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1956年,我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能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于是,从1956年起,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这个呼声到1958年时变得更加高涨。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8月,中共中央做出指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这些工程还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于是,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战斗打响了。
周恩来号召专家组进一步解放思想
1958年9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在中央电影院向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专家做动员报告。他指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明年要大规模地庆祝建国十周年、展现我国各方面成就的决定。届时将邀请外宾和华侨来参加国庆活动,需要建设万人大会堂和5000人的大宴会厅以及居住的宾馆等重点工程。这些工程要少而精,既实用,又美观;既保证质量,又讲究艺术,且要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同时,万里还对其它几个重大建筑项目做了明确指示。
报告会结束后,根据中央指示,向各地的建筑专家发出了邀请信,共同进京研究相关工作事宜。由于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对这次邀请极为重视,所以各地被邀请的建筑专家在9月10日晚就已到齐。到京后,有关方面便立即要求各路专家在五天之内拿出第一稿方案。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到9月20日,专家组已经进行了第三稿方案的设计。面对如此快的进度,刘仁、郑天翔、万里等要求专家们再广开思路,解放思想,不拘一格。
应当承认,许多建筑专家在解放后确实做过不少建筑设计工作,但他们从未设计过规模如此宏伟和高质量的建筑物,所以,三稿所提出的方案仍属老一套者居多。同时,由于老专家间不好互提意见,设计方案进展不大。由于方案定不下来,一切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各方面的领导对此都很着急。
周恩来得知这个情况后,专门指示专家组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广泛发动群众,可以让一些优秀青年专家参加到方案设计中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专家组的青年人逐渐多了起来。由于年轻人思想解放,老框框少,与老专家结合在一起便能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经过新老专家的反复研究,专家组主要在以下5个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一是大会堂的地基是在天安门前正阳门部位,还是在天安门广场西侧;二是大会堂的高度是否可以超过天安门;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是350米、400米,还是500米;四是大会堂要不要大屋顶;五是纪念碑左右是摆两个建筑物还是摆四个。
经过最后研究讨论,北京市委在四稿的基础上,就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做出如下决定:一是大会堂的位置在广场西侧,包括宴会厅、会议室等辅助设施;二是大会堂的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但要注意协调;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为500米;四是纪念碑左右各摆一个建筑物;五是在形式上要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积极性。决定最后报请总理审定。
根据市委指示,专家组随即又拿出了第五稿方案。上级对专家组提出的“大会堂正门中心是否正对纪念碑的中心”、“宴会厅的位置在大会堂南边还是北边”、“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否完全对称”三个问题给予了答复:“大会堂正门中心不要正对纪念碑,其余问题可发动建筑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此后,专家组又在10月4日拿出了第六稿方案。
10月6日,国庆工程设计总指挥部将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剧院的第六稿方案送到中南海总理办公室,请周恩来审定方案。周恩来听了汇报后,又认真地看了各个方案,然后指着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用商量的口气说:“大会堂是不是这个方案比较好一些?”同时又指着一个设计有大屋顶的方案说:“这个可以作美术馆的建筑形式。”接着又说:“革命历史博物馆可以和大会堂基本对称,但建筑面积要小一些,做成一实一虚。”关于万人大会堂内部的形式,设计方案已有圆形、方形、六角形、扇形和椭圆形等几种形状。周恩来审视了一会儿又说:“大会堂要看得好,听得好,是不是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说着,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近似的马蹄形,又补充说:“你们研究一下,是不是这样好一些?”
