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中国城镇住房“消费异化”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德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异化概念应用到政治领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从人本主义的视角阐述了异化和异化劳动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要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就要用自由自觉的劳动来代替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从而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这是马克思在生产型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对“异化”的时代界定。
“消费异化”是指在消费主义思想体系下,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导致消费与“需要”和“使用价值”渐渐背离,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人的物化状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居住条件成了城镇居民的普遍消费追求。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住房消费应立足于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目的,住房消费既要保障人民的正当的住房消费需求,又不致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贫富分化愈来愈大,这为我国住房消费异化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难,以及新贵阶层对豪宅的狂热追求等现象,都说明我国住房消费已出现异化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2我国住房“消费异化”现象和危害
我国城镇住房消费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住房市场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供应的高价位的商品房比重过高,经济适用房供应严重不足。这种消费现象反映出我国住房市场已不是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而是以满足少数人的高消费心理欲求为目的的异化消费。二是房价长期虚高不下,严重背离市场的价值规律,人均收入的增长远远跟不上房价的增长,以致人们抱怨“中国是美国的房价,非洲的工资”。住房消费异化的结果必然是人的“精神家园”逐渐丧失,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1人与自然
住房消费异化破坏了我们的生态家园。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豪宅大宅的高消费追求,不仅不适应初级阶段的国情,而且必然会过度消耗我们有限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加重我国的生态危机,影响我国今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消费行为,今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人与地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人们必须克制自己对豪宅大宅的“异化”消费欲望,回归以满足人的基本居住为主的“需求”消费,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使我们的经济社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2.2人与他人、社会与自我
住房消费异化导致主体间的关系逐渐异化。第一,从人的理性层面看,主体逐渐被外物所控制奴役而失去了人的消费理性。我国住房市场的结构问题暴露出,目前的市场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某种对高价位房的心理需求为主的住房消费模式,资本左右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有钱人对豪宅大宅的追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人前夸耀的虚荣心,豪宅大宅成了他们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把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了生活的全部内容。很多中低收入阶层的人,在开发商的诱人广告的驱使下,也加入了对豪宅的盲目追逐中,为了人前显耀而借贷,沦为人前显耀人后受罪的“房奴”,在住房消费中迷失了自我。
第二,从人的感情、认知等非理性层面看,住房消费异化使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人际关系虚伪化、人的心理病态化。住房消费异化使人们沉浸在对物的崇拜中:消费者把豪宅看成了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而顶礼膜拜;开发商把利润看成生产的唯一目的,对利润很少但可满足普通民众基本居住需求的低价房毫无兴趣,金钱成为他们的最高追求。人们无心去构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最真实的情感,邻里间“鸡犬之声相闻而互无往来”已成为城市居民小区的独特人文景观,人际关系被城市林立的钢筋水泥建筑所隔断,变得冷漠、疏远、虚伪、功利。
第三,从社会层面看,住房消费异化导致了社会人文环境的恶化。首先消费异化使一部分人可挥金如土,有钱买大房阔房,过多消耗了社会的有限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挣扎在温饱线上,连基本的居住问题都难于解决,这不仅激化了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矛盾,而且造成了资源消费的代内和代际的不公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其次是开发商、炒房族对利润的狂热追求,必然助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而人们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进一步侵蚀社会的道德肌体推动消费异化现象的不断扩张,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2.3人与自身:消费异化使人迷失了自我
消费异化使人在对物的过分崇拜、高度依赖中丧失了自我。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不断追逐利润的本性,要求社会利用各种方式去诱发人们的物质需求,把大量虚假的物质需求强加于人。在大众媒介的诱导之下,在跟随社会的潮流中消费者完全迷失了自我。
3扬弃住房消费异化重构人的“精神家园”
面对消费异化的现实,我们既不能持消费悲观主义态度,因消费异化忽视消费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又不能持盲目乐观态度,放弃对消费异化的人文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应该是劳动者和占有者、生产者和享用者的统一。人应该既会创造,又会享受;既会生产,又会消费,即人是能自由、合理、科学地支配财富的完整的全面的人。所以,提倡合理消费,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提升,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住房消费,必须根据我国的人多地少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首先我国的住房消费模式应该是以满足人的基本居住需要为主的消费模式。这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目前住房消费中的异化趋势,树立可持续的、人本的消费观。如果我们抛弃对资源环境、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最终必将危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稳定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施可持续的、人本的消费观,既要防止代内消费不公,又要防止代际消费不公。这就要求我们的住房消费必须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度消费,克服住房建设中贪大求阔结构不合理的异化发展趋势,关心大众利益,转变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经营理念。可持续消费的基本原则是:以人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避免有害于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消费模式。这个原则要求,逐步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把人的消费控制在自然环境和资源所能承载的范围之内,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一时的消费需要。
其次我国的住房消费应该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消费模式。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营造促进扬弃消费异化的大环境。一个和谐社会,其消费结构也应当是合理的,和谐社会的消费应当是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文化价值观的批判和扬弃,应当体现出市场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因此,我国的住房消费模式必然是关心普通民众的消费模式,而不是目前的以满足富裕阶层为主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忽视中低收入阶层利益的住房消费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利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手段,引导住房消费走向合理化。
因此在今后住房消费结构的调整上,应该体现出尊重生态价值、积极协调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将欲望消费、奢侈消费等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层面,建立起符合国情、民情的消费结构。所以,我们应当在认真研究现阶段住房消费问题的基础上,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道德的手段,引导人们的合理消费观念,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使住房消费结构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逐渐转变。
