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一代60后出生的人,正在以急快的速度奔向老龄化,没有时间、没有心情、甚至没有资格去反思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环境、文化基础、文化积累,是幸?是不幸都不重要,但是该到我们开始反思的时候了。
   1911年前的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把孔家店打倒了,把传统文化革命了,余下的是西学东渐,好不热闹了三十多年。20年代到1949年的三十年间,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知识阶层是得到了些许传承、弘扬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国际国内形势,历史也没有给予我们反思文化、重构新中国成长所需要的文化基因、文化基础与文化传承的机会。
   从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间,传统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我们这一代别说没有学过《论语》,连《三字经》这样的启蒙读物也不是人人读过的。1979年之后,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落到我们肩上时,我们被外来的思潮和市场经济冲击得目不暇接,进入2009年,改革开放是三十年,当我们的国力和民间财富有些积累,再不为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所忧虑时,我们发现:经济建设成为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唯一目标,我们已经丧失了精神、丧失了精神家园、丧失了自尊与自知、自信与自强的价值观,人生观。
   十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的企业能否形成品牌?缺少文化输出的商品输出有没有前景?到今天按照一些中介机构的统计,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品牌里,没有一个是中国本土形成的;另一则数据:中国2010年的奢侈品消费达到150亿美元的规模,而且逐年上升。从这两组数据看,缺少文化输出的出口带动没有前途,没有品牌的带动中国企业难以在全球市场立足。
  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我们很多人简单地把这次会议的命题误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近期的各类媒体也跟风炒作,其实我认为这次会议把文化命题作为执政党的最高会议议题,有着远比发展文化产业更深更远的涵义,那就是随着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仅凭没有文化含量的商品输出,世界难以读懂中国,中国也日益被世界所孤立。因此我们必须挖掘、积累大国崛起所必需的文化基础,这才是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不可缺少的根基。
   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实力增长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以文化为代表的竞争力却没有相应的提升?为什么中国的和平崛起却招致了国际社会诸多的“中国威胁论”?我们这个热爱和平并致力维护世界和平的民族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威胁过邻邦?反思的结果就是:我们在鼓励商品输出换得GDP快速增长时,我们没有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元素系统整理并传导出去。
  我国传统文化体制是在建国以来的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从投资体制上看,我国的文化业具有明显的投资主体单一、管办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分离的特征,同时文化业一直以意识形态为指导,难以与民间、公众形成互动的循环,以行政手段配置文化资源的弊端。这种体制有利于集中资源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以及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对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的低效率,加之频繁的政治运动的干扰破坏,导致了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温饱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合理的满足,自主性、互动性、娱乐性的大众文化消费没有供给,缺乏适合大众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这也是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
   我相信:21世纪中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依然遵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文化复兴的路径基本遵从:
   第一,传承、弘扬儒家“导德齐礼”的智慧。儒家强调要在人的社会活动中,特别是精神活动中去体认天命(遵守自然法则和规律)。于此,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儒家“导德齐礼”的智慧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以“爱人”为仁、为德;其二,以“克己复礼”为仁、为德;其三,“忠”与“恕”接近于仁、接近于德; 其四,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天下贯于人的心性之中。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不仅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可以上达的境界。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工夫中可以内在地达到这一境界。孔子思想并不是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说,只是一些俗世伦理,孔子的人性、天命、天道的思想有深刻的哲学形上学与宗教的终极人文关怀的内容。
