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如何达到这个总体目标,并且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呢?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优化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基本知识按照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的发展规律,给出较具体的阐述,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教学中的其他因素,特别是学生实际进行优化。例如可以调整内容顺序,可以换例题、习题,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整个教学过程要紧密地围绕目标的达成而进行,要克服课堂中的随意性、盲目性,恰当地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科学而灵活地处理教材,确保教学任务当堂完成。这样,就目标清楚,效果明显。
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堂课需要讲的内容很多,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善抓关键,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讲清讲透,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事物,符合认知规律;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认识事物,避免知识脱节。
三、融情于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不管学生的程度如何,教师都应该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能使学生因感动而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除了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赞扬外,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讲授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讲解完初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我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后教育学生:“早在1275年,数学家杨辉就已经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伟大!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比七百年前不知好了多少倍,难道我们不能把数学学好吗?相信你们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学好数学的。”学生听后精神振奋,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努力改革教学方法
上课时,如果“满堂灌”,那么,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厌倦。教师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做、多看、多想、多说,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只有让学生乐学善思,才能有效地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具体做法有:
1、运用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启发式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学策略。贯彻启发式必须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恰当地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的目标又有思维的方向。启发要恰到好处,所创设的问题难度要适当,铺设的台阶要合理,使学生思维进入最进发展区,导而不牵,强而不抑,开而不达。
2、趣体引入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上课时如果设计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有趣味的问题,就可以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去。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时,我指着操场上的旗杆问大家:“你们能否测出旗杆的高度?”学生们听完便迫不及待地猜测计算方法,有的说挖出来测量;有的说爬上旗杆顶测量……这时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后就可以做了。”带着这个问题,他们顺利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3、演示模型,直观易懂
例如,讲“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在黑板上,学生在纸上各画一个大圆,然后,分别将手里拿着的用硬纸板剪成的小圆片由远及近地在同一平面内移动,观察两圆公共点的个数及除公共点外每个圆上其他各点在另一圆的什么位置,分析得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再观察:两圆关系中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如何。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结论。
4、动手操作,强化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先让全班同学在白纸上按所给的相同的条件画出三角形,分别剪下后,我任取两个同学的三角形叠在一起,发现刚好互相重合,即得所要学习的判定定理。
5、重点突破例题,拓展学生思维
例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例题教学对提高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讲授例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用什么方法,教师都要重点讲解思考方向,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应注意例题的演变、引申和推广。例如交换例题的题设和结论,改变图形的形状,适当增加或减少条件等。这样,既有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6、多问多答,活跃气氛
课堂上,教师要提高“问”的质量,设“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有新鲜感,有思考性,课堂上可以多问多答,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增大课堂容量,活跃课堂气氛。
7、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有许多题目,是由一道题演变而来的,其思维方式和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在题组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灵活变换,使之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技能技巧。变式题组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这样,便于学生形成技能,提高能力。
8、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探索领先,学导结合,优化训练,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思路,合理安排讲练比例,做到精讲精练,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既要符合授课内容的要求,又能发挥学生的自动性,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地、创造性地学习,提倡先预习后上课。
教学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根据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基本理论,教学应注意搞好课堂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学是教学过程发展变化的内因,教是促进学的外部条件,教是通过学起作用的。因此,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关心、帮助学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教学始终在积极、和谐、紧张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品德、知识、能力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557505贵州省丹寨县兴仁中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基本知识按照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的发展规律,给出较具体的阐述,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教学中的其他因素,特别是学生实际进行优化。例如可以调整内容顺序,可以换例题、习题,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整个教学过程要紧密地围绕目标的达成而进行,要克服课堂中的随意性、盲目性,恰当地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科学而灵活地处理教材,确保教学任务当堂完成。这样,就目标清楚,效果明显。
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堂课需要讲的内容很多,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善抓关键,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讲清讲透,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事物,符合认知规律;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认识事物,避免知识脱节。
三、融情于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不管学生的程度如何,教师都应该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能使学生因感动而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除了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赞扬外,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讲授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讲解完初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我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后教育学生:“早在1275年,数学家杨辉就已经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伟大!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比七百年前不知好了多少倍,难道我们不能把数学学好吗?相信你们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学好数学的。”学生听后精神振奋,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努力改革教学方法
上课时,如果“满堂灌”,那么,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厌倦。教师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做、多看、多想、多说,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只有让学生乐学善思,才能有效地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具体做法有:
1、运用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启发式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学策略。贯彻启发式必须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恰当地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的目标又有思维的方向。启发要恰到好处,所创设的问题难度要适当,铺设的台阶要合理,使学生思维进入最进发展区,导而不牵,强而不抑,开而不达。
2、趣体引入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上课时如果设计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有趣味的问题,就可以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去。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时,我指着操场上的旗杆问大家:“你们能否测出旗杆的高度?”学生们听完便迫不及待地猜测计算方法,有的说挖出来测量;有的说爬上旗杆顶测量……这时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后就可以做了。”带着这个问题,他们顺利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3、演示模型,直观易懂
例如,讲“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在黑板上,学生在纸上各画一个大圆,然后,分别将手里拿着的用硬纸板剪成的小圆片由远及近地在同一平面内移动,观察两圆公共点的个数及除公共点外每个圆上其他各点在另一圆的什么位置,分析得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再观察:两圆关系中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如何。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结论。
4、动手操作,强化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先让全班同学在白纸上按所给的相同的条件画出三角形,分别剪下后,我任取两个同学的三角形叠在一起,发现刚好互相重合,即得所要学习的判定定理。
5、重点突破例题,拓展学生思维
例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例题教学对提高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讲授例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用什么方法,教师都要重点讲解思考方向,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应注意例题的演变、引申和推广。例如交换例题的题设和结论,改变图形的形状,适当增加或减少条件等。这样,既有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6、多问多答,活跃气氛
课堂上,教师要提高“问”的质量,设“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有新鲜感,有思考性,课堂上可以多问多答,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增大课堂容量,活跃课堂气氛。
7、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有许多题目,是由一道题演变而来的,其思维方式和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在题组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灵活变换,使之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技能技巧。变式题组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这样,便于学生形成技能,提高能力。
8、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探索领先,学导结合,优化训练,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思路,合理安排讲练比例,做到精讲精练,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既要符合授课内容的要求,又能发挥学生的自动性,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地、创造性地学习,提倡先预习后上课。
教学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根据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基本理论,教学应注意搞好课堂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学是教学过程发展变化的内因,教是促进学的外部条件,教是通过学起作用的。因此,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关心、帮助学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教学始终在积极、和谐、紧张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品德、知识、能力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557505贵州省丹寨县兴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