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概述】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建设文明中国”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文明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守望精神家园、共筑生命家园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本单元从“守望精神家园”和“建设美丽中国”两个视角,展现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并引导学生将我们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殷殷追求化作守望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知识梳理】
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有:中华文化、文化自信、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等。
一、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与作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3.文化自信
4.中华传统美德
5.民族精神
6.四个伟大精神的人民
7.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8.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建设美丽中国
1.人口问题
2.实行计划生育
(1)意义: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政策的调整: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我国的资源现状
优势: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劣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存在的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资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
(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5.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6.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
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③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④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⑤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⑥建设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真题解析】
1.(2019·湖北荆门)2019年老英雄张富清进入人们的视野。他,战争年代不畏艰难,立下赫赫战功;他,转业后深藏功名,居功不傲,甘于清贫,一生奉献。其所言所行、所作所为令人慨叹,让人佩服。由此可见,张富清老人
(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建设文明中国”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文明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守望精神家园、共筑生命家园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本单元从“守望精神家园”和“建设美丽中国”两个视角,展现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并引导学生将我们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殷殷追求化作守望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知识梳理】
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有:中华文化、文化自信、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等。
一、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与作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3.文化自信
4.中华传统美德
5.民族精神
6.四个伟大精神的人民
7.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8.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建设美丽中国
1.人口问题
2.实行计划生育
(1)意义: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政策的调整: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我国的资源现状
优势: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劣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存在的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资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
(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5.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6.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
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③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④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⑤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⑥建设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真题解析】
1.(2019·湖北荆门)2019年老英雄张富清进入人们的视野。他,战争年代不畏艰难,立下赫赫战功;他,转业后深藏功名,居功不傲,甘于清贫,一生奉献。其所言所行、所作所为令人慨叹,让人佩服。由此可见,张富清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