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教育事业和人口普查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 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已达到《教育纲要》2020 年的预期规模;2011-2020 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总规模将达到1 亿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000 万人。
在上世纪90 年代,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仅能满足白领岗位需求的三分之一;新世纪前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已开始大于白领岗位总需求人数;未来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0% 左右须进入蓝领岗位就业,成为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
课题组预测,即使未来十年高等教育总招生规模按年均1.5% 低速增长,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也将突破4000 万人,有望提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一形势的重大变化呼唤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定位与结构作出重大调整。
大学毕业生供求呈现新格局
高校年毕业生就业需求量与城镇劳动力市场可提供的新就业岗位总量比例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在上世纪最后十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7600 万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750 万人,仅为前者的10% ;在本世纪前十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1.3 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3400 万人,上升为前者的1/4 ;未来十年,预计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约为1. 4 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将接近7000 万人,预计占到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数的一半。
上述情况表明,在第一个十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前10% 的高端白领岗位(在城镇就业岗位总量中的前10% 为高端白领岗位,20% 为中初级白领岗位,其余70% 为技能型、操作型的蓝领岗位);在第二个十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端岗位就业,另外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主要转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和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在未来十年,只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能进入劳动力市场高端白领岗位就业,还有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面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就业,其他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须转向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
高等教育毕业生总规模与全国白领岗位补充需求数比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00 年包括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内的白领岗位总人数为7500 万人,比1990 年净增了1800 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十年补充量为2600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1400 万人,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54%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只能满足30% 的需求,呈明显供不应求的状况。
2010 年全国白领岗位总人数扩大为9700万人,比2000 年净增2200 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十年补充量为3400 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4800 万人,已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1.4 倍;由于部分具有工作经验的成人高等教育和中职毕业生参与白领岗位的竞聘,获取了一定比例的白领岗位,普通高校毕业生在白领岗位的竞争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课题组预测,2020 年全国白领岗位数将比2010 年净增2800 万人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数,未来十年总补充量为4600 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预计将达到1 亿人,扣除少部分专升本和本升研重复计算的人数后,实际需就业的毕业生数为9500 万人。
从三个十年比较来看,由于高等教育毕业生数的急剧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今后白领岗位的补充量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全部就业需求,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转向蓝领岗位就业成为必然趋势。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
(1)从分大类职业人才存量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中的白领比例逐步下降,蓝领的比例逐步上升。
过去20 年,白领岗位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由1990 年的1100 万人增加到2010 年的5208 万人,增长了4 倍;而蓝领岗位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则由1990 年的103 万人猛增为2010 年的2347 万人,增长了22 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白领和蓝领岗位数比值由1990 年的9:1 变化为2010 年的7:3, 今后这一比值还将进一步缩小。
(2)从分大类职业人才增量趋势来看,白领的增量比例逐步下降,蓝领的增量比例快速上升。
2001-2010 年白领岗位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比前十年增加了752 万人,而蓝领岗位的大专及以上人才增加了1326 万人,相当于前者的1.8 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本专科毕业生中越来越多的人将转向蓝领岗位就业,这有利于提升一线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构成和综合素质。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
(1)从分大类行业人才存量来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总量中,机关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所占的比例正逐步上升。
从1991-2010 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由700 万人增加为3500 万人,增长了4 倍;农、工、建、交、商等经济行业企业的大专以及上人才总量由500 万人增加为4100 万人,增长了7 倍。1990 年机关事业单位与经济行业、企业的大专及以上人才拥有量比值为6:4,到2010 年反转为4.5:5.5 ;预计2020 年将进一步变动为3:7。
(2)从分大类行业人才增量来看,全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量中,机关事业单位增量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增量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
2001-2010 十年间,机关事业单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长数,较前十年增加了434 万人;同期,经济行业企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长数,较前十年增加了1681 万人,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 倍。上述情况表明,今后高等教育毕业生中的八成以上将面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部门就业,而去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及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供求出现了新格局,要求我国高等学校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拓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由过去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多数高等学校毕业生由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二线城市就业,转变为面向以企业为主的经济部门和中小城市、乡镇就业。
鉴于以上情况,我国高等教育应由前一时期扩大规模为主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结构调整、提高质量为重心的内涵发展模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通过人才需求预测,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实现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有人提出,近几年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毕业生供过于求和就业难的现象,有必要缩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最成功的发达国家和转型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都是最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40 年代,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到了70 年代,又第一个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再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80 年代末,人均GDP3000 美元时毛入学率就达到了34%,位于新兴转型国家的最好水平,并在1995 年进入了毛入学率52%的普及化阶段。上述两个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都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效仿。
二、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和人才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只有30%,与美国82% 和韩国91% 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有很大的差距;2010 年我国在业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10.1%,远低于美国的41% 和韩国的37%,只有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才能缩小这一差距。
