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必须把握好施行教学活动的恰当时机,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活动安排、课堂小结、课堂作业这五个环节的有效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不断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时机 实效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通常在与学生的问与答、问与思中把学生引向学习内容的关键处和实质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火候”,“启”在适时,“发”在当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恰当时机,增强课堂教学实际效果。
一、把握课堂导入时机,提高课堂导入的实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起始实效缘起于课堂导入。恰当的课堂导入能为学生有效学习营造轻松向上的氛围,拉近学生与课堂知识学习的距离,从而迅速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引入课堂学习的亢奋状态。
一直以来,许多老师十分重视课堂导入,花心思摸索出了各种各样的导入方式。有些导入方法能收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的功效。但是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把课堂导入设计得玲珑花俏,违背课堂教学初衷。其实,不论哪一种课堂导入手段,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伊始阶段,设计课堂导入时,与其花俏浪费时间,不如遵循果断迅速的原则,把握住瞬间时机,直入正题既节省课堂时间,又使学生平静地进入课堂角色。
如教学“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九一八事变”电影片段,那种悲惨的场面一定会创造出庄重、肃穆的气氛,教师要及时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能创设真实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激情,使学生学习情绪迅速进入最佳状态,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又如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段“女娲抟土造人”影片,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人类是怎么来吗?真的是女娲抟土造人吗?”生答:“不是。”师又问:“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吗?”生答:“不是。”“人类是由猴子转变而来的吗?”有些学生说是,有些学生说不是,议论纷纷。师又问:“这些造人的说法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经过这样层层设问,能很快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所讲的新课内容上。这样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思维,利用学生急于找到答案的好奇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形成教与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提高课堂思考的实效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策略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效益,还能保持学生思维的亢奋状态。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能利用提问策略施行教学。由于对课堂提问时机把握不恰当,因此大部分老师往往把课堂提问变成“满堂问”。认为只要提出了问题必定启发了学生思维,其实这是很大的错误,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生的思维并未得到启发,严重的是造成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依赖,坐等老师挖掘自身问题,不主动自我探索。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提问不但应该贯穿课堂始终,还应该十分注重提出问题的时机,很好地把握提问关键点,避免因提问不适时而削弱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一节时,这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易懂,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适时采取让学生竞猜或插入一段故事的方式讲解课文内容。在学生激动兴奋时,教师及时提问:“我们知道文字不是仓颉创造的,那么你认为文字是由谁创造的呢?文字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这样提问能很快让学生从激动兴奋的状态回归平静,平心静气地思考。
又如教学“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这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开放性问题:(1)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2)请你说说自己心中的华盛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设计能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让全班学生都能得到体验和思考问题的快乐,大大提高参与回答课堂问题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课堂设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还要学会把握课堂发展规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脉搏,在适当时间、教学关键之处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保持学生对学习的高度兴趣,从而持续激发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三、把握课堂活动安排的时机,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
初中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中会产生各种疑问,发现各种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和分析。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初中历史课堂活动的“适当时机”,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如教学“第二次时界大战的爆发”这一节时,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胜利进入学习。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2)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爆发?同学们互相讨论,各抒己见。这样讨论能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能力,使教学问题得到深化。
又如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课时,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英国出现了哪几个新的社会阶层?(2)他们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设置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讨论:(1)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怎样的时期?(2)英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治制度?(3)你们认为当时中英两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哪种制度更先进?这样的问题设置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讨论问题,较好地把握住课堂讨论节奏,这样的课堂讨论是有效的。 课堂讨论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选择恰当的问题进行讨论,是实现有效课堂讨论的关键。如何安排好课堂讨论的实行时机?对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把握课堂小结的时机,提高课堂结束的实效
