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知识技术以抽象、更新快为特点,需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基于此,我们尝试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任务驱动、思维导图绘制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形成性评价体系进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9324(2018)10-0095-02
分子生物学是世界高新技术领域之一,互联网时代,知识技能全球化,更新快,对学生新知识的自我获取、发散思维、应用创新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授课模式难以涵盖所有新知识、新技能。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而衍生出的教学形态,其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利于学生的自主的创造性学习,适合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
传统的终结性考试评价,学生多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反映学生自我学习、综合水平的考核。形成性评价侧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及反馈,适合于基于网络平台下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监控。
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平台,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提升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形成性评价综合评定学生学习进展。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共有三个模块,即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资源和课程活动。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信息,用于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了解、课程安排及课程内容的把握;课程资源包括章节知识框架图,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经典实验论文内容,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及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活动包括课程作业、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环节,是理论知识学习的检验及拓展,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检验基本知识的预习及学习效果,答疑讨论以学科前沿知识、社会热点为内容核心,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网络平台,实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形成性评价的双向型教学平台搭建。
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课堂设计
1.资源整合,实现自我学习。课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资料,形式丰富多样。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平台提供基本的每一节知识框架图,利于学生对小节知识的总体把握,教学课件及生动的教学视频,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基本资源。
除此,国内及国外开放的网络教学课程资源也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支撑。分子生物学教学平台以国家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的《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视频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辅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是以分子生物学家实验发现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家的科研励志经历、经典实验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建立。因此在教学资源里,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孟德尔的一生、DNA双螺旋的发现等故事,DNA、RNA发现等经典的科研论文,以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科研方法学习的能力。另外生物谷、小木虫等科研网站成为学生课外知识获取的主要资源,实现知识的拓展及自我提升。
2.任务驱动,建立科研思维。多方面调动感官系统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关键。依托教学平台,教师导学,学生通过感官、听觉学习基本知识,通过任务驱动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获取学习的思维、方法、应用能力。
理论教学,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分组预习,通过查阅课程资源完成翻转任务书,突出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对于转座知识的学习,布置转座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求回答玉米籽粒斑点形成机理,转座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应用知识,实现教师导学。同样,在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原理部分,学生分组完成从核酸分离、克隆、鉴定、转化、蛋白表达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报告、项目汇报,提升自主学习、应用能力,建立学习研究型思维。
3.思维导图,整合知识。思维导图就是利用文字、图像、色彩等,将知识点梳理形成系统模块,以放射思维和发散联想为基础的图示工具,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与思路的拓展。分子生物学知识点繁多、抽象,学生学习常处于记忆模式,缺乏知识的相互贯通;为保证知识掌握的整体性,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串联知识点,构建章节知识思维导图。每一节,每一章,甚至于一本书的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顺知识点,加深知识理解,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化零为整。除此,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相同的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也因人而异,避免了学生作业抄袭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也督促了学生的自我学习。
4.师生交流,同学交流。课堂课下师生交流,同学交流,互动讨论问题,是自主学习、知识掌握的关键。教师通过与学生课下交流,利于知识的预习与拓展知识的学习,课堂设置你来比画我来猜等游戏环节,检验名词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组知识汇报、讨论,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对问题进行指导。学生翻转任务书的完成,以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组成小组,通过交流,掌握知识,拓展知识,提升了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
三、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课程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因此在学习效果检验上,也由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改为形成性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监控记录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强化了知识的学习,与网络教学平台相互支撑。
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知识预习阶段,以学生教学平台资源下载为评价标准;课堂学习阶段,包括翻转任务完成情况、课堂提问、课堂小测等评价内容;课后复习以思维导图的绘制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评及互评环节。在翻转任务书中,明确要求学生写出小组每位学生所做的工作、具体的贡献率,由学生打分。课堂讨论环节,根据表现,小组间互评打分。力求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课程50%。包括学生考勤,占5%,学生教学平台资源下载情况,占5%,翻转任务书完成情况,占10%;课堂讨论,占10%,章节课堂小测,占10%,思维导图绘制检测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占10%;期末考试,检测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能力,占50%。
四、结论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育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分子生物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教学交互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问卷调查显示14级和15级生物技术专业共145名学生满意度90%以上,访问量达2700多次。最高分高于普通教学8分,综合分析试题得分高于普通教学3分。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平台及形成性评价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合开利用,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俊武.网络平台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3):84-87.
[2]杨东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学生评价[J].高教论坛,2015,(7):85-86.
[3]陈雪梅,汤云飞.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文献简述[J].考试周刊,2016,(28):152-153.
[4]龙泉.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2015,26(10):1464-1465.
