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也是一种表达内心语言的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共同刺激,才能激发起学生倾吐情感的欲望和表达思想的热情,从而获得写作的动力以及作文浓厚的兴趣。但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認为写作文是一种苦“差事”,对作文课产生了讨厌、惧怕、甚至谈”文“色变。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小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的主要表现
1.没有作文兴趣,不想写。主要表现为:不想写、没东西写、不会写。不想写是没兴趣,厌烦;没东西写是没有写的内容,没有好的材料;不会写是方法与技能的原因。
2.按部就班,形成固定的模式。首先,写作的材料公式化、被动化,老师说什么就写什么,看别人写什么就写什么。其次,内容概念化。记以前写过的事,人物也是一样,不是熟悉的人,就是喜欢的人。第三,结构模式化。全文都是开头、中间、结尾三段。不能根据语意和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灵活发挥分自然段,第四,语言文学化、成人化。大都是老师说的,作文书上抄的,缺少童真、童趣与个性。
3.由怕写到不写,由“糊任务”到抄袭、交差了事。
学生因为不想写,没东西写,慢慢导致作文能力低下,最终发展到提起作文便厌烦、害怕;想获得作文成功的喜悦,但经常处于被冷落的境遇,于是便以乱写或不写以示抗议;不写又不行,迫于无奈,只得采取应付的形式,凑合、交差了事;借助家长或作文书的“帮助”,偶尔得到表扬,却又助长了他们依赖、抄袭的心理。
二、小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的主要原因
1. 作文命题狭窄、封闭
其一,教学中的作文命题狭窄、封闭,要求写的,学生却没的写,学生可写的却又不能写;其二,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不到作文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其三,命题不能针对学生心理需求,激发不起学生提笔主动倾吐、表达的欲望。
2. 作文要求苛刻
从学写作文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写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内容,掌握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技巧,遵守统一的作文格式,做到语句通顺,并且不能写错别字,还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样,从学写作文那天起,就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3. 作文指导偏颇
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看到的,想说的,用语言表述出来就行了。本应是一件很自然、轻松的事情。而课堂上作文指导时,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的表达动机与内容,而是作文的形式与技巧。结果,学生的作文在还未确定出写什么、表达什么的情况下,就被教师强行引入到一个具有固定模式的套路、框框之中。这样,就使学生误认为作文只是一种写法,是高不可攀的,不能越雷池一步的。
4. 作文修改被包揽
写完作文后,在学生认真阅读、修改的基础上,教师稍加指点、润饰,是必要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作文后便交差了事,教师则从内容、形式、语言诸方面包揽了所有修改事项,而且相当精细、严格。当学生再拿到作文时,见到布满朱笔字迹的作文,越发感到作文难,难作文。
5. 作文评价严格
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批评多于表扬,这显然是教师严把作文质量关,希望学生进步得更快些的具体表现。然而,由于学生很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于是自然产生了厌烦作文的心理。大家常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难道学生的作文兴趣,就夸不出来的吗?
