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封存了几十年的《小团圆》,张爱玲又一次神奇地在世人面前华丽现身。争相抢阅小说之余,读者乐于忙着在其中寻觅一切关乎张爱玲人生的蛛丝马迹,“对号入座”与解构带来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我们今天的八卦,兴许正遂了她“泄愤”的心愿。
2009年2月,台湾皇冠出版社与张爱玲遗产执行人之一宋以朗先生一起策划,正式出版了张爱玲小说遗作《小团圆》,作为“皇冠文化”成立55周年的重头戏。“北京十月文艺”紧随其后也会推出内地版本。如果说《小团圆》是“小说体自传”或者“自传式小说”的话,阅读《小团圆》算得上生趣万分。而宋以朗先生更以“关于张爱玲《小团圆》时空问题”的序文作为悬念,为内地发行的《小团圆》推波助澜。
这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张爱玲借一位旧式家族千金盛九莉的所见所思所感,叙述了女主角二十岁时在港大战火围城下的挣扎苟安,二十二岁时遭遇伪政府文人邵之雍的全情投入、第一段婚姻以及后来的刻骨铭心,还有她家族内母亲与姑姑的“同性之爱”,她后来的导演情人,她的第二段婚姻……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会惊喜地发现,过往她作品中的人物,或以主角身份,或以配角身份,或者只是一个小龙套,几乎都出现在了《小团圆》中。这或许也是张爱玲给这部作品起名“团圆”的初衷之一。
延伸阅读《小团圆》
《小团圆》火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自传体小说的定位,这使得我们无法不把目光投射到张爱玲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就是各主要角色所影射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
《小团圆》不知毁掉了多少人心目中的华美和气派,也满足了我这样的人对当年深闺中的淫乱氛围的好奇。九莉当初说,蕊秋“不过是要人喜欢她”,后来却知道她打胎的次数也很不少。九莉当初以为楚娣与绪哥哥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后来却知道两人床帏之间也各怀鬼胎。但她毕竟是“初开天地”的眼睛,看到的都是不合适,不妥当,不应该。在她看来什么都是新鲜,所以有《花凋》中郑川嫦的不知命——在那个世界里,知命是最要紧的本领,否则活不下去。蕊秋这样的美妇人是早早就知命的,她的出走欧洲不过是耍了一回活宝,不过是扮演家家都要有的一个不规矩的妇人。而她的老无所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唯一的例外是九莉,也就是张爱玲她自己。她要扮演一个例外。但这也是她的本分。
遗老的家庭里无一例外都要有一个早慧的孩子来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都要有一个不本分的后代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只是这一次角色给了她,不是九林。怪只怪她聪明敏感,怪只怪她在自家里也演一出寄人篱下的戏,“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与三姑比较远些,需要拉拢。二婶要是不大高兴也还不要紧。
‘想好了没有?’
‘喜欢三姑。’
楚娣脸上没有表情,但是蕊秋显然不高兴的样子。
早几年乃德抱她坐在膝上,从口袋里摸出一只金镑,一块银洋。‘要洋钱还是要金镑?’
老金黄色的小金饼非常可爱,比雪亮的新洋钱更好玩。她知道大小与贵贱没关系,可爱也不能作准。思想像个大石轮一样推不动。苦思了半天说:‘要洋钱。’”
《小团圆》里这样的片段多了,难免有显焕家世的嫌疑。自然,老派人家有他们的规矩,规矩大得超过凡人的经验。但并不超过凡人的想象空间和知识领域。
欲念伸张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真正的肉欲感,虽然并不直接描摹性。
在舞台上展演的情节若是太高于经验世界,也是不行的,幸亏《小团圆》的多场色香味俱全的床戏是在《色·戒》的人体体操之后登场,否则还不知道要吓着多少人。她当初也是充分暗示了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说中国人自有许多狎情小说和春宫图片作性启蒙,不比外国清教徒们的幼稚无知,饶是她这样的有家学渊源,饶是她偷读了父亲多少的色情小报。还是要栽到一个乡下才子的手里。邵之雍的来历在《小团圆》里点破不多,只是乡下有老婆这一层透露了他的性经验起点之远,还有秦淮河的歌女做妾——那是近于雏妓的吧。
