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汉语及日语中的常用的形容词“浅”字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出发,在分析其认知义及构造义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二者的核心语义是相同的,并且都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多层语义。但是,在语义扩张的过程中,因文化背景及生活实践方式的不同,二者都会衍生出各自特殊的语义。
关键词:汉语“浅” 日语“浅い” 认知对照 意义构造
一、引言
汉语“浅”与日语「浅い」是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多义字。二者虽然都是使用同一个汉字作为标记形式,但是在意义上却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1)この港は水深が浅い。(《明鏡国語辞典》)
(2)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和柳亚子先生》)
(3)位浅く何となき身の程。(《源氏物語》)
(4)从竹帘里漏进来的泥土的香,在浅春的风里几乎凝住了。(《小病》)
例(1)中的「浅い」和例(2)中的“浅”都是表示“水浅”的意思,是从空间领域来定义的。但例(3)中「浅い」却延伸到了抽象概念领域的“地位低下、不高”之义上,而例(4)中的“浅”则是“初、早”义,延伸到了时间领域。例(1)和例(2)中的“浅”是汉日中共同的语义用法,例(3)是日语“浅い”的特殊用法,例(4)则是汉语“浅”的独特语义。由此可见,我们有必要探析汉日语“浅”字语义是在何种程度上共通的,又是怎样发展出各自独特的语义的。
二、先行研究
关于汉日“浅”字的先行研究较少。以森田良行(1977)、飞田良文和浅田秀子(1991)为代表的传统研究多只集中在各语义的陈述及罗列上,没有探讨语义之间的构造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从认知视觉探析多义语之间的语义分析,如《英语“deep”与汉语“深”的概念化对比》(束定芳,2009)、《日语「家」的多义扩展研究》(符莉、胡俊,2013)、《日语动词「かく」的多义性认知研究》(郭永刚、周璐,2013)。但围绕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研究不多见。因此,本文从认知视觉出发,在分析汉语“浅”与日语“浅い”各语义构成关系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探析二者的异同点。
三、汉日“浅”字语义的认定
濑户贤一(2007)指出,若要系统地论述某一多义语的意义,就必须从以下这四个方面着手:1.语义的认定;2.核心义的认定;3.语义之间的关联;4.语义之间的排列顺序。
汉语“浅”与日语“浅い”是典型的多义词。因此,为了弄清其语义及构造关系,需要认定多种语义的存在。通过查阅日语《广辞苑》《明镜国语辞典》《大辞林》及汉语《现代汉语大词典》《新华字典》,整理二者语义如下表。
四、汉日“浅”字核心语义的认定
所谓核心语义,是指在多种语义的网络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语义(濑户贤一,2007)。濑户贤一指出,处于中心地位的语义本身具有8种特征,并将其归纳如下:1.它是发展其他语义的前提;2.它本身容易把握与理解;3.它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4.它的语义较容易回忆;5.它没有用法上太多的限制;6.它是各语义之间的连接点;7.它是早期较容易习得的;8.它使用的频度较高。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核心语义都是表示空间领域的“水面与水底距离短”。
五、汉日“浅”字各语义的关联
吉村公宏(2004)指出,多义语的语义一般是按“空间→时间→状态→心理”的顺序发展的。因此,根据他的理论,可以整理出汉语“浅”与日语“浅い”各语义的关联如下表。
从图1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核心语义都是“水面到水底相距短”。
2.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其他语义基本上都是通过隐喻方式扩张的,通过转喻方式发展的语义较少。
3.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语义都是从空间领域向时间领域、状态领域及心理领域引申的。
4.虽然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语义引申过程大体上一致,但因为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引申义仍然有所不同,如汉语“浅”可以用作姓氏,也存在副词用法,而日语“浅い”有在日本棒球比赛中表示前后位置的用法。
以上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了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语义构成关系。在明确二者多重语义的关系基础之上,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共通点与差异点。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基础日本语辞典[Z].东京:角川书店,1989.
[2]飞田良文,浅田秀子.现代形容词用法辞典[Z].东京:东京堂出版社,1991.
[3]濑户贤一.メタファーと多義語のの記述[C].2007.
[4]吉村公宏.初めての認知言語学[M].研究社,2004.
[5]徐莲.日本語「深い」と中国語“深”の認知的対照研究[J].日本学研究,2012,(6).
[6]束定芳.英语“deep”和汉语“深”的概念化对比[R].第六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2009.
[7]符莉,胡俊.日语「家」的多义扩展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5).
[8]郭永刚,周璐.日语动词「かく」的多义性认知研究[J].外语研究,2013,(9).
