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中国是一个语种与方言多元化的人口大国,方言是语言学研究所避免不了的课题。每一种方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而且是一个地区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的直接体现。本文以山东利津方言为主体,从方言特点、历史成因及发展现状等角度入手,对利津方言作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方言 利津方言 方言景观
“方言景观”的概念最先在2007年由一位设计师提出,是指承载和言说地方性知识、地方价值和精神。它重视并尊重土地,包括地形、河流、气候、植被、动物、出产,它看重并属于人民本身、风俗、信仰、歌谣、传说、情欲、生老病死的一切。此定义似乎有“方言可以囊括一地万物之意”,比较侧重将方言作为一种地理景观。而笔者在此倾向于将方言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景观,窥视利津方言一二,进而了解地方文化。
一、利津方言的特点
(一)多种口音并存
在《山东省志•方言卷》中,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方言被划入中北区中济片,依据的是古清声母入声字今归阴平。而在利津县的绝大地区,古清声母的入声字是今归上声的,很显然在具体的县、镇、村中,方言有较大差别。
此外,西北次方言、河北口音、鲁西方言以及寿光方言在少数村落中的利津范围内也各有体现,其中运用寿光方言的人被称为具有“围子口音”。而在胜利油田内部,东北方言特色更为鲜明,这也是油田内部方言极为接近普通话的原因。
(二)方言词汇生动形象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曾在著作《在词语的密林里》和《重返语词的密林》中对很多语言现象做了有趣的注解。我们通过对利津方言部分词汇的归纳,发现很多词都是“很有故事的”。例如:
(1)米蛘——蚂蚁
以形象得名,蚂蚁的长度与一粒大米极为相近。
(2)闹天气——天气不好
俗语中经常把天空叫做“天公”和“老天”。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天是非常敬畏的,因为充满了神秘。天气不好,即要变天,就像天气在“闹情绪”。其实也完全可以理解为“恼天气”:天公发威了,生气了,地球上的人就得受罪。
(3)勤早恳——清晨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春朝一刻值千金”,早晨是一天的美好开始,也是很重要的时刻。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更应该把握清晨的美好时光。晨练,晨读,早睡早起,都是很好的习惯。早起的人,都被赋予很多无形的赞美,因为勤劳、因为勤恳,所以“勤早恳”无形中把早起人的品质都描述出来了。
利津方言中像这样的词汇有很多,例如蛇被叫做“长虫”,土豆被叫做“地蛋”,也就是“地里长的蛋”……
(三)雅俗共赏
很多人常常武断地认为普通话文雅而方言通俗甚至庸俗,这是过于片面的。关于“雅”或“俗”,学术界向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雅或俗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可鉴。其实雅和俗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可一言以蔽之,不能简单以文白区分雅俗,更不能以普通话和方言来归类雅俗。先秦时期,曾将中原地区的通用语称为雅言,那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并且那时的“雅”,更多指的是“书面化”,是“读书音”和“读书语”,与当今经过引申的“雅”之涵义不尽相同。方言与普通话并无土洋高低之分。方言对于以此作为母语的人而言,更是多了一份言说的痛快与亲切。
1.利津方言的“雅”
利津方言中也有很多比普通话词汇更为文雅的词,如:“不说话”,方言称“不做声”;从行走方向侧面吹来的风,方言是“旁风”;“白天”利津方言称为“白夜”;“饿了”,称作“饥困”;作为后缀的“厮”,原是《水浒传》等早期白话作品的常用语。
2.利津方言的“俗”
这里的“俗”,是指口语化色彩更为明显,听起来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词汇。如:称“屁股”为“腚锤子”;“礼数”称为“礼道子”;用了很久变形的笤帚,称“笤帚疙瘩”等等。
二、利津方言的影响因素
(一)历史因素
据民间传说,明初的“燕王扫北”,使得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土著居民几乎绝迹,后来出现了移民潮流。据记载,现在的利津居民多在明初时由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县迁入。这也是利津方言掺杂着西北次方言和河北方言的原因。
利津处在黄河入海处的东营,这里被称作“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民国年间,利津县曾安置过大量的鲁西籍退伍兵,民国初年,逃荒至此的潍坊寿光人聚居而成自然村,这些人使用的语言有别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著方言。而在胜利油田内部,第一代油田职工来自大庆油田,他们的东北口音也成了油田内部方言语音的基础。
(二)自然(地理)因素
利津县地广人稀,胜利油田的开发与平原地形,为移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行政划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地域方言形成的重要依据。利津县属于平原地区,黄河对方言区的分割作用十分显著,加上其他地理因素,使得利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系统。长期以来,交通的阻碍,地域的局限,自然影响到人们的交往,因此,方言系统内部经过了长期的融合,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语言系统。
(三)社会因素
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到利津方言外,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经济长期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加上几次社会性的变革,都影响到了利津方言的发展。
三、利津方言的发展变化及成因
(一)发展变化
1.词汇数量增加
(1)引进普通话词汇的加入
1)与方言词意义相同的词汇。如:表达“早晨”时,既有“勤早恳”“寝寝”,也有“早上”“早晨”。部分普通话词汇与方言词汇并存。