《倾城之恋》里,自流苏和范柳原在浅水湾附近的断桥边散步,那是傍晚,说起来地老天荒,两人都不讳言此刻彼此没有真心,希望辽远辽远的将来,也许会有的吧。一定是要现实生活都全部毁损了,才能有原始朴素的情感。否则,都是装扮。这大约就是遗少们的期盼。在他们的世界里,规矩和遗迹实在是太多,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情爱的经典描述,似乎并没有生动可感的真情流露。就像京剧里男子假扮的女子,到处都是女色的婉妙,却都只是套路——是闺秀中的闺秀,荡妇中的荡妇,由不得你不接着那套路来搬演。所以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真正的肉欲感,虽然并不直接描摹性。范柳原要自流苏裸着身子在热带雨林里奔跑,想看看她本性里的可爱之处,却是不可能豹。对于自流苏这样的闺秀,脱离了樊笼她就一无可施展的余地。就连《留情》里的淳于敦凤,臃肿的肉身,贤淑的派头之上若隐若现的魅力无非是那略带苍老的嗔骂,那是从老姨太太们处耳濡目染来的“长三堂子那一路的娇媚”。
但张爱玲终究还是怀了一层理想化的企望。她的文章——《我看苏青》里“对于苏青的穿着打扮,从前我常常有许多意见,现在我能够懂得她的观点了。对于她,一件考究衣服就是一件考究衣服;于她自己,是得用,于众人,是表示她的身份地位,对于她立意要吸引的人,是吸引。苏青的作风里极少‘玩味人间’的成分”。而于张自己,一件考究衣服不仅仅是一件考究衣服,对于她立意要吸引的人,不仅仅是吸引,她要“玩味人间”,也就是说,既要吸引那想吸引的人,要有才女的天然妙目、正大仙容,又要不模仿还自然就具备比长三堂子那一路还要高明的“娇媚”。不妨把这个符号化的理想,看做是一个过气阶层想要脱胎换骨、混入新体系的野心。
她母亲那一代的美妇人,是缠了小脚却要遮掩,是自流苏那样“娇小长不大的身躯,白瓷般的皮肤,永远萌芽似的乳”,有着孟烟鹂似的“不发达的乳,握在手里像睡熟的鸟”,是外国人眼里不折不扣的中国风格,神秘而脆弱。在这剧情之外还有一个自认为既传承古典端丽、又习得现代健美的作者本人在——她这时候还没被迫抛弃自己的立脚点,尚没有写《华丽缘》时凄惨的自知之明。这时候的她自忖接纳了西洋化的教育、殖民地的文化、混血儿的爱情观,她还有资本希图做一枝红玫瑰,所以虽有一双看透三亲六戚隐私的毒眼,却仍把邵之雍那句“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当做了爱情和勇气的宣言。也未必不是爱情和勇气的宣言。
爱的理想
张爱玲也不是过日子的人……
张迷恨胡兰成的不守夫道,不惜一厢情愿地主动忽略:世界上其实并没有所谓夫道,正如也没有什么妇道一样。恨礼教的人,集中呼吁要解放妇女,却隐藏了要拘锁男性的潜台 词。其实,在我个人是不讨厌胡兰成的,他自称永结无情契是勇敢和坦白。且不论是乱世,本来人和人相知相交就只是彼此陪伴走一段路罢了。只要有足够的现实感,谁和谁也不可能刎颈相交。真要是那样了,不过是把爱情当成了事业——简直不仅是事业,而是成了霸业,一定要舍生取义,上演一出宏大的英雄叙事。有那么夸张吗?我当然愿意相信,世界上有永远坚贞的爱情,也同意人应当追求这样的爱情——不仅是爱情,做人就应当言而有信,忠贞不渝,只是不能强求。而且一定要对等。
但张爱玲要的爱情不是那样。她是既要有两人平起平坐的相看两不厌,像传说中的天长地久,又要能够自谋其食、独立社交,甚至要还母亲供养费,同时千娇百媚的狐狸精状态也不放弃一一要有爱一个人爱到向他要零用钱的依赖和娇怯。真是传统、现代两不误,怎么可能实现得了。要实现也是一瞬间的事情,所谓天上一日,地下十年。胡兰成是这等能实现美梦的人,且看他把爱情说得那样花枝招展,只是这样的爱情过不得日子。
张爱玲也不是过日子的人。她是背负了太多的使命的人,当然也没谁说她就是选一族人,这一代人里应当代言的谁,只是她一生下来就习得了唱念做打的功架,遇事就没办法不拿出来耍弄一番。就像胡兰成也是自我暗示了乡村知识分子、落魄才子外加游龙戏凤的命,不拿出十二分的力气来摆脱不了。也没见到谁能摆脱自己的命。人大约都是有预感的吧,就像希腊神话一样。张爱玲小说里的男子多是负心薄幸,她能理解到的局限就是她遭遇的极限。胡兰成也不是一世的处处留情,只是要等他遇到降服他的那一道金符。而他却是张爱玲命中注定的那一道。就好像世纪末的冰川来临前,总有那么点回暖,她所属的一代遗老遗少们,有得一个她来在孤岛里风光显赫,把一阶层命运残余的灰烬也拿来燃烧一遍,还耀眼引人注目多年——也该知足了。而于她个人,过后的半辈子靠这点回忆里的余温(不管真假,她也梦过多少遍),再延续些时间。梦里得到了团圆,把一生的甜蜜痛楚都拿来数落一遍,就此解脱了。可是,是梦,就不能实现。
