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是学校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
农村学校的“个性化”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决策,它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教育的需要。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比不上城市学校,在当今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趋势日益明显之时,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也日益明显。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以前,国家实行课程统一管理,在课程方面城乡学校都没有优势。不过,现在,决定实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机遇。因此,校本课程带着这种特殊的使命走进了农村学校。
如何让校本课程发挥它最大的优势,如何让此课程“精致化”地走进农村完小,学校又如何以校本课程这个媒介和平台更好地展示学校本身独特的学校文化,笔者以绍兴市马山镇车恂如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为例,浅谈自己的感受。自从校本课程进入这个普通农村完小以后,学校就开始了它不同寻常的特色学校文化之旅,在这个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这朵神奇之花渐渐地越开越旺。
校本理念促成特色社团。校本课程是学校创办“个性化”的绝佳机遇,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就可以形成自己学校独特的文化。为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为体现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为体现学校传统教育特色,为对全校师生产生强有力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学校运用校本理念提出“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发展教育办学理念,凸现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主体性发展教育,学校形成鲜明特色,学生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校本课程的优势与创新
学校树立“箐箐校园,国乐飘香”“班班有歌声,人人会乐器”的主題文化,学校先后投资5万余元购买了一批民族乐器,如二胡、扬琴、柳琴、琵琶、古筝、笛子、大提琴、乐琴,葫芦丝等,为学校开展特色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学校邀请绍兴艺校汤幸、赵兴龙、章银龙、瞿超华等老师,柯岩风景区民乐团王文燕、徐兰、王高英等专业人员,原绍剧团作曲家陈顺泰,小百花艺术中心王九妹,平湖调传人王玉英等专业人员作为学校外聘老师。定时、定点、定人,利用每周技艺课进行教学。学校因此相继成立锣鼓组、弹拨组、琵琶组、拉弦组等,并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民乐教师队伍,为“民乐进课堂”提供了机制保障。有着绍兴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社团”称号的“小鸭倌民乐队”已在省内外小有名气,民乐的相关信息也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真正成为了学校响当当的校园文化特色,小鸭倌民乐队取得了成绩喜人:绍兴县的演奏比赛中《中秋欢》获二等奖;参加绍兴市关心下了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文艺演出获二等奖。近年来,多次参加社区演出,在群众中有了很好声誉,在市县等多项大型文艺演出中合奏《喜洋洋》等民乐传统曲目获得好评。这种校本课程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所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从构思到实施到收获,每一步都渗透着校本课程的优势与创新。
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在民乐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学校又对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继续深入研究,开展“国遗进校园”活动,对被成为曲艺“活化石”且已濒临消亡的平湖调进行了继承和发扬。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该曲调在音乐、文学和语言等方面与其他曲种不同,有其独特的风格。绍兴平湖调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经盛行。平湖调历史悠久、是明、清江南说唱艺术在绍兴的传存,对于研究、认识江南说唱艺术的发展、沿革,探索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学校拥有较好的民乐底蕴,聘请平湖调老艺人王玉英作为校民乐队的琵琶指导老师进行专业指导。邀请“绍兴师爷”——郑关富为全校师生讲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学校已有一批学员可以完整地演唱平湖调单曲目,已先后在绍兴艺术学校、绍兴文理学院、绍兴鲁迅小学、绍兴袍江小学进行演出汇报,得到了各界好评,车恂如小学也被定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平湖调特色教育点。这些荣誉让一个本名不见经转的农村完小短短几年,一跃成为了省内外在民乐演奏方面小有名气的学校,可以说这确实是一件不易之事。取得的各种荣誉和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抓住了本校的特色文化进行了一番彻底地“实践”,把校本课程内涵和外延充分地做足做活了,抓住一个“切入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的结果。
校本课程开发虽然是一种新生事物,正处在初始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学校,这一新生事物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深入探索和扩大实践。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是共存的。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前景如何,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就是最好的回答。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袍江小学)