2)新词汇的加入。如:“电脑、上网、数字电视、山寨版、给力”等。
(2)其他方言词的融入
随着油田的开发与利津县的对外开放,外来人员增多,人口流动性变大,各种方言词汇相互交织。
2.表达方式的改变
随着各种方言的融合以及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如今利津地区方言在很多表达方式上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以前惯于用“让你费事儿了”来表示感谢,现在大家一般都直接说“谢谢”;以前会说“那个小伙子愣愿意跟那个闺女好”,现在会直接说“那个小伙子很喜欢那个闺女”等等。
(二)成因
1.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说方言的利津人,如今一般都能听懂普通话,有的还会说普通话。这与山东方言整体结构接近普通话结构有关系,这也是影响方言词汇系统的重要因素。
2.移民因素
胜利油田不断开发,利津对外开放的程度也逐渐加大,招商引资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外来人口增加,各种口音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当然,不同方言交流与沟通的需要,在无形中也促进了普通话的发展。
3.国家政策的推广
近些年,“知识文化下乡活动”“科普宣传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很多文化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加上政府对“扫盲”“推普”工作的不懈努力,这些都影响着当地百姓的语言表达。
四、利津方言研究的意义
(一)对方言本身的意义
著名媒体人梁文道曾说过:“许多方言都遗留了大量古风,有古代的文化历史讯息,同时又有许多鲜活的地域风俗”。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厦曾说:“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王蒙先生认为,“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往往有多个语种。然而,如今许多方言已濒临灭绝。英国人克里斯特尔说,目前全世界大约有六千种语言,其中一半将在下个世纪灭亡。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方言应该受到保护和挽救。而对方言进行整理和研究,无疑是保护方言的积极手段之一。
(二)对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方言对语言学研究的理论价值是最直接的。著名学者钱曾怡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研究方言对于现代汉语的研究、汉语史研究、汉语规范化等领域具有重大学术建树意义。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但不是现代汉语的全部,不了解现代汉语方言,就很难对共同语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罗常培、吕叔湘曾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一文中说:“方言是研究汉语史的一部分极其宝贵的资料,可以和书面材料相印证,尤其能够补充书面材料的不足。”用方言的原始材料构建语言发展史,是目前方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此外,汉语规范化是我国的语言政策之一。总结方言内部规律对于普通话中语音、词汇、语法标准的制定也有一定的作用。总结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发现语音对应规律,对于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有巨大帮助。
(三)对文学艺术研究的意义
研究地域方言,有助于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更好的理解。如《金瓶梅》一书,据学者考证就是用山东聊城方言写成。若结合方言进行研究,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津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即所谓的“俗文学”,面对高节奏的生活,这些“俗文学”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对方言的研究,则成了研究这些俗文学的先决条件。此外,像有些剧种也是完全用方言演绎的,如利津的吕剧,因此研究和保护方言,也是对地方戏剧很好的诠释和保护。
(四)对其他文化建设的意义
方言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景观,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了解和探索方言的演变规律,对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民风民俗、生存状态、心里习惯、移民文化、地名学等多个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利津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有石油等矿产资源、棉花等农业资源以及黄河湿地等旅游资源,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可是,相比于我国其他三角洲地区,发展却是远远滞后的。近些年,随着招商引资的深入,利津也在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时机。而语言是日常交流最基本的工具,因此,对利津方言的研究整理,可为利津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诸多便利,进而推动地区发展,促进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会进而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六)对日常生活的意义
方言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方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效果,对病人进行手术后语音矫治、公安机关进行语言识别和方言侦破等等都有促进作用。
注释:
①山东利津为笔者家乡,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笔者在此以利