从中南海回来后,专家组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又做出了第七稿方案。10月9日,当第七稿方案送交总理同意后,选取七稿中较有特点的八个方案,制成照片,向全国27个省及一些大城市进一步征求意见。
经过前7稿方案的探讨,专家组共做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体图。之后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发往全国的8个方案的基础上各做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最后提请总理审定。至此,外地来京参加国庆工程设计的专家陆续离京。10月14日,周恩来审查了专家组送交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3套方案。他首先详细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同时,还反复查看了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从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并一再征求在场同志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
“大会堂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它的寿命要比故宫和中山堂长,起码不应少于350年。”
万人大会堂从设计一直到完工,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同志都非常关心工程的进展。1958年11月初,彭真等人来到中南海中央书记处会议室向中央书记处进行汇报。汇报中,工程办为邓小平等书记处领导同志放映了由北京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国庆工程影片。总体看,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很满意。
12月初,彭真安排把国庆工程的建筑模型送到中南海,准备请中央政治局领导审查。不久,刘少奇、朱德来到了陈列模型的房间。刘少奇指着大会堂的模型问:“要这么多廊子干什么?”工程办的同志回答说,一方面为了装饰,另一方面是为了能遮雨。刘少奇又问:“这么高能遮得住雨吗?”朱德则询问了外墙面采用的花岗岩石是哪里生产的,质地如何……
12月底,中央政治局正式开会讨论国庆工程。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真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并亲自做介绍,最后一致同意天安门广场规划和这些工程的方案。中央政治局领导通过了方案,这对所有参与设计与施工的人员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他们的干劲更高了。
大礼堂本身长60米,宽16米,顶高45米,净高33米;宴会厅除有容纳5000人的本厅之外,还有大交谊厅和小宴会厅等;全部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体积约160万立方米。大礼堂有两层挑台,二层挑台外挑29米,三层挑台外挑22米。这样庞大复杂的结构,不仅当时国内没有做过,即使在国外,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大家都感到安全把握不大。
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在1959年1月中旬把万里等人召到中南海,详细询问了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材料、施工的准备情况。最后他说:“国庆工程必须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情况下注意美观的原则,尤其是安全问题必须切实做好。大会堂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它的寿命要比故宫和中山堂长,起码不应少于350年。”“你们一定要抓好大会堂的结构安全问题,否则,就会在全世界造成很坏的影响。”“大会堂的建造要古为今用,一切精华皆为我用。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我们能吸收世界一切好的东西。”稍后,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国庆办成立了大会堂结构安全小组,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大会堂的结构安全工作。