[5]姜庆丹,孙婷.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改革-以“经济法学”课程为例[J].中国市场,2017,(13):346-347.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9324(2018)10-0095-02
分子生物学是世界高新技术领域之一,互联网时代,知识技能全球化,更新快,对学生新知识的自我获取、发散思维、应用创新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授课模式难以涵盖所有新知识、新技能。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而衍生出的教学形态,其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利于学生的自主的创造性学习,适合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
传统的终结性考试评价,学生多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反映学生自我学习、综合水平的考核。形成性评价侧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及反馈,适合于基于网络平台下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监控。
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平台,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提升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形成性评价综合评定学生学习进展。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共有三个模块,即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资源和课程活动。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信息,用于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了解、课程安排及课程内容的把握;课程资源包括章节知识框架图,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经典实验论文内容,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及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活动包括课程作业、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环节,是理论知识学习的检验及拓展,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检验基本知识的预习及学习效果,答疑讨论以学科前沿知识、社会热点为内容核心,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网络平台,实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形成性评价的双向型教学平台搭建。
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课堂设计
1.资源整合,实现自我学习。课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资料,形式丰富多样。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平台提供基本的每一节知识框架图,利于学生对小节知识的总体把握,教学课件及生动的教学视频,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基本资源。
除此,国内及国外开放的网络教学课程资源也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支撑。分子生物学教学平台以国家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的《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视频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辅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是以分子生物学家实验发现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家的科研励志经历、经典实验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建立。因此在教学资源里,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孟德尔的一生、DNA双螺旋的发现等故事,DNA、RNA发现等经典的科研论文,以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科研方法学习的能力。另外生物谷、小木虫等科研网站成为学生课外知识获取的主要资源,实现知识的拓展及自我提升。
2.任务驱动,建立科研思维。多方面调动感官系统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关键。依托教学平台,教师导学,学生通过感官、听觉学习基本知识,通过任务驱动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获取学习的思维、方法、应用能力。
理论教学,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分组预习,通过查阅课程资源完成翻转任务书,突出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对于转座知识的学习,布置转座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求回答玉米籽粒斑点形成机理,转座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应用知识,实现教师导学。同样,在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原理部分,学生分组完成从核酸分离、克隆、鉴定、转化、蛋白表达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报告、项目汇报,提升自主学习、应用能力,建立学习研究型思维。
3.思维导图,整合知识。思维导图就是利用文字、图像、色彩等,将知识点梳理形成系统模块,以放射思维和发散联想为基础的图示工具,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与思路的拓展。分子生物学知识点繁多、抽象,学生学习常处于记忆模式,缺乏知识的相互贯通;为保证知识掌握的整体性,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串联知识点,构建章节知识思维导图。每一节,每一章,甚至于一本书的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顺知识点,加深知识理解,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化零为整。除此,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相同的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也因人而异,避免了学生作业抄袭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也督促了学生的自我学习。
4.师生交流,同学交流。课堂课下师生交流,同学交流,互动讨论问题,是自主学习、知识掌握的关键。教师通过与学生课下交流,利于知识的预习与拓展知识的学习,课堂设置你来比画我来猜等游戏环节,检验名词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组知识汇报、讨论,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对问题进行指导。学生翻转任务书的完成,以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组成小组,通过交流,掌握知识,拓展知识,提升了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
三、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课程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因此在学习效果检验上,也由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改为形成性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监控记录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强化了知识的学习,与网络教学平台相互支撑。
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知识预习阶段,以学生教学平台资源下载为评价标准;课堂学习阶段,包括翻转任务完成情况、课堂提问、课堂小测等评价内容;课后复习以思维导图的绘制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评及互评环节。在翻转任务书中,明确要求学生写出小组每位学生所做的工作、具体的贡献率,由学生打分。课堂讨论环节,根据表现,小组间互评打分。力求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课程50%。包括学生考勤,占5%,学生教学平台资源下载情况,占5%,翻转任务书完成情况,占10%;课堂讨论,占10%,章节课堂小测,占10%,思维导图绘制检测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占10%;期末考试,检测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能力,占50%。
四、结论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育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分子生物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教学交互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问卷调查显示14级和15级生物技术专业共145名学生满意度90%以上,访问量达2700多次。最高分高于普通教学8分,综合分析试题得分高于普通教学3分。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平台及形成性评价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合开利用,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俊武.网络平台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3):84-87.
[2]杨东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学生评价[J].高教论坛,2015,(7):85-86.
[3]陈雪梅,汤云飞.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文献简述[J].考试周刊,2016,(28):152-153.
[4]龙泉.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2015,26(10):1464-1465.
[5]姜庆丹,孙婷.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改革-以“经济法学”课程为例[J].中国市场,2017,(13):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