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洪斌先生笔下的马,总有一种浩然之气,壮伟之象。他以淋漓酣畅的笔墨,抒发着他“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激情。无论是万马奔腾,还是独骥长嘶,其笔力如剑戟铿锵,铁骑突出,不平稳的布势,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飞舞龙蛇的视觉效果和一股“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声威。
深冬的长春,坐在玻璃窗旁,暖暖的阳光与窗外的白雪相衬,有着几分惬意。约见易洪斌先生,在他的画室内。屋内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浓郁的茶香味道,恍若走入江南的一间古屋般雅致。
易洪斌先生善文复善画,他笔下的马总有一种浩然之气,壮伟之象。他以淋漓酣畅的笔墨,抒发着他“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激情。无论是万马奔腾,还是独骥长嘶,其笔力如剑戟铿锵,铁骑突出,不平稳的布势,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飞舞龙蛇的视觉效果和一股“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声威。看得出其中有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渊源,看得出明代涂渭愤激奔宕的画风对他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充溢着奇姿纵肆的激情和放纵不羁的力量。从易洪斌先生的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兴酣落笔摇五岳”的宏大气势,是一道饱浸着岁月沧桑的美景,是一腔令人回肠荡气的豪情。这是易洪斌先生的心境,也是他的画境,是自然天成的本色,也是他独特个性的张扬。
易洪斌先生画马,有多种表现风格,吸收了诸多方面的营养,或泼墨重彩,或水墨勾线,或色墨并用。他不拘于马的个性形象的真实,追求的是趋于概括性的精神展示,在似与不似之间着力表现马的动势,并借助中国画墨、色的混染交融,力求达到一种视觉冲击的抒情效果。
易洪斌先生对画马有一种超凡悟性,不仅能从解剖学的角度把握马的特征,刻画马的各种神态,重要的是在他的笔下,马被赋予了展现时代精神的使命,成为画家抒情的载体,承载着人的灵性和审美理想。这样的艺术表现,不仅继承了中国绘画传统的精髓,而且突破了前人的模式,拓展了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力。
孩提时代爱上画马
易洪斌先生是湖南人,1.8米的身架透着北国男人的粗犷不羁,而谨严儒雅的气质和一口深沉响亮的湘音又时时透露出江南书生的飘逸超然。
在文化圈内外,易洪斌的名字是担当得起“才华横溢”四个字的。作为一个新闻界的通才,他文彩斑斓精于办报,且于美学、史学、哲学诸领域皆有建树,这早已为人所知。至于双管齐下,能文能画,偏偏又在高手云集的画界争得一席之地,则又是近10年来的事了。
易洪斌生于湖南汨罗,祖上多为读书人,却没有以书画名世者。1963年,他离开长沙,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8年毕业后分配到吉林省,先后在林区和延边日报、吉林日报工作,新闻成了他的主业,由编辑、记者到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易洪斌一直孜孜于哲学、美学、史学、文艺理论的探索和著述,旁涉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许多有关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的著述,还发表了小说、散文、杂文及诗词作品,出版了《美学漫谈》《维纳斯启示录》《两个人的世界》《一分历史十分情》《怪侣奇踪》等著作。从他的履历中很难窥见成为画家的机缘,但偏偏他就成了。近几年来,国内美术界热闹非凡,风潮迭起,诸种理论,天津有冯骥才,吉林则一出就出了两位,韩静霆和易洪斌。
马在冰天雪地中诞生
