搭建 “深度理解”学习梯
  项目化学习应该以可迁移的学科大概念为基础,确定预期目标。联结高年段四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指向两个核心概念:“体会”——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人物的内心或品质;“理解”——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指亲身体验或设身处地深入了解和领会,属于心理层面的解读;理解,指理性的思考和解读,属于智力层面的建构。“查阅相关资料加深课文的理解”,是指理解课文与历史背景、作者生活、思想个性以及其他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揭示含义与目的。深度理解,一般包括五要素:一是理性思考;二是深入探究;三是揭示含义,洞察本质;四是发现联系;五是迁移应用。
  四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深度理解”能力培养的梯度提升。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与学生生活、思想、情感有较大距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有必要通过了解背景、查找资料等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体会爱国之情,感悟英雄之品,奠定语言文字理解之根基。
  通过读与写之间的共享通道,阅读策略又可以向表达策略迁移。如读革命先烈故事—讲述红色故事,通过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品质—描写人物;感受战斗场面的壮烈—学写活动场面;理解演说稿—练习主题演讲,了解别人的心志—表达自己的心志,提升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2.提炼小主题,问题驱动,形成“红色精神”成长链
  高年段四册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内容,都蕴含着革命精神,如果“一锅炖,反复吃”,可能不利于营养的消化和吸收。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深刻揣摩“为什么编者把这些课文做如此的组合安排”,细细咀嚼“每个单元是否蕴含独特价值指向”,为不同年级、不同单元提炼主题,区分目标,形成分阶段、系列化的革命文化体验活动链,亦即“红色精神”成长链。
  最好的单元设计,是基于问题展开的。我们可以结合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设计真实的驱动性问题。一是构建单元思考情境,引发学生有意义的思考;二是激发开放性探究,不设标准的答案,挑战学生的创造性思考;三是指导学生向单元核心思想、核心知识方向深度思考、持续探究,使其更加连贯和紧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意义。
  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精读内容有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演说稿《为人民服务》,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阅读链接有现代诗《囚歌》、散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他们共同赞颂了“为人民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启发新时代学生在生活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志愿。本单元以“志向与心愿”为主题,设置驱动性问题 “他們为什么而牺牲”,以《为人民服务》为切入口,带领学生完成“探究生命价值”的核心任务。
  3.文道统一,前后贯通,实现“双元目标”共发展
  学科项目化学习,既要凸显人文价值,更要坚守学科本质。在走进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的同时,也要生长言语智慧。一是,勾连单元双元目标,将读写活动融入单元整体活动中,同时实现“精神补钙”与“言语能力提升”。如设计“百折不挠长征路”“乘风破浪挑战营”等真实任务,让学生在体验红色精神、赓续精神血脉的同时,引入“人物素描”“写一次活动”“表达心愿”以及主题演讲、即兴发言等语言表达练习,自然提升活动记叙力、人物描写力、故事讲述力和主题演讲力等表达能力。再如根据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品质”,设计了“我为英烈立碑塑像”的任务。带着“为老班长塑像”的任务阅读《金色的鱼钩》,学习“选择典型画面、描摹典型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然后,拓展阅读其他英烈故事,运用方法设计“英烈塑像”,并介绍“我的作品”。二是,将各年级单元主题前后贯通,形成序列,促进“精神链”与“能力梯”共同延伸发展,详见表1。

  4.预期成果,逆向推导,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群
  我们根据大目标序列,预期学习成果,以终为始,逆向设计各单元学习的表现性任务,让学生在“学与做”结合的具身学习中养成素养(见表2)。

  三、整合资源,具身实践,创建革命文化主题学习情境
  1.转换角色,走入故事情境
  项目化学习,是实践育人、综合育人、合作育人的育人方式变革。每一个项目学习,就是一个成长故事。学生不仅由“故事阅读者”转化为“具身体验者”,更是走入成长故事情境,成为“故事的主角”。
  2.查找资料,拓展内容情境
  单元学习内容,应该呈现“聚核心广辐射”的格局,以课内精读为主,通过查找资料,辐射课外资源,开展自主阅读,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学习课文之外,还需要查找资料、填补留白、互文参照,借助一些杰出代表的事迹深化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突破模式,开放活动情境
  项目化学习要改变碎片化知识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打破以教材阅读为本的封闭模式,开放教学空间,打通单篇—多篇—整本书类阅读;开放活动板块,链接“跨学科学习与真实生活”,让言语实践服务现实生活。
  第一板块:学习词语,整体感知。通过自主预习、合作交流、整体检测的方式,识记、理解、辨析本单元的字词;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完成对单元课文主要内容的初步感知。
  第二板块:精读语言,深入体会。要抓住人物细节描写,查找资料补充阅读,品析人物形象之美;咀嚼个性化的表达形式,品读语言表达之美,对人物形象和语言艺术形成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第三板块:类篇阅读,总结反思。围绕主题阅读课内外资料,开展类篇阅读,比较人物表现、品质以及表达方法,归纳“类品质”和“类表达”。
  第四板块:情境拓展,迁移运用。学生必须经历更多拓展性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心智转换”。如通过“我为英烈塑像”“我是红色故事讲解员”等实践,将先烈品质铭记在心,将为民服务的精神传扬四方。
  四、深度学习,思维进阶,提升红色精神领悟能力
  项目化教学要基于儿童立场,根据学情研判,创设有认知难度、有思维冲突的问题情境,提高深度理解、创新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发生根本性改变。
  1.设计主问题,带动整体思维
  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以通过一个主问题 “聆听历史的声音——哪些雄壮的声音激励你成长”,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在提炼、比较、总结中,形成对“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理解。
  “聆听历史的声音”自主学习任务单
  1.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其他英烈故事,用心聆听历史的声音。这些故事“壮”在何处?把你的体会简要地记录下来,并与伙伴们交流。
  2.请选择你最难忘的一处,与同学合作,用绘画、音乐、诵读或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气壮山河”主题交流活动上与大家分享。
  2.搭建小支架,拾级深度思维
  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如何指导学生“透过文字”真正走进“毛主席悲痛的内心世界”?需要搭建思维支架,带领学生拾级而上,走向深度理解:(1)通过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内心:“从按着紧锁的眉头,你体会到主席怎样的内心情感?”(2)抓行为与内心的反差走入人物内心:“虽然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虽然只是喃喃两声呼唤,但其实主席内心却藏着很多话……”(3)联系上下文猜想人物内心活动:“主席可能想到了哪些场景……”(4)抓住矛盾之处体会人物品质:“既然如此悲痛,主席为什么要强忍?既然如此深爱儿子,为什么还要送去战场?”