课改前夕,时常听到教师上课小结时总会这样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今天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缺少新意,没有思维深度。而且许多老师在新课教授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总结,学生稀里糊涂地接受新内容,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实效性可言的。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由此可见,每件事结尾工作的重要性,讲课亦是如此。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应当把握课堂小结时机,必须让课堂小结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知识内容当中。尤其课堂内容中的概念、问题分析结束,需要综合时更应“当时小结”。
例如,在一个新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认识,也可以利用与下节课有联系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设置悬念,承上启下。把学生引入“别有洞天”的洞门口,激发学生进一步自觉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小结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新课结束以后,教师可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使有关教学内容系统连贯和相对完整。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有时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新课结束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却刚刚产生,甚至学习兴趣盎然未尽,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发掘学生心中的疑惑,通过小结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课堂小结可以是一个规律的总结,一个解题方法的总结,一节课知识、教学方法的总结。但是在时机选择上,一定要抓住小结当时性,必须借助小结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他们尽情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学得生动快乐,学得丰富多彩。
五、把握课堂作业的时机,提高课堂巩固的实效
课堂作业布置要及时,“趁热打铁”,才能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洋思中学,练习分两类,第一类是同学们读完教材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练习;第二类练习是同学们学了解题方法后,进行作业或小考。仔细分析洋思中学的这两类练习,会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十分注重课堂练习的当时性。对照洋思模式,不少教师把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既剥夺学生的活动时间,又增加学生的负担,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提高。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能使学生应用新知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应用新知识的不足。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不妨将课堂作业时间和课堂新知识教学时间加以重新分配、整合,让课堂作业更及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课堂消耗,每节课留下足够时间,及时安排学生进行作业操练,千万不要把作业留到课外完成。
一学期下来,笔者发现学生作业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及时纠正理解的错误。效果比在课后完成要好得多,重要的是作业正确率比课后要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更是一门技术,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实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更应该学会把握课堂教学每一环节安排的恰当时机,时刻把握学生学习的每一根有效神经。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演绎精彩,课堂效果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毛舟洪.浅论初中历史和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策略[J].文史教育研究,2013(32).
[2]张丽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新课导入初探.教学研究[J].2010(1).
[3]施天扶.浅谈历史课堂作业的有效性[J].教学论坛,2010-02.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时机 实效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通常在与学生的问与答、问与思中把学生引向学习内容的关键处和实质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火候”,“启”在适时,“发”在当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恰当时机,增强课堂教学实际效果。
一、把握课堂导入时机,提高课堂导入的实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起始实效缘起于课堂导入。恰当的课堂导入能为学生有效学习营造轻松向上的氛围,拉近学生与课堂知识学习的距离,从而迅速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引入课堂学习的亢奋状态。
一直以来,许多老师十分重视课堂导入,花心思摸索出了各种各样的导入方式。有些导入方法能收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的功效。但是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把课堂导入设计得玲珑花俏,违背课堂教学初衷。其实,不论哪一种课堂导入手段,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伊始阶段,设计课堂导入时,与其花俏浪费时间,不如遵循果断迅速的原则,把握住瞬间时机,直入正题既节省课堂时间,又使学生平静地进入课堂角色。
如教学“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九一八事变”电影片段,那种悲惨的场面一定会创造出庄重、肃穆的气氛,教师要及时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能创设真实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激情,使学生学习情绪迅速进入最佳状态,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又如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段“女娲抟土造人”影片,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人类是怎么来吗?真的是女娲抟土造人吗?”生答:“不是。”师又问:“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吗?”生答:“不是。”“人类是由猴子转变而来的吗?”有些学生说是,有些学生说不是,议论纷纷。师又问:“这些造人的说法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经过这样层层设问,能很快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所讲的新课内容上。这样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思维,利用学生急于找到答案的好奇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形成教与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提高课堂思考的实效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策略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效益,还能保持学生思维的亢奋状态。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能利用提问策略施行教学。由于对课堂提问时机把握不恰当,因此大部分老师往往把课堂提问变成“满堂问”。认为只要提出了问题必定启发了学生思维,其实这是很大的错误,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生的思维并未得到启发,严重的是造成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依赖,坐等老师挖掘自身问题,不主动自我探索。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提问不但应该贯穿课堂始终,还应该十分注重提出问题的时机,很好地把握提问关键点,避免因提问不适时而削弱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一节时,这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易懂,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适时采取让学生竞猜或插入一段故事的方式讲解课文内容。在学生激动兴奋时,教师及时提问:“我们知道文字不是仓颉创造的,那么你认为文字是由谁创造的呢?文字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这样提问能很快让学生从激动兴奋的状态回归平静,平心静气地思考。
