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人至今仍有爱玉的风尚。这种喜爱除了源于玉的美感外,更多的是来自于传统文化。然而玉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长河中,玉经历了从装饰品到礼器化,从人格化再到世俗化的过程。探究玉文化的变迁,是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玉就是美丽的石头。当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玉器距今约8000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蚷。其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进入到中期(距今5000年左右),各个文化圈的内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统一,这时期的信仰慢慢有各自独立的倾向。玉器等代表观念和权力的器物走向系统化和礼制化,而信仰的形式从原来的抽象化形体概念发展成较具象的偶像概念;从原来对自然与动物的崇拜走向对人性化或人格化的神的崇拜。
关于用玉理念的記载,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春秋战国时期,崇玉之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完璧归赵”的典故传颂千古,“和氏之璧”等玉器被奉为天下至宝,引起诸侯之间的纷争,以至于墨子、韩非子等许多思想家批评这股重玉之风。
秦汉以至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自上古以来的灵物观念,以玉敛尸的风俗可谓空前绝后。尤其自汉武帝之后,用玉制度日趋完备,而装饰玉趋于简化。从皇室贵族到官僚豪强,无不重视丧事。而葬玉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玉衣的使用。到东汉时期,铜缕玉衣的使用较普遍,除王侯家族成员外,高级官僚、贵族也有使用,汉代皇帝还常常赏赐玉衣给朝廷重臣。
曹魏时期提倡薄葬。曹操反对厚葬,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就下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魏文帝曹丕亦认为天下动荡不安,祸皆起于“厚葬封树”,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作终制曰“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废除了以玉衣为葬的制度。从考古发掘来看,迄今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曹魏时期的墓葬中,玉器出土很少,可见在曹操父子积极推行薄葬政策的影响下,两汉400余年来形成的葬玉制度逐渐衰落以至最终消失。
隋唐以后用玉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玉在礼仪与灵性方面的概念被日渐淡化,只作为珍贵美丽的材料,只有皇室仍然使用圭、璧等玉器,一般玉器制作则走向世俗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生活和当时的社会思潮。龙、凤、牡丹等吉祥图案,“吉庆有余”“五子登科”“福禄长寿”等固有题材,成为玉雕中常见的内容。“佛”“观音”“罗汉”等也是唐宋以来常见题材。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龟巢荷叶”及“玉童子”、金元时期的“玉春水”和“玉秋山”等都是世俗化玉器的代表作。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顶峰时期,清代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是当前所见中国古代最大的玉雕作品。据清宫档案记载,此玉采自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玉材原重约10,700斤,历经3年从新疆运到北京;又经水路运往扬州,由善于做玉山的扬州玉工琢制,历6年制成,后运回北京,造办处令玉匠镌字,置于乐寿堂,前后共用10余年时间。
经历8000年的时间洗礼,玉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扮演着吉祥之物的角色,时至今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玉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礼器化
玉就是美丽的石头。当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玉器距今约8000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蚷。其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进入到中期(距今5000年左右),各个文化圈的内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统一,这时期的信仰慢慢有各自独立的倾向。玉器等代表观念和权力的器物走向系统化和礼制化,而信仰的形式从原来的抽象化形体概念发展成较具象的偶像概念;从原来对自然与动物的崇拜走向对人性化或人格化的神的崇拜。
人格化
关于用玉理念的記载,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春秋战国时期,崇玉之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完璧归赵”的典故传颂千古,“和氏之璧”等玉器被奉为天下至宝,引起诸侯之间的纷争,以至于墨子、韩非子等许多思想家批评这股重玉之风。
神化
秦汉以至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自上古以来的灵物观念,以玉敛尸的风俗可谓空前绝后。尤其自汉武帝之后,用玉制度日趋完备,而装饰玉趋于简化。从皇室贵族到官僚豪强,无不重视丧事。而葬玉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玉衣的使用。到东汉时期,铜缕玉衣的使用较普遍,除王侯家族成员外,高级官僚、贵族也有使用,汉代皇帝还常常赏赐玉衣给朝廷重臣。
薄葬去玉化
曹魏时期提倡薄葬。曹操反对厚葬,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就下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魏文帝曹丕亦认为天下动荡不安,祸皆起于“厚葬封树”,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作终制曰“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废除了以玉衣为葬的制度。从考古发掘来看,迄今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曹魏时期的墓葬中,玉器出土很少,可见在曹操父子积极推行薄葬政策的影响下,两汉400余年来形成的葬玉制度逐渐衰落以至最终消失。
世俗化
隋唐以后用玉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玉在礼仪与灵性方面的概念被日渐淡化,只作为珍贵美丽的材料,只有皇室仍然使用圭、璧等玉器,一般玉器制作则走向世俗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生活和当时的社会思潮。龙、凤、牡丹等吉祥图案,“吉庆有余”“五子登科”“福禄长寿”等固有题材,成为玉雕中常见的内容。“佛”“观音”“罗汉”等也是唐宋以来常见题材。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龟巢荷叶”及“玉童子”、金元时期的“玉春水”和“玉秋山”等都是世俗化玉器的代表作。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顶峰时期,清代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是当前所见中国古代最大的玉雕作品。据清宫档案记载,此玉采自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玉材原重约10,700斤,历经3年从新疆运到北京;又经水路运往扬州,由善于做玉山的扬州玉工琢制,历6年制成,后运回北京,造办处令玉匠镌字,置于乐寿堂,前后共用10余年时间。
经历8000年的时间洗礼,玉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扮演着吉祥之物的角色,时至今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玉已走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