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職高专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诸多涉课教师和教学研究者都在为实现英语课堂由教师单一“演说”的教学模式向合作研究的教学模式转变而努力着。然而,令大家屡屡失望的是,合作频频流于失败,“独角戏”常常继续上演。本文就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做一分析,并尝试找到沉默背后的根源和建议出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沉默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00-01
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的一堂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其中,而沉默则往往被视为师生间的交流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不感兴趣甚至对抗的消极心理。
一、课堂沉默的定义及现象解析
根据课堂效应的不同,刘向前在关于课堂沉默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沉默的表现形式多为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陷入积极思考中的沉默和学生对教师或其他同学的陈述认真去倾听和思考的沉默等。由此可见,相对沉默并不是坏事,必要的沉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利用沉默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思考课堂提问并组织语言准备表达。而消极沉默则主要呈现为部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被动接受、对课堂提问或不闻不问或不愿思考和表达,使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而几近于瘫痪。消极沉默还表现为课堂教学表象上呈现出热烈、活跃、师生合作的状态,而实质上却是总是只有几个特定的学生反复发言,而其他学生则置身事外,默然处之。消极沉默不仅给授课教师带来严重的挫败感和不满情绪,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积极沉默,我们不仅不能压制更应积极提倡,而对于课堂上的消极沉默则应究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消除“沉默”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对于英语这些语言类的课堂教学,双边的互动活动是关键,这是由语言的学科实践性特点决定的。也有研究表明,英语课堂上互动提问无论是从提问人次还是从提问频率都是学校教育的其他学科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在课堂合作方面就受到比其他学科更为艰巨的挑战。
二、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探究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开始关注并致力于研究大学英语课堂的沉默现象及其形成的因素。这些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失调、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语言能力的缺乏、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各种可能和可行的方面分析和探讨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保持沉默的原因。
对于高职高专这一职业性教育的学生群体,其课堂沉默的表现则既有共性原因又有个性原因。
(一)英语基础教育的落差与影响
首先,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高考低分生,为了谋求生存发展而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这反映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前修课程中学英语上则是严重的先天“营养不良”,后天难以补足。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偏低限制了他们在课堂上的集体表现。
同时,高职院校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地区,有的专业和班级甚至高达100%。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师资水平、学习环境和舆论导引等因素造成了整体英语基础的巨大落差。特别是在课堂互动中不可或缺的“听说”环节上则更是相对于来自城市的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因此,英语课堂上他们常常处于听不懂或即使听懂了也无从说起的困境,同时,对课堂的听说活动普遍不适应而缺乏自信是他们往往以沉默来维系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原因。
(二)传统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经历过高考的洗礼也曾经为了高考接受应试的中学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中学英语课堂充斥着大量的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学生们除了听课就是做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根本没有机会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因为听说能力的先天不足,加之不能完全转变传统英语课堂的角色意识和学习习惯,从而加剧了课堂的沉默。
(三)现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大学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授课班级的规模普遍较大,更不排除合班教学的情况,多班甚至多专业的学生同处一室,程度参差不齐,彼此更是互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授课教师无论是从授课内容的选取上还是从课堂关注上都不能顾全全体学生,另一方面,程度较好的学生不愿配合教师积极回答问题,怕被误认为爱出风头;而程度较差的学生则更是不敢回答问题,宁愿三缄其口来明哲保身。这是造成课堂沉默的一个表象原因。
(四)现有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不够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应该严格遵循“应用为主,够用为目的”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原则。然而,现行的公共英语教材与这一原则严重脱节,不仅与学生所学专业没有什么关联,而且充斥着大量枯燥的没有实际交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内容。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消极厌倦,图个不挂科,应付了事。
(五)高职院校英语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以笔者所在南阳医学专科学校为例,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只在第一学年以4学时/周的形式进行授课,总学时不足150学时。而且,除了大学英语A级和四级(非必须)考试,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当然就会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懈怠甚至消极应对这门课程,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学生的不听、不说和不配合。
而对于那些为了过级而学英语的学生,现行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对过级没有直接的帮助,不能满足他们考级的需要,于是部分学生则更多的转向自学而放弃了课堂的听课和发言。
三、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的出路探究
根据以上原因探究,现将打破沉默僵局的出路大致归为以下几点:(一)根据学生的水平,可适当提高提问的技巧,降低问题难度,采用逐层深入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二)增加个人恳求的比例,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思考问题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三)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避免语言学习环境过于紧张以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四)采用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或者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法,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机会进行表达;(五)改革现有教材,采用适合学生职业发展和生活需要的教材,例如对于一年级新生采取基础教材,对于二年级学生则采用和专业相关的行业英语教材,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所谓“规划教材”;(六)高职院校除了加强专业课的投入,更应该在大学英语这些公共必修课上加大重视和宣传的力度,从校园氛围上入手做大做实,切实帮助学生放弃“英语无用”的想法。
参考文献:
[1]刘向洋. 论课堂沉默[D]. 曲阜师范大学,2005.