1959年1月18日,周恩来又亲自视察了大会堂工地,询问了宴会厅廊柱的粗细、高度、间距大小,以及主席台到最后座位的距离等问题,并提出了台前的乐池不用时要能够盖起来的建议,还到天安门城楼上察看了整个广场的情况。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和作了实地调查之后,1月20日,周恩来又一次参加了专家研究会议。会上,他当场询问每一个专家是否能保证安全问题。2月23日,根据他的指示,工程办再一次邀请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来京,再次审查大会堂的设计方案。参加此次会议的共有57人,其中建筑专家34人、结构专家20人、美术专家3人。审查小组对大会堂的结构设计连续进行了7天的审查,着重讨论了宴会厅的抗震能力及大礼堂挑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在建筑设计方面,审查组共提出了558条意见,后经反复研究,对其中重要问题提出了22项结论性意见。如国徽位置、外檐装饰材料、色彩以及大礼堂内部采用“水天一色”的方案等。
2月28日,周恩来在中南海的大会议室召集副总理及有关部长们开会,商讨压缩国庆工程问题。他在会上说:国务院信访办曾接到原拆迁居民的来信,他们反映现在的居住有困难。人民现在居住环境都保障不了。我们绝不能像旧社会那样,只求表面上的繁华,而不顾人民的困难。为此,我们要对一些工程项目进行压缩,以便挤出更多的材料多为人民盖一些住宅。经过会议讨论,最后决定:科技馆、美术馆、国家剧院和电影宫等建筑缓建。
会后,周恩来亲自到工地各处看了看。他站在宴会厅大楼前对陪同人员说:“在这样短时间内搞这样一个大的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备料,是难免考虑不周的;但是关键部位一定要保证做好,次要的地方还可以逐步修改嘛!你们要一年建成,五年修好。”
要为节约每一吨水泥、钢材而奋斗
施工建造大会堂之前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拆迁工作。仅大会堂一项工程就占地达13*9郾73公顷,拆迁机关单位67处,房屋1823间;移民684户,拆房2170间,共需拆迁房屋3993间。虽然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由于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极高,大会堂地基上的房屋拆迁工作到1958年10月10日已基本结束。10月17日,施工建筑组绘制出柱网尺寸图,并把建筑位置放线图提交给施工单位;10月25日,又向施工单位发出基础刨槽图;28日,又发出全部基础图。由此可见,大会堂的工期虽然紧迫,但各项准备工作还是有条不紊的。
10月28日,天还没有亮,工地便出现了一片热烈沸腾的场面,大会堂施工正式拉开了大幕。10月29日,大会堂工程主要材料已经初步算出并送交国庆工程办公室。国庆工程办公室接到报表后发现,所需材料的数量出乎意料的大。为此,国庆工程设计领导小组在31日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材料问题。同时将这一情况上报万里。
万里要求各国庆工程设计组对设计需要进行一次复查和讨论,不要好高好大,脱离实际,必须十分注意节约材料和控制造价,要为节约每一吨水泥、钢材而奋斗。根据这一指示,设计组又重新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做了调整,降低了原设计的钢性基础地梁厚度的1/3,基础垫层厚度也从40厘米改为25厘米;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钢筋混凝土基础从原来的6万立方米减为4.5万立方米。仅此一项就节约混凝土1.5万立方米,同时还使全部基础施工提前了10天,节省了6万个工日。另外,浩大的大会堂工程,共需挖掘土方43万多立方米,浇铸钢筋混凝土12.7多万立方米,钢结构使用型钢3600多吨,大理石、花岗岩、水磨石和剁斧石17万多平方米,琉璃瓦2.3万多平方米,通风管道26公里,动力电缆和电线45公里,照明电缆和电线670多公里。对于如此大的重点工程,设计院的专家们将办公室搬到了施工现场,边干边解决问题。然而,在施工过程中还是不断地有各地的建筑工作者提出各种不同改进意见。
为了统一思想,合理施工,指挥部于12月6日召开了第一次座谈会。会议上,工程办对大家提出的不同意见做了认真的答复,并进行了科学改进。1959年1月6日,工程办又召开了第二次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中,大家普遍反映的意见有三个:一是面积太大,但大而无当。原设计要求是7万平方米,现已经扩展到17万平方米,因此有人建议,在不改变原结构的前提下,挖掉一些面积,使中间成为露天的院子,可使附近的厅室自然采光;二是建筑物总的体积虽然很大,但在视觉上却感不到高大,原因是建筑物的中部不够突出,建议两侧压低一些;三是认为柱子多达180根,无用而挡光。但在是否取消柱子还是把柱子改为附墙方柱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这次座谈后,工程办考虑到人大常委会曾提出除万人大会堂外,还需要有个容纳1000多人的小礼堂以及各省、市需有一两个大会议室和相应附属用房的要求,经与设计院同志共同研究,做出了结合使用要求变大而无当为大而有当的决定。此后,又经反复研究,在上层中央大厅的前边,把原来的空廊部分做了一个有1000座位的小礼堂,可作文艺演出和放映电影之用。还在大礼堂的西侧,增辟了8个大的会议室等。同时,为了施工方便,把面西的南北两段空廊和圆柱取消,图纸做了很大修改。
在设计厨房位置时,也征求了大家的意见,把厨房改在宴会厅同一层两侧。但考虑到厨房与宴会厅同层,厨房的气味透进宴会厅会使宴会大煞风景,又提出了仍将厨房改到上层去,将餐厅改为贵宾厅的意见。后经和北京饭店、防疫站等有关方面研究,认为厨房安在上层无法供应五千人的中餐热菜。一时间,厨房的位置问题无法解决。后来经与暖卫设计的同志研究,把厨房空调改为负压回吸,这样既方便了供餐,又使厨房气味不会透进宴会厅。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好。