罪孽深重的爱意
——解读张爱玲
严格意义上说,《小团圆》是张爱玲写过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并且是一部影射感十足的小说。但是她又为何做得如此坦白,其实,她不写出来也没有人知道……
不知道谁说过,张爱玲出名太早,那些剑拔弩张的爱情传奇,好多都是她在经受了真正的性爱之前写的,所以与其说是熟女繁华落尽的情爱圣经,不如说是一个敏感少女的幻想和片面的认定。等我们自己都经历过恋与败,等我们自己都百转千回尘埃落定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少女时期奉为金科玉律的句子,其实充满了幼稚与偏颇。而这时,在张爱玲的陪伴下已经长大的我们,自以为长袖善舞的我们,再回来看她的时候,心里难免充满不忍与爱怜。
这个单薄身躯里装着水晶玲珑心的女子,她就是用她那小小的心眼,观察人世;她以为她已阅尽沧桑,然后就悲观了。她才华横溢的时候,却不够年轻;等到够成熟了,到《小艾》、《秧歌》、《赤地之恋》、《色·戒》和这个《小团圆》的时候,她却老了,才华都被洛杉矶的蟑螂蹉跎了,都被堕胎和赖雅的病蹉跎了。
如果你也爱她……
这是一个表面风光几十年的女子最后的回忆。
全世界都在谈论《小团圆》的时候,我坚决不买。我怕看到《同学少年都不贱》的她,也怕看到《秧歌》的她。看到她用尽全力,却无力回天的笔触,我心疼。我想我是爱张爱玲的,我爱她,所以不忍心看她那些筋疲力尽的作品。
各个方面的文人评论家都粉墨登场,无论是炒作还是学术的论争也喧嚣了几个月,繁体版把内地这边书市的胃口吊到极致,简体本终于堂而皇之地在中国所有城市发行。雪白的冰冷的底色上,花团锦簇的邮票图案更像一个窗口。这扇窗的里头,是一个表面风光几十年的女子最后的回忆。无论这回忆的内容是绮丽还是凄厉,它都是那个被我们爱过的女子最私密的东西。而现在,人们用简体与繁体的汉字在中国最奢靡的几个城市里,公然地谈论着她和她那未曾实现过的“小团圆”。大望路的“光合作用”书店里,脸色雪白的《小团圆》热切地迎接每一缕目光。如果你爱过她,你内心带着强烈的抗拒与不忍,也会把书带回家。
拿在手里,这本书的分量比想象中重,也比想象中厚。翻开就是宋以朗真诚的前言,道出了出版的前后因缘。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张爱玲的那句话:《小团圆》要销毁。无数“张迷”都暗自诘问着,你凭什么违背她的遗嘱?可是看了宋以朗的文章后,就会觉得张爱玲运气很好,之前遇到宋淇,难能可贵宋淇身后还有这样一个负责的后人,为张爱玲操着心。宋以朗非常谦卑地把张爱玲与他父母之间的通信中关于《小团圆》的部分摘出来,告诉人们当时踌躇要不要出版的原因:因为宋淇的稳重,不愿意张爱玲卷入政治的是非;也因为怕胡兰成又拿来炒作。
在信里,他们都用“无赖人”来代替胡兰成——这个被她爱过的人。
无赖人,荒唐事!
时过境迁后,这就是张爱玲对曾经与胡兰成那一段情感纠葛的诠释。
也看过《民国女子》,胡兰成顾影自怜的风流才子“忏情录”,也听说过张爱玲特意把三十万稿费都接济走投无路的他,所以会以为他们之间其实有深刻的谅解。可是看了张爱玲给来淇的信,才知道,五十多岁,经历过人生大彻大悟之后,张爱玲向友人讲述起二三十岁的情事,那只求“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姻,居然不是一笑置之的荒唐事!沉淀了悲喜之后,她竟然是看穿真相的怨怼!她恨他。那传奇般的故事,那才子佳人的神话,美人到最后,竟然是恨他!
而在宋淇的妻子给张爱玲的回信中,最让人在意的是她描述宋淇看了《小团圆》的反应。
她说,很多事我们都第一次知道,虽然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写,但还是很震惊。尤其是宋淇,他是第一次知道你打胎的事——我是记得的,当时你给我说的话,我都记得。总之他非常shocking。我看到这段话也很震惊。难以想象张爱玲给宋淇的妻子分享这段残酷往事的时候,她那骄傲倔强的性格,说到她人生中唯一有过的孩子,该是怎样的悲伤?宋淇的妻子的语气,那么温柔而疼惜,也让我很无法忍受;还有就是,我想象中宋淇的“shocking”。那时候张爱玲已经50岁了吧,而宋淇,想到好朋友多年之前这般经历,又该是怎样的惋惜和牵挂呢?