津方言区的前墩村方言为例,对家乡方言进行了考察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沈兴华.黄河三角洲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陈荣花天津 南开大学文学院300071)
关键词:方言 利津方言 方言景观
“方言景观”的概念最先在2007年由一位设计师提出,是指承载和言说地方性知识、地方价值和精神。它重视并尊重土地,包括地形、河流、气候、植被、动物、出产,它看重并属于人民本身、风俗、信仰、歌谣、传说、情欲、生老病死的一切。此定义似乎有“方言可以囊括一地万物之意”,比较侧重将方言作为一种地理景观。而笔者在此倾向于将方言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景观,窥视利津方言一二,进而了解地方文化。
一、利津方言的特点
(一)多种口音并存
在《山东省志•方言卷》中,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方言被划入中北区中济片,依据的是古清声母入声字今归阴平。而在利津县的绝大地区,古清声母的入声字是今归上声的,很显然在具体的县、镇、村中,方言有较大差别。
此外,西北次方言、河北口音、鲁西方言以及寿光方言在少数村落中的利津范围内也各有体现,其中运用寿光方言的人被称为具有“围子口音”。而在胜利油田内部,东北方言特色更为鲜明,这也是油田内部方言极为接近普通话的原因。
(二)方言词汇生动形象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曾在著作《在词语的密林里》和《重返语词的密林》中对很多语言现象做了有趣的注解。我们通过对利津方言部分词汇的归纳,发现很多词都是“很有故事的”。例如:
(1)米蛘——蚂蚁
以形象得名,蚂蚁的长度与一粒大米极为相近。
(2)闹天气——天气不好
俗语中经常把天空叫做“天公”和“老天”。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天是非常敬畏的,因为充满了神秘。天气不好,即要变天,就像天气在“闹情绪”。其实也完全可以理解为“恼天气”:天公发威了,生气了,地球上的人就得受罪。
(3)勤早恳——清晨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春朝一刻值千金”,早晨是一天的美好开始,也是很重要的时刻。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更应该把握清晨的美好时光。晨练,晨读,早睡早起,都是很好的习惯。早起的人,都被赋予很多无形的赞美,因为勤劳、因为勤恳,所以“勤早恳”无形中把早起人的品质都描述出来了。
利津方言中像这样的词汇有很多,例如蛇被叫做“长虫”,土豆被叫做“地蛋”,也就是“地里长的蛋”……
(三)雅俗共赏
很多人常常武断地认为普通话文雅而方言通俗甚至庸俗,这是过于片面的。关于“雅”或“俗”,学术界向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雅或俗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可鉴。其实雅和俗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可一言以蔽之,不能简单以文白区分雅俗,更不能以普通话和方言来归类雅俗。先秦时期,曾将中原地区的通用语称为雅言,那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并且那时的“雅”,更多指的是“书面化”,是“读书音”和“读书语”,与当今经过引申的“雅”之涵义不尽相同。方言与普通话并无土洋高低之分。方言对于以此作为母语的人而言,更是多了一份言说的痛快与亲切。
1.利津方言的“雅”
利津方言中也有很多比普通话词汇更为文雅的词,如:“不说话”,方言称“不做声”;从行走方向侧面吹来的风,方言是“旁风”;“白天”利津方言称为“白夜”;“饿了”,称作“饥困”;作为后缀的“厮”,原是《水浒传》等早期白话作品的常用语。
2.利津方言的“俗”
这里的“俗”,是指口语化色彩更为明显,听起来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词汇。如:称“屁股”为“腚锤子”;“礼数”称为“礼道子”;用了很久变形的笤帚,称“笤帚疙瘩”等等。
二、利津方言的影响因素
(一)历史因素
据民间传说,明初的“燕王扫北”,使得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土著居民几乎绝迹,后来出现了移民潮流。据记载,现在的利津居民多在明初时由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县迁入。这也是利津方言掺杂着西北次方言和河北方言的原因。
利津处在黄河入海处的东营,这里被称作“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民国年间,利津县曾安置过大量的鲁西籍退伍兵,民国初年,逃荒至此的潍坊寿光人聚居而成自然村,这些人使用的语言有别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著方言。而在胜利油田内部,第一代油田职工来自大庆油田,他们的东北口音也成了油田内部方言语音的基础。
(二)自然(地理)因素
利津县地广人稀,胜利油田的开发与平原地形,为移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行政划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地域方言形成的重要依据。利津县属于平原地区,黄河对方言区的分割作用十分显著,加上其他地理因素,使得利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系统。长期以来,交通的阻碍,地域的局限,自然影响到人们的交往,因此,方言系统内部经过了长期的融合,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语言系统。
(三)社会因素
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到利津方言外,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经济长期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加上几次社会性的变革,都影响到了利津方言的发展。
三、利津方言的发展变化及成因
(一)发展变化
1.词汇数量增加
(1)引进普通话词汇的加入
1)与方言词意义相同的词汇。如:表达“早晨”时,既有“勤早恳”“寝寝”,也有“早上”“早晨”。部分普通话词汇与方言词汇并存。
2)新词汇的加入。如:“电脑、上网、数字电视、山寨版、给力”等。
(2)其他方言词的融入
随着油田的开发与利津县的对外开放,外来人员增多,人口流动性变大,各种方言词汇相互交织。
2.表达方式的改变
