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校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新形势下高校和主管部门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利用社会管理创新,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动员基层群众力量,缓解基层矛盾,维护高校稳定,对于构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社会管理;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111-03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稳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正在威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由于人口集中、同质性强,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之地,也是群体性事件易发多发的地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是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宏观上看,既有社会转型期本身的原因,是各种矛盾投射到高校的综合反映;从微观上看,也有高校不适应发展形势,管理落后引起的冲突。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视角研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整合政府、学校、社区、社会团体、媒体等资源,构建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协调机制和长效机制,对于从根本上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防止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成因的理论解释
  国内外学者对于群体性事件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斯梅尔塞(Neil Smelser)的“价值累加理论”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行为的出现。集群行为的产生必须依次出现六个要素:结构的有利条件、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的增长和扩散、突发因素、参与者行动的动员、社会控制的实施。在斯梅尔塞看来,人们实际遇到或感觉到权益或机会被剥夺,将促使其参加到集群行为中来。美国另一位学者泰德·格尔提出了“相对剥夺理论”来解释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导致群体性事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相对剥夺感”的回应。相对剥夺感就是期望得到的和实际得到的价值之间的差距的感受。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为骚乱等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了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国内学者把“群体性事件”和“集群行为”作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互换的概念。在理论研究领域内使用“集群行为”,在实践领域内使用“群体性事件”。罗裕聪从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认为可以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分为根本原因、基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三类,认为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基本原因是向现代化转型的负面影响、人民内部矛盾、法治不完备和社会心理失常。具体原因是引起特定群体性事件的某些特定的环境和事实。陈晋胜从宏观上把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为五类,即政治成因、经济成因、法治成因、文化成因和社会成因。于建嵘根据社会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关于“选择性激励”理论提出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压迫性反应”理论解释框架。“压迫性反应”最基本的理论表述是:当“集团”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即还没有形成较明确组织形态时,社会群体中的部分成员为了改变某一社会政策或社会现实所进行集体行动,其真正原动力不是来自“集团”内部的“奖罚分明”,而更主要的来自“集团”外部的压力。
  二、社会转型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
  1.突发的社会事件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社会变迁引发政治体制发展滞后会导致社会中骚乱、暴力等动荡不安局势的出现,重大的社会变迁是引发许多社会运动和集群行为的最初动因。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化等等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当政府对重大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的解决方式与高校师生的观念和预期不一致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在敏感时期由敏感人群引发的危机事件,极易被媒体无限放大,引发普遍的关注,从而形成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2.不公的利益调整
  当前高校管理改革必然会触及学校各阶层或各群体的利益,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多与高校内部的利益格局调整息息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的管理因素,反映在不断变革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难以恰到好处地适应学校发展的形势。据教育部“高校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课题组调研多所高校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分类表明,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因利益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34%。在对稀缺资源的分配中,如果不能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信息公开、程序透明,谣言或者小道消息会在维权意识高涨的师生中广泛传播,在领袖人物的号召下,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
  3.低下的管理水平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规模迅速扩大,而学校提供办学的资源并没有同步发展,当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和服务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时,就会使得师生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当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治安管理、后勤管理等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对师生的合理要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使得师生对学校管理部门丧失信心和信任,把他们推向学校的对立面,当普遍的不满情绪积累到临界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就会诱发群体性事件。
  4.复杂的周边环境
  目前,在我国几乎每所高校的周边环境都异常复杂,许多商家都紧盯学生群体的消费,针对学生的店铺林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良莠不齐。多数从业人员成分复杂、素质不高,因语言不和发生口角,因经济利益发生纠纷,引发学生和社会人员之间、学生和业主之间治安纠纷不断增多。根据教育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综合防控体系研究”课题组收集的百余所高校所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分类梳理,涉及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与校园安全管理的事件占39%。在一些地方,社会上的不法人员明目张胆到校园内寻衅滋事,对这些治安问题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复杂的校园周边环境,是引发矛盾和冲突,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温床。   三、社会管理在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中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社会管理创新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提供了全新视角,避免了高校单打独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动员有关各方面的力量,可以从根本上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社会管理创新对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1.建立社会管理机制是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必然趋势
  对高校来说,直线式、一元化的管理和控制机制已经力不从心,高校预防群体性事件、维护稳定需要建立社会管理机制。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罗斯指出,社会组织、社会规范都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方面,发达的社会组织体系,能够有效起到民众与政府间社会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协商个体之间、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团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建立社会管理机制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和保持稳定的必然趋势。
  2.导入社会管理创新是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需求
