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问题不只是思想品德的问题,还有更复杂的心理、人格问题,即使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有赖于学生自身积极的心理活动来解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举措之一。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内隐的德育功能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补偿;情感;动力;引导;指向
当今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不同阶层及个体在价值取向上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原有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传统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小,以政治教育为重的学校德育工作逐渐疲软无力。教育者往往把学生心理问题当做思想问题去解决,结果把学生适应不良看成是惰性问题,把性格内向看成是学习不积极等。在新形势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问题不只是思想品德的问题,还有更复杂的心理、人格问题,即使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有赖于学生自身积极的心理活动来解决。过去那种说教式、单一化、公式化模式已很难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举措之一。鉴此,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内隐的德育功能入手,做了一些探讨。
1. 补偿功能 从理论上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学生己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所谓认知图式,“就是认知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识因素的总和。”认知图式是以往实践的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认知主体的认知活动。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较复杂的)结构。”因此,认知图式既有基础性意义,又有目标性意义。在现实的德育活动中,学生正是以自己内在的认知图式为基本依据,决定着德育内容的取舍,决定着自己是同化、顺化还是拒斥德育内容。小学生内在的认知图式的基础性意义尤为重要,它决定着小学生能否自觉地选择正确的德育信息,拒绝错误的德育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补偿功能提供了皮亚杰所说的这样一个优化了的“初级结构”,它成为小学生思想品德进一步发展的心理基础,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观念、方法、内容上,对学校德育具有补偿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冲突,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人的心理方面存在着无限的冲突和矛盾,只有冲突、矛盾解决了才能保持身心平衡,才能使人前进一步。对于此,良好的心理能够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奠定好的基础,从而弥补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方法、内容存在的缺陷,只强调小学生的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忽略了道德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一事实。从而真正的完善了德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弥补了传统德育内容、方法所带来的实效性低下的局面,提高了德育效果。
2. 情感功能
2.1 为德育情感的构建奠定情感基础。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通过情感交流,以炽热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张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而学生的道德认知过程与道德情感过程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统一的整体过程。小学生对德育信息的接受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过程,而是在一定需要的驱使下带着某种情感进行的,需要和情感构成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动力系统。而在我们日常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侧重于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忽略了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更对于个体道德培养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忽略,往往是从大、空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说教,从而使道德培养的实效大打折扣。
2.2 通过移情作用重塑道德情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情感,与道德情感有着共同方面,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小学生以明确的目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德育活动之中,进而为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心理条件。心理研究表明: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及移情能力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提高。这种情感称之为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推动力作用,即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力,驱动人的积极性;消极情感则减弱人的活力,阻抑人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道德情感的养成(道德情感本身就是高级形式的情感),而且对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都有积极作用。例如:教师情感的亲近功能,这是指教师对学生亲切之爱,对学生情感施于影响的效能。老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是一种美德,它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师生之间建立友谊和信任的基础。小学生对师爱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对师爱有时候会比父母的爱更渴望。他们经常会怀着紧张的心情关心着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期待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的一个期待鼓励的眼光、一个和蔼亲切的微笑,点点都、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等小动作,都可以传递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让学生能感受到你的爱,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互相好感,互相尊重,是助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通过亲近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使得学生心理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向教师所希望的目标发展,树立符合道德教育所要求的道德情感。因此,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功能。
3. 动力功能 对于道德行为的产生,我们可以用一个图表(图1)来表示:
图1从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道德行为的产生,离不开认识主体自身的心理变化,而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影响到个体道德行为和道德选择。在过去,我们对道德行为产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情、意三个方面,缺乏研究对驱动德育行为的内驱力的研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起到了促进德育行为的动力功能。如:在认知心理品质方面体现为培养学生注意专心、观察主动、思维独立等良好习惯;在情感心理品质方面体现为培养学生义务感、责任感、集體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人道主义情感等社会情感;在意志心理品质方面体现为培养学生独立果断、坚韧、自强不息等顽强意志;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体现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等健康人格。 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动力功能,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实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中蕴含着丰实的德育内容,具有极大的德育价值。从反映论的观点来看。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属心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它们既是德育的内容,也是心育的内容。从发展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发展和思想认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是思想的基础,人的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人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觉悟,促进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构成人的个性品质。从结构上来看,人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也是由认识、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构成。而人的许多良好的个性特征。如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等,又构成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调整,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在这里,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促进小学生的德育行为的动力功能。