1月20日之后,指挥部将下一步工作重心放在了讨论大会的建筑形式、立面色彩、音响照明以及使用面积分配问题上。除了意见一致的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大礼堂墙面装修用料问题、大礼堂顶棚的处理问题、正门柱头的处理问题、北门口是否要汽车坡道以及灯光布置问题等。23日,建筑审查组正式向周恩来写出报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下解决:一是外墙一律用淡米黄色的假石墙面,东门外廊柱柱身用艾叶青大理石,柱座用东北红大理石,东立面两侧廊柱用假石,南、北、西三面廊柱先用假石,以后换大理石;二是大礼堂的墙面用料和色彩;三是东门外廊柱的柱间距离及大门形状;四是西面南北两排双柱廊和基座全部取消;五是大礼堂天花板向台口倾斜,与舞台做成“水天一色”;六是柱头多做几种模型以便进一步研究;七是大礼堂和宴会厅的灯光照明度要尽量高一点,最低要70个勒克斯;八是建议成立舞台设计小组;九是大礼堂电声系统要达到报告时分散声音、演出时集中声音的要求。
在大会堂用电系统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发挥出了较高的设计水平。从设计大会堂方案开始,负责各设备系统设计的人都要求自己负责的方面赶超国际水平,特别突出的是在用电方面。对于大会堂用电量的估计,从开始时争论就比较大。按正规设计程序,应首先定出所用电器设备,然后才能估算出总的用电量。可是在这种边设计、边施工、边研究使用的情况下,不仅各个用电点的用电量估算不出来,而且对如何选用照明度标准也争论不休。按设计组最初计算,大会堂的用电量应当在1.3万千瓦。最后,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决定设计两个变电站,各设四台1000KVA变压器。最后试验的结果表明,大会堂全部照明和动力的全负荷运转完全可以满足大会堂的用电需要,且可以保证用电安全。
进入6月份,大会堂工程已基本完成,余下的大量工作是装修。大会堂的厅室很多,家具陈设数量也不少。如完全统一安排或加工定货,则必困难重重。经大家研究并请示上级决定,每个省市分一到两个厅室,该厅室的内部如灯具、家具及各种陈设的供应和布置工作等,均由本省市负责。同时,这个厅室并将作为人大在开会时该省、市的小组会议室。这样即调动了各省市的积极性,也促进各厅室创造出各自的不同特色。对于主厅室的装修,如宴会厅前正对迎宾大楼梯的大幅国画,是经周恩来确定选用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为主题,由当时著名国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负责绘制而成的。
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
7月25日,大会堂验收委员会成立,随即对大会堂的各个部位进行了严格检查和验收,以确保安全投入使用。9月9日凌晨2时30分,毛泽东来到大会堂工地视察。万里等人陪他首先看了大礼堂部分。毛泽东走到大礼堂的二层挑台上问道:“这个挑台安全吗?”又到宴会厅看了一下,还走上宴会厅的主席台站了一会儿。然后,他到北京厅坐下,询问了诸如有多少人参加了施工工作,如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工程等问题。万里等一一作了回答。之后,毛泽东给工程建设者以很高的评价:“这些同志不为名,不为利,却这样努力工作,应该给他们立一个纪念碑。但是人数太多,碑上也写不下这么多的名字。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共产主义精神。”此时,万里提出:“这座建筑到现在还没有命名。过去周总理曾讲过,需要请毛主席命名。”毛泽东问:“你们现在怎么叫这座建筑?”万里回答说:“我们一般叫‘大会堂’或‘人大会堂’。”毛泽东说:“那就叫‘人民大会堂’吧!”3时30分,毛泽东又回到了宴会厅的前边,走下楼梯,从北门离开了人民大会堂工地。从此,这一伟大的工程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
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从1958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历时10个月零13天。在此期间,全国人民给予了巨大支援,先后有18个省、市、自治区选派了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来京直接参加了工程建设;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工厂克服各种困难,如期完成了定货,为大会堂赶制出了5000多项建设配件和设备。与此同时,其他多项国庆工程项目也陆续建成。经过几经研究变更,最后确定的十大国庆工程项目是: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农业展览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迎宾馆、工人体育厂、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和华侨大厦。而人民大会堂正如毛泽东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座由人民设计、人民建造、造福于人民的议政大厅。
