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对于考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有许多考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一轮复习的效果,如有的考生习惯于纯粹的知识点复习,将考点当成新学的内容重新过一遍,其结果除了是让已经被遗忘的知识在记忆中得到恢复,丝毫没有长进;还有的考生习惯对考点进行分割,忽视各个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导致综合性知识陷入碎片化状态等。那么高考一轮复习如何才能高效?为了避免以上不良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考生还需要学习高考真题,将情境材料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并将时政热点融入一轮复习,做好政治一轮复习中的“加减乘除”。
真题导航
(2017全国Ⅰ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一个消费品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家电、塑料、五金、食品、陶瓷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家电、制鞋、棉纺、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
据统计,2005—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6年我国出境人次达1.35亿,境外消费达2600多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购买服装、化妆品、箱包、奶粉、手表等商品。2016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超过1100亿美元,其中76%的消费发生在境外。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
复习与答题
一、做好“加法”,把握“积累”与“不足”
1.做好“加法”,需要加强知识积累
考生要能熟练地掌握考点中的主干知识,并能够理解和运用,从而能够在问题的解答中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获得应有的分值。
譬如上述例题设问中的第二个问题,考生若想正确完整地回答就需要熟练掌握知识点。这一层设问是建立在解答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的,要求考生储备的知识是企业的要求,即企业该怎么做。此时,考生的头脑中需要储备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经济活动参与者应当维护市场秩序等有关知识。
2.做好“加法”,需要拓展知识维度
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考生并不一定要将一个考点中所有的知识都用上,而是根据情境的要求对知识内容进行筛选和删减,此时,主干知识背后的解释性文字就成为考生得分的一把钥匙。如“人民”这个关键词,我们会想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财政的第一个作用以及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而这些内容的组织都来自考生对主干知识背后解释性文字的解读。
如上述例题中第二个问题的参考答案并不能囊括与企业有关的所有知识,考生只需要调用企业与供求关系有关的知识即可,如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等。因此,要做好高考一轮复习中的“加法”,还需要考生运用主干知识背后的解释性文字对主干知识的内容和层次进行区分和选择。
二、做好减法:瞄准“无效”和“多余”
1.做好“减法”,需要消除无效的学习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用教材的语言表述出来,因此,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要做好“减法”就需要考生对教材知识进行分类汇总,明确哪些知识可能会在主观题中出现,哪些知识可能会在客观题中考查。经过这样的区分,考生就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的记忆任务。
如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等均属于主干知识,这类知识可能在主观题、客观题中都有出现,这就要求考生对此类知识点做好两手准备,尤其需要从主观题的角度学习和掌握。但有的知识,如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极可能出现在客观题中,考生简单地理解这些知识点即可,而不需要对其含义等知识进行再现性的学习。
2.做好“减法”,需要删除多余的知识
高考政治复习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素材,而情境素材多来源于时政热点,但并非所有的时政熱点都可以成为命题的情境素材。基于这种认识,考生在一轮复习中所做的“减法”就是关注热点,不放弃温点,摒弃冷点。有些时政素材过偏,可能会对城乡、区域考生带来认知不平衡,这类情境基本上是被弃用的,还有的热点过于敏感或者尚未有定论,也不适合用作命题的情境素材。
一轮复习并非就是简单的知识点复习,而是教材与时事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相融。因此,考生需要在复习教材知识的同时,也要两耳多闻窗外事,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还可以对热点情境做出种种假设,并在假设中进行思考。上述例题使用的情境素材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大背景下引领考生运用相应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时政热点如共享单车、“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中国诗词大会》等都是很不错的热点素材,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九大也是考生2018年高考需要认真面对的“重头戏”。
三、做好乘法:直击“变式”和“贯通”
1.做好“乘法”,需要自觉摆脱题海战术
事实上,高强度的习题训练不仅会严重地扼杀考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使考生陷入思维定式,最终结果就是做过的题可能会,没有做过的题肯定不会,从而导致考生的学习力严重受损。因此,考生需要跳出那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落后观念,正确对待习题训练。
试题不应该是一题一题地做,而应该是一类一类地做。考生需要对所有的试题进行分类,并熟练掌握每一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实现习题训练从无限到有限、从盲目到理性的转变。同时,在习题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变式的运用,如上述设问是以供求关系失衡与不足为背景,考查生产企业如何应对。进行变式后,考生可以设想:如果市场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企业要如何应对;如果供求关系失衡,国家应该怎么做。
2.做好“乘法”,需要打破界限融会贯通
