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期间,我在奉贤的新闻出版干校待了三年。我们干校和电影干校只有一条小河之隔,电影干校的一些动静可以听到看到。许多我喜欢的演员都成了“牛鬼蛇神”。电影干校那个大喇叭不时发出勒令,被勒令的人中,经常听到张伐的名字。而每天早晨“牛鬼蛇神”排队出工,带头走在前面的总是王丹凤同志。
可能我们的大礼堂比他们的大,他们也借我们的大礼堂开批斗会。有一次我打开水经过大礼堂,里面在批判瞿白音同志。另外一次我经过他们干校,看到一位青年演员站在土墩上严厉地训刘琼同志。刘琼同志低着头站在底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件衣服上全是补丁,可是非常干净,熨得非常平服。没过几天,那天训人的青年演员自己也被打倒了。
我在通往公路的大路上经常看到舒适同志。大热天在烈日下,他推着一辆装满小石子的小车,头戴草帽,一路上往柏油晒得融化的大路上撒小石子。
干校当时在盐碱地上,河水是咸的,不能喝,只好到远处公路旁一口大井那里打饮用水。两个干校共用一辆打水车。一个干校用一天,车上装有大锅炉做的水箱,很重,要好几个人拉的拉,推的推,挡车的人更要力气大,车子才动起来。有一段时间,我们干校挡车的是我,电影干校挡车的是张伐同志。我们两个算是“大力士”了。
我们干校的饲养场是先进集体,很有点名气。有一天,电影干校饲养场的负责人拖着他们干校的老校医,急吼吼地前来“讨救兵”,说他们饲养场有一只猪病了,要打针,却不知怎样打。那位负责人说,要他做“飞机轮船”不成问题,给猪打针他一窍不通。原来他是电影厂的道具制作师。那位老校医说,他跟猪打交道只有吃猪肉,活猪他连碰也没碰过,可饲养场负责人硬拖他到饲养场去给猪打针,这活儿他没法干。饲养场负责人说,你天天打针,不找你还找谁啊?老校医说,那是人可不是猪。我们饲养场长是养猪老手,爱说笑,于是摆他们噱头,说猪有猪脾气,惹不得的,说得他们脸都白了。最后他们千求万求,求得我们饲养场长带了位助手去帮他们给猪打针。那真像救了他们的命。
电影干校中我有美影厂的朋友。例如卢以浩副厂长,这时他成了一位羊倌,一个人放几只进口的羊,在海滩上搭了一个羊棚,我常去那里看他,跟他聊天,在“文革”前的一次美术片座谈会上,卢副厂长和我都认为应该有孩子喜爱的动画明星,像米老鼠那样的,结果他挨了批。卢副厂长又是广东人,“文革”后去了珠影,我回广州,他还特地找我叙旧。
在我调回上海人民出版社前夕,有一天在电影干校小广场上停着一辆卡车,车上下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怎么来老太太啦?我走近一点看,原来不是老太太,是张瑞芳同志,从禁闭的地方放出来到干校的。她头发全白了。
我走后,听说赵丹同志也来了,可惜我没看到。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可能我们的大礼堂比他们的大,他们也借我们的大礼堂开批斗会。有一次我打开水经过大礼堂,里面在批判瞿白音同志。另外一次我经过他们干校,看到一位青年演员站在土墩上严厉地训刘琼同志。刘琼同志低着头站在底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件衣服上全是补丁,可是非常干净,熨得非常平服。没过几天,那天训人的青年演员自己也被打倒了。
我在通往公路的大路上经常看到舒适同志。大热天在烈日下,他推着一辆装满小石子的小车,头戴草帽,一路上往柏油晒得融化的大路上撒小石子。
干校当时在盐碱地上,河水是咸的,不能喝,只好到远处公路旁一口大井那里打饮用水。两个干校共用一辆打水车。一个干校用一天,车上装有大锅炉做的水箱,很重,要好几个人拉的拉,推的推,挡车的人更要力气大,车子才动起来。有一段时间,我们干校挡车的是我,电影干校挡车的是张伐同志。我们两个算是“大力士”了。
我们干校的饲养场是先进集体,很有点名气。有一天,电影干校饲养场的负责人拖着他们干校的老校医,急吼吼地前来“讨救兵”,说他们饲养场有一只猪病了,要打针,却不知怎样打。那位负责人说,要他做“飞机轮船”不成问题,给猪打针他一窍不通。原来他是电影厂的道具制作师。那位老校医说,他跟猪打交道只有吃猪肉,活猪他连碰也没碰过,可饲养场负责人硬拖他到饲养场去给猪打针,这活儿他没法干。饲养场负责人说,你天天打针,不找你还找谁啊?老校医说,那是人可不是猪。我们饲养场长是养猪老手,爱说笑,于是摆他们噱头,说猪有猪脾气,惹不得的,说得他们脸都白了。最后他们千求万求,求得我们饲养场长带了位助手去帮他们给猪打针。那真像救了他们的命。
电影干校中我有美影厂的朋友。例如卢以浩副厂长,这时他成了一位羊倌,一个人放几只进口的羊,在海滩上搭了一个羊棚,我常去那里看他,跟他聊天,在“文革”前的一次美术片座谈会上,卢副厂长和我都认为应该有孩子喜爱的动画明星,像米老鼠那样的,结果他挨了批。卢副厂长又是广东人,“文革”后去了珠影,我回广州,他还特地找我叙旧。
在我调回上海人民出版社前夕,有一天在电影干校小广场上停着一辆卡车,车上下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怎么来老太太啦?我走近一点看,原来不是老太太,是张瑞芳同志,从禁闭的地方放出来到干校的。她头发全白了。
我走后,听说赵丹同志也来了,可惜我没看到。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