4. 引导或者指向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希望求助者能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念;以合理的处世方式去面对生活。这为德育中希望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目前严重缺失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的实现总是困难重重,依靠简单的思想工作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变革,思想意识处于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致使他们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许多事例证明,一个厌学、逃学的学生背后往往有几个或一伙不三不四的小青年。这些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低下,而是存在他们头脑中对学习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而这些错误的生活观念造成了在道德上的冷漠和对道德准则和社会公德的背离,因此,如果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教师若不先从改变学生的信念下手,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徒劳的。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要清楚自己的学生是怎样看待学习的,而这就必须要深入学生的内心当中去,了解他们,领会他们,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自觉抵制错误的行为,成为遵守道德规范的人,而这一切,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处世基本原则中给予学生积极乐观的引导,有了这种乐观的精神,才能正确看待现实中挫折,自觉摒弃庸俗的理想信念。
--------------------------------------------------------------------------------
收稿日期:2012-08-05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张群英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教研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现在的历史课堂让很多历史教师很无奈,有些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课大多时候是一潭死水,在教学中,你不能一味地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历史资料,也不能仅仅迎合学生,每节课都给他们讲故事,那到底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如果在平常的教学中能有效地创设历史情境,比如说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用音乐渲染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必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中学历史课难教、不受欢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的教学。因此为了追求进度和应付考试,原本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历史课变得枯燥乏味,而学生厌学、怕学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其实大多数同学喜欢历史,只是不喜欢历史课。那到底该如何激励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经过十余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能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那到底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初中历史课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下面就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1. 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种艺术,但在现在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已不太关注用语言来渲染气氛,老师平淡无奇的语言,使本来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加如一潭死水,完全没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而教师的幽默教学则是精彩课堂的要素之一。
我在讲《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课时,考虑到本文的中心人物朱元璋时,我用网络上流行的书——《明朝的那些事儿》中的文字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朱元璋,外号朱重八,学历:无文凭;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通过我这一段轻松、幽默的语言描述,朱元璋的形象立即生动、丰满起来,学生也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他的所作所為,从而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
2. 利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
在讲《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然后提问学生:这一曲凄怆的歌曲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事实?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完全沉浸在悲伤的音乐之中,心中充满了对日寇野蛮侵略的愤怒。我则在此基调中引出“九一八事变”。
在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课时,其中有一块内容是讲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这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在此块便设计采用师生同唱歌曲——《七子之歌》,然后在歌词下划出學生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解决。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师生一起沉浸在与母亲离散的孤儿迫切要回家的情感之中。接着我就划线部分提问:“妈港”指哪个地方?我何时“离开”的?“他们”指的是谁?我又是何时回来的?通过演唱歌曲再提问这个新颖的形式,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渗透了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3. 通过实物来创设情境 历史已离我们远去,要找回历史遗留的痕迹相当不容易,有时候光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如果通过模拟实物来现场演示,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讲《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课时, 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一栏时,我事先叫学生准备好萝卜或橡皮擦,刻好自己的名字,第二天一看,绝大部分学生都准备了自制印章,学生也异常兴奋,纷纷在教材封皮上印上自己的名字,我则适时提问: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何区别?活字印刷有何优点?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了什么新发展?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到各种印刷术的特点,而且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4. 通过表演来创设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情境,能够极大地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于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这个问题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太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我首先给英国、法国、德国三国的国力排名与殖民地占有多少的对比图,然后设计一个针锋相对的辩论:如果你是德国人,你会怎样对英国人说…… 如果你是英国人,你会怎样反驳德国人的话……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辩论得非常激烈,德国人说:你们已是昔日黄花了,现在我们才是老大,赶紧把土地让出来,不然会对你们不客气。英国人说:现在这些地盘都是老祖宗费尽千难万险才打下的江山,凭什么要我们拱手送给你们啊……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完全融入了角色,通过这样的辩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最感兴趣的莫非是有关秦王和他统一全国的一些小故事。用传统的讲解法缺乏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用多媒体的方法,教师找相关资料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很难参与进来。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我想到了课本剧。本课的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焚书坑儒和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等。我首先把我的大概思路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自己设计动作和表情。这几个小品总的背景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遇到了一系列的有碍国家安定的大事,他非常烦恼,决定向他的大臣们寻求意见。本课我总共设计了六个小品,把所有的统一措施全包括进去,让我们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了秦朝,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本来显得枯燥的基础知识趣味盎然,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之中,交错的时空让学生对从多个维度认识这段历史,课堂教学也不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多维的空间、一段鲜活的影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能生动地再现历史,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特点。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教材、学情以及教学条件等各种具体的情况,加以灵活地运用,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历史,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丽华: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 全日制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化, 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补偿;情感;动力;引导;指向