周恩来号召专家组进一步解放思想
1958年9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在中央电影院向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专家做动员报告。他指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明年要大规模地庆祝建国十周年、展现我国各方面成就的决定。届时将邀请外宾和华侨来参加国庆活动,需要建设万人大会堂和5000人的大宴会厅以及居住的宾馆等重点工程。这些工程要少而精,既实用,又美观;既保证质量,又讲究艺术,且要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同时,万里还对其它几个重大建筑项目做了明确指示。
报告会结束后,根据中央指示,向各地的建筑专家发出了邀请信,共同进京研究相关工作事宜。由于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对这次邀请极为重视,所以各地被邀请的建筑专家在9月10日晚就已到齐。到京后,有关方面便立即要求各路专家在五天之内拿出第一稿方案。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到9月20日,专家组已经进行了第三稿方案的设计。面对如此快的进度,刘仁、郑天翔、万里等要求专家们再广开思路,解放思想,不拘一格。
应当承认,许多建筑专家在解放后确实做过不少建筑设计工作,但他们从未设计过规模如此宏伟和高质量的建筑物,所以,三稿所提出的方案仍属老一套者居多。同时,由于老专家间不好互提意见,设计方案进展不大。由于方案定不下来,一切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各方面的领导对此都很着急。
周恩来得知这个情况后,专门指示专家组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广泛发动群众,可以让一些优秀青年专家参加到方案设计中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专家组的青年人逐渐多了起来。由于年轻人思想解放,老框框少,与老专家结合在一起便能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经过新老专家的反复研究,专家组主要在以下5个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一是大会堂的地基是在天安门前正阳门部位,还是在天安门广场西侧;二是大会堂的高度是否可以超过天安门;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是350米、400米,还是500米;四是大会堂要不要大屋顶;五是纪念碑左右是摆两个建筑物还是摆四个。
经过最后研究讨论,北京市委在四稿的基础上,就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做出如下决定:一是大会堂的位置在广场西侧,包括宴会厅、会议室等辅助设施;二是大会堂的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但要注意协调;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为500米;四是纪念碑左右各摆一个建筑物;五是在形式上要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积极性。决定最后报请总理审定。
根据市委指示,专家组随即又拿出了第五稿方案。上级对专家组提出的“大会堂正门中心是否正对纪念碑的中心”、“宴会厅的位置在大会堂南边还是北边”、“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否完全对称”三个问题给予了答复:“大会堂正门中心不要正对纪念碑,其余问题可发动建筑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此后,专家组又在10月4日拿出了第六稿方案。
10月6日,国庆工程设计总指挥部将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剧院的第六稿方案送到中南海总理办公室,请周恩来审定方案。周恩来听了汇报后,又认真地看了各个方案,然后指着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用商量的口气说:“大会堂是不是这个方案比较好一些?”同时又指着一个设计有大屋顶的方案说:“这个可以作美术馆的建筑形式。”接着又说:“革命历史博物馆可以和大会堂基本对称,但建筑面积要小一些,做成一实一虚。”关于万人大会堂内部的形式,设计方案已有圆形、方形、六角形、扇形和椭圆形等几种形状。周恩来审视了一会儿又说:“大会堂要看得好,听得好,是不是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说着,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近似的马蹄形,又补充说:“你们研究一下,是不是这样好一些?”