三、从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可能条件来看:1、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85%),广大青年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特别是终身教育理念提出后,近几年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规模年均递增40 万人左右;2、普通高等学校已发展到2442 所,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院校348 所,高等教育的校园、校舍面积和其他办学条件均有很大潜力,具备可供发展的空间。
我们认为, 2012 年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在校生数为3700 万人,已提前达到了《教育纲要》原定的2020 年3550 万人的规划目标,数量和规模发展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而由于规模扩张较快,以及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市场出现了局部就业难的现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由前一段时期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型到内涵发展模式,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任务。
在今后十年期间,应对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强宏观调控,将每年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控制在2% 以内,公办普通高校本科生保持现有招生规模不再增长,将有限的增量主要投放到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与合理分
工。根据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供求状况,优化学科结构,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计划。
过去十二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大理科(理、工、农、医类)专业本专科招生数占本专科总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 年的56.8% 下降到2010 年的51.0%,其中大理科专业本科招生数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更是由1998 年的62.3% 下降到2010 年的49.3%。而同期,大文科(哲、经、法、教、文、历、管、艺术)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增长了6.2 倍,高于本专科总招生数增速(5.2 倍);大文科专业本科招生数增长了6.2 倍,高于本科总招生数增速(4.4 倍)。大理科专业的招生速度相对于大文科专业的招生速度较慢,反映在人力资源上的现象是:涉理工类岗位人员高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的提升幅度小于涉文科类岗位人员的提升幅。我国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工业化国家,其发展重心仍将是实体经济。
因而,对各高校而言,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优化各学科
专业的招生结构。
合理调整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也是教育转型的当务之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占当年城镇新就业人数的比例, 由1998 年的18% 上升为2010 年的49%。同期,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毕业人数分别增长了6.6 倍、5.5 倍、6.3 倍。这些情况表明,整个高等教育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面向高级专门人才岗位为主转变为面向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岗位为主。其中,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高级专门人才为主,中级专门人才为辅;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以中级专门人才为主,部分高级与初级专门人才为辅;高职高专生的培养目标以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并重。以上可作为高等学校各级学生培养目标的大致参考,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学科分工和教育质量等可做出适当调整。
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校毕业生多数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在新世纪的前十年转变为三分之二面向经济行业和企业;在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去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比例将下降为五分之一左右。鉴于以上情况,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重点面向经济行业的中、小、微型企业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基层单位,并注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公共财政资源也应更多地向高职高专院校倾斜,向主要面向艰苦行业、职业的学科专业倾斜;扩大公、民办职业类院校和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学生奖助学金的比例与强度;缩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在办学条件、财政资助等方面的差距。
在上世纪90 年代,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仅能满足白领岗位需求的三分之一;新世纪前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已开始大于白领岗位总需求人数;未来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0% 左右须进入蓝领岗位就业,成为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
课题组预测,即使未来十年高等教育总招生规模按年均1.5% 低速增长,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也将突破4000 万人,有望提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一形势的重大变化呼唤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定位与结构作出重大调整。
大学毕业生供求呈现新格局
高校年毕业生就业需求量与城镇劳动力市场可提供的新就业岗位总量比例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在上世纪最后十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7600 万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750 万人,仅为前者的10% ;在本世纪前十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1.3 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3400 万人,上升为前者的1/4 ;未来十年,预计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约为1. 4 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将接近7000 万人,预计占到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数的一半。
上述情况表明,在第一个十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前10% 的高端白领岗位(在城镇就业岗位总量中的前10% 为高端白领岗位,20% 为中初级白领岗位,其余70% 为技能型、操作型的蓝领岗位);在第二个十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端岗位就业,另外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主要转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和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在未来十年,只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能进入劳动力市场高端白领岗位就业,还有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面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就业,其他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须转向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
高等教育毕业生总规模与全国白领岗位补充需求数比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00 年包括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内的白领岗位总人数为7500 万人,比1990 年净增了1800 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十年补充量为2600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1400 万人,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54%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只能满足30% 的需求,呈明显供不应求的状况。
2010 年全国白领岗位总人数扩大为9700万人,比2000 年净增2200 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十年补充量为3400 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4800 万人,已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1.4 倍;由于部分具有工作经验的成人高等教育和中职毕业生参与白领岗位的竞聘,获取了一定比例的白领岗位,普通高校毕业生在白领岗位的竞争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课题组预测,2020 年全国白领岗位数将比2010 年净增2800 万人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数,未来十年总补充量为4600 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预计将达到1 亿人,扣除少部分专升本和本升研重复计算的人数后,实际需就业的毕业生数为9500 万人。
从三个十年比较来看,由于高等教育毕业生数的急剧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今后白领岗位的补充量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全部就业需求,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转向蓝领岗位就业成为必然趋势。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
(1)从分大类职业人才存量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中的白领比例逐步下降,蓝领的比例逐步上升。
