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打扮古怪的印第安人,手中捧着一个锡制的大杯子,穿过大街,走过小巷,在招来无数好奇的目光,并引发了一场交通大堵塞后,终于来到了荷兰生物学家马克·范·罗斯玛伦博士位于巴西的家。酷酷的印第安人一句话也没说,径直把杯子举到马克鼻尖底下,一个瑟瑟发抖的小绒立刻映入马克的眼帘。
“哦,不!又来了一只!”马克几乎要晕过去了。
一只小怪绒
马克博士家什么都有可能缺,就是不可能缺猴子。马克和妻子贝蒂收养了50多只小猴孤儿。每天,小悟空们在花园里乱蹦乱跳,兴奋地尖叫,时不时地还表演一场群猴激战。那场面,比猴哥当年大闹天宫还要热闹。虽然嘴上有些不情愿,但马克知道自己无法对这弱小的生灵说“不”。他用手指轻轻戳了戳小绒古铜色的皮肤,小家伙立刻瞪大眼睛,惊恐地大叫了起来。不过,马克的惊叫声很快掩盖了它的,因为这位灵长类动物专家惊奇地发现,这居然是一只他从未见过的小怪绒!
“你在哪里发现它的?”马克激动地抓住印第安人的手臂,要知道,科学界最后一次发现新的灵长类动物,已经是100多年前的事了。
“亚马逊的玛蒂尔瑞河。”印第安人依旧那么酷,抛下这句话后,带着那身奇怪的装束,风一般地旋出了马克的家门。
开启探索之旅
这是一个新的物种还仅仅只是个体变异?亚马逊还有多少未知的新物种?怪小绒的到来让马克一整夜都在辗转反侧。第二天,他顶着黑眼圈向妻子宣布,他要去亚马逊,亲自展开寻找怪侠的探索之旅!
虽然马克已经在亚马逊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但此次探索之旅——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想在这里发现新物种,除了需要拥有福尔摩斯般的敏锐洞察力外,还必须有考古学家般的超强耐心。当然啦,一些额外的小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去部落讨“剩饭”
马克有许多自创的收集生物情报的小花招,其中最古怪也最有效的,就是去印第安部落讨人家的“剩饭”!印第安人以捕猎为生,并且经常深入密林寻找新猎物,因此捕获到新物种的可能性非常大。每当马克听说哪个部落将一种新的动物扔进了锅,他就立刻赶去,向他们讨要剩下的残渣。接下来,马克将这些残渣制作成原始标本,回到实验室后再进行DNA分析。借助这种独特的情报搜集法,到目前为止,马克已经追踪到了至少20多种新的灵长类动物。而更加令人惊奇的是,仅仅在一个流域,他就发现了17种奇特的哺乳动物。
背后闪过“幽灵猪”
马克在亚马逊河流域的新物种探索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一个接一个的新发现轰动了生物学界。其中令马克颇为骄傲的发现,还要属“幽灵猪”了。
邂逅“幽灵猪”,纯属偶然。在2000年的一天,马克博士正专心地追踪一种新的灵长类动物。突然,他感到身后有东西,于是猛地转过头,居然是3只野猪!马克知道,这个地域的野猪喜欢群居,很少像这样三三两两外出觅食。更加奇怪的是,它们没有像其他野猪一样边走边唠唠叨叨地大声哼哼,而是如幽灵一般悄无声息地走来,又默默地离开了。马克立刻燃起了兴趣,开始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走访土著部落,马克发现,这种奇特的野猪是一些部落的重要猎物。它们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喜欢2~3只成年野猪结伴外出觅食,有时还带上一两个野猪宝宝。印第安人将它们称为“成双入对的大野猪”。对于猎人来说,“幽灵猪”是绝佳的捕猎对象。一方面,猎犬对付不了一大群结伴外出的臭脾气野猪,却可以轻松“拿下”没有族群保护的“幽灵猪”。另外,这种野猪身材魁梧,肉质肥美,猎到一只可以吃上好几天。马克将从猎人那里讨要到的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DNA分析后发现,“幽灵猪”同100万到120万年前出现的野猪物种——“领西”最为相似。
捞出侏儒海牛
不仅陆地上的怪侠们被马克一个个揪了出来,就连河里的居民也没逃过马克的“罗网”。2002年9月,马克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刚刚被猎杀的雄性成年海牛的完整头骨。这个头骨与普通海牛的头骨有着明显的区别,大小以及形状都不同。从骨骼中可以看出,这种海牛的身材比普通海牛矮小很多,因此马克称它们为“侏儒海牛”。经过两年的苦苦追寻,马克终于在野外拍摄到了侏儒海牛的“倩影”,并获得了它们生活方式的第一手资料。侏儒海牛喜欢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清澈小溪中,靠吃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草为生。而它们的亲戚——比侏儒海牛体型大出几圈的普通海牛,却只能生活在水流平缓,能见度很低的小溪或湖泊中。
保护比寻觅更重要
从新的灵长类动物,到新的野猪,再到新的植物、古老失传的耕种方式……马克在亚马逊的每一项新发现都在生物学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马克的寻找怪侠之旅也带动了寻觅新物种的热潮,科学家们纷纷来到亚马逊“挖宝”。不过,马克认为,保护比寻觅更为重要。亚马逊的动物们目前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大量使用的化肥,成片焚烧的森林,都对动物们的家园造成了可怕的破坏。虽然马克尽力说服农民们采用更加环保的耕种方式,并积极地想办法帮助农民在其他方面增加收入,以防止森林过度开发。但马克仍然对亚马逊的未来充满了担忧:“按照现在这个破坏速度,恐怕亚马逊的许多小怪侠,在我们发现它们之前,就会因为我们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破坏而灭绝了!”
