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教学实践,总结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开展教学的方法和体会。
关键词 插图;教材;诗句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特别是小学课文课程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甚至目录,每组课文的导语和语文园地都附有插图。这些插图有的别具匠心,有的色彩绚丽,有的趣味盎然,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夸张荒诞……而这一幅幅形式不一、内容丰富的鲜活的插图,并不仅仅是用来点缀方方正正的汉字,仔细一看,就不难发现每一幅图画都与相应的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相得益彰。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一天的生活有每一天的精彩。每个天真烂漫的学生的每一天更像是一个七色的调色板: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画者可以调出不同的色彩和内容。每天的生活就像多姿多彩的图画。可想而知,每天都像生活在美丽的图画里的可爱的学生也喜欢这些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插图。他们自然也喜欢接受欣赏这些赏心悦目的插图给他们带来的那份愉悦的心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有没有当眼光扫过这些插图时,稍停留片刻,沉思一下:为什么文中有这些插图的出现?编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然后斟酌一番怎样恰当地处理和运用好这些美丽的插图。倘若能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可以使课堂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在画中走进课文
这方面的关键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从现实生活中过渡到课文情境里。小学生天性天真、活泼、好动、好奇、率直;知识面窄,掌握的知识很有限,认知能力不高;认识新事物,往往以自己的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接触认知一种新事物,通常都喜欢凭感观去认识:通过自己眼睛亲眼看见的或自己的耳朵亲耳听到的,他们往往会眼见为实,耳听也为实,对该新事物印象深刻,深信不疑,永生难忘。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学生会首当其冲地选择欣赏那些精美的插图。因为他们每打开一本语文本,翻开一篇课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色彩鲜艳的插图,他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被这些生动有趣的插图深深吸引。为此,教师这时就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循序渐进地指引学生一边欣赏插图的内容,一边让他们说说自己欣赏到哪些内容,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来,多鼓励他们,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走进课文。
例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欣赏那幅漂亮而富有情趣的课文插图,他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这所学校与自己的学校差别很大:在一片开满绒球花和太阳花的草地上,小鸟在枝头歇息,蝴蝶停留在花朵上,有趣的是在这片绿色的草地上还有两只可爱的猴子,一间白墙青瓦房里,一群穿戴不同、打扮各异的孩子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哦!原来这就是民族小学。学生一边欣赏插图,一边顺利地就进入该课的课文里。
2 在画中理解课题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如果乍一看课题,一下子还真有可能不能准确地理解课题的真正含义,容易产生一些困惑。而这类课文,一旦结合插图来讲解,这些困惑就会迎刃而解,准确地理解课题也会变得容易多了。
例如《金色的草地》一文,初看这个课题,对已有一定常识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草地不都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这篇课文又叫金色的草地呢?金色的草地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如果只是侃侃而谈,讲解一番之后,学生仍会似懂非懂,如站在一朵飘浮的云朵上,仍无法清楚地看清云层下面的一切。假如此时教师能有理有节地结合插图,邀请学生一起来仔细观察插图,细心的学生就会惊喜地发现这些草地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草地就是不一样:在这片草地上长满了正盛开着金色花瓣的美丽的蒲公英,整片草地真的变成金色的了。教师趁机再适当讲解一下,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篇课文的标题是《金色的草地》,而不是《绿色的草地》。
3 在画中理解词语
伟大的祖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在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大山里的学生离不开大山和石头,草原的学生离不开草原和牛羊,海边的学生离不开大海和贝壳……不同的地区间存在差异。有些课文内容,对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要求就不同。
例如《槐乡的孩子》一文中的词语,如“槐树”“槐米”“钩刀”等的认知和理解,对生活在槐乡的学生或生活中看见过槐树的学生来说,这是很容易的,大家都知道,也熟悉;而对一些连槐树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词语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如果能适时结合文中的插图,请学生利用插图来理解,通过形象、鲜活、直观的画面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一看,一目了然,形象又直观,什么都明白了,而且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4 在画中领悟诗句内容
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编写的古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学生一会儿就会背诵下来,但诗句的意思,许多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头雾水。如能结合诗中的插图来帮助理解诗意就轻松多了。
例如《回乡偶书》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告老返乡时写的一首诗,诗句内容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部分结合插画理解不难。图面上,几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正围着一位迎面走来、牵着马的老人,笑着好像在询问什么——儿童见了不认识,笑着问“我”从哪里来?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部分的理解,也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内容给学生讲“鬓毛”就是“鬓角的毛发”,“衰”就是“白了”。学生再仔细观察插图,就容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了——很小时离开家乡,很老时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可是鬓角毛发却白了。
5 在画中背诵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不妨试着一边欣赏插图,一边回忆课文内容,背诵起课文来也变得轻松多了。例如《雷雨》一文,教师不妨指导学生一面看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一面试着背一背课文,学生可能很快就会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正确地运用好文中的插图,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也会变浓,可以使教师在轻松教学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四川省仁寿县青岗中心小学)
