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剧:一种职业
编剧和作家一样,都是干着码字的工作。虽然都是码字,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真正的作家,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欲望,为心灵写作,作家通过作品在寻找这个世界的同类。对人生、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变成了文字,和相惜的同类交流共鸣。一篇文章、一部作品,能有几千几万个真正的读者,作家足矣。
编剧的故事拍成影视剧之后,面对的是数亿人的受众群体。编剧承载的压力指责便可想而知了。
编剧对创作而言,根本没有自主的权利,制片方投资人代表的是市场。一部影视剧,几千万几个亿投资出去,要对市场负责,收回投资成本。去挣钱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可悲的是,投资方只想挣钱,却不懂创作,找来编剧,搭建挣钱的阶梯。编剧为投资方打工,一切自然得听投资方的,编剧签下“卖身契”之后,生杀大权都在投资方手里了。
搞影视行业的投资方,大都是有些文艺情结的老板,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自己以前没养过猪,自己投资影视也要养一回猪。看到别人风生水起、叱咤风云,自己也想指点江山风光一回。
以一个观众和影视爱好者的心理,对编剧指手画脚,剧本应该这样或那样,某某作品的成功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编剧就借鉴了这样,也整合了那样。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作品都在跟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重复浪费着资源,相同的作品拍出来后,一直到观众看得作呕,大骂。这类题材暂且息鼓,又炮制下一类型去了。
每个成功的作家,都是因为深挖了自己熟知的生活,在自己“邮票”般大小的土壤里挖井取水。
编剧则要不停地在自己并不熟知、更没有感情的土壤里去耕耘。今天写家长里短,明天写历史,后天又去写战争。就像媒人刚介绍个异性朋友,马上就让你去结婚。婚姻的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编剧作为一种职业,没有你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要想市场,猜制片方投资人的想法,蹚着深浅不知的水找桥过河。
编剧不是创作,只是影视市场的一个工种。挣钱多少,只能看你对这种状态的适应程度和熟练技能的掌握情况。
就是这样一门职业,编剧的队伍仍在不断地壮大着。一切都是因为名利。中国目前市场,电视剧的顶尖编剧的价格在每集三四十万元之间,一线编剧都在二十万元以上。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小编剧,只要写过一两部拍摄完成的作品,也会每集要上大几万,甚至十万以上。每集剧本字数大约在15000字左右。一部电视剧按40集算下来,这种收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道理亘古不变。
各种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编剧专业,毕业后一批一茬的准编剧们走向社会,都扎到这个圈子里,撸胳膊挽袖子,想大显身手。有许多作家也在纷纷改行,尝试着当回编剧。做不了独立编剧就与别人合伙;无法合作,就当枪手。不论做什么,只要一头扎进这个圈子,能挣到钱就是目的。
名利的诱惑,让一批又一批有些文字情结的人排着队,争先恐后地扎进了这个圈子。乌泱泱很是壮观热闹。
编剧的地位
作家队伍三六九等。在编剧队伍中,这种现象更为严苛。
对一线或顶级编剧的定义是这样的:有几部代表作品,圈内圈外一提大都知晓,且每年能生产一部或两部。所拍摄的剧目能在各大卫视登堂入室者。这就是一线编剧或顶级编剧。
因为一线编剧的名望和经验,会受到投资方不同程度的尊重。即便剧本写得令投资方不满意,也大都用委婉的词语去表达。大牌编剧失去修改的耐心了,投资方大都也会结清尾款,雇一个个枪手去修修补补,将就对付着开机了。
因为编剧的江湖地位,投资方在投资充沛的情况下,总能从演员到制作搭一个不错的班子,吆喝着把戏拍完。因为阵容,还有在电视台熟门熟路的关系,完成片总能卖出一个不错的价格。这就是投资方迷信一线知名编剧的理由。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些编剧,有的年事已高,精力和体力都不足以支撑一部几十万字的作品了,于是枪手的职业便应运而生了。大编剧先写出大纲,剩下的活便交由枪手完成,大编剧再润色调整。一部打着大编剧幌子的作品就这么出笼了。
作品的好与坏,只能听天由命了。
一线编剧,凭着余威,总能支撑一段时间,这家公司不找,还有另外一家,总能骗吃骗喝,不愁合作者。
这是大编剧的状态,轮到小编剧就没那么好的命运了。
小编剧要替投资方完成这样或那样的命题作文。遇到懂行的、规矩的投资方,算是命好的。因为懂行,会少走些弯路,按照合同也能拿到钱款。但这是少数。
大多时候遇到的都是蹚着水找桥的投资方。今天心血来潮,拍着脑门依据市场火热成功的作品,炮制他的点子。编剧依据投资方的想法,点灯熬油,东拼西凑地终于完成了一部几十万字的剧本。制片方看罢剧本,对市场又有了新的理解,再拍一次脑门,让你按照新点子再修改剧本。改来改去,投资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熬到最后,市场风向变了,项目只能下马。也许一年,也许两年过去了。小编剧在这过程中,只能拿到合约中的一部分报酬。依据合同,人家不给了,小编剧的作品打了水漂不说,预期的收入也化为乌有。
遇到这样的情景,只能在心里大骂一句。在一段时间里,会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地叙说着自己遭受到的际遇,以博取同情。过了一阵心里平复了,又有下一个活路找上门来。依旧是听投资方聊题材说想法,再次充满幻想地签卖身契,热血沸腾地创作。十有八九,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生计,不管你受不受,都将承受这份职业,这是圈子里流行的规矩。
少数编剧,为要讨回公道,更主要的是为了讨回自己的收入,大张旗鼓地诉之法庭。这样的官司大都不了了之。虽然这几年各地法院设立了知识产权庭,但对这种制片方与编剧的合同纠纷很难界定。什么是完成了甲方的意愿,不是用斤两能称出来的。因为编剧的合同就是一纸卖身契,所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都在制片方手里。编剧只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小配角。合同的约定,让法院也无从断定,最后只能调解调解,最好的结果是投资方再补点散碎银两。大多数的结果,都会不了了之,耽误了时间、精力不说,还惹一肚子气;排解不好,还会增加癌变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