“哦,不!又来了一只!”马克几乎要晕过去了。
一只小怪绒
马克博士家什么都有可能缺,就是不可能缺猴子。马克和妻子贝蒂收养了50多只小猴孤儿。每天,小悟空们在花园里乱蹦乱跳,兴奋地尖叫,时不时地还表演一场群猴激战。那场面,比猴哥当年大闹天宫还要热闹。虽然嘴上有些不情愿,但马克知道自己无法对这弱小的生灵说“不”。他用手指轻轻戳了戳小绒古铜色的皮肤,小家伙立刻瞪大眼睛,惊恐地大叫了起来。不过,马克的惊叫声很快掩盖了它的,因为这位灵长类动物专家惊奇地发现,这居然是一只他从未见过的小怪绒!
“你在哪里发现它的?”马克激动地抓住印第安人的手臂,要知道,科学界最后一次发现新的灵长类动物,已经是100多年前的事了。
“亚马逊的玛蒂尔瑞河。”印第安人依旧那么酷,抛下这句话后,带着那身奇怪的装束,风一般地旋出了马克的家门。
开启探索之旅
这是一个新的物种还仅仅只是个体变异?亚马逊还有多少未知的新物种?怪小绒的到来让马克一整夜都在辗转反侧。第二天,他顶着黑眼圈向妻子宣布,他要去亚马逊,亲自展开寻找怪侠的探索之旅!
虽然马克已经在亚马逊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但此次探索之旅——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想在这里发现新物种,除了需要拥有福尔摩斯般的敏锐洞察力外,还必须有考古学家般的超强耐心。当然啦,一些额外的小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去部落讨“剩饭”
马克有许多自创的收集生物情报的小花招,其中最古怪也最有效的,就是去印第安部落讨人家的“剩饭”!印第安人以捕猎为生,并且经常深入密林寻找新猎物,因此捕获到新物种的可能性非常大。每当马克听说哪个部落将一种新的动物扔进了锅,他就立刻赶去,向他们讨要剩下的残渣。接下来,马克将这些残渣制作成原始标本,回到实验室后再进行DNA分析。借助这种独特的情报搜集法,到目前为止,马克已经追踪到了至少20多种新的灵长类动物。而更加令人惊奇的是,仅仅在一个流域,他就发现了17种奇特的哺乳动物。
背后闪过“幽灵猪”
马克在亚马逊河流域的新物种探索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一个接一个的新发现轰动了生物学界。其中令马克颇为骄傲的发现,还要属“幽灵猪”了。
邂逅“幽灵猪”,纯属偶然。在2000年的一天,马克博士正专心地追踪一种新的灵长类动物。突然,他感到身后有东西,于是猛地转过头,居然是3只野猪!马克知道,这个地域的野猪喜欢群居,很少像这样三三两两外出觅食。更加奇怪的是,它们没有像其他野猪一样边走边唠唠叨叨地大声哼哼,而是如幽灵一般悄无声息地走来,又默默地离开了。马克立刻燃起了兴趣,开始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走访土著部落,马克发现,这种奇特的野猪是一些部落的重要猎物。它们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喜欢2~3只成年野猪结伴外出觅食,有时还带上一两个野猪宝宝。印第安人将它们称为“成双入对的大野猪”。对于猎人来说,“幽灵猪”是绝佳的捕猎对象。一方面,猎犬对付不了一大群结伴外出的臭脾气野猪,却可以轻松“拿下”没有族群保护的“幽灵猪”。另外,这种野猪身材魁梧,肉质肥美,猎到一只可以吃上好几天。马克将从猎人那里讨要到的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DNA分析后发现,“幽灵猪”同100万到120万年前出现的野猪物种——“领西”最为相似。
捞出侏儒海牛
不仅陆地上的怪侠们被马克一个个揪了出来,就连河里的居民也没逃过马克的“罗网”。2002年9月,马克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刚刚被猎杀的雄性成年海牛的完整头骨。这个头骨与普通海牛的头骨有着明显的区别,大小以及形状都不同。从骨骼中可以看出,这种海牛的身材比普通海牛矮小很多,因此马克称它们为“侏儒海牛”。经过两年的苦苦追寻,马克终于在野外拍摄到了侏儒海牛的“倩影”,并获得了它们生活方式的第一手资料。侏儒海牛喜欢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清澈小溪中,靠吃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草为生。而它们的亲戚——比侏儒海牛体型大出几圈的普通海牛,却只能生活在水流平缓,能见度很低的小溪或湖泊中。
保护比寻觅更重要
从新的灵长类动物,到新的野猪,再到新的植物、古老失传的耕种方式……马克在亚马逊的每一项新发现都在生物学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马克的寻找怪侠之旅也带动了寻觅新物种的热潮,科学家们纷纷来到亚马逊“挖宝”。不过,马克认为,保护比寻觅更为重要。亚马逊的动物们目前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大量使用的化肥,成片焚烧的森林,都对动物们的家园造成了可怕的破坏。虽然马克尽力说服农民们采用更加环保的耕种方式,并积极地想办法帮助农民在其他方面增加收入,以防止森林过度开发。但马克仍然对亚马逊的未来充满了担忧:“按照现在这个破坏速度,恐怕亚马逊的许多小怪侠,在我们发现它们之前,就会因为我们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破坏而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