三、写美文、体趣味,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 1 )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真实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现实生活是五彩斑斓,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的,它是创作的源泉,也是作文取之不尽的题材。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学生作文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就其内容形式而言,是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通过视觉感知而获得的。
( 2 )从“口语交际”入手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一个问题。很多老师认为:口语交际又不考试,管它干吗?有的老师即使上了口语交际,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根本没有认真对待。殊不知,口语交际对学生将来的写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说都不会,又如何谈写呢?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写好作文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即“会说才会写”。另外,学生习作时,老师尽可能少干预,少提条条框框。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让孩子们每天到校后,用几句话说说上学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这样经常性的练习,孩子们逐渐变得爱看,爱想,爱说了,也就爱写了。
( 3 )重点指导修改
好作文都是从反复修改中来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教给学生修改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完成作文草稿后,可要求他们按照作文前所列的写作提纲逐项进行检查、对照,删除与提纲不吻合的材料,补充遗漏的内容,充实应突出的重点部分。如写“我熟悉的一个人”时,一名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列的:①妈妈是我最熟悉的人。②具体叙述妈妈的典型事例。③总结“世上只有妈妈好”。在他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妈妈很勤劳,为了我们这个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然后做饭、收拾屋子,打发我和爸爸吃过早饭,她又去上班。爸爸有腿病,行动不方便,只负责我的学习,每次作业他都要给我检查……”在对照提纲检查时,他发现写妈妈的作文,却写进了爸爸的事,而且写得很多很详细,这样与提纲不符,于是删去了写爸爸的材料,重点写了妈妈关心、照顾自己的内容。这种修改方法可使学生的作文逻辑性更强。
二是范例启发,习作引路。学生初次修改时,往往出现较多的随意和不合理,甚至感到无从下手。然而写作的技巧大多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巧的范例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示范的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批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选取的范例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一味求深求高求多。范例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自觉,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当然,采用范例也要注意防止学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三是互相批改法。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互改前,教师要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本次修改的主要任务。然后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学生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对有争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解决,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立意到分段,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与同学或家人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见解,然后取长补短,发现问题,进行修改。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 4 )合理评价,注重欣赏鼓励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寻“亮点”要作为一个重点,发现文章里的亮点要予以肯定,哪怕是一点点的优点。一句赞美的语言足以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太棒了,这样巧妙的开头你能想出来!”一句带着温馨又带期望的话语,能唤起暂时落后同学的学习信心。“不要怕,这次出了小毛病。努力一点,你是行的!”在点评中,多给一点鼓励,少些批评指责,就等于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多一分希望。
对待学生作文中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要采取与学生协商、探讨的语气给其指出,并对学生给予热切的鼓励与期望。这样,始终让学生以积极、愉悦的心态学习作文,不断提高作文能力。
以上是笔者多年指导小学生写作文的一点心得。总而言之,写作文是要长时间坚持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缺少“抓”和“写”的意识,需要老师的点拨、揭示加指导。同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最强的动力。只要能长期、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坚持下去,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小学生就能喜欢上作文。
一、小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的主要表现
1.没有作文兴趣,不想写。主要表现为:不想写、没东西写、不会写。不想写是没兴趣,厌烦;没东西写是没有写的内容,没有好的材料;不会写是方法与技能的原因。
2.按部就班,形成固定的模式。首先,写作的材料公式化、被动化,老师说什么就写什么,看别人写什么就写什么。其次,内容概念化。记以前写过的事,人物也是一样,不是熟悉的人,就是喜欢的人。第三,结构模式化。全文都是开头、中间、结尾三段。不能根据语意和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灵活发挥分自然段,第四,语言文学化、成人化。大都是老师说的,作文书上抄的,缺少童真、童趣与个性。
3.由怕写到不写,由“糊任务”到抄袭、交差了事。
学生因为不想写,没东西写,慢慢导致作文能力低下,最终发展到提起作文便厌烦、害怕;想获得作文成功的喜悦,但经常处于被冷落的境遇,于是便以乱写或不写以示抗议;不写又不行,迫于无奈,只得采取应付的形式,凑合、交差了事;借助家长或作文书的“帮助”,偶尔得到表扬,却又助长了他们依赖、抄袭的心理。
二、小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的主要原因
1. 作文命题狭窄、封闭
其一,教学中的作文命题狭窄、封闭,要求写的,学生却没的写,学生可写的却又不能写;其二,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不到作文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其三,命题不能针对学生心理需求,激发不起学生提笔主动倾吐、表达的欲望。
2. 作文要求苛刻
从学写作文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写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内容,掌握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技巧,遵守统一的作文格式,做到语句通顺,并且不能写错别字,还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样,从学写作文那天起,就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3. 作文指导偏颇
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看到的,想说的,用语言表述出来就行了。本应是一件很自然、轻松的事情。而课堂上作文指导时,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的表达动机与内容,而是作文的形式与技巧。结果,学生的作文在还未确定出写什么、表达什么的情况下,就被教师强行引入到一个具有固定模式的套路、框框之中。这样,就使学生误认为作文只是一种写法,是高不可攀的,不能越雷池一步的。
4. 作文修改被包揽
写完作文后,在学生认真阅读、修改的基础上,教师稍加指点、润饰,是必要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作文后便交差了事,教师则从内容、形式、语言诸方面包揽了所有修改事项,而且相当精细、严格。当学生再拿到作文时,见到布满朱笔字迹的作文,越发感到作文难,难作文。
5. 作文评价严格
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批评多于表扬,这显然是教师严把作文质量关,希望学生进步得更快些的具体表现。然而,由于学生很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于是自然产生了厌烦作文的心理。大家常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难道学生的作文兴趣,就夸不出来的吗?
