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治理新模式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te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党政机关已逐步认识到政治沟通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早在2008年,互联网已受到高层领导人的重视,称它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这实际上肯定了网络民意的合法性,表明网络力量已纳入官方视野。执政目标与网络民意之间存在契合点,各级党委政府通过互联网与网民沟通交流已蔚成风气。基于政治沟通的网络舆情工作已成为当前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必然趋势。
  网络舆情有限治理的基准
  基于政治沟通的网络舆情工作模式是对传统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的一种变革与创新。它要求政府部门准确把握网络舆情表达的本质,清晰界定网络舆情中政府与网民的关系,科学掌握网络舆情工作策略等。
  充分认识网络舆情表达的合法正当性,把握有限治理的基准。网民基于表达自由,拥有舆情表达的合法正当性。然而同时,网络舆情表达也是一个容易出现政府治理缺失的公共空间,它可能引起公共秩序的紊乱,诱发多数人意见对少数人的暴政,并导致政府在网络语境下的行为失态。因此,实施以政府为主体的网络舆情治理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政府应明晰其权力运行边界并把握必要限度。要在政府控制和网络舆情表达之间寻求平衡:既通过政府控制,确保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不受侵害;又要注意政府的控制活动边界不能无限扩大或任意作为。确立正当治理宗旨,以正义价值引领并协调网络舆情治理中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冲突,实现公民维权与政府维稳的法治统一。
  正确界定网络舆情中政府与网民的关系,尊重网民的主体地位。网络舆情中作为主体的网民和作为客体的政府是对等的。然而,当前的网络舆情工作总体上是政府以一种支配、主宰网民及其舆情表达的方式,试图“控制”、“管理”、“引导”、“监测”或“应对”网络舆情。如果网民在网络舆情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政府缺乏对网民舆情表达的尊重,那么政府再怎么放低身段,网络舆情问题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决。首先,要从观念上接受网民群体。这样政府才能和网络社会产生互动,和网民形成共鸣。应转变居高临下的表达方式,少说官话、虚话、套话,多用平等亲和的话语;坚持平和理性,正确对待网民意见,包容网民评论。其次,充分认识网民及网络舆情作为公众和民意代表的普遍性。当前我国网民数量达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并不存在“网民中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占据较大比例”的现象。网民所表达的网络舆情虽不能等同于全部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但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第三,要从根本上纠正视网络舆情为“敌情”的偏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价值和功用,善于从网络舆情中了解民意、汇集民智,使网络成为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的一个重要平台。
  坚持标本兼治的网络舆情工作策略,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政府主导下的网络舆情工作采用一种被动应对的模式,即在舆情产生并形成舆情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再采取措施,如发布信息、引导舆情、平息事件、满足诉求等。在这一模式下,政府时时陷于网络舆情漩涡,疲于应对,处处被动。为加强网络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各级政府部门大量引进网络舆情监测软件,试图实时监控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实现对复杂舆情的自动识别。然而,过度迷信与依赖技术,将网络舆情应对捆绑在技术之上,缺乏实地调研与第一手材料而过分倚重监测数据,往往阻碍了对网络舆情的真实判断。要消弭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基础,应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政治沟通基础上的网络舆情工作新模式
  应综合网络舆情与政治沟通的基本要素,构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网络舆情由网民、政府、舆情、媒介等要素构成: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它是网络舆情的发生源;政府是网络舆情的客体,它是网络舆情的聚集点;舆情是网民网络表达的表现形态;媒介指舆情表达或传播的载体,即网络。
  网络舆情形成及政府应对的基本流程是:①某一与政府具有关联性的现实社会事件发生,引起网民关注;②网民借助网络媒介表达社会政治态度,形成网络舆情;③网络舆情广泛传播,指向政府并引起政府关注;④政府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动态,借助网络及其他媒介引导舆情;⑤政府平息网络舆情,同时关注网民动态,做好跟踪反馈工作(参见图1)。
  政治沟通是由沟通者、接受者、沟通渠道、政治信息等要素构成:沟通者和接受者构成政治沟通的主体,它们相互依存,也相互转化,确保政治沟通的最终实现;政治信息是在沟通者和接受者之间传播的各种信息,既包括由沟通者形成的沟通信息,也包括由接受者形成的反馈信息,它们是政治沟通的基本内容;沟通渠道是信息流通的通道,使政治信息得以传播,政治沟通得以形成。
  政治沟通的基本过程是:①沟通者产生政治沟通需求,并确定接受者;②沟通者将政治沟通需求表达出来,形成沟通信息;③沟通者通过沟通渠道,将沟通信息传递给接受者;④接受者接收沟通信息后,形成反馈信息;⑤接受者通过沟通渠道,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沟通者。