随着各种方言的融合以及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如今利津地区方言在很多表达方式上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以前惯于用“让你费事儿了”来表示感谢,现在大家一般都直接说“谢谢”;以前会说“那个小伙子愣愿意跟那个闺女好”,现在会直接说“那个小伙子很喜欢那个闺女”等等。
(二)成因
1.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说方言的利津人,如今一般都能听懂普通话,有的还会说普通话。这与山东方言整体结构接近普通话结构有关系,这也是影响方言词汇系统的重要因素。
2.移民因素
胜利油田不断开发,利津对外开放的程度也逐渐加大,招商引资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外来人口增加,各种口音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当然,不同方言交流与沟通的需要,在无形中也促进了普通话的发展。
3.国家政策的推广
近些年,“知识文化下乡活动”“科普宣传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很多文化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加上政府对“扫盲”“推普”工作的不懈努力,这些都影响着当地百姓的语言表达。
四、利津方言研究的意义
(一)对方言本身的意义
著名媒体人梁文道曾说过:“许多方言都遗留了大量古风,有古代的文化历史讯息,同时又有许多鲜活的地域风俗”。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厦曾说:“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王蒙先生认为,“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往往有多个语种。然而,如今许多方言已濒临灭绝。英国人克里斯特尔说,目前全世界大约有六千种语言,其中一半将在下个世纪灭亡。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方言应该受到保护和挽救。而对方言进行整理和研究,无疑是保护方言的积极手段之一。
(二)对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方言对语言学研究的理论价值是最直接的。著名学者钱曾怡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研究方言对于现代汉语的研究、汉语史研究、汉语规范化等领域具有重大学术建树意义。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但不是现代汉语的全部,不了解现代汉语方言,就很难对共同语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罗常培、吕叔湘曾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一文中说:“方言是研究汉语史的一部分极其宝贵的资料,可以和书面材料相印证,尤其能够补充书面材料的不足。”用方言的原始材料构建语言发展史,是目前方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此外,汉语规范化是我国的语言政策之一。总结方言内部规律对于普通话中语音、词汇、语法标准的制定也有一定的作用。总结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发现语音对应规律,对于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有巨大帮助。
(三)对文学艺术研究的意义
研究地域方言,有助于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更好的理解。如《金瓶梅》一书,据学者考证就是用山东聊城方言写成。若结合方言进行研究,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津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即所谓的“俗文学”,面对高节奏的生活,这些“俗文学”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对方言的研究,则成了研究这些俗文学的先决条件。此外,像有些剧种也是完全用方言演绎的,如利津的吕剧,因此研究和保护方言,也是对地方戏剧很好的诠释和保护。
(四)对其他文化建设的意义
方言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景观,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了解和探索方言的演变规律,对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民风民俗、生存状态、心里习惯、移民文化、地名学等多个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利津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有石油等矿产资源、棉花等农业资源以及黄河湿地等旅游资源,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可是,相比于我国其他三角洲地区,发展却是远远滞后的。近些年,随着招商引资的深入,利津也在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时机。而语言是日常交流最基本的工具,因此,对利津方言的研究整理,可为利津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诸多便利,进而推动地区发展,促进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会进而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六)对日常生活的意义
方言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方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效果,对病人进行手术后语音矫治、公安机关进行语言识别和方言侦破等等都有促进作用。
注释:
①山东利津为笔者家乡,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笔者在此以利
津方言区的前墩村方言为例,对家乡方言进行了考察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沈兴华.黄河三角洲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陈荣花天津 南开大学文学院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