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说教学是一门技术抑或一门艺术,但凡技术或艺术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特征。这就好比戏曲,离开了“唱、念、做、打”,何以谓之“戏曲”?好比相声,没有“说、学、逗、唱”,就不可能称其为“相声”。而这些规律、特征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形成并丰富发展的。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唯有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规律、特征,语文课才能“有板有眼”,这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课。那么,传统语文教学的规律、特征又是什么呢?我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追根溯源中不难找到答案。
周一贯先生总结了几条最能反映汉字、汉语基本学习规律的传统经验:注重识字,本于诵读,体察涵泳,重视练习。笔者对此深表赞同,但觉得还应在“注重识字”后加上“写字”二字。众所周知,古人是非常重视习字的,乃至近代的私塾,仍将习字当作一项重要的语文功课。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体美,而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表达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古人习汉字,讲究“人笔合一”的境界,甚至于将习字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虽说进入现代社会,毛笔早已退出主要书写工具之列,随着电脑的普及,手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但从语文教学意义上讲,写字仍应被重视,因为学生习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习语文,通过写字感受文字本身的魅力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增强学好语文的兴趣。
概而言之,多读、多背、多写当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重“识字写字”、重“诵读积累”、重“习练表达”当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这“三多”“三重”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牢牢地抓住这些根基,汲取其中的优质“养分”,语文教学之树才会根深叶茂,万古长青。纵观当今活跃在语文教坛的名师们,他们无不重视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当你听过魏书生、李镇西、余映潮、孙春成等众多名家的课后,你会发现尽管他们的课风格各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满“语文”的味道,譬如细微处字词的理解与积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机把握、深入浅出的口诵心思、精到睿智的随机评点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教研室)
周一贯先生总结了几条最能反映汉字、汉语基本学习规律的传统经验:注重识字,本于诵读,体察涵泳,重视练习。笔者对此深表赞同,但觉得还应在“注重识字”后加上“写字”二字。众所周知,古人是非常重视习字的,乃至近代的私塾,仍将习字当作一项重要的语文功课。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体美,而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表达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古人习汉字,讲究“人笔合一”的境界,甚至于将习字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虽说进入现代社会,毛笔早已退出主要书写工具之列,随着电脑的普及,手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但从语文教学意义上讲,写字仍应被重视,因为学生习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习语文,通过写字感受文字本身的魅力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增强学好语文的兴趣。
概而言之,多读、多背、多写当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重“识字写字”、重“诵读积累”、重“习练表达”当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这“三多”“三重”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牢牢地抓住这些根基,汲取其中的优质“养分”,语文教学之树才会根深叶茂,万古长青。纵观当今活跃在语文教坛的名师们,他们无不重视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当你听过魏书生、李镇西、余映潮、孙春成等众多名家的课后,你会发现尽管他们的课风格各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满“语文”的味道,譬如细微处字词的理解与积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机把握、深入浅出的口诵心思、精到睿智的随机评点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