[9]李丹丹.日语语义扩展视角下的多义词语义结构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1,(5).
[10]李永芳.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现象与多义词的认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2).
(黄森文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关键词:汉语“浅” 日语“浅い” 认知对照 意义构造
一、引言
汉语“浅”与日语「浅い」是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多义字。二者虽然都是使用同一个汉字作为标记形式,但是在意义上却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1)この港は水深が浅い。(《明鏡国語辞典》)
(2)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和柳亚子先生》)
(3)位浅く何となき身の程。(《源氏物語》)
(4)从竹帘里漏进来的泥土的香,在浅春的风里几乎凝住了。(《小病》)
例(1)中的「浅い」和例(2)中的“浅”都是表示“水浅”的意思,是从空间领域来定义的。但例(3)中「浅い」却延伸到了抽象概念领域的“地位低下、不高”之义上,而例(4)中的“浅”则是“初、早”义,延伸到了时间领域。例(1)和例(2)中的“浅”是汉日中共同的语义用法,例(3)是日语“浅い”的特殊用法,例(4)则是汉语“浅”的独特语义。由此可见,我们有必要探析汉日语“浅”字语义是在何种程度上共通的,又是怎样发展出各自独特的语义的。
二、先行研究
关于汉日“浅”字的先行研究较少。以森田良行(1977)、飞田良文和浅田秀子(1991)为代表的传统研究多只集中在各语义的陈述及罗列上,没有探讨语义之间的构造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从认知视觉探析多义语之间的语义分析,如《英语“deep”与汉语“深”的概念化对比》(束定芳,2009)、《日语「家」的多义扩展研究》(符莉、胡俊,2013)、《日语动词「かく」的多义性认知研究》(郭永刚、周璐,2013)。但围绕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研究不多见。因此,本文从认知视觉出发,在分析汉语“浅”与日语“浅い”各语义构成关系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探析二者的异同点。
三、汉日“浅”字语义的认定
濑户贤一(2007)指出,若要系统地论述某一多义语的意义,就必须从以下这四个方面着手:1.语义的认定;2.核心义的认定;3.语义之间的关联;4.语义之间的排列顺序。
汉语“浅”与日语“浅い”是典型的多义词。因此,为了弄清其语义及构造关系,需要认定多种语义的存在。通过查阅日语《广辞苑》《明镜国语辞典》《大辞林》及汉语《现代汉语大词典》《新华字典》,整理二者语义如下表。
四、汉日“浅”字核心语义的认定
所谓核心语义,是指在多种语义的网络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语义(濑户贤一,2007)。濑户贤一指出,处于中心地位的语义本身具有8种特征,并将其归纳如下:1.它是发展其他语义的前提;2.它本身容易把握与理解;3.它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4.它的语义较容易回忆;5.它没有用法上太多的限制;6.它是各语义之间的连接点;7.它是早期较容易习得的;8.它使用的频度较高。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核心语义都是表示空间领域的“水面与水底距离短”。
五、汉日“浅”字各语义的关联
吉村公宏(2004)指出,多义语的语义一般是按“空间→时间→状态→心理”的顺序发展的。因此,根据他的理论,可以整理出汉语“浅”与日语“浅い”各语义的关联如下表。
从图1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核心语义都是“水面到水底相距短”。
2.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其他语义基本上都是通过隐喻方式扩张的,通过转喻方式发展的语义较少。
3.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语义都是从空间领域向时间领域、状态领域及心理领域引申的。
4.虽然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语义引申过程大体上一致,但因为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引申义仍然有所不同,如汉语“浅”可以用作姓氏,也存在副词用法,而日语“浅い”有在日本棒球比赛中表示前后位置的用法。
以上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了汉语“浅”与日语“浅い”的语义构成关系。在明确二者多重语义的关系基础之上,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共通点与差异点。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基础日本语辞典[Z].东京:角川书店,1989.
[2]飞田良文,浅田秀子.现代形容词用法辞典[Z].东京:东京堂出版社,1991.
[3]濑户贤一.メタファーと多義語のの記述[C].2007.
[4]吉村公宏.初めての認知言語学[M].研究社,2004.
[5]徐莲.日本語「深い」と中国語“深”の認知的対照研究[J].日本学研究,2012,(6).
[6]束定芳.英语“deep”和汉语“深”的概念化对比[R].第六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2009.
[7]符莉,胡俊.日语「家」的多义扩展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5).
[8]郭永刚,周璐.日语动词「かく」的多义性认知研究[J].外语研究,2013,(9).
[9]李丹丹.日语语义扩展视角下的多义词语义结构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1,(5).
[10]李永芳.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现象与多义词的认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2).
(黄森文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