小说的前100页,还写着她当年香港沦陷之前在香港求学的经历。她的母亲,她的姑姑,以及好友炎樱。她人生中的男人还没有出现,她的花样年华马上要来临。张爱玲孤独地在洛杉矶的公寓里,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来解剖自己的过去呢?而若说文笔,这100页却是拉杂琐碎不知所谓的。张爱玲晚年都是很简洁的句子,没有以前那样的繁复艳丽,谋篇却有进步。开头这100页却还没有见到。但我知道,她 会写到她的性的经历,会写到苏青和胡兰成的私相授受,会写到她和桑弧深刻却未果的关系。而她写到胡兰成的时候,她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像她说的那样,总有些残留,还是像她给宋淇的信,满心的不屑呢?为什么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她还要撕开自己心里的伤疤?为什么对自己也这么狠心呢?
她的“边城”
上海,香港、台湾,远到美国的洛杉矶,终究哪儿都不是她最好的归宿。
看她和友人的通信,看别人对她的回忆,看她晚年的小说。张爱玲在解放前是不赞成国民党的,这就是她没有跟国民党走的原因t解放后,她也在夏衍的劝说下去过农村接受教育;最后,她是因为对新社会不适应,又失去了书迷的追捧,才离开了。然而,即使到了香港,张爱玲也待不下去,更不要说当时的台湾——因为她不屑,因为那是“边城”啊!她辗转良久后去了美国,并且死在那里。晚年的她,偏执孤独,为公寓里死而复生的蟑螂常年头痛;身后财产不到两万美元。她曾经有过一个孩子,后来没有。她爱过的人,一个,她不原谅;一个,她不要;还有一个,好了没多久,却中了风。
她死了几天才被人发现。但她的遗作却还在出版——不知是遂了她的心还是违了她的愿?那块她苦心经营的台湾市场,一直认同她的名号;现在还加上了广袤的、她曾经不舍却又逃离了的内地市场。但她不愿意别人谈论的她的私生活,宋淇不愿意别人对号入座的小说,现在却是几个城市的话题。而我们、你们,那些所有爱着她或恨着她,正读着《小团圆》的人,都是帮凶……
拼凑历史碎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好友为她操办了葬礼。林式同随同治丧小组成员张错、张信生和高全之等人,乘船出海到距离加州海岸三海里的地方撒布骨灰。
刘绍铭教授在《到底是张爱玲》里这样说道:“张爱玲一生拒人千里之外,晚年能得知音如此侍奉,真是福气。”1992年2月24日,张爱玲在拟定的遗嘱中,写道:“一旦离世,所有财产将赠予宋淇夫妇,并指定遗嘱由林式同执行。”海葬以后,林式同将十四只装满了张爱玲的遗物的箱子寄给了宋淇夫妇。收到遗物后,宋淇夫妇经过整理,将十一箱交给了与张爱玲有几十年合作关系皇冠出版社保管。而把六百封他们四十多年来与张爱玲的来往书信,合计三箱留在家中。1997年,旅美学者张错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成立了“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那时,宋淇刚去世,他的妻子邝文美送去了两箱张爱玲的遗稿,其中包括了《海上花》的英译初稿。
在李安导演推出《色·戒》电影之后,在外界多方评论的推动下,宋以朗整理出了一批张爱玲的遗物,交给了香港大学新闻以及传媒研究中心“公共文化计划”,在香港大学举办了“张爱玲的香港传奇(1939—1941)”公开展览,其中展出了张爱玲《谈(色·戒)的初稿》,入读香港大学学生记录,从没有发表过的个人笔记等,以及各种版本个人著作、相片、个人证件,随后又整理出了张爱玲以香港为背景的罕有的英文小说,原版发表于美国杂志的《Stale Mates》 (中译《五四遗事》)以及散文《嘎?》的中文手稿等,九天的参观时限,参观者高达五千人,最终,展览一再延长两个星期,参观人数接近一万人次。宋以朗表示。通过这样的展览,把张爱玲的珍贵资料,文学价值和奋斗精神传承下去。并且,他正认真考虑将张爱玲的遗物交由正规的学术团体保管。
宋以朗是个喜爱安静的人,但是,但是对于“张迷”总是那么热情,对于致力研究张爱玲的学者更是尽力协调,拿出那些属于张爱玲的“珍品”一一展示,造就了那些关于张爱玲的“纸上博物馆”。2008年,《皇冠杂志》发表了张爱玲遗稿《重边边城》,这是张爱玲生前唯一写台湾的文章。还有一些跟张爱玲有关的资料,像邝文美的笔记资料,据说其中有邝女士与张爱玲咖啡时光的对话文录,从九龙到港岛,回到家中的邝文美藉着落日余晖,用墨水笔蘸着张爱玲的灵巧以及入神语气,写下了许多句子,其中一部分在去年以“张爱玲语录”为题发表了,宋以朗在整理剩余的部分,预计能在2010年出版,还有两份英文稿子,其中一份英文稿子最初叫《易经》,是由中文翻译为英文的,预期出版是2010年9月,赶在她逝世15周年出版颇具纪念意义。