  3.勾连中比较,导引高阶思维
  理解,就是发现联系,迁移运用。比较阅读,是导引高阶思维的好方法。如:《军神》《清贫》二文中,为什么花很多笔墨写了“其他人物”的表现?《十六年的回忆》中的父亲、《金色鱼钩》中的老班长,他们的外貌描寫有什么作用?《少年中国说》第二自然段中列举的事物与“少年中国”之间,有什么联系?
  4.引发大思辨,发展批判性思维
  红色经典课文讲述的内容,往往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省察,在思辨中达成“革命英雄”与“我”的心灵契合,形成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解释与评价,将红色基因真正植入心底。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一定要跳崖?”壮举的背后是舍生取义,是民族大义,他们是在用生命去捍卫对民族的忠诚。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通过艰苦卓绝的不屈斗争赶走日寇,取得了民族解放。
  学生经历大单元项目化学习,在任务实践中具身学习,在逻辑递进中深度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建构语文知识,创造个性化的学习作品,同时也在积淀着红色精神、革命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格兰特·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相关研究缺乏对数字经济研究文献的量化和可视化分析。文章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关于数字经济的文献为研究样本,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对数字经济研究领域中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预测分析了未来的研究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该领域更深入的探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清政府治理台湾少数民族的政策,首先是实行设立“番界”,把汉族移民与少数民族隔离开来,既严禁汉族移民进入“番地”,又防止少数民族侵扰汉族移民。随着汉族移民开垦土地进程的推进,清廷不断调整汉族移民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并逐步进行“番地”开发。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与日本侵略引发严重的边疆危机,为加强台湾海防,清政府实行开山抚“番”政策,进一步加快台湾开发的进程,使台湾山地少数民族地区也被完全纳入大一统中国治理体系之内,成为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解开历史之谜的重要前提;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价值旨归。现阶段,系统考量和深入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内涵旨要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性
“古淡”范畴与“淡”这一批评序列的其他诗学术语共享类似的感官体验,往往从反面言说,强调淡而有味。但在使用与接受的过程中,易与“平淡”混淆。实际它在平和淡远之上,还包含对雄奇诗风的复古与学习。古质淡泊,臻于老境。在宋代基本完成内涵变迁后,逐渐受到广泛运用。“古淡”批评能够指认具体诗人及诗句的创作风格;于诗体层面自然显现出上溯古体的倾向,多与五言并提;但以此矫俗,又有滑向瘦硬苦涩的风险。
徐再思是元代重要的散曲作家,存世的散曲作品虽然只有103首,多写闲情闺思,思想内容较为狭窄,但在语言表达上颇为讲究,其中在名词铺排文本的建构方面用力颇多,对形成其散曲作品优雅清丽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名词铺排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有意味的修辞现象,自先秦时代的《诗经》开始便有创意造言的范本,之后历代诗、词、曲、赋乃至小说中都有名词铺排文本的建构。徐再思散曲作品建构的名词铺排文本,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结构类型丰富,对于提升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1949年-1966年)间大规模的“五四”纪念从未间断,它的形式可以分为纪念活动和纪念文本两大类.纪念活动分为各种类型的集会和文体比赛;纪念文本分为官方重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务必”思想改造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务必”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的革命实践体现在三个方面:改造革命队伍中的不良思想作风和习气,锤炼人民军队的革命品格;改造革命队伍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克服进城前后革命队伍中的“四种情绪”,树立继续革命的思想。这种革命实践启示我们:新时代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回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之困、增添时代之力。
作为美国早期政治家和开国元勋,汉密尔顿重视分析人性心理与政治活动的关系,强调制定政策的科学即在于对人性的认知。汉密尔顿的人性观既非理想主义性善论,也非悲观主义性恶论,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内在张力的人性思想体系,融合了古典的、基督教的和启蒙时代的人性思想,包含了对于人性特质、心理动机和行为原则的复杂认识。考察汉密尔顿的思想体系不难发现,不论是分权制衡的政体架构所体现的人性动机理论,还是代议制共和制所包含的天生贵族观念,汉密尔顿的人性思想实为其政治哲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性认知理据。
制度是西方现代性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性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现代性主要存在着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现代民主制和自由主义民主制四种国家形式,其中,前三种是西方现代性最基本的国家形式,最后一种是前三种衍生出来的,其存在的数量很有限。以纳粹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是极端、罪恶的国家形式,现代民主制则是较好的。
为全面探究英文期刊个刊的学术影响力状况并制定相应提升策略,本文以《测试科学与仪器(英文版)》(JMSI)为例,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期刊2010年-2019年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多维视角、以多元数据为期刊画像,全面呈现JMSI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变化趋势及数据特征,并结合办刊实际,提出期刊后续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