关键词 插图;教材;诗句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特别是小学课文课程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甚至目录,每组课文的导语和语文园地都附有插图。这些插图有的别具匠心,有的色彩绚丽,有的趣味盎然,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夸张荒诞……而这一幅幅形式不一、内容丰富的鲜活的插图,并不仅仅是用来点缀方方正正的汉字,仔细一看,就不难发现每一幅图画都与相应的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相得益彰。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一天的生活有每一天的精彩。每个天真烂漫的学生的每一天更像是一个七色的调色板: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画者可以调出不同的色彩和内容。每天的生活就像多姿多彩的图画。可想而知,每天都像生活在美丽的图画里的可爱的学生也喜欢这些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插图。他们自然也喜欢接受欣赏这些赏心悦目的插图给他们带来的那份愉悦的心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有没有当眼光扫过这些插图时,稍停留片刻,沉思一下:为什么文中有这些插图的出现?编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然后斟酌一番怎样恰当地处理和运用好这些美丽的插图。倘若能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可以使课堂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在画中走进课文
这方面的关键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从现实生活中过渡到课文情境里。小学生天性天真、活泼、好动、好奇、率直;知识面窄,掌握的知识很有限,认知能力不高;认识新事物,往往以自己的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接触认知一种新事物,通常都喜欢凭感观去认识:通过自己眼睛亲眼看见的或自己的耳朵亲耳听到的,他们往往会眼见为实,耳听也为实,对该新事物印象深刻,深信不疑,永生难忘。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学生会首当其冲地选择欣赏那些精美的插图。因为他们每打开一本语文本,翻开一篇课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色彩鲜艳的插图,他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被这些生动有趣的插图深深吸引。为此,教师这时就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循序渐进地指引学生一边欣赏插图的内容,一边让他们说说自己欣赏到哪些内容,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来,多鼓励他们,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走进课文。
例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欣赏那幅漂亮而富有情趣的课文插图,他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这所学校与自己的学校差别很大:在一片开满绒球花和太阳花的草地上,小鸟在枝头歇息,蝴蝶停留在花朵上,有趣的是在这片绿色的草地上还有两只可爱的猴子,一间白墙青瓦房里,一群穿戴不同、打扮各异的孩子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哦!原来这就是民族小学。学生一边欣赏插图,一边顺利地就进入该课的课文里。
2 在画中理解课题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如果乍一看课题,一下子还真有可能不能准确地理解课题的真正含义,容易产生一些困惑。而这类课文,一旦结合插图来讲解,这些困惑就会迎刃而解,准确地理解课题也会变得容易多了。
例如《金色的草地》一文,初看这个课题,对已有一定常识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草地不都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这篇课文又叫金色的草地呢?金色的草地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如果只是侃侃而谈,讲解一番之后,学生仍会似懂非懂,如站在一朵飘浮的云朵上,仍无法清楚地看清云层下面的一切。假如此时教师能有理有节地结合插图,邀请学生一起来仔细观察插图,细心的学生就会惊喜地发现这些草地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草地就是不一样:在这片草地上长满了正盛开着金色花瓣的美丽的蒲公英,整片草地真的变成金色的了。教师趁机再适当讲解一下,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篇课文的标题是《金色的草地》,而不是《绿色的草地》。
3 在画中理解词语
伟大的祖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在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大山里的学生离不开大山和石头,草原的学生离不开草原和牛羊,海边的学生离不开大海和贝壳……不同的地区间存在差异。有些课文内容,对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要求就不同。
例如《槐乡的孩子》一文中的词语,如“槐树”“槐米”“钩刀”等的认知和理解,对生活在槐乡的学生或生活中看见过槐树的学生来说,这是很容易的,大家都知道,也熟悉;而对一些连槐树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词语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如果能适时结合文中的插图,请学生利用插图来理解,通过形象、鲜活、直观的画面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一看,一目了然,形象又直观,什么都明白了,而且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4 在画中领悟诗句内容
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编写的古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学生一会儿就会背诵下来,但诗句的意思,许多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头雾水。如能结合诗中的插图来帮助理解诗意就轻松多了。
例如《回乡偶书》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告老返乡时写的一首诗,诗句内容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部分结合插画理解不难。图面上,几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正围着一位迎面走来、牵着马的老人,笑着好像在询问什么——儿童见了不认识,笑着问“我”从哪里来?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部分的理解,也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内容给学生讲“鬓毛”就是“鬓角的毛发”,“衰”就是“白了”。学生再仔细观察插图,就容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了——很小时离开家乡,很老时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可是鬓角毛发却白了。
5 在画中背诵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不妨试着一边欣赏插图,一边回忆课文内容,背诵起课文来也变得轻松多了。例如《雷雨》一文,教师不妨指导学生一面看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一面试着背一背课文,学生可能很快就会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正确地运用好文中的插图,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也会变浓,可以使教师在轻松教学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四川省仁寿县青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