而夏志清教授三十多年来,与张爱玲通信一百五十多封,也被南加州大学“抢购”去了,这些信件由台湾《联合文学》整理出版后,将会是研究张爱玲的一大宝藏。加上邝文美放在南加州大学的两箱张爱玲的资料,赖雅在马利兰大学教学期间的日记,与林式同往来的信件,不知道在选世上还有多少关于她的故事没有开封。
2009年2月,台湾皇冠出版社与张爱玲遗产执行人之一宋以朗先生一起策划,正式出版了张爱玲小说遗作《小团圆》,作为“皇冠文化”成立55周年的重头戏。“北京十月文艺”紧随其后也会推出内地版本。如果说《小团圆》是“小说体自传”或者“自传式小说”的话,阅读《小团圆》算得上生趣万分。而宋以朗先生更以“关于张爱玲《小团圆》时空问题”的序文作为悬念,为内地发行的《小团圆》推波助澜。
这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张爱玲借一位旧式家族千金盛九莉的所见所思所感,叙述了女主角二十岁时在港大战火围城下的挣扎苟安,二十二岁时遭遇伪政府文人邵之雍的全情投入、第一段婚姻以及后来的刻骨铭心,还有她家族内母亲与姑姑的“同性之爱”,她后来的导演情人,她的第二段婚姻……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会惊喜地发现,过往她作品中的人物,或以主角身份,或以配角身份,或者只是一个小龙套,几乎都出现在了《小团圆》中。这或许也是张爱玲给这部作品起名“团圆”的初衷之一。
延伸阅读《小团圆》
《小团圆》火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自传体小说的定位,这使得我们无法不把目光投射到张爱玲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就是各主要角色所影射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
《小团圆》不知毁掉了多少人心目中的华美和气派,也满足了我这样的人对当年深闺中的淫乱氛围的好奇。九莉当初说,蕊秋“不过是要人喜欢她”,后来却知道她打胎的次数也很不少。九莉当初以为楚娣与绪哥哥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后来却知道两人床帏之间也各怀鬼胎。但她毕竟是“初开天地”的眼睛,看到的都是不合适,不妥当,不应该。在她看来什么都是新鲜,所以有《花凋》中郑川嫦的不知命——在那个世界里,知命是最要紧的本领,否则活不下去。蕊秋这样的美妇人是早早就知命的,她的出走欧洲不过是耍了一回活宝,不过是扮演家家都要有的一个不规矩的妇人。而她的老无所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唯一的例外是九莉,也就是张爱玲她自己。她要扮演一个例外。但这也是她的本分。
遗老的家庭里无一例外都要有一个早慧的孩子来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都要有一个不本分的后代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只是这一次角色给了她,不是九林。怪只怪她聪明敏感,怪只怪她在自家里也演一出寄人篱下的戏,“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与三姑比较远些,需要拉拢。二婶要是不大高兴也还不要紧。
‘想好了没有?’
‘喜欢三姑。’
楚娣脸上没有表情,但是蕊秋显然不高兴的样子。
早几年乃德抱她坐在膝上,从口袋里摸出一只金镑,一块银洋。‘要洋钱还是要金镑?’
老金黄色的小金饼非常可爱,比雪亮的新洋钱更好玩。她知道大小与贵贱没关系,可爱也不能作准。思想像个大石轮一样推不动。苦思了半天说:‘要洋钱。’”
《小团圆》里这样的片段多了,难免有显焕家世的嫌疑。自然,老派人家有他们的规矩,规矩大得超过凡人的经验。但并不超过凡人的想象空间和知识领域。
欲念伸张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真正的肉欲感,虽然并不直接描摹性。
在舞台上展演的情节若是太高于经验世界,也是不行的,幸亏《小团圆》的多场色香味俱全的床戏是在《色·戒》的人体体操之后登场,否则还不知道要吓着多少人。她当初也是充分暗示了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说中国人自有许多狎情小说和春宫图片作性启蒙,不比外国清教徒们的幼稚无知,饶是她这样的有家学渊源,饶是她偷读了父亲多少的色情小报。还是要栽到一个乡下才子的手里。邵之雍的来历在《小团圆》里点破不多,只是乡下有老婆这一层透露了他的性经验起点之远,还有秦淮河的歌女做妾——那是近于雏妓的吧。