(南京商学院法政系)
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德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异化概念应用到政治领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从人本主义的视角阐述了异化和异化劳动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要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就要用自由自觉的劳动来代替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从而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这是马克思在生产型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对“异化”的时代界定。
“消费异化”是指在消费主义思想体系下,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导致消费与“需要”和“使用价值”渐渐背离,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人的物化状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居住条件成了城镇居民的普遍消费追求。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住房消费应立足于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目的,住房消费既要保障人民的正当的住房消费需求,又不致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贫富分化愈来愈大,这为我国住房消费异化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难,以及新贵阶层对豪宅的狂热追求等现象,都说明我国住房消费已出现异化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2我国住房“消费异化”现象和危害
我国城镇住房消费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住房市场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供应的高价位的商品房比重过高,经济适用房供应严重不足。这种消费现象反映出我国住房市场已不是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而是以满足少数人的高消费心理欲求为目的的异化消费。二是房价长期虚高不下,严重背离市场的价值规律,人均收入的增长远远跟不上房价的增长,以致人们抱怨“中国是美国的房价,非洲的工资”。住房消费异化的结果必然是人的“精神家园”逐渐丧失,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1人与自然
住房消费异化破坏了我们的生态家园。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豪宅大宅的高消费追求,不仅不适应初级阶段的国情,而且必然会过度消耗我们有限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加重我国的生态危机,影响我国今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消费行为,今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人与地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人们必须克制自己对豪宅大宅的“异化”消费欲望,回归以满足人的基本居住为主的“需求”消费,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使我们的经济社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2.2人与他人、社会与自我
住房消费异化导致主体间的关系逐渐异化。第一,从人的理性层面看,主体逐渐被外物所控制奴役而失去了人的消费理性。我国住房市场的结构问题暴露出,目前的市场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某种对高价位房的心理需求为主的住房消费模式,资本左右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有钱人对豪宅大宅的追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人前夸耀的虚荣心,豪宅大宅成了他们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把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了生活的全部内容。很多中低收入阶层的人,在开发商的诱人广告的驱使下,也加入了对豪宅的盲目追逐中,为了人前显耀而借贷,沦为人前显耀人后受罪的“房奴”,在住房消费中迷失了自我。
第二,从人的感情、认知等非理性层面看,住房消费异化使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人际关系虚伪化、人的心理病态化。住房消费异化使人们沉浸在对物的崇拜中:消费者把豪宅看成了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而顶礼膜拜;开发商把利润看成生产的唯一目的,对利润很少但可满足普通民众基本居住需求的低价房毫无兴趣,金钱成为他们的最高追求。人们无心去构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最真实的情感,邻里间“鸡犬之声相闻而互无往来”已成为城市居民小区的独特人文景观,人际关系被城市林立的钢筋水泥建筑所隔断,变得冷漠、疏远、虚伪、功利。
第三,从社会层面看,住房消费异化导致了社会人文环境的恶化。首先消费异化使一部分人可挥金如土,有钱买大房阔房,过多消耗了社会的有限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挣扎在温饱线上,连基本的居住问题都难于解决,这不仅激化了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矛盾,而且造成了资源消费的代内和代际的不公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其次是开发商、炒房族对利润的狂热追求,必然助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而人们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进一步侵蚀社会的道德肌体推动消费异化现象的不断扩张,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2.3人与自身:消费异化使人迷失了自我
消费异化使人在对物的过分崇拜、高度依赖中丧失了自我。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不断追逐利润的本性,要求社会利用各种方式去诱发人们的物质需求,把大量虚假的物质需求强加于人。在大众媒介的诱导之下,在跟随社会的潮流中消费者完全迷失了自我。
3扬弃住房消费异化重构人的“精神家园”
面对消费异化的现实,我们既不能持消费悲观主义态度,因消费异化忽视消费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又不能持盲目乐观态度,放弃对消费异化的人文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应该是劳动者和占有者、生产者和享用者的统一。人应该既会创造,又会享受;既会生产,又会消费,即人是能自由、合理、科学地支配财富的完整的全面的人。所以,提倡合理消费,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提升,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住房消费,必须根据我国的人多地少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首先我国的住房消费模式应该是以满足人的基本居住需要为主的消费模式。这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目前住房消费中的异化趋势,树立可持续的、人本的消费观。如果我们抛弃对资源环境、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最终必将危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稳定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施可持续的、人本的消费观,既要防止代内消费不公,又要防止代际消费不公。这就要求我们的住房消费必须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度消费,克服住房建设中贪大求阔结构不合理的异化发展趋势,关心大众利益,转变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经营理念。可持续消费的基本原则是:以人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避免有害于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消费模式。这个原则要求,逐步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把人的消费控制在自然环境和资源所能承载的范围之内,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一时的消费需要。
其次我国的住房消费应该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消费模式。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营造促进扬弃消费异化的大环境。一个和谐社会,其消费结构也应当是合理的,和谐社会的消费应当是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文化价值观的批判和扬弃,应当体现出市场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因此,我国的住房消费模式必然是关心普通民众的消费模式,而不是目前的以满足富裕阶层为主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忽视中低收入阶层利益的住房消费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利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手段,引导住房消费走向合理化。
因此在今后住房消费结构的调整上,应该体现出尊重生态价值、积极协调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将欲望消费、奢侈消费等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层面,建立起符合国情、民情的消费结构。所以,我们应当在认真研究现阶段住房消费问题的基础上,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道德的手段,引导人们的合理消费观念,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使住房消费结构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逐渐转变。
(南京商学院法政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