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古代的明君之一,刘秀在河南南阳境内举兵一统天下,创立东汉王朝。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帝王。毛泽东一生肯定的帝王将相屈指可数,但他唯独对刘秀推崇备至,曾评价刘秀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会打仗、最有学问、学历最高、最早土改的皇帝。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文化巨匠南怀瑾也曾说:“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光武帝刘秀一人。”刘秀在帝王资源中是一个“稀缺性帝王”。
那么,被毛泽东、南怀瑾推崇的光武帝刘秀从“庄稼汉”到九五之尊,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
对南阳一些文化名句典故,毛泽东也极为熟悉。1939年他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中说:“现在很多人的文章常常有一句话,说是:无使亲痛仇快。这话出于东汉时刘秀的一位将军朱浮写给渔阳太守彭宠的一封信。”毛泽东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句子亦源自南阳人、南朝史学家范晔的“夫涓流虽寡,漫成江河;爝火虽微,卒成燎原”一说。毛泽东在1958年元旦社论 《乘风破浪》发表后对《人民日报》总编吴冷西谈到:“你们的元旦社论写得好,题目用乘风破浪也很醒目,南阳人,宋齐时的文学家宗悫,年少时,其叔父宗炳问其所志,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朝一个历史学家,将宗悫那一语话提炼为乘风破浪一语……”
1948年11月4日,毛泽东获知国民党南阳守敌王凌云率部弃城逃走,中原解放军占领南阳的消息后,欣喜不已,挥笔写就《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一留芳千古的不朽佳作。该篇佳作不分段落,一气呵成,文笔优美,而且历史掌故运用与当时形势结合得恰到好处。当时毛泽东曾给胡乔木一封亲笔信,要求新闻界以后写作以此文为范例:“请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
该文谈到南阳时说: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此文反映了毛泽东对历史,尤其是对南阳历史的了如指掌。
毛泽东的诗词歌赋也与南阳文化颇有联系。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外出求学时留给父亲的诗句,反映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立下救国救民的决心。诗中的“桑梓”来源于南阳人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
1934年7月27日清晨,时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毛泽东健步登上会昌山,即兴写下《清平乐·会昌》一词,末尾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他专门向警卫解释了“郁郁葱葱”一词的来历:《后汉书·光武纪》中有“望气者至南阳,曰:气佳哉,郁郁葱葱”!
总之,通过以上事实,可知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的毛泽东不只是出于爱好而读史,而是把对历史的研究做到了极致,抓住一个问题就紧追不舍,非要探根究底了解透彻才算罢休,直至成为这个课题的专家,并在实际工作中将有关的典故信手拈来作为论据,真正做到以古鉴今,为所有领导干部做出了榜样。
(责任编辑:楚文)
文化巨匠南怀瑾也曾说:“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光武帝刘秀一人。”刘秀在帝王资源中是一个“稀缺性帝王”。
那么,被毛泽东、南怀瑾推崇的光武帝刘秀从“庄稼汉”到九五之尊,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
对南阳一些文化名句典故,毛泽东也极为熟悉。1939年他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中说:“现在很多人的文章常常有一句话,说是:无使亲痛仇快。这话出于东汉时刘秀的一位将军朱浮写给渔阳太守彭宠的一封信。”毛泽东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句子亦源自南阳人、南朝史学家范晔的“夫涓流虽寡,漫成江河;爝火虽微,卒成燎原”一说。毛泽东在1958年元旦社论 《乘风破浪》发表后对《人民日报》总编吴冷西谈到:“你们的元旦社论写得好,题目用乘风破浪也很醒目,南阳人,宋齐时的文学家宗悫,年少时,其叔父宗炳问其所志,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朝一个历史学家,将宗悫那一语话提炼为乘风破浪一语……”
1948年11月4日,毛泽东获知国民党南阳守敌王凌云率部弃城逃走,中原解放军占领南阳的消息后,欣喜不已,挥笔写就《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一留芳千古的不朽佳作。该篇佳作不分段落,一气呵成,文笔优美,而且历史掌故运用与当时形势结合得恰到好处。当时毛泽东曾给胡乔木一封亲笔信,要求新闻界以后写作以此文为范例:“请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
该文谈到南阳时说: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此文反映了毛泽东对历史,尤其是对南阳历史的了如指掌。
毛泽东的诗词歌赋也与南阳文化颇有联系。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外出求学时留给父亲的诗句,反映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立下救国救民的决心。诗中的“桑梓”来源于南阳人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
1934年7月27日清晨,时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毛泽东健步登上会昌山,即兴写下《清平乐·会昌》一词,末尾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他专门向警卫解释了“郁郁葱葱”一词的来历:《后汉书·光武纪》中有“望气者至南阳,曰:气佳哉,郁郁葱葱”!
总之,通过以上事实,可知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的毛泽东不只是出于爱好而读史,而是把对历史的研究做到了极致,抓住一个问题就紧追不舍,非要探根究底了解透彻才算罢休,直至成为这个课题的专家,并在实际工作中将有关的典故信手拈来作为论据,真正做到以古鉴今,为所有领导干部做出了榜样。
(责任编辑: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