《倾城之恋》里,自流苏和范柳原在浅水湾附近的断桥边散步,那是傍晚,说起来地老天荒,两人都不讳言此刻彼此没有真心,希望辽远辽远的将来,也许会有的吧。一定是要现实生活都全部毁损了,才能有原始朴素的情感。否则,都是装扮。这大约就是遗少们的期盼。在他们的世界里,规矩和遗迹实在是太多,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情爱的经典描述,似乎并没有生动可感的真情流露。就像京剧里男子假扮的女子,到处都是女色的婉妙,却都只是套路——是闺秀中的闺秀,荡妇中的荡妇,由不得你不接着那套路来搬演。所以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真正的肉欲感,虽然并不直接描摹性。范柳原要自流苏裸着身子在热带雨林里奔跑,想看看她本性里的可爱之处,却是不可能豹。对于自流苏这样的闺秀,脱离了樊笼她就一无可施展的余地。就连《留情》里的淳于敦凤,臃肿的肉身,贤淑的派头之上若隐若现的魅力无非是那略带苍老的嗔骂,那是从老姨太太们处耳濡目染来的“长三堂子那一路的娇媚”。
但张爱玲终究还是怀了一层理想化的企望。她的文章——《我看苏青》里“对于苏青的穿着打扮,从前我常常有许多意见,现在我能够懂得她的观点了。对于她,一件考究衣服就是一件考究衣服;于她自己,是得用,于众人,是表示她的身份地位,对于她立意要吸引的人,是吸引。苏青的作风里极少‘玩味人间’的成分”。而于张自己,一件考究衣服不仅仅是一件考究衣服,对于她立意要吸引的人,不仅仅是吸引,她要“玩味人间”,也就是说,既要吸引那想吸引的人,要有才女的天然妙目、正大仙容,又要不模仿还自然就具备比长三堂子那一路还要高明的“娇媚”。不妨把这个符号化的理想,看做是一个过气阶层想要脱胎换骨、混入新体系的野心。
她母亲那一代的美妇人,是缠了小脚却要遮掩,是自流苏那样“娇小长不大的身躯,白瓷般的皮肤,永远萌芽似的乳”,有着孟烟鹂似的“不发达的乳,握在手里像睡熟的鸟”,是外国人眼里不折不扣的中国风格,神秘而脆弱。在这剧情之外还有一个自认为既传承古典端丽、又习得现代健美的作者本人在——她这时候还没被迫抛弃自己的立脚点,尚没有写《华丽缘》时凄惨的自知之明。这时候的她自忖接纳了西洋化的教育、殖民地的文化、混血儿的爱情观,她还有资本希图做一枝红玫瑰,所以虽有一双看透三亲六戚隐私的毒眼,却仍把邵之雍那句“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当做了爱情和勇气的宣言。也未必不是爱情和勇气的宣言。
爱的理想
张爱玲也不是过日子的人……
张迷恨胡兰成的不守夫道,不惜一厢情愿地主动忽略:世界上其实并没有所谓夫道,正如也没有什么妇道一样。恨礼教的人,集中呼吁要解放妇女,却隐藏了要拘锁男性的潜台 词。其实,在我个人是不讨厌胡兰成的,他自称永结无情契是勇敢和坦白。且不论是乱世,本来人和人相知相交就只是彼此陪伴走一段路罢了。只要有足够的现实感,谁和谁也不可能刎颈相交。真要是那样了,不过是把爱情当成了事业——简直不仅是事业,而是成了霸业,一定要舍生取义,上演一出宏大的英雄叙事。有那么夸张吗?我当然愿意相信,世界上有永远坚贞的爱情,也同意人应当追求这样的爱情——不仅是爱情,做人就应当言而有信,忠贞不渝,只是不能强求。而且一定要对等。
但张爱玲要的爱情不是那样。她是既要有两人平起平坐的相看两不厌,像传说中的天长地久,又要能够自谋其食、独立社交,甚至要还母亲供养费,同时千娇百媚的狐狸精状态也不放弃一一要有爱一个人爱到向他要零用钱的依赖和娇怯。真是传统、现代两不误,怎么可能实现得了。要实现也是一瞬间的事情,所谓天上一日,地下十年。胡兰成是这等能实现美梦的人,且看他把爱情说得那样花枝招展,只是这样的爱情过不得日子。
张爱玲也不是过日子的人。她是背负了太多的使命的人,当然也没谁说她就是选一族人,这一代人里应当代言的谁,只是她一生下来就习得了唱念做打的功架,遇事就没办法不拿出来耍弄一番。就像胡兰成也是自我暗示了乡村知识分子、落魄才子外加游龙戏凤的命,不拿出十二分的力气来摆脱不了。也没见到谁能摆脱自己的命。人大约都是有预感的吧,就像希腊神话一样。张爱玲小说里的男子多是负心薄幸,她能理解到的局限就是她遭遇的极限。胡兰成也不是一世的处处留情,只是要等他遇到降服他的那一道金符。而他却是张爱玲命中注定的那一道。就好像世纪末的冰川来临前,总有那么点回暖,她所属的一代遗老遗少们,有得一个她来在孤岛里风光显赫,把一阶层命运残余的灰烬也拿来燃烧一遍,还耀眼引人注目多年——也该知足了。而于她个人,过后的半辈子靠这点回忆里的余温(不管真假,她也梦过多少遍),再延续些时间。梦里得到了团圆,把一生的甜蜜痛楚都拿来数落一遍,就此解脱了。可是,是梦,就不能实现。
罪孽深重的爱意
——解读张爱玲
严格意义上说,《小团圆》是张爱玲写过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并且是一部影射感十足的小说。但是她又为何做得如此坦白,其实,她不写出来也没有人知道……