从中南海回来后,专家组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又做出了第七稿方案。10月9日,当第七稿方案送交总理同意后,选取七稿中较有特点的八个方案,制成照片,向全国27个省及一些大城市进一步征求意见。
经过前7稿方案的探讨,专家组共做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体图。之后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发往全国的8个方案的基础上各做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最后提请总理审定。至此,外地来京参加国庆工程设计的专家陆续离京。10月14日,周恩来审查了专家组送交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3套方案。他首先详细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同时,还反复查看了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从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并一再征求在场同志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
“大会堂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它的寿命要比故宫和中山堂长,起码不应少于350年。”
万人大会堂从设计一直到完工,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同志都非常关心工程的进展。1958年11月初,彭真等人来到中南海中央书记处会议室向中央书记处进行汇报。汇报中,工程办为邓小平等书记处领导同志放映了由北京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国庆工程影片。总体看,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很满意。
12月初,彭真安排把国庆工程的建筑模型送到中南海,准备请中央政治局领导审查。不久,刘少奇、朱德来到了陈列模型的房间。刘少奇指着大会堂的模型问:“要这么多廊子干什么?”工程办的同志回答说,一方面为了装饰,另一方面是为了能遮雨。刘少奇又问:“这么高能遮得住雨吗?”朱德则询问了外墙面采用的花岗岩石是哪里生产的,质地如何……
12月底,中央政治局正式开会讨论国庆工程。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真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并亲自做介绍,最后一致同意天安门广场规划和这些工程的方案。中央政治局领导通过了方案,这对所有参与设计与施工的人员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他们的干劲更高了。
大礼堂本身长60米,宽16米,顶高45米,净高33米;宴会厅除有容纳5000人的本厅之外,还有大交谊厅和小宴会厅等;全部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体积约160万立方米。大礼堂有两层挑台,二层挑台外挑29米,三层挑台外挑22米。这样庞大复杂的结构,不仅当时国内没有做过,即使在国外,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大家都感到安全把握不大。
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在1959年1月中旬把万里等人召到中南海,详细询问了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材料、施工的准备情况。最后他说:“国庆工程必须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情况下注意美观的原则,尤其是安全问题必须切实做好。大会堂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它的寿命要比故宫和中山堂长,起码不应少于350年。”“你们一定要抓好大会堂的结构安全问题,否则,就会在全世界造成很坏的影响。”“大会堂的建造要古为今用,一切精华皆为我用。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我们能吸收世界一切好的东西。”稍后,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国庆办成立了大会堂结构安全小组,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大会堂的结构安全工作。
1959年1月18日,周恩来又亲自视察了大会堂工地,询问了宴会厅廊柱的粗细、高度、间距大小,以及主席台到最后座位的距离等问题,并提出了台前的乐池不用时要能够盖起来的建议,还到天安门城楼上察看了整个广场的情况。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和作了实地调查之后,1月20日,周恩来又一次参加了专家研究会议。会上,他当场询问每一个专家是否能保证安全问题。2月23日,根据他的指示,工程办再一次邀请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来京,再次审查大会堂的设计方案。参加此次会议的共有57人,其中建筑专家34人、结构专家20人、美术专家3人。审查小组对大会堂的结构设计连续进行了7天的审查,着重讨论了宴会厅的抗震能力及大礼堂挑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在建筑设计方面,审查组共提出了558条意见,后经反复研究,对其中重要问题提出了22项结论性意见。如国徽位置、外檐装饰材料、色彩以及大礼堂内部采用“水天一色”的方案等。