谈到与马结缘,易洪斌先生记得儿时父母曾讲过,在他三、四岁时,在父母房间的地上画牛,画得太大,最后不得不钻到床下去把它的蹄子画出来……这个故事大概说明,他从小就天性偏爱孔武有力的动物,有天生的气魄和胆量。想来如果有个操场来画,也不够。
在北师大期间,尽管所学专业与美术相去甚远,但他在校美工队画了不少的水彩油画之类。画主席像是他涉足造型领域的代表習作,之后的30年与书画绝缘。
1989年,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使他重操画笔,而且一发不可收。花鸟、走兽、人物均有涉猎,在众多的画材中,马的主题愈来愈多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成为易洪斌的代表作。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文史哲熔于一炉,感性与理性相济,使我的审美趣味由偏向清柔一变而崇尚雄伟、粗犷遒劲、深邃豪放……秀美固然令人沉醉,但大气磅礴却给我以心灵的震撼。而马的形象正好具备了别的物象所不能替代的刚性与力度,对以写意见长的水墨淋漓的中国画而言,马最具‘写’的要素……”美学家的易洪斌在分析、打量画家的易洪斌,并在这理性的反思过程中为感性积蓄着更大的能量,选择喷薄而出的闸口。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童年时在岳麓书院看到的那副对联至今还灵光四射地悬挂在易洪斌的记忆当中。屈原、苏轼、辛弃疾、毛泽东……楚地历来不乏慷慨激昂的壮士。这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究竟对他有多大影响呢?他并未正面作答,或者因为这是一个太大太大的文化话题,或者因为他不愿意与那个深沉博大的文化背景作简单的比附,也许那是血液才能感受到的隐隐律动。他话锋一转,谈起北国。
近半个世纪前的一个冬天,命运之神把他推进了长白山大森林中,从麓山耸翠、枫叶流丹的湘地突兀闯进这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披风戴雪的山林与明眸皓齿的江南之间的巨大反差绝不仅是肌肤的寒冷与温舒,而是一种磅礴雄壮的阳刚之气被唤起,被激活。运木材的马匹在雪野中奔驰往来,甩尾扬鬃,口鼻喷着白气。这样的世界里,淘汰了所有的温顺与驯良,生命最本质的热量和质量裸现在冰天雪地里盘旋出一股令人五内俱热的豪气!他的美学、文学著论在这里诞生,他的马也在这里诞生。
“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那位古人何在?真该向他叩首三敬意,他令以后的文人噤口不能再言,语言的通道几乎被他封死!好在还有画笔,还没有一个画家在纸上打通这两种境界。于是易洪斌有了《白马啸西风》。有位记者在这幅西风瑟瑟,枫叶飘零,白马啸啸的画前问他,“您看过金庸的《白马啸西风》吗?”“没有,我只是觉得‘白马啸西风’这几个字很有美学意境,白马是一种阴柔之美,西风意味着萧瑟冷峻。白马啸西风,刚柔相济,秀美中透着悲怆……”记者一不小心落入了考据的陷阱。其实,真正领悟到那种境界的人都是心息相通的,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必然的默契。
易洪斌先生钟爱的红色和黑色,那是楚文化的代表色。他画了许多《霸王别姬图》,常常落款:湘人米罗。人们误以为他崇拜抽象派大师米罗,他解释:是汨罗的谐音。
易洪斌的寡言和沉默不是故弄玄虚的矜持,不是胸有成竹的傲慢,看他一幅画作收笔时几近如释重负的快意,你就会明白,每一次都是宣纸之上的历险,永远都是起点,永远都不会有终点,是用感性,笔墨的“网”去捕捉那未知的意象的“鱼”,如此而已。故他说的画是“闲情偶寄”,有闲情者,其精神家园必然是丰盈敏感的,他有所寄托,故有所表达,语言也好,笔墨符号也好,只是选择的表达方式的差异罢了。
画者,寂寞之道,而在这个频频呼唤大师而大师仍然缺席的时代,竞技者大多改行做裁判和解说员了。真正的艺术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深刻的生命体验的外化,是千折百回的命运旅程中一些个手势、一些个独白、一些个心领神会的微笑,它和主义的划分、流派的标榜全然无关。