不知道谁说过,张爱玲出名太早,那些剑拔弩张的爱情传奇,好多都是她在经受了真正的性爱之前写的,所以与其说是熟女繁华落尽的情爱圣经,不如说是一个敏感少女的幻想和片面的认定。等我们自己都经历过恋与败,等我们自己都百转千回尘埃落定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少女时期奉为金科玉律的句子,其实充满了幼稚与偏颇。而这时,在张爱玲的陪伴下已经长大的我们,自以为长袖善舞的我们,再回来看她的时候,心里难免充满不忍与爱怜。
这个单薄身躯里装着水晶玲珑心的女子,她就是用她那小小的心眼,观察人世;她以为她已阅尽沧桑,然后就悲观了。她才华横溢的时候,却不够年轻;等到够成熟了,到《小艾》、《秧歌》、《赤地之恋》、《色·戒》和这个《小团圆》的时候,她却老了,才华都被洛杉矶的蟑螂蹉跎了,都被堕胎和赖雅的病蹉跎了。
如果你也爱她……
这是一个表面风光几十年的女子最后的回忆。
全世界都在谈论《小团圆》的时候,我坚决不买。我怕看到《同学少年都不贱》的她,也怕看到《秧歌》的她。看到她用尽全力,却无力回天的笔触,我心疼。我想我是爱张爱玲的,我爱她,所以不忍心看她那些筋疲力尽的作品。
各个方面的文人评论家都粉墨登场,无论是炒作还是学术的论争也喧嚣了几个月,繁体版把内地这边书市的胃口吊到极致,简体本终于堂而皇之地在中国所有城市发行。雪白的冰冷的底色上,花团锦簇的邮票图案更像一个窗口。这扇窗的里头,是一个表面风光几十年的女子最后的回忆。无论这回忆的内容是绮丽还是凄厉,它都是那个被我们爱过的女子最私密的东西。而现在,人们用简体与繁体的汉字在中国最奢靡的几个城市里,公然地谈论着她和她那未曾实现过的“小团圆”。大望路的“光合作用”书店里,脸色雪白的《小团圆》热切地迎接每一缕目光。如果你爱过她,你内心带着强烈的抗拒与不忍,也会把书带回家。
拿在手里,这本书的分量比想象中重,也比想象中厚。翻开就是宋以朗真诚的前言,道出了出版的前后因缘。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张爱玲的那句话:《小团圆》要销毁。无数“张迷”都暗自诘问着,你凭什么违背她的遗嘱?可是看了宋以朗的文章后,就会觉得张爱玲运气很好,之前遇到宋淇,难能可贵宋淇身后还有这样一个负责的后人,为张爱玲操着心。宋以朗非常谦卑地把张爱玲与他父母之间的通信中关于《小团圆》的部分摘出来,告诉人们当时踌躇要不要出版的原因:因为宋淇的稳重,不愿意张爱玲卷入政治的是非;也因为怕胡兰成又拿来炒作。
在信里,他们都用“无赖人”来代替胡兰成——这个被她爱过的人。
无赖人,荒唐事!
时过境迁后,这就是张爱玲对曾经与胡兰成那一段情感纠葛的诠释。
也看过《民国女子》,胡兰成顾影自怜的风流才子“忏情录”,也听说过张爱玲特意把三十万稿费都接济走投无路的他,所以会以为他们之间其实有深刻的谅解。可是看了张爱玲给来淇的信,才知道,五十多岁,经历过人生大彻大悟之后,张爱玲向友人讲述起二三十岁的情事,那只求“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姻,居然不是一笑置之的荒唐事!沉淀了悲喜之后,她竟然是看穿真相的怨怼!她恨他。那传奇般的故事,那才子佳人的神话,美人到最后,竟然是恨他!
而在宋淇的妻子给张爱玲的回信中,最让人在意的是她描述宋淇看了《小团圆》的反应。
她说,很多事我们都第一次知道,虽然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写,但还是很震惊。尤其是宋淇,他是第一次知道你打胎的事——我是记得的,当时你给我说的话,我都记得。总之他非常shocking。我看到这段话也很震惊。难以想象张爱玲给宋淇的妻子分享这段残酷往事的时候,她那骄傲倔强的性格,说到她人生中唯一有过的孩子,该是怎样的悲伤?宋淇的妻子的语气,那么温柔而疼惜,也让我很无法忍受;还有就是,我想象中宋淇的“shocking”。那时候张爱玲已经50岁了吧,而宋淇,想到好朋友多年之前这般经历,又该是怎样的惋惜和牵挂呢?
小说的前100页,还写着她当年香港沦陷之前在香港求学的经历。她的母亲,她的姑姑,以及好友炎樱。她人生中的男人还没有出现,她的花样年华马上要来临。张爱玲孤独地在洛杉矶的公寓里,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来解剖自己的过去呢?而若说文笔,这100页却是拉杂琐碎不知所谓的。张爱玲晚年都是很简洁的句子,没有以前那样的繁复艳丽,谋篇却有进步。开头这100页却还没有见到。但我知道,她 会写到她的性的经历,会写到苏青和胡兰成的私相授受,会写到她和桑弧深刻却未果的关系。而她写到胡兰成的时候,她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像她说的那样,总有些残留,还是像她给宋淇的信,满心的不屑呢?为什么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她还要撕开自己心里的伤疤?为什么对自己也这么狠心呢?
