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酒俗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8813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时节令食俗有许多是从民间传承的,像是遵循圣训,平时不吃,应时到节,必吃不可,“酒俗”亦然。它伴随着食俗演绎流传,有着浓郁的民风乡情。
  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是按气候变化农事生产的节律安排的,尊崇节令起于远古,延续至今。节令饮酒的习俗,史书有不同的说法。《黄帝内经·素问》称,公元前2 000多年就已经有了饮酒习俗。《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记载,酒俗始于夏朝仪狄发明酿酒以后。而《事物纪源》则认为源于周朝的杜康造酒,其说不一。然而,上古的“三礼”之中,即有“乡饮酒礼”一说,足见其史源远流长。
  岁首春节,民间叫过年,也是农闲酿酒的时分。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福祉、吉祥、康宁、长寿。如清代文人袁景澜写苏州的《年节酒词》中所述:“颂椒煎饼元旦后,新年排日宜饮酒。隔岁藏肴出宿储,欢情共洽亲朋友。”据史书载,元旦饮“屠苏酒”习俗始于东汉。宋王安石在《元旦》诗中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农历正月十五灯节,亦即元宵节、上元节。最早见于唐代,曾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故而人们向天宫祈福,用五牲、果品和酒供祭。撤供后家人团聚畅饮美酒,夜晚观灯吃元宵。
  清明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民俗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有扫墓、踏青的活动。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有饮酒祭奠习俗。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云:“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唐代白居易诗曰:“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与酒有关。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为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中,均有菖蒲酒的配方及服法。因雄黄对人体有毒害,这一习俗已逐渐废止。然而,端午节饮酒还是古今传留。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日,家人团聚,挚友相会,都以赏月饮酒抒怀。《说林》称:“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撰《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夜下行‘月饮’。”韩愈有诗云:“一年明月今宵多,有酒不饮奈明何?”清代中秋节有饮桂花酒的习俗。清潘荣陛撰《帝京岁时记胜》有“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陈酒’”的记载。桂花陈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时至今日也还有八月中秋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或称重九节、茱萸节。这天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代。宋高承撰《事物纪源》载:“宫内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历代人们逢重九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本草纲目》中说:“饮菊花酒治头风,明耳目,消百病,好颜色,头不白,且轻身耐老延年。”还提到:“酿制菊花酒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
  大年三十除夕夜,人们有通宵不寝辞岁、守岁的习俗。除夕饮酒演变为全家聚餐共饮团圆酒,除夕全家人“围炉”欢宴,平日不喝酒的人,也要喝一口家乡酿的酒,取意“兴旺久远”,吃一口芥菜做的“长年菜”祝愿“健康长寿”。除夕夜饮酒的习俗延续到今天,可谓“神州大地迎新春,万民共饮团圆酒”。
  如斯日月留痕,岁时酒俗可辨认。人们会从旧时遗风中觅到社会变革印迹,而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而今,人们在奔小康的时征途上,岁时酒俗自会映衬人间祥和风情万千。酒俗和酒节、酒令一样,为华夏酒文化增辉添彩。
其他文献
肚子一饿,常会想起桂林米粉来。桂林米粉是一道极其普通的小吃,将生榨圆米粉(或切粉,广东人称河粉)用滚水略烫一下,加些骨头汤、卤水、几块肉片,再配上一些酸菜小食和辣椒粉辣椒酱之类,就是一顿美食了。不知何故,这种本来在桂林随处可见的普通街头小食,十几年来,竟然在全国各大城市如火如荼起来。  桂林米粉这些年在全国受追捧,靠的当然不是自恋自吹的手段,而是得益于它的独特风味。传统的桂林米粉,最讲究卤水和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