易洪斌先生,湖南长沙人。出版有《易洪斌先生画集》《关东三马——许勇、郭广业、易洪斌先生作品选》《易洪斌先生现代彩墨画》《易洪斌先生现代写意画选》《易洪斌先生写意人物作品》《怪侣奇踪》《美学漫谈》《凡圣之间》《蓦然回首》等多部美学、文学、美术著作,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在新闻、文化、美术、文学等部门任职,是知名报人、学人、作家、画家。
深冬的长春,坐在玻璃窗旁,暖暖的阳光与窗外的白雪相衬,有着几分惬意。约见易洪斌先生,在他的画室内。屋内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浓郁的茶香味道,恍若走入江南的一间古屋般雅致。
易洪斌先生善文复善画,他笔下的马总有一种浩然之气,壮伟之象。他以淋漓酣畅的笔墨,抒发着他“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激情。无论是万马奔腾,还是独骥长嘶,其笔力如剑戟铿锵,铁骑突出,不平稳的布势,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飞舞龙蛇的视觉效果和一股“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声威。看得出其中有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渊源,看得出明代涂渭愤激奔宕的画风对他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充溢着奇姿纵肆的激情和放纵不羁的力量。从易洪斌先生的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兴酣落笔摇五岳”的宏大气势,是一道饱浸着岁月沧桑的美景,是一腔令人回肠荡气的豪情。这是易洪斌先生的心境,也是他的画境,是自然天成的本色,也是他独特个性的张扬。
易洪斌先生画马,有多种表现风格,吸收了诸多方面的营养,或泼墨重彩,或水墨勾线,或色墨并用。他不拘于马的个性形象的真实,追求的是趋于概括性的精神展示,在似与不似之间着力表现马的动势,并借助中国画墨、色的混染交融,力求达到一种视觉冲击的抒情效果。
易洪斌先生对画马有一种超凡悟性,不仅能从解剖学的角度把握马的特征,刻画马的各种神态,重要的是在他的笔下,马被赋予了展现时代精神的使命,成为画家抒情的载体,承载着人的灵性和审美理想。这样的艺术表现,不仅继承了中国绘画传统的精髓,而且突破了前人的模式,拓展了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力。
孩提时代爱上画马
易洪斌先生是湖南人,1.8米的身架透着北国男人的粗犷不羁,而谨严儒雅的气质和一口深沉响亮的湘音又时时透露出江南书生的飘逸超然。
在文化圈内外,易洪斌的名字是担当得起“才华横溢”四个字的。作为一个新闻界的通才,他文彩斑斓精于办报,且于美学、史学、哲学诸领域皆有建树,这早已为人所知。至于双管齐下,能文能画,偏偏又在高手云集的画界争得一席之地,则又是近10年来的事了。
易洪斌生于湖南汨罗,祖上多为读书人,却没有以书画名世者。1963年,他离开长沙,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8年毕业后分配到吉林省,先后在林区和延边日报、吉林日报工作,新闻成了他的主业,由编辑、记者到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易洪斌一直孜孜于哲学、美学、史学、文艺理论的探索和著述,旁涉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许多有关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的著述,还发表了小说、散文、杂文及诗词作品,出版了《美学漫谈》《维纳斯启示录》《两个人的世界》《一分历史十分情》《怪侣奇踪》等著作。从他的履历中很难窥见成为画家的机缘,但偏偏他就成了。近几年来,国内美术界热闹非凡,风潮迭起,诸种理论,天津有冯骥才,吉林则一出就出了两位,韩静霆和易洪斌。
马在冰天雪地中诞生
谈到与马结缘,易洪斌先生记得儿时父母曾讲过,在他三、四岁时,在父母房间的地上画牛,画得太大,最后不得不钻到床下去把它的蹄子画出来……这个故事大概说明,他从小就天性偏爱孔武有力的动物,有天生的气魄和胆量。想来如果有个操场来画,也不够。
在北师大期间,尽管所学专业与美术相去甚远,但他在校美工队画了不少的水彩油画之类。画主席像是他涉足造型领域的代表習作,之后的30年与书画绝缘。