三、写美文、体趣味,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 1 )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真实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现实生活是五彩斑斓,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的,它是创作的源泉,也是作文取之不尽的题材。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学生作文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就其内容形式而言,是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通过视觉感知而获得的。
( 2 )从“口语交际”入手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一个问题。很多老师认为:口语交际又不考试,管它干吗?有的老师即使上了口语交际,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根本没有认真对待。殊不知,口语交际对学生将来的写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说都不会,又如何谈写呢?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写好作文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即“会说才会写”。另外,学生习作时,老师尽可能少干预,少提条条框框。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让孩子们每天到校后,用几句话说说上学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这样经常性的练习,孩子们逐渐变得爱看,爱想,爱说了,也就爱写了。
( 3 )重点指导修改
好作文都是从反复修改中来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教给学生修改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完成作文草稿后,可要求他们按照作文前所列的写作提纲逐项进行检查、对照,删除与提纲不吻合的材料,补充遗漏的内容,充实应突出的重点部分。如写“我熟悉的一个人”时,一名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列的:①妈妈是我最熟悉的人。②具体叙述妈妈的典型事例。③总结“世上只有妈妈好”。在他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妈妈很勤劳,为了我们这个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然后做饭、收拾屋子,打发我和爸爸吃过早饭,她又去上班。爸爸有腿病,行动不方便,只负责我的学习,每次作业他都要给我检查……”在对照提纲检查时,他发现写妈妈的作文,却写进了爸爸的事,而且写得很多很详细,这样与提纲不符,于是删去了写爸爸的材料,重点写了妈妈关心、照顾自己的内容。这种修改方法可使学生的作文逻辑性更强。
二是范例启发,习作引路。学生初次修改时,往往出现较多的随意和不合理,甚至感到无从下手。然而写作的技巧大多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巧的范例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示范的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批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选取的范例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一味求深求高求多。范例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自觉,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当然,采用范例也要注意防止学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三是互相批改法。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互改前,教师要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本次修改的主要任务。然后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学生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对有争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解决,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立意到分段,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与同学或家人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见解,然后取长补短,发现问题,进行修改。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 4 )合理评价,注重欣赏鼓励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寻“亮点”要作为一个重点,发现文章里的亮点要予以肯定,哪怕是一点点的优点。一句赞美的语言足以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太棒了,这样巧妙的开头你能想出来!”一句带着温馨又带期望的话语,能唤起暂时落后同学的学习信心。“不要怕,这次出了小毛病。努力一点,你是行的!”在点评中,多给一点鼓励,少些批评指责,就等于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多一分希望。
对待学生作文中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要采取与学生协商、探讨的语气给其指出,并对学生给予热切的鼓励与期望。这样,始终让学生以积极、愉悦的心态学习作文,不断提高作文能力。
以上是笔者多年指导小学生写作文的一点心得。总而言之,写作文是要长时间坚持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缺少“抓”和“写”的意识,需要老师的点拨、揭示加指导。同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最强的动力。只要能长期、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坚持下去,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小学生就能喜欢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