过去20 年,白领岗位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由1990 年的1100 万人增加到2010 年的5208 万人,增长了4 倍;而蓝领岗位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则由1990 年的103 万人猛增为2010 年的2347 万人,增长了22 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白领和蓝领岗位数比值由1990 年的9:1 变化为2010 年的7:3, 今后这一比值还将进一步缩小。
(2)从分大类职业人才增量趋势来看,白领的增量比例逐步下降,蓝领的增量比例快速上升。
2001-2010 年白领岗位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比前十年增加了752 万人,而蓝领岗位的大专及以上人才增加了1326 万人,相当于前者的1.8 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本专科毕业生中越来越多的人将转向蓝领岗位就业,这有利于提升一线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构成和综合素质。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
(1)从分大类行业人才存量来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总量中,机关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所占的比例正逐步上升。
从1991-2010 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由700 万人增加为3500 万人,增长了4 倍;农、工、建、交、商等经济行业企业的大专以及上人才总量由500 万人增加为4100 万人,增长了7 倍。1990 年机关事业单位与经济行业、企业的大专及以上人才拥有量比值为6:4,到2010 年反转为4.5:5.5 ;预计2020 年将进一步变动为3:7。
(2)从分大类行业人才增量来看,全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量中,机关事业单位增量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增量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
2001-2010 十年间,机关事业单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长数,较前十年增加了434 万人;同期,经济行业企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长数,较前十年增加了1681 万人,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 倍。上述情况表明,今后高等教育毕业生中的八成以上将面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部门就业,而去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及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供求出现了新格局,要求我国高等学校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拓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由过去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多数高等学校毕业生由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二线城市就业,转变为面向以企业为主的经济部门和中小城市、乡镇就业。
鉴于以上情况,我国高等教育应由前一时期扩大规模为主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结构调整、提高质量为重心的内涵发展模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通过人才需求预测,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实现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有人提出,近几年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毕业生供过于求和就业难的现象,有必要缩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最成功的发达国家和转型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都是最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40 年代,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到了70 年代,又第一个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再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80 年代末,人均GDP3000 美元时毛入学率就达到了34%,位于新兴转型国家的最好水平,并在1995 年进入了毛入学率52%的普及化阶段。上述两个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都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效仿。
二、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和人才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只有30%,与美国82% 和韩国91% 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有很大的差距;2010 年我国在业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10.1%,远低于美国的41% 和韩国的37%,只有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才能缩小这一差距。
三、从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可能条件来看:1、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85%),广大青年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特别是终身教育理念提出后,近几年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规模年均递增40 万人左右;2、普通高等学校已发展到2442 所,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院校348 所,高等教育的校园、校舍面积和其他办学条件均有很大潜力,具备可供发展的空间。
我们认为, 2012 年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在校生数为3700 万人,已提前达到了《教育纲要》原定的2020 年3550 万人的规划目标,数量和规模发展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而由于规模扩张较快,以及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市场出现了局部就业难的现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由前一段时期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型到内涵发展模式,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任务。
在今后十年期间,应对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强宏观调控,将每年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控制在2% 以内,公办普通高校本科生保持现有招生规模不再增长,将有限的增量主要投放到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与合理分
工。根据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供求状况,优化学科结构,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计划。
过去十二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大理科(理、工、农、医类)专业本专科招生数占本专科总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 年的56.8% 下降到2010 年的51.0%,其中大理科专业本科招生数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更是由1998 年的62.3% 下降到2010 年的49.3%。而同期,大文科(哲、经、法、教、文、历、管、艺术)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增长了6.2 倍,高于本专科总招生数增速(5.2 倍);大文科专业本科招生数增长了6.2 倍,高于本科总招生数增速(4.4 倍)。大理科专业的招生速度相对于大文科专业的招生速度较慢,反映在人力资源上的现象是:涉理工类岗位人员高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的提升幅度小于涉文科类岗位人员的提升幅。我国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工业化国家,其发展重心仍将是实体经济。
因而,对各高校而言,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优化各学科
专业的招生结构。
合理调整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也是教育转型的当务之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占当年城镇新就业人数的比例, 由1998 年的18% 上升为2010 年的49%。同期,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毕业人数分别增长了6.6 倍、5.5 倍、6.3 倍。这些情况表明,整个高等教育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面向高级专门人才岗位为主转变为面向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岗位为主。其中,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高级专门人才为主,中级专门人才为辅;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以中级专门人才为主,部分高级与初级专门人才为辅;高职高专生的培养目标以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并重。以上可作为高等学校各级学生培养目标的大致参考,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学科分工和教育质量等可做出适当调整。
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校毕业生多数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在新世纪的前十年转变为三分之二面向经济行业和企业;在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去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比例将下降为五分之一左右。鉴于以上情况,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重点面向经济行业的中、小、微型企业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基层单位,并注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公共财政资源也应更多地向高职高专院校倾斜,向主要面向艰苦行业、职业的学科专业倾斜;扩大公、民办职业类院校和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学生奖助学金的比例与强度;缩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在办学条件、财政资助等方面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