她的“边城”
上海,香港、台湾,远到美国的洛杉矶,终究哪儿都不是她最好的归宿。
看她和友人的通信,看别人对她的回忆,看她晚年的小说。张爱玲在解放前是不赞成国民党的,这就是她没有跟国民党走的原因t解放后,她也在夏衍的劝说下去过农村接受教育;最后,她是因为对新社会不适应,又失去了书迷的追捧,才离开了。然而,即使到了香港,张爱玲也待不下去,更不要说当时的台湾——因为她不屑,因为那是“边城”啊!她辗转良久后去了美国,并且死在那里。晚年的她,偏执孤独,为公寓里死而复生的蟑螂常年头痛;身后财产不到两万美元。她曾经有过一个孩子,后来没有。她爱过的人,一个,她不原谅;一个,她不要;还有一个,好了没多久,却中了风。
她死了几天才被人发现。但她的遗作却还在出版——不知是遂了她的心还是违了她的愿?那块她苦心经营的台湾市场,一直认同她的名号;现在还加上了广袤的、她曾经不舍却又逃离了的内地市场。但她不愿意别人谈论的她的私生活,宋淇不愿意别人对号入座的小说,现在却是几个城市的话题。而我们、你们,那些所有爱着她或恨着她,正读着《小团圆》的人,都是帮凶……
拼凑历史碎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好友为她操办了葬礼。林式同随同治丧小组成员张错、张信生和高全之等人,乘船出海到距离加州海岸三海里的地方撒布骨灰。
刘绍铭教授在《到底是张爱玲》里这样说道:“张爱玲一生拒人千里之外,晚年能得知音如此侍奉,真是福气。”1992年2月24日,张爱玲在拟定的遗嘱中,写道:“一旦离世,所有财产将赠予宋淇夫妇,并指定遗嘱由林式同执行。”海葬以后,林式同将十四只装满了张爱玲的遗物的箱子寄给了宋淇夫妇。收到遗物后,宋淇夫妇经过整理,将十一箱交给了与张爱玲有几十年合作关系皇冠出版社保管。而把六百封他们四十多年来与张爱玲的来往书信,合计三箱留在家中。1997年,旅美学者张错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成立了“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那时,宋淇刚去世,他的妻子邝文美送去了两箱张爱玲的遗稿,其中包括了《海上花》的英译初稿。
在李安导演推出《色·戒》电影之后,在外界多方评论的推动下,宋以朗整理出了一批张爱玲的遗物,交给了香港大学新闻以及传媒研究中心“公共文化计划”,在香港大学举办了“张爱玲的香港传奇(1939—1941)”公开展览,其中展出了张爱玲《谈(色·戒)的初稿》,入读香港大学学生记录,从没有发表过的个人笔记等,以及各种版本个人著作、相片、个人证件,随后又整理出了张爱玲以香港为背景的罕有的英文小说,原版发表于美国杂志的《Stale Mates》 (中译《五四遗事》)以及散文《嘎?》的中文手稿等,九天的参观时限,参观者高达五千人,最终,展览一再延长两个星期,参观人数接近一万人次。宋以朗表示。通过这样的展览,把张爱玲的珍贵资料,文学价值和奋斗精神传承下去。并且,他正认真考虑将张爱玲的遗物交由正规的学术团体保管。
宋以朗是个喜爱安静的人,但是,但是对于“张迷”总是那么热情,对于致力研究张爱玲的学者更是尽力协调,拿出那些属于张爱玲的“珍品”一一展示,造就了那些关于张爱玲的“纸上博物馆”。2008年,《皇冠杂志》发表了张爱玲遗稿《重边边城》,这是张爱玲生前唯一写台湾的文章。还有一些跟张爱玲有关的资料,像邝文美的笔记资料,据说其中有邝女士与张爱玲咖啡时光的对话文录,从九龙到港岛,回到家中的邝文美藉着落日余晖,用墨水笔蘸着张爱玲的灵巧以及入神语气,写下了许多句子,其中一部分在去年以“张爱玲语录”为题发表了,宋以朗在整理剩余的部分,预计能在2010年出版,还有两份英文稿子,其中一份英文稿子最初叫《易经》,是由中文翻译为英文的,预期出版是2010年9月,赶在她逝世15周年出版颇具纪念意义。
而夏志清教授三十多年来,与张爱玲通信一百五十多封,也被南加州大学“抢购”去了,这些信件由台湾《联合文学》整理出版后,将会是研究张爱玲的一大宝藏。加上邝文美放在南加州大学的两箱张爱玲的资料,赖雅在马利兰大学教学期间的日记,与林式同往来的信件,不知道在选世上还有多少关于她的故事没有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