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旗袍女孩”石榴 她将旗袍风带到全世界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emo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决定用艺术方式让世界了解旗袍的美。她穿着旗袍在泰国办画展、徒步尼泊尔雪山线路,穿着旗袍骑车环青海湖,穿着旗袍在纽约看百老汇,甚至她跳伞时也穿着旗袍……
  打开一个80后姑娘的衣橱,你可能都找不出一件旗袍,可有个叫石榴的95后姑娘,她衣橱里曾经只有旗袍。她尝试穿了365天的旗袍,把中国传统服饰的旖旎之美带到了三大洲30多个城市—一新加坡、纽约、波十顿、伦敦、罗马、墨西哥、博卡拉……每去一个地方,随身都要带上一箱旗袍。她一路走,一路走访隐匿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旗袍匠人、设计师和收藏家,还有那些也爱穿旗袍的姑娘们,听他们讲自己与旗袍的故事。
  穿旗袍365天花样翻新
  石榴的不安于现状,很小的时候就显露无遗。小学三年级跑去天桥上卖八音盒,当同班同学还在忙着冲刺中考的时候,石榴却在做毕业季的生意,她奔走于各个班级推销自己的手工毕业纪念册定制服务,生意还特别好。上高中的时候,她开始搞互联网创业,奔走于各大公司和投资人中拉投资,做项目。
  直到18岁,她才与旗袍结缘。那个时候的她,正在美国“常春藤联盟”之一的布朗大学读书,其间还去了英国中央圣马丁大学做交换生。最初石榴对旗袍并没有一个好的印象,甚至还觉得它很土气。有一次,石榴带着自己的油画作品参加泰国曼谷的一个画展,机缘巧合穿了一件改良旗袍,黑色不花哨,被国际友人们称赞不已。尤其是一个非洲的女画家,对石榴穿的黑色蕾丝旗袍特别感兴趣,好奇地询问了诸如“为什么立领”“为什么开衩”等问题。问得石榴很蒙,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如何介绍旗袍演变的历史。身为一个中国人,没能一脸自豪地给外国人科普旗袍文化让石榴深感惭愧,于是,她决心要系统研究旗袍文化。她钻进了图书馆,没想到这一看就看上瘾了,原来,旗袍根本不是自己原本想的那么簡单。
  石榴决定用艺术方式让世界了解旗袍的美。她穿着旗袍在泰国办画展、徒步尼泊尔雪山线路,穿着旗袍骑车环青海湖,穿着旗袍在纽约看百老汇,甚至她跳伞时也穿着旗袍……每一天的生活,石榴总是在变着法地精彩着。一年来,她的生活中塞满了各式瓤奇的“旗袍艳遇”。旗袍像是位媒人,带她结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有一位高级定制的设计师,专门为石榴设计了一件旗袍,并制作赠送给了她;与一个爱旗袍爱朋克的姑娘成为了挚友,一起穿着旗袍涂着朋克的黑口红拍片子。法国有个姑娘联系右榴,她觉得“365天穿旗袍”好有意思,她想把这个活动继续做下去,在巴黎也穿一年旗袍。
  闲不住的文艺女青年
  为了了解现代都市中旗袍真实的样子,石榴跑遍了上海、杭州、苏州及新加坡、伦敦等旗袍制造和流行的地方,走访隐匿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旗袍匠人、设计师和收藏家,还有那些也爱穿旗袍的姑娘们,听他们讲自己和旗袍的故事与缘分。
  在采访旗袍老手艺人时,石榴遇到一位设计师卡特,他说:“旗袍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女性服饰特色。有些东西也很好,但是没法传承到现在,但旗袍就可以……我觉得就像当代艺术一样,很多东西就是一直在颠覆经典,颠覆传统。旗袍也可能会被颠覆,或者说带入当代人的审美,有点玩味,有点酷,有点小性感,才是属于当下的中国风。总有一天,大家会觉得,穿着有当代艺术印花的旗袍去一个类似星巴克的茶屋喝茶约会是件很时尚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个趋势,而且是个大趋势,因为我们毕竟是中国人。”聊多了,右榴就深感很多谈话都值得被记录,每个人的故事都特别独特,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默默地为旗袍而努力。
  写写停停,耗时1年半,石榴攒齐了11万字的书稿《可我就是爱旗袍》在2016年初出版。石榴说:“如果有个中国姑娘想在市面上找一本有意思的关于旗袍的书,但愿她能找到这本。相信读完这本书后,你会明白,旗袍不仪在历史中,更在都市间,在你的生活里。”
  邢大军据《青春期健康》整理
其他文献
10月10日,2018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秋季)特别活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剧发布会于北京会议中心盛大召开。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国电视剧诞生六十周年,一大批影视作品多视角、多纬度、多层次地展现着四十年来的社会变迁。本次新剧发布会上,十部展现改革成果的新剧集中亮相,致敬灿烂昨天,展望美好未来,以多元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辉煌成果。此外,另有
期刊