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打破知识之间的界限,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事实上,在高考命题中经常会出现“一题多问”,即围绕同一个情境素材要求考生运用多个模块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解答。如“经济全球化”属于经济范畴的问题,但也可以从哲学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行设问,还可以从政治生活角度的“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进行思考。 如上述例题本身就是以企业的要求为关键词进行企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但在设问中,考生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面对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状况,企业采取的措施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或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企业采取的措施也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四、做好除法:领悟“消除”和“排除”
1.做好“除法”,需要消除已知领域
高考政治的命题范围很广,考点繁多,考生往往会顾此失彼,因此,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相当重要。考生必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未知的知识进行严格的区分,暂先屏蔽那些已经被熟练掌握、无论怎么考也考不倒的知识,将复习的重心切实放在尚未掌握而且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上。也就是说,考生在一轮复习时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哪些学习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如在解答生产企业应对的要求时,考生可能对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了然于胸,而且还能够灵活运用,那么这部分知识就需要在一轮复习时暂时消除。其他知识如“维护市场秩序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要求”可能记忆不够深刻,运用不够灵活,考生就需要在复习中重点把握。
2.做好“除法”,需要排除不利干扰
一轮复习中有很多的知识属于易错易混点,考生需要将这一类知识提炼出来,加以重点区别和思考。另外,考生在学习习惯上也需要注意发挥错题集的作用,在每次练习后,尽力将错误的认识阻挡在试卷之外。
如解答“生产企业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产品质量对企业的要求与供求矛盾对企业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供求关系问题,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国家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存在著差异。考生只有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对此类知识的关注,才能避免出现鱼目混珠、张冠李戴的笑话。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不会是风平浪静的,而是充满着波折,复习效果如何,往往反映在考生高考的卷面分数上。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做好一轮复习的“加减乘除”,考生才能够在高考应试中笑傲江湖。
参考答案
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问题:(1)产品供需存在矛盾,有的产品产能过剩,有的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2)产品供给结构存在问题,优质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不足;(3)产品的品牌度不足。
生产企业如何应对:(1)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2)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3)创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的信誉和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4)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
真题导航
(2017全国Ⅰ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一个消费品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家电、塑料、五金、食品、陶瓷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家电、制鞋、棉纺、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
据统计,2005—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6年我国出境人次达1.35亿,境外消费达2600多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购买服装、化妆品、箱包、奶粉、手表等商品。2016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超过1100亿美元,其中76%的消费发生在境外。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
复习与答题
一、做好“加法”,把握“积累”与“不足”
1.做好“加法”,需要加强知识积累
考生要能熟练地掌握考点中的主干知识,并能够理解和运用,从而能够在问题的解答中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获得应有的分值。
譬如上述例题设问中的第二个问题,考生若想正确完整地回答就需要熟练掌握知识点。这一层设问是建立在解答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的,要求考生储备的知识是企业的要求,即企业该怎么做。此时,考生的头脑中需要储备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经济活动参与者应当维护市场秩序等有关知识。
2.做好“加法”,需要拓展知识维度
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考生并不一定要将一个考点中所有的知识都用上,而是根据情境的要求对知识内容进行筛选和删减,此时,主干知识背后的解释性文字就成为考生得分的一把钥匙。如“人民”这个关键词,我们会想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财政的第一个作用以及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而这些内容的组织都来自考生对主干知识背后解释性文字的解读。
如上述例题中第二个问题的参考答案并不能囊括与企业有关的所有知识,考生只需要调用企业与供求关系有关的知识即可,如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等。因此,要做好高考一轮复习中的“加法”,还需要考生运用主干知识背后的解释性文字对主干知识的内容和层次进行区分和选择。
二、做好减法:瞄准“无效”和“多余”
1.做好“减法”,需要消除无效的学习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用教材的语言表述出来,因此,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要做好“减法”就需要考生对教材知识进行分类汇总,明确哪些知识可能会在主观题中出现,哪些知识可能会在客观题中考查。经过这样的区分,考生就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的记忆任务。