当今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不同阶层及个体在价值取向上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原有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传统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小,以政治教育为重的学校德育工作逐渐疲软无力。教育者往往把学生心理问题当做思想问题去解决,结果把学生适应不良看成是惰性问题,把性格内向看成是学习不积极等。在新形势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问题不只是思想品德的问题,还有更复杂的心理、人格问题,即使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有赖于学生自身积极的心理活动来解决。过去那种说教式、单一化、公式化模式已很难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举措之一。鉴此,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内隐的德育功能入手,做了一些探讨。
1. 补偿功能 从理论上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学生己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所谓认知图式,“就是认知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识因素的总和。”认知图式是以往实践的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认知主体的认知活动。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较复杂的)结构。”因此,认知图式既有基础性意义,又有目标性意义。在现实的德育活动中,学生正是以自己内在的认知图式为基本依据,决定着德育内容的取舍,决定着自己是同化、顺化还是拒斥德育内容。小学生内在的认知图式的基础性意义尤为重要,它决定着小学生能否自觉地选择正确的德育信息,拒绝错误的德育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补偿功能提供了皮亚杰所说的这样一个优化了的“初级结构”,它成为小学生思想品德进一步发展的心理基础,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观念、方法、内容上,对学校德育具有补偿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冲突,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人的心理方面存在着无限的冲突和矛盾,只有冲突、矛盾解决了才能保持身心平衡,才能使人前进一步。对于此,良好的心理能够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奠定好的基础,从而弥补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方法、内容存在的缺陷,只强调小学生的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忽略了道德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一事实。从而真正的完善了德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弥补了传统德育内容、方法所带来的实效性低下的局面,提高了德育效果。
2. 情感功能
2.1 为德育情感的构建奠定情感基础。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通过情感交流,以炽热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张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而学生的道德认知过程与道德情感过程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统一的整体过程。小学生对德育信息的接受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过程,而是在一定需要的驱使下带着某种情感进行的,需要和情感构成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动力系统。而在我们日常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侧重于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忽略了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更对于个体道德培养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忽略,往往是从大、空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说教,从而使道德培养的实效大打折扣。
2.2 通过移情作用重塑道德情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情感,与道德情感有着共同方面,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小学生以明确的目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德育活动之中,进而为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心理条件。心理研究表明: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及移情能力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提高。这种情感称之为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推动力作用,即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力,驱动人的积极性;消极情感则减弱人的活力,阻抑人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道德情感的养成(道德情感本身就是高级形式的情感),而且对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都有积极作用。例如:教师情感的亲近功能,这是指教师对学生亲切之爱,对学生情感施于影响的效能。老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是一种美德,它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师生之间建立友谊和信任的基础。小学生对师爱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对师爱有时候会比父母的爱更渴望。他们经常会怀着紧张的心情关心着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期待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的一个期待鼓励的眼光、一个和蔼亲切的微笑,点点都、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等小动作,都可以传递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让学生能感受到你的爱,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互相好感,互相尊重,是助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通过亲近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使得学生心理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向教师所希望的目标发展,树立符合道德教育所要求的道德情感。因此,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功能。
3. 动力功能 对于道德行为的产生,我们可以用一个图表(图1)来表示:
图1从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道德行为的产生,离不开认识主体自身的心理变化,而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影响到个体道德行为和道德选择。在过去,我们对道德行为产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情、意三个方面,缺乏研究对驱动德育行为的内驱力的研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起到了促进德育行为的动力功能。如:在认知心理品质方面体现为培养学生注意专心、观察主动、思维独立等良好习惯;在情感心理品质方面体现为培养学生义务感、责任感、集體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人道主义情感等社会情感;在意志心理品质方面体现为培养学生独立果断、坚韧、自强不息等顽强意志;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体现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等健康人格。 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动力功能,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实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中蕴含着丰实的德育内容,具有极大的德育价值。从反映论的观点来看。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属心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它们既是德育的内容,也是心育的内容。从发展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发展和思想认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是思想的基础,人的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人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觉悟,促进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构成人的个性品质。从结构上来看,人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也是由认识、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构成。而人的许多良好的个性特征。如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等,又构成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调整,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在这里,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促进小学生的德育行为的动力功能。