1989年,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使他重操画笔,而且一发不可收。花鸟、走兽、人物均有涉猎,在众多的画材中,马的主题愈来愈多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成为易洪斌的代表作。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文史哲熔于一炉,感性与理性相济,使我的审美趣味由偏向清柔一变而崇尚雄伟、粗犷遒劲、深邃豪放……秀美固然令人沉醉,但大气磅礴却给我以心灵的震撼。而马的形象正好具备了别的物象所不能替代的刚性与力度,对以写意见长的水墨淋漓的中国画而言,马最具‘写’的要素……”美学家的易洪斌在分析、打量画家的易洪斌,并在这理性的反思过程中为感性积蓄着更大的能量,选择喷薄而出的闸口。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童年时在岳麓书院看到的那副对联至今还灵光四射地悬挂在易洪斌的记忆当中。屈原、苏轼、辛弃疾、毛泽东……楚地历来不乏慷慨激昂的壮士。这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究竟对他有多大影响呢?他并未正面作答,或者因为这是一个太大太大的文化话题,或者因为他不愿意与那个深沉博大的文化背景作简单的比附,也许那是血液才能感受到的隐隐律动。他话锋一转,谈起北国。
近半个世纪前的一个冬天,命运之神把他推进了长白山大森林中,从麓山耸翠、枫叶流丹的湘地突兀闯进这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披风戴雪的山林与明眸皓齿的江南之间的巨大反差绝不仅是肌肤的寒冷与温舒,而是一种磅礴雄壮的阳刚之气被唤起,被激活。运木材的马匹在雪野中奔驰往来,甩尾扬鬃,口鼻喷着白气。这样的世界里,淘汰了所有的温顺与驯良,生命最本质的热量和质量裸现在冰天雪地里盘旋出一股令人五内俱热的豪气!他的美学、文学著论在这里诞生,他的马也在这里诞生。
“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那位古人何在?真该向他叩首三敬意,他令以后的文人噤口不能再言,语言的通道几乎被他封死!好在还有画笔,还没有一个画家在纸上打通这两种境界。于是易洪斌有了《白马啸西风》。有位记者在这幅西风瑟瑟,枫叶飘零,白马啸啸的画前问他,“您看过金庸的《白马啸西风》吗?”“没有,我只是觉得‘白马啸西风’这几个字很有美学意境,白马是一种阴柔之美,西风意味着萧瑟冷峻。白马啸西风,刚柔相济,秀美中透着悲怆……”记者一不小心落入了考据的陷阱。其实,真正领悟到那种境界的人都是心息相通的,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必然的默契。
易洪斌先生钟爱的红色和黑色,那是楚文化的代表色。他画了许多《霸王别姬图》,常常落款:湘人米罗。人们误以为他崇拜抽象派大师米罗,他解释:是汨罗的谐音。
易洪斌的寡言和沉默不是故弄玄虚的矜持,不是胸有成竹的傲慢,看他一幅画作收笔时几近如释重负的快意,你就会明白,每一次都是宣纸之上的历险,永远都是起点,永远都不会有终点,是用感性,笔墨的“网”去捕捉那未知的意象的“鱼”,如此而已。故他说的画是“闲情偶寄”,有闲情者,其精神家园必然是丰盈敏感的,他有所寄托,故有所表达,语言也好,笔墨符号也好,只是选择的表达方式的差异罢了。
画者,寂寞之道,而在这个频频呼唤大师而大师仍然缺席的时代,竞技者大多改行做裁判和解说员了。真正的艺术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深刻的生命体验的外化,是千折百回的命运旅程中一些个手势、一些个独白、一些个心领神会的微笑,它和主义的划分、流派的标榜全然无关。
易洪斌先生,湖南长沙人。出版有《易洪斌先生画集》《关东三马——许勇、郭广业、易洪斌先生作品选》《易洪斌先生现代彩墨画》《易洪斌先生现代写意画选》《易洪斌先生写意人物作品》《怪侣奇踪》《美学漫谈》《凡圣之间》《蓦然回首》等多部美学、文学、美术著作,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在新闻、文化、美术、文学等部门任职,是知名报人、学人、作家、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