2月28日,周恩来在中南海的大会议室召集副总理及有关部长们开会,商讨压缩国庆工程问题。他在会上说:国务院信访办曾接到原拆迁居民的来信,他们反映现在的居住有困难。人民现在居住环境都保障不了。我们绝不能像旧社会那样,只求表面上的繁华,而不顾人民的困难。为此,我们要对一些工程项目进行压缩,以便挤出更多的材料多为人民盖一些住宅。经过会议讨论,最后决定:科技馆、美术馆、国家剧院和电影宫等建筑缓建。
会后,周恩来亲自到工地各处看了看。他站在宴会厅大楼前对陪同人员说:“在这样短时间内搞这样一个大的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备料,是难免考虑不周的;但是关键部位一定要保证做好,次要的地方还可以逐步修改嘛!你们要一年建成,五年修好。”
要为节约每一吨水泥、钢材而奋斗
施工建造大会堂之前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拆迁工作。仅大会堂一项工程就占地达13*9郾73公顷,拆迁机关单位67处,房屋1823间;移民684户,拆房2170间,共需拆迁房屋3993间。虽然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由于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极高,大会堂地基上的房屋拆迁工作到1958年10月10日已基本结束。10月17日,施工建筑组绘制出柱网尺寸图,并把建筑位置放线图提交给施工单位;10月25日,又向施工单位发出基础刨槽图;28日,又发出全部基础图。由此可见,大会堂的工期虽然紧迫,但各项准备工作还是有条不紊的。
10月28日,天还没有亮,工地便出现了一片热烈沸腾的场面,大会堂施工正式拉开了大幕。10月29日,大会堂工程主要材料已经初步算出并送交国庆工程办公室。国庆工程办公室接到报表后发现,所需材料的数量出乎意料的大。为此,国庆工程设计领导小组在31日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材料问题。同时将这一情况上报万里。
万里要求各国庆工程设计组对设计需要进行一次复查和讨论,不要好高好大,脱离实际,必须十分注意节约材料和控制造价,要为节约每一吨水泥、钢材而奋斗。根据这一指示,设计组又重新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做了调整,降低了原设计的钢性基础地梁厚度的1/3,基础垫层厚度也从40厘米改为25厘米;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钢筋混凝土基础从原来的6万立方米减为4.5万立方米。仅此一项就节约混凝土1.5万立方米,同时还使全部基础施工提前了10天,节省了6万个工日。另外,浩大的大会堂工程,共需挖掘土方43万多立方米,浇铸钢筋混凝土12.7多万立方米,钢结构使用型钢3600多吨,大理石、花岗岩、水磨石和剁斧石17万多平方米,琉璃瓦2.3万多平方米,通风管道26公里,动力电缆和电线45公里,照明电缆和电线670多公里。对于如此大的重点工程,设计院的专家们将办公室搬到了施工现场,边干边解决问题。然而,在施工过程中还是不断地有各地的建筑工作者提出各种不同改进意见。
为了统一思想,合理施工,指挥部于12月6日召开了第一次座谈会。会议上,工程办对大家提出的不同意见做了认真的答复,并进行了科学改进。1959年1月6日,工程办又召开了第二次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中,大家普遍反映的意见有三个:一是面积太大,但大而无当。原设计要求是7万平方米,现已经扩展到17万平方米,因此有人建议,在不改变原结构的前提下,挖掉一些面积,使中间成为露天的院子,可使附近的厅室自然采光;二是建筑物总的体积虽然很大,但在视觉上却感不到高大,原因是建筑物的中部不够突出,建议两侧压低一些;三是认为柱子多达180根,无用而挡光。但在是否取消柱子还是把柱子改为附墙方柱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这次座谈后,工程办考虑到人大常委会曾提出除万人大会堂外,还需要有个容纳1000多人的小礼堂以及各省、市需有一两个大会议室和相应附属用房的要求,经与设计院同志共同研究,做出了结合使用要求变大而无当为大而有当的决定。此后,又经反复研究,在上层中央大厅的前边,把原来的空廊部分做了一个有1000座位的小礼堂,可作文艺演出和放映电影之用。还在大礼堂的西侧,增辟了8个大的会议室等。同时,为了施工方便,把面西的南北两段空廊和圆柱取消,图纸做了很大修改。
在设计厨房位置时,也征求了大家的意见,把厨房改在宴会厅同一层两侧。但考虑到厨房与宴会厅同层,厨房的气味透进宴会厅会使宴会大煞风景,又提出了仍将厨房改到上层去,将餐厅改为贵宾厅的意见。后经和北京饭店、防疫站等有关方面研究,认为厨房安在上层无法供应五千人的中餐热菜。一时间,厨房的位置问题无法解决。后来经与暖卫设计的同志研究,把厨房空调改为负压回吸,这样既方便了供餐,又使厨房气味不会透进宴会厅。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好。