4. 引导或者指向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希望求助者能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念;以合理的处世方式去面对生活。这为德育中希望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目前严重缺失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的实现总是困难重重,依靠简单的思想工作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变革,思想意识处于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致使他们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许多事例证明,一个厌学、逃学的学生背后往往有几个或一伙不三不四的小青年。这些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低下,而是存在他们头脑中对学习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而这些错误的生活观念造成了在道德上的冷漠和对道德准则和社会公德的背离,因此,如果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教师若不先从改变学生的信念下手,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徒劳的。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要清楚自己的学生是怎样看待学习的,而这就必须要深入学生的内心当中去,了解他们,领会他们,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自觉抵制错误的行为,成为遵守道德规范的人,而这一切,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处世基本原则中给予学生积极乐观的引导,有了这种乐观的精神,才能正确看待现实中挫折,自觉摒弃庸俗的理想信念。
--------------------------------------------------------------------------------
收稿日期:2012-08-05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张群英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教研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现在的历史课堂让很多历史教师很无奈,有些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课大多时候是一潭死水,在教学中,你不能一味地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历史资料,也不能仅仅迎合学生,每节课都给他们讲故事,那到底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如果在平常的教学中能有效地创设历史情境,比如说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用音乐渲染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必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中学历史课难教、不受欢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的教学。因此为了追求进度和应付考试,原本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历史课变得枯燥乏味,而学生厌学、怕学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其实大多数同学喜欢历史,只是不喜欢历史课。那到底该如何激励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经过十余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能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那到底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初中历史课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下面就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1. 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种艺术,但在现在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已不太关注用语言来渲染气氛,老师平淡无奇的语言,使本来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加如一潭死水,完全没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而教师的幽默教学则是精彩课堂的要素之一。
我在讲《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课时,考虑到本文的中心人物朱元璋时,我用网络上流行的书——《明朝的那些事儿》中的文字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朱元璋,外号朱重八,学历:无文凭;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通过我这一段轻松、幽默的语言描述,朱元璋的形象立即生动、丰满起来,学生也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他的所作所為,从而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
2. 利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
在讲《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然后提问学生:这一曲凄怆的歌曲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事实?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完全沉浸在悲伤的音乐之中,心中充满了对日寇野蛮侵略的愤怒。我则在此基调中引出“九一八事变”。
在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课时,其中有一块内容是讲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这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在此块便设计采用师生同唱歌曲——《七子之歌》,然后在歌词下划出學生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解决。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师生一起沉浸在与母亲离散的孤儿迫切要回家的情感之中。接着我就划线部分提问:“妈港”指哪个地方?我何时“离开”的?“他们”指的是谁?我又是何时回来的?通过演唱歌曲再提问这个新颖的形式,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渗透了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3. 通过实物来创设情境 历史已离我们远去,要找回历史遗留的痕迹相当不容易,有时候光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如果通过模拟实物来现场演示,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讲《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课时, 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一栏时,我事先叫学生准备好萝卜或橡皮擦,刻好自己的名字,第二天一看,绝大部分学生都准备了自制印章,学生也异常兴奋,纷纷在教材封皮上印上自己的名字,我则适时提问: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何区别?活字印刷有何优点?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了什么新发展?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到各种印刷术的特点,而且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4. 通过表演来创设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情境,能够极大地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于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这个问题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太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我首先给英国、法国、德国三国的国力排名与殖民地占有多少的对比图,然后设计一个针锋相对的辩论:如果你是德国人,你会怎样对英国人说…… 如果你是英国人,你会怎样反驳德国人的话……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辩论得非常激烈,德国人说:你们已是昔日黄花了,现在我们才是老大,赶紧把土地让出来,不然会对你们不客气。英国人说:现在这些地盘都是老祖宗费尽千难万险才打下的江山,凭什么要我们拱手送给你们啊……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完全融入了角色,通过这样的辩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最感兴趣的莫非是有关秦王和他统一全国的一些小故事。用传统的讲解法缺乏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用多媒体的方法,教师找相关资料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很难参与进来。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我想到了课本剧。本课的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焚书坑儒和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等。我首先把我的大概思路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自己设计动作和表情。这几个小品总的背景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遇到了一系列的有碍国家安定的大事,他非常烦恼,决定向他的大臣们寻求意见。本课我总共设计了六个小品,把所有的统一措施全包括进去,让我们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了秦朝,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本来显得枯燥的基础知识趣味盎然,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之中,交错的时空让学生对从多个维度认识这段历史,课堂教学也不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多维的空间、一段鲜活的影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能生动地再现历史,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特点。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教材、学情以及教学条件等各种具体的情况,加以灵活地运用,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历史,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丽华: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 全日制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化, 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