[2]邵毅.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J]. 海外英语, 2010年06期.
[3]张妍.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改革初探——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崔美子.浅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2期.
[5]刘春梅. 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及策略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沉默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00-01
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的一堂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其中,而沉默则往往被视为师生间的交流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不感兴趣甚至对抗的消极心理。
一、课堂沉默的定义及现象解析
根据课堂效应的不同,刘向前在关于课堂沉默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沉默的表现形式多为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陷入积极思考中的沉默和学生对教师或其他同学的陈述认真去倾听和思考的沉默等。由此可见,相对沉默并不是坏事,必要的沉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利用沉默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思考课堂提问并组织语言准备表达。而消极沉默则主要呈现为部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被动接受、对课堂提问或不闻不问或不愿思考和表达,使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而几近于瘫痪。消极沉默还表现为课堂教学表象上呈现出热烈、活跃、师生合作的状态,而实质上却是总是只有几个特定的学生反复发言,而其他学生则置身事外,默然处之。消极沉默不仅给授课教师带来严重的挫败感和不满情绪,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积极沉默,我们不仅不能压制更应积极提倡,而对于课堂上的消极沉默则应究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消除“沉默”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对于英语这些语言类的课堂教学,双边的互动活动是关键,这是由语言的学科实践性特点决定的。也有研究表明,英语课堂上互动提问无论是从提问人次还是从提问频率都是学校教育的其他学科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在课堂合作方面就受到比其他学科更为艰巨的挑战。
二、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探究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开始关注并致力于研究大学英语课堂的沉默现象及其形成的因素。这些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失调、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语言能力的缺乏、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各种可能和可行的方面分析和探讨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保持沉默的原因。
对于高职高专这一职业性教育的学生群体,其课堂沉默的表现则既有共性原因又有个性原因。
(一)英语基础教育的落差与影响
首先,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高考低分生,为了谋求生存发展而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这反映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前修课程中学英语上则是严重的先天“营养不良”,后天难以补足。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偏低限制了他们在课堂上的集体表现。
同时,高职院校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地区,有的专业和班级甚至高达100%。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师资水平、学习环境和舆论导引等因素造成了整体英语基础的巨大落差。特别是在课堂互动中不可或缺的“听说”环节上则更是相对于来自城市的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因此,英语课堂上他们常常处于听不懂或即使听懂了也无从说起的困境,同时,对课堂的听说活动普遍不适应而缺乏自信是他们往往以沉默来维系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原因。
(二)传统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经历过高考的洗礼也曾经为了高考接受应试的中学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中学英语课堂充斥着大量的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学生们除了听课就是做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根本没有机会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因为听说能力的先天不足,加之不能完全转变传统英语课堂的角色意识和学习习惯,从而加剧了课堂的沉默。
(三)现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大学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授课班级的规模普遍较大,更不排除合班教学的情况,多班甚至多专业的学生同处一室,程度参差不齐,彼此更是互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授课教师无论是从授课内容的选取上还是从课堂关注上都不能顾全全体学生,另一方面,程度较好的学生不愿配合教师积极回答问题,怕被误认为爱出风头;而程度较差的学生则更是不敢回答问题,宁愿三缄其口来明哲保身。这是造成课堂沉默的一个表象原因。
(四)现有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的实用性不够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应该严格遵循“应用为主,够用为目的”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原则。然而,现行的公共英语教材与这一原则严重脱节,不仅与学生所学专业没有什么关联,而且充斥着大量枯燥的没有实际交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内容。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消极厌倦,图个不挂科,应付了事。
(五)高职院校英语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以笔者所在南阳医学专科学校为例,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只在第一学年以4学时/周的形式进行授课,总学时不足150学时。而且,除了大学英语A级和四级(非必须)考试,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当然就会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懈怠甚至消极应对这门课程,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学生的不听、不说和不配合。
而对于那些为了过级而学英语的学生,现行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对过级没有直接的帮助,不能满足他们考级的需要,于是部分学生则更多的转向自学而放弃了课堂的听课和发言。
三、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的出路探究
根据以上原因探究,现将打破沉默僵局的出路大致归为以下几点:(一)根据学生的水平,可适当提高提问的技巧,降低问题难度,采用逐层深入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二)增加个人恳求的比例,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思考问题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三)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避免语言学习环境过于紧张以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四)采用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或者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法,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机会进行表达;(五)改革现有教材,采用适合学生职业发展和生活需要的教材,例如对于一年级新生采取基础教材,对于二年级学生则采用和专业相关的行业英语教材,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所谓“规划教材”;(六)高职院校除了加强专业课的投入,更应该在大学英语这些公共必修课上加大重视和宣传的力度,从校园氛围上入手做大做实,切实帮助学生放弃“英语无用”的想法。
参考文献:
[1]刘向洋. 论课堂沉默[D]. 曲阜师范大学,2005.
[2]邵毅.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J]. 海外英语, 2010年06期.
[3]张妍.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改革初探——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崔美子.浅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2期.
[5]刘春梅. 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及策略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