农村学校的“个性化”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决策,它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教育的需要。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比不上城市学校,在当今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趋势日益明显之时,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也日益明显。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以前,国家实行课程统一管理,在课程方面城乡学校都没有优势。不过,现在,决定实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机遇。因此,校本课程带着这种特殊的使命走进了农村学校。
如何让校本课程发挥它最大的优势,如何让此课程“精致化”地走进农村完小,学校又如何以校本课程这个媒介和平台更好地展示学校本身独特的学校文化,笔者以绍兴市马山镇车恂如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为例,浅谈自己的感受。自从校本课程进入这个普通农村完小以后,学校就开始了它不同寻常的特色学校文化之旅,在这个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这朵神奇之花渐渐地越开越旺。
校本理念促成特色社团。校本课程是学校创办“个性化”的绝佳机遇,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就可以形成自己学校独特的文化。为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为体现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为体现学校传统教育特色,为对全校师生产生强有力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学校运用校本理念提出“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发展教育办学理念,凸现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主体性发展教育,学校形成鲜明特色,学生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校本课程的优势与创新
学校树立“箐箐校园,国乐飘香”“班班有歌声,人人会乐器”的主題文化,学校先后投资5万余元购买了一批民族乐器,如二胡、扬琴、柳琴、琵琶、古筝、笛子、大提琴、乐琴,葫芦丝等,为学校开展特色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学校邀请绍兴艺校汤幸、赵兴龙、章银龙、瞿超华等老师,柯岩风景区民乐团王文燕、徐兰、王高英等专业人员,原绍剧团作曲家陈顺泰,小百花艺术中心王九妹,平湖调传人王玉英等专业人员作为学校外聘老师。定时、定点、定人,利用每周技艺课进行教学。学校因此相继成立锣鼓组、弹拨组、琵琶组、拉弦组等,并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民乐教师队伍,为“民乐进课堂”提供了机制保障。有着绍兴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社团”称号的“小鸭倌民乐队”已在省内外小有名气,民乐的相关信息也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真正成为了学校响当当的校园文化特色,小鸭倌民乐队取得了成绩喜人:绍兴县的演奏比赛中《中秋欢》获二等奖;参加绍兴市关心下了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文艺演出获二等奖。近年来,多次参加社区演出,在群众中有了很好声誉,在市县等多项大型文艺演出中合奏《喜洋洋》等民乐传统曲目获得好评。这种校本课程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所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从构思到实施到收获,每一步都渗透着校本课程的优势与创新。
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在民乐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学校又对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继续深入研究,开展“国遗进校园”活动,对被成为曲艺“活化石”且已濒临消亡的平湖调进行了继承和发扬。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该曲调在音乐、文学和语言等方面与其他曲种不同,有其独特的风格。绍兴平湖调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经盛行。平湖调历史悠久、是明、清江南说唱艺术在绍兴的传存,对于研究、认识江南说唱艺术的发展、沿革,探索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学校拥有较好的民乐底蕴,聘请平湖调老艺人王玉英作为校民乐队的琵琶指导老师进行专业指导。邀请“绍兴师爷”——郑关富为全校师生讲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学校已有一批学员可以完整地演唱平湖调单曲目,已先后在绍兴艺术学校、绍兴文理学院、绍兴鲁迅小学、绍兴袍江小学进行演出汇报,得到了各界好评,车恂如小学也被定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平湖调特色教育点。这些荣誉让一个本名不见经转的农村完小短短几年,一跃成为了省内外在民乐演奏方面小有名气的学校,可以说这确实是一件不易之事。取得的各种荣誉和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抓住了本校的特色文化进行了一番彻底地“实践”,把校本课程内涵和外延充分地做足做活了,抓住一个“切入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的结果。
校本课程开发虽然是一种新生事物,正处在初始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学校,这一新生事物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深入探索和扩大实践。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是共存的。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前景如何,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就是最好的回答。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袍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