1月20日之后,指挥部将下一步工作重心放在了讨论大会的建筑形式、立面色彩、音响照明以及使用面积分配问题上。除了意见一致的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大礼堂墙面装修用料问题、大礼堂顶棚的处理问题、正门柱头的处理问题、北门口是否要汽车坡道以及灯光布置问题等。23日,建筑审查组正式向周恩来写出报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下解决:一是外墙一律用淡米黄色的假石墙面,东门外廊柱柱身用艾叶青大理石,柱座用东北红大理石,东立面两侧廊柱用假石,南、北、西三面廊柱先用假石,以后换大理石;二是大礼堂的墙面用料和色彩;三是东门外廊柱的柱间距离及大门形状;四是西面南北两排双柱廊和基座全部取消;五是大礼堂天花板向台口倾斜,与舞台做成“水天一色”;六是柱头多做几种模型以便进一步研究;七是大礼堂和宴会厅的灯光照明度要尽量高一点,最低要70个勒克斯;八是建议成立舞台设计小组;九是大礼堂电声系统要达到报告时分散声音、演出时集中声音的要求。
在大会堂用电系统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发挥出了较高的设计水平。从设计大会堂方案开始,负责各设备系统设计的人都要求自己负责的方面赶超国际水平,特别突出的是在用电方面。对于大会堂用电量的估计,从开始时争论就比较大。按正规设计程序,应首先定出所用电器设备,然后才能估算出总的用电量。可是在这种边设计、边施工、边研究使用的情况下,不仅各个用电点的用电量估算不出来,而且对如何选用照明度标准也争论不休。按设计组最初计算,大会堂的用电量应当在1.3万千瓦。最后,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决定设计两个变电站,各设四台1000KVA变压器。最后试验的结果表明,大会堂全部照明和动力的全负荷运转完全可以满足大会堂的用电需要,且可以保证用电安全。
进入6月份,大会堂工程已基本完成,余下的大量工作是装修。大会堂的厅室很多,家具陈设数量也不少。如完全统一安排或加工定货,则必困难重重。经大家研究并请示上级决定,每个省市分一到两个厅室,该厅室的内部如灯具、家具及各种陈设的供应和布置工作等,均由本省市负责。同时,这个厅室并将作为人大在开会时该省、市的小组会议室。这样即调动了各省市的积极性,也促进各厅室创造出各自的不同特色。对于主厅室的装修,如宴会厅前正对迎宾大楼梯的大幅国画,是经周恩来确定选用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为主题,由当时著名国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负责绘制而成的。
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
7月25日,大会堂验收委员会成立,随即对大会堂的各个部位进行了严格检查和验收,以确保安全投入使用。9月9日凌晨2时30分,毛泽东来到大会堂工地视察。万里等人陪他首先看了大礼堂部分。毛泽东走到大礼堂的二层挑台上问道:“这个挑台安全吗?”又到宴会厅看了一下,还走上宴会厅的主席台站了一会儿。然后,他到北京厅坐下,询问了诸如有多少人参加了施工工作,如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工程等问题。万里等一一作了回答。之后,毛泽东给工程建设者以很高的评价:“这些同志不为名,不为利,却这样努力工作,应该给他们立一个纪念碑。但是人数太多,碑上也写不下这么多的名字。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共产主义精神。”此时,万里提出:“这座建筑到现在还没有命名。过去周总理曾讲过,需要请毛主席命名。”毛泽东问:“你们现在怎么叫这座建筑?”万里回答说:“我们一般叫‘大会堂’或‘人大会堂’。”毛泽东说:“那就叫‘人民大会堂’吧!”3时30分,毛泽东又回到了宴会厅的前边,走下楼梯,从北门离开了人民大会堂工地。从此,这一伟大的工程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
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从1958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历时10个月零13天。在此期间,全国人民给予了巨大支援,先后有18个省、市、自治区选派了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来京直接参加了工程建设;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工厂克服各种困难,如期完成了定货,为大会堂赶制出了5000多项建设配件和设备。与此同时,其他多项国庆工程项目也陆续建成。经过几经研究变更,最后确定的十大国庆工程项目是: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农业展览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迎宾馆、工人体育厂、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和华侨大厦。而人民大会堂正如毛泽东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座由人民设计、人民建造、造福于人民的议政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