   第二,传承、弘扬道家“有无相生”的智慧。道家“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天”“地”“人”三材的思想,都认为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天道(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是宇宙间最刚健的、富有创造性的力量。《易传》与《中庸》认为,人居于天地之中,兼有天地的创生性与顺成性,参与、赞助、配合、协调天地的变化与生长,进而与天地并立为三。人是天地之间的枢纽,广博深厚的天地之道生育万物,不可测度。人学习、效法、光大天地精神,可以尽量地发挥人的本性和万物的本性,使他人他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荀子》与《礼记·礼运》都肯定人为天地间物类中有生命、有知觉、有道德者,在宇宙中有最高位置,为天地之德,天地之心。这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华人智慧的结晶,她将必然渗透到无数的中国产品里,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以更多的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传播到全球,为世人所接受。
   我坚信:21世纪,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复兴必然推动中国的和平崛起。
  编辑/许宏
其他文献
走进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第一个院内大厅正上方,悬挂着一块木制“留余”匾。匾的造型别具一格,既像一面空中飘扬的旗帜,又像案上展开的书卷。该匾使用不同字体,主题突出,书写流畅,呈现出高品位的艺术风格。匾文内容取自南宋进士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以及明万历进士高景逸、明万历举人夏峰之名言,共174字。其中心意思是:凡事留有余地,忌尽忌满,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不偏不倚,不事张扬,通篇体现出儒家学
期刊
春满大地,正是一年山好水好风景好的时节,花木繁茂春草萋萋,江南江北数不尽的好风光,都展现在人们眼前。  从古至今,不论民间或是文人雅士,都不会辜负这样的好春光,于是才有了那样丰富盎然的踏春故事,以及那些历尽岁月仍然余香婉婉的踏春诗词。  古人踏春的形式多种多样,观赏名山大川,游览古迹风光,结伴野炊,采摘百草,骑马狩猎,草地放风筝,细数不尽。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如果我们只懂得埋头于繁杂事
期刊
人参是人们熟悉的上等补药。它禀气中和,性味甘平,有补气益血、滋阴生津的功效,为治虚症之要药。人参虽属贵重药物,但对于像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当然不在话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红楼梦》中曾多处提及人参。在书中第三回讲到林黛玉吃过人参养荣丸,第二十八回中林黛玉吃过天王补心丹,都以人参为主要药物;在第十回中提到张太医为秦可卿开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中也用了人参。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期刊
自秦始皇以后的历朝历代,一旦确立太子,他们的书斋里便有了《吕氏春秋》。不仅如此,从有关记录来看,自秦王朝到清代八十三朝做过帝王的人,大凡读过《吕氏春秋》,都从中借鉴到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教训。  然而,自《吕氏春秋》成书至今,历朝历代,皇家都将其列为禁书,百姓与官员乃至重臣视为禁书;而太子皇帝却必须看,天天翻。所谓御人者必窥,御于人者不得窥,帝王者心术可见一斑。本刊特邀专家解析吕氏谋国之道……  编者
期刊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孝顺父母,尊敬亲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建立文化强国,首先要建立真正有文化的家庭,拥有和美敦厚的家,修养每个人的心,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心首在孝道,孝亲让我们敦厚、知本、感恩,孝让我们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作为人何为正确?我想首当其冲就是是否孝养双亲?是否孝敬双亲?有人说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无法孝敬,
期刊
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史书上称之为旧制、故事或典故等。有些老规矩,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行为,约束了权力的泛滥,有的甚至管住了贵族的嘴、皇帝的手,宋朝就有这样的老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在宋朝,尽管京城开封餐饮业很发达,大酒店遍布大街小巷,官员却不敢进酒店吃喝。因为宋朝有一个老规矩,“官员不入酒肆”,官员一旦在酒店杯觥交错,不管公款私款,马上就会遭到御史的弹劾,
期刊
周厉王时,西戎猖獗,宗周岌岌可危,但动荡的王室对于作乱的戎狄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清剿,如果不是其西邻那个边缘华夏部族担任了抗戎的主力,甚至付出了其一个支族被灭的代价,那么宗周倾覆的时间可能发生得更早。  周人历来惯于借秦人与戎狄间的仇怨将其当作屏藩王畿的血肉城墙,但这个临近宗周,不断为宗周立下赫赫战功的嬴姓部族却一直没有得到周人的分封,直到周宣王即位,才第一次封秦人首领秦仲为大夫,不过仍不是诸侯。
期刊
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换言之,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理念。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轴的价值理念,主要在“六经”。“六经”中蕴涵的理念,是中国人立国做人的基本依据。  我近年一直在研究“敬”这个价值理念。“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庄严。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光说有道教,有佛教,还不够。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它有信仰层面。我
期刊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自强不
期刊
每到年终的时候,天气变得很冷,孔子会安排一些问题课,同学可以问一个字,也可以集中问一个问题,目的是将这个问题研究透彻。这一年的问题大家都关注一个字,其实也是一个大问题,就是“政”。   政,也是道德。如果执政者道德高尚,那么,就如同天上的北斗星,你不用号召别人来景仰你,但却有无数的人围绕着你,向往着你。反之,如果执政者无道无德,那么,别人就会疏远你,甚至背离你、反对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