  网络舆情和政治沟通的基本要素存在对应关系:网络舆情中的政府与网民,在政治沟通中互为沟通者与接受者;网络舆情的载体网络媒介,在政治沟通中体现为沟通渠道;网络舆情中网民所表达的舆情及政府应对状况,在政治沟通中体现为政治信息。将政治沟通融合于网络舆情工作中,就形成了基于政治沟通的网络舆情工作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在网络舆情形成、发展与应对过程中,网络舆情主客体即网民与政府之间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围绕舆情事件进行充分的沟通,逐渐形成共识,最后化解舆情事件。就内容而言,它包含网络舆情工作和网络舆情沟通两种表现形态,前者包括网络舆情兴起、形成、传播,及政府监测、应对、平息舆情的全过程,后者包括以网络舆情为核心的沟通信息形成、发布、接收,及反馈信息形成、发布的过程。就主体对象而言,它包含政府和网民两大主体,一方面网民以网络舆情的形式表达沟通需求及沟通信息,另一方面政府采用政治沟通方式及时、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就环节、流程而言,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的系统,一方面网民与政府作为沟通者与接受者可以相互转换角色,实现全面沟通,达成全面共识;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工作与网络舆情沟通不是彼此分割、截然对立的关系,它们融合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性质而言,它不对网络舆情作消极意义或积极意义之类简单的定性判断,而是将网络舆情视为网民舆情表达即政治信息沟通的过程,将网络舆情应对视为政府回应舆情即政治信息反馈的过程。
  具体来说,基于政治沟通的网络舆情工作模式包括以下环节:①网络舆情兴起与沟通需求产生。网络舆情兴起于网络,却来源于现实社会。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现实事件往往是网络舆情的触发源。它们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激发网民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信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网络舆情兴起实际上是网民政治沟通需求的反映。②网络舆情和沟通信息的形成。众多网民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聚集效应,网民个体意见迅速汇聚形成公共意见,即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网民社会政治态度的反映,网络舆情的形成实际上也标志着网民沟通信息的产生。③网络舆情和沟通信息的传播。网络舆情以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即时通讯群和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传播。网络舆情其实质是网民的一种沟通信息。传播范围越广,公众关注度越高,则沟通信息的传播效力越高,最终就能引起政府的重视,达到政治沟通的目的。④网络舆情监测与沟通信息接收。网络舆情触动政府敏感神经,会引发政府监测网络舆情动态,通过网络舆情了解社情民意及网民诉求,实际上也就接收到了网民所传递的沟通信息。⑤网络舆情应对与反馈信息形成。政府根据网络舆情监测结果,分析舆情内容及动向,并及时回应网民诉求,形成反馈信息。⑥反馈信息传递与网络舆情平息。政府的反馈信息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介向社会发布,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与网民进一步沟通互动,双方形成共识,最终促成网络舆情的平息或舆情危机的化解。
  (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情报学系教授)
  【注: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社会中的信息传播与组织动员机制研究:以北京地区网络集群事件为研究对象”(编号:12SHB014)研究成果】
  责编/刘建 美编/于珊
其他文献
创智是一家主要从事软件开发、计算机系统集成、通信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集成的高科技上市企业,创智软件园是我国火炬计划首批四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创智集团拥有18家子公司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公
rn
期刊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即以最佳的成本达到满意的质量水平,获得最大的效益.本文分析了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较
Turmoil in Iraq reached a new level when ISIL seized Mosul after the Iraq security force collapsed on June 10.Although ISIL,the 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
期刊
2006年东北玉米收获期向后推迟了20多天,在市场供需偏紧的态势下,推动玉米价格持续上涨.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监督地下设施与管线施工,因而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难度较大.为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应当规范路基施工技术,为市政道路工程路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中共云南省洱源县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
我公司原名武汉当代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1993年2月15日经武汉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由中国人福新技术开发中心、武汉当代科技发展总公司、武汉东湖新技术发展总公
“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是对党员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反“四风”不是一个时期需要,一时一刻做到,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rn面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