又如教学“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这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开放性问题:(1)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2)请你说说自己心中的华盛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设计能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让全班学生都能得到体验和思考问题的快乐,大大提高参与回答课堂问题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课堂设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还要学会把握课堂发展规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脉搏,在适当时间、教学关键之处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保持学生对学习的高度兴趣,从而持续激发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三、把握课堂活动安排的时机,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
初中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中会产生各种疑问,发现各种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和分析。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初中历史课堂活动的“适当时机”,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如教学“第二次时界大战的爆发”这一节时,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胜利进入学习。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2)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爆发?同学们互相讨论,各抒己见。这样讨论能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能力,使教学问题得到深化。
又如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课时,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英国出现了哪几个新的社会阶层?(2)他们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设置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讨论:(1)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怎样的时期?(2)英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治制度?(3)你们认为当时中英两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哪种制度更先进?这样的问题设置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讨论问题,较好地把握住课堂讨论节奏,这样的课堂讨论是有效的。 课堂讨论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选择恰当的问题进行讨论,是实现有效课堂讨论的关键。如何安排好课堂讨论的实行时机?对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把握课堂小结的时机,提高课堂结束的实效
课改前夕,时常听到教师上课小结时总会这样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今天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缺少新意,没有思维深度。而且许多老师在新课教授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总结,学生稀里糊涂地接受新内容,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实效性可言的。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由此可见,每件事结尾工作的重要性,讲课亦是如此。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应当把握课堂小结时机,必须让课堂小结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知识内容当中。尤其课堂内容中的概念、问题分析结束,需要综合时更应“当时小结”。
例如,在一个新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认识,也可以利用与下节课有联系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设置悬念,承上启下。把学生引入“别有洞天”的洞门口,激发学生进一步自觉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小结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新课结束以后,教师可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使有关教学内容系统连贯和相对完整。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有时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新课结束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却刚刚产生,甚至学习兴趣盎然未尽,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发掘学生心中的疑惑,通过小结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课堂小结可以是一个规律的总结,一个解题方法的总结,一节课知识、教学方法的总结。但是在时机选择上,一定要抓住小结当时性,必须借助小结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他们尽情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学得生动快乐,学得丰富多彩。
五、把握课堂作业的时机,提高课堂巩固的实效
课堂作业布置要及时,“趁热打铁”,才能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洋思中学,练习分两类,第一类是同学们读完教材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练习;第二类练习是同学们学了解题方法后,进行作业或小考。仔细分析洋思中学的这两类练习,会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十分注重课堂练习的当时性。对照洋思模式,不少教师把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既剥夺学生的活动时间,又增加学生的负担,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提高。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能使学生应用新知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应用新知识的不足。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不妨将课堂作业时间和课堂新知识教学时间加以重新分配、整合,让课堂作业更及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课堂消耗,每节课留下足够时间,及时安排学生进行作业操练,千万不要把作业留到课外完成。
一学期下来,笔者发现学生作业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及时纠正理解的错误。效果比在课后完成要好得多,重要的是作业正确率比课后要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更是一门技术,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实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更应该学会把握课堂教学每一环节安排的恰当时机,时刻把握学生学习的每一根有效神经。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演绎精彩,课堂效果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毛舟洪.浅论初中历史和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策略[J].文史教育研究,2013(32).
[2]张丽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新课导入初探.教学研究[J].2010(1).
[3]施天扶.浅谈历史课堂作业的有效性[J].教学论坛,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