如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等均属于主干知识,这类知识可能在主观题、客观题中都有出现,这就要求考生对此类知识点做好两手准备,尤其需要从主观题的角度学习和掌握。但有的知识,如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极可能出现在客观题中,考生简单地理解这些知识点即可,而不需要对其含义等知识进行再现性的学习。
2.做好“减法”,需要删除多余的知识
高考政治复习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素材,而情境素材多来源于时政热点,但并非所有的时政熱点都可以成为命题的情境素材。基于这种认识,考生在一轮复习中所做的“减法”就是关注热点,不放弃温点,摒弃冷点。有些时政素材过偏,可能会对城乡、区域考生带来认知不平衡,这类情境基本上是被弃用的,还有的热点过于敏感或者尚未有定论,也不适合用作命题的情境素材。
一轮复习并非就是简单的知识点复习,而是教材与时事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相融。因此,考生需要在复习教材知识的同时,也要两耳多闻窗外事,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还可以对热点情境做出种种假设,并在假设中进行思考。上述例题使用的情境素材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大背景下引领考生运用相应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时政热点如共享单车、“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中国诗词大会》等都是很不错的热点素材,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九大也是考生2018年高考需要认真面对的“重头戏”。
三、做好乘法:直击“变式”和“贯通”
1.做好“乘法”,需要自觉摆脱题海战术
事实上,高强度的习题训练不仅会严重地扼杀考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使考生陷入思维定式,最终结果就是做过的题可能会,没有做过的题肯定不会,从而导致考生的学习力严重受损。因此,考生需要跳出那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落后观念,正确对待习题训练。
试题不应该是一题一题地做,而应该是一类一类地做。考生需要对所有的试题进行分类,并熟练掌握每一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实现习题训练从无限到有限、从盲目到理性的转变。同时,在习题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变式的运用,如上述设问是以供求关系失衡与不足为背景,考查生产企业如何应对。进行变式后,考生可以设想:如果市场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企业要如何应对;如果供求关系失衡,国家应该怎么做。
2.做好“乘法”,需要打破界限融会贯通
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打破知识之间的界限,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事实上,在高考命题中经常会出现“一题多问”,即围绕同一个情境素材要求考生运用多个模块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解答。如“经济全球化”属于经济范畴的问题,但也可以从哲学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行设问,还可以从政治生活角度的“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进行思考。 如上述例题本身就是以企业的要求为关键词进行企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但在设问中,考生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面对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状况,企业采取的措施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或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企业采取的措施也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四、做好除法:领悟“消除”和“排除”
1.做好“除法”,需要消除已知领域
高考政治的命题范围很广,考点繁多,考生往往会顾此失彼,因此,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相当重要。考生必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未知的知识进行严格的区分,暂先屏蔽那些已经被熟练掌握、无论怎么考也考不倒的知识,将复习的重心切实放在尚未掌握而且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上。也就是说,考生在一轮复习时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哪些学习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如在解答生产企业应对的要求时,考生可能对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了然于胸,而且还能够灵活运用,那么这部分知识就需要在一轮复习时暂时消除。其他知识如“维护市场秩序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要求”可能记忆不够深刻,运用不够灵活,考生就需要在复习中重点把握。
2.做好“除法”,需要排除不利干扰
一轮复习中有很多的知识属于易错易混点,考生需要将这一类知识提炼出来,加以重点区别和思考。另外,考生在学习习惯上也需要注意发挥错题集的作用,在每次练习后,尽力将错误的认识阻挡在试卷之外。
如解答“生产企业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产品质量对企业的要求与供求矛盾对企业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供求关系问题,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国家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存在著差异。考生只有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对此类知识的关注,才能避免出现鱼目混珠、张冠李戴的笑话。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不会是风平浪静的,而是充满着波折,复习效果如何,往往反映在考生高考的卷面分数上。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做好一轮复习的“加减乘除”,考生才能够在高考应试中笑傲江湖。
参考答案
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问题:(1)产品供需存在矛盾,有的产品产能过剩,有的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2)产品供给结构存在问题,优质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不足;(3)产品的品牌度不足。
生产企业如何应对:(1)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2)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3)创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的信誉和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4)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