  对高校来说,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师生直接成为管理的客体,依靠一元的、单向的行政控制对于处置群体性事件当然非常有效,但是对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而且过早地把高校置于矛盾的一线,一旦处理不好,就很难有回旋的余地。当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前,可以通过发挥社会自身的力量及时有效地化解或者缓和矛盾与冲突,把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问题有效解决,从而把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消除在基层。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校而言,冲突和矛盾的激化更加需要合理的社会管理,导入社会管理创新是高校预防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需求,这有助于保持高校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和谐。
  3.发挥社会管理功能是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手段
  从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关键来看,就是要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排解师生矛盾,把冲突控制在有序的“范围”内,把可能诱发矛盾和冲突的因素一一化解,避免矛盾和冲突的升级,从而实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积极调动班级、社区、媒体、社团的力量,发挥其覆盖面广、信息灵敏、反应迅速等优势,构筑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因而,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是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手段。
  四、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的途径
  1.发挥基层组织的自治功能
  高校的矛盾和问题,往往源自于基层,也能消弭于基层。长期以来,高校对基层组织建设不够重视,较多地依靠垂直的行政管理,指挥过多,深入基层较少,导致基层组织结构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发展目标不明晰。基层组织被动地应付上级的行政管理,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能有效地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方面的作用。因此,高校预防群体性事件,首要的就是要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发挥院系、党支部、学生班级、学生社团、工会、社区等基层组织的自治功能,鼓励和引导他们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给基层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要基层组织能够发挥好自治功能,也就无形中减少了矛盾和纠纷,铲除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土壤。
  2.建立群体利益的诉求机制
  高校人员由行政管理人员、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学生等构成,存在不同的群体类别,同一群体类别也有不同的层次和利益群体,因此对于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机制,让不同的群体有表达他们诉求的途径,有协商他们的重大关切的渠道,而不是“被代表”、“被决定”、“被产生”等。对于高校来说,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建立不同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机制和协商对话机制,从而释放不满情绪,减少不同群体间的矛盾和摩擦。
  3.发挥各类媒体的导向作用
  大众传播媒体在各类群体性事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是现代社会中不能忽视的利益表达中介,不同的利益群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反映自己的要求和呼声,也可以对社会不良行为和现象进行批评和监督。特别是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聚焦,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放大了事件的影响。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多次重大群体性事件都与网络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中不良情绪将网民聚集在虚拟空间,已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高校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高度重视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能回避问题,要主动公开信息,借助媒体的传播,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学校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防止发生的事情被误读和误判,以赢得信任,消除不满的情绪。
  4.建立不同单位的协调机制
  高校预防群体性事件,还要建立不同单位的协调机制。高校总是处于特定的地域中,必须和地方政府、公安机关、新闻单位、社会团体等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在维护稳定这个问题上,高校与这些单位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都有预防群体性事件,维护地方和谐稳定的义务。因此,要建立高校与相关单位的协调机制,凡是发生与高校相关的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可以启动这些机制,动员各方的资源和力量,一起化解矛盾,减少冲突,避免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
  5.利用知名人士的感召作用
  社会知名人士、民间权威人士、社会杰出代表人物往往在某一领域或地区具有很高的权威,与周围的群体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沟通的便利,要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对民众进行宣传和教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形势政策报告会、专家座谈会、学术报告会等,邀请知名人士对师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发挥他们的感召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自觉依法行事,按照正常的渠道和程序反映和解决问题,通过宣传教育、说服疏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等方法,深入细致地化解矛盾,这样的教育效果要好于高校自编自导的说教。
  参考文献
  [1] 马 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5):4-11.
  [2] 陆 岩.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找准发挥作用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7.
  [3] 刘建华.关于在强化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公安研究,2011(8):32-37.
  [4] 杨新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6(5):115-117.
  [责任编辑:庞 达]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规范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把握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明晰制约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各种因素,有效控制这些因素,才能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高校德育心理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服务。  关键词:高校; 德育心理环境;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99-0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越来琥重要,耕地生产力更新能力则是衡量耕地利用系统持续性的前提标准.该研究通过对土壤磷素地理平衡点进行指标选取和
以云南赤红壤,黄红壤和湖北棕红壤作为供试土壤,选用不同的石灰物质,玉米秸秆进行改良,研究了不同改良剂对元素的植物有效性,土壤磷素活性及形态转化,磷吸附解吸特性及磷解吸
通过分析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特点以及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几种有效方式,并对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各种方式在防范合同法律风险时的效益及控制风险的难易程度进行对
植硅体(phytolith)是填充在苔藓植物门(Byophyta)、维管束植物门(Trachophyta)等高等植物的细胞壁和内腔等组织中的非晶质硅酸体(SiO2·nH2O)。在植硅体形成的过程中,植硅体
成安县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之一,近几年植棉面积一直在30万亩左右,年总产皮棉1200~1500万公斤,亩产皮棉70公斤左右。其高产稳产原因之一是抓好了良繁体系建设,为棉花生产提供
Purpose-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China from January 1996 to December 2009 under endogenous structural breaks.Design/metho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否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是保证其工作时效性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认同感的建立则是这一沟通机制的必要前提,同时,构建认同感
近年来,随着农业水肥条件提高和小麦密度加大,小麦白粉病发生日趋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育种方法培育小麦抗病品种。我们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培 In recent y
本文通过对于国际私法领域内的意思自治原则进行必要的浅析,通过对于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的理解、合同领域的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引入其他法律适用领域的原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