这次采访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大师”。虽然,所谓“年轻”,也是51岁了;但在“大师”中,确属年轻系。  用他取得的成绩去对应他人生时间轴,会发现:  “行差踏错”,基本不属于他的人生范畴。步步惊心,步步经心,但就是没有彷徨、徘徊、歧途……或者准确说时日短到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这个概括,寡言的张铁成,认真想想,也乐了:“是挺顺的,我很感恩。”  世事如万花筒,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了一种呈现,那一定是
期刊
老梁是我的发小儿,记得当年一起同窗时,家住在郊区的他,每天上学要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他家种菜和水稻,日常开销及他的学费全倚赖卖菜的钱,每天中午带的午饭也出自自家的水田。每年农忙时节,他都要请几天假或旷课回家帮工,面对落下的功课,面对老师的责难,他只是一脸惭愧的苦笑。由于风吹日晒,肤色黝黑的他,牙显得很白。  从小学一路到了高中,我与老梁都是同学。高中毕业那年,在《等到明年的这一天》的歌声里,同学
期刊
唐代,是中国诗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从唐代随便拉出一个读书人来,几乎都能分分钟给你做出一首诗来。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仍能以大诗人相标榜的人,没有逆天的诗才,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又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在唐代被称为是大诗人?  古有诗仙、诗圣、诗佛、诗魔、诗豪、诗鬼、诗狂、诗囚、诗奴、七绝圣手、五言长城….-之说。那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就是这个诗鬼的故事。  诗鬼者谁?李贺是也。  家世、童年  李贺
期刊
由万达影视传媒、北京爱奇艺科技、大前门(北京)文化等单位联合出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创业励志大戏《正阳门下小女人》于10月16日起,正式登陆北京卫视品质剧场与江苏卫视幸福剧场,每晚7:30两集连播,爱奇艺、腾讯视频每日24:00同步卫视播出。该剧由刘家成执导,王之理编剧,郝金明担任总制片人,蒋雯丽、倪大红、田海蓉、乔大韦领衔主演,李光复、郝金明、武笑羽、崔心心、陈姝、付强、那威等一众老中青戏骨倾
期刊
今年八九月份,绝对值得我们纪念——一群失散了二十年至三十五年不等的发小儿,又聚到一起了。激动不?!  我们小的时候,什么择校不择校的,家住哪儿,就上附近的小学,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正因此,小学附近的几个居民区的孩子们就这么在一起摸爬滚打地上了五年半的小学(我们至今也没搞懂,为什么不是六年、不是五年,偏偏是五年半)。当然,这其中,有的人不仅是同学,还是一个楼里、一排平房里住着的邻居——名副其实的发小儿
期刊
今天,同平台的二位写手问我有没有“发小儿”,其实在三十年前来北京之前,咱真不知道中文词汇中有“发小儿”这一词汇,三十年后的今天也不是很清楚“发小儿”的确切含义。  《百度百科》解释:发小儿,北京话的一个方言词,就是指父辈互相认识,从小一起伴随长大的玩伴,长大后又经常在一起的朋友。同性之间叫作总角之交,异性之间叫作青梅竹马。  那咱有小时候的发小,来北京后就“丢失”了。但他们在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始终占
期刊
6年过去了,绿色江河从三江源带走垃圾60万件。30岁的刘洋和刘希丹,从恋爱走向婚姻已两年。刘洋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垃圾还有很多,夫妻俩会一直守护下去。  刘洋还记得2012年和刘希丹第一次作为志愿者,来到海拔4540米的“红房子”时,让自己感到惊愕的两个画面:很美的美景,很多的垃圾。  “红房子”,大家对中国第一座长江源头环境保护站—一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称呼,位于长江正源沱沱河与青藏公
期刊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横空出世,收视席卷中国。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该剧依然是几代人记忆中难以逾越的经典。在电视剧中,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创作的《枉凝眉》《红豆曲》《葬花吟》等音乐作为连接曹雪芹笔下人物与电视剧创作人员和观众的桥梁,争今传唱不休。正如许镜清先生之于1986版《西游记》,很难说到底是《红楼梦》成就了王立平,还是王立平成就了《红楼梦》。  曹雪芹先生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期刊
刘佑年,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编钟凋音师,被誉为“中国编钟凋音第一人”;辨别音准,能听出“哆”与“来”间二十分之一的音。  能仿制编钟之形者众,能调准编钟之音者罕,刘佑年便是编钟调音行业中的佼佼者。2000年北京太庙迎接新世纪到来的中华和钟,2008年奥运会上亮相“鸟巢”的巨型编钟,都是由他调的音。因为拥有这手“绝活”,刘佑年被誉为“中国编钟凋音第一人”,被评为高级操作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