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气吞山河、壮怀激烈的抗日战争中,有几支地域色彩鲜明的武装力量,以不同凡响的战绩令人刮目相看,永载史册,川军、滇军、桂军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北上抗日的滇军中,由卢汉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奔赴台儿庄战场,唐淮源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奔赴中条山。结果,滇军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极其惨烈的中条山战役中,滇军伤亡惨重,第三军军长唐淮源及其部将十二师师长寸性奇壮烈牺牲。“百战捐躯寸与唐,中条山色暗无光;伤心最是黄河水,日夜奔腾吊国殇。”民国元老李根源为两位将军写下的挽诗,充分表达了抗日军民对为国捐躯的烈士的崇敬、赞颂和怀念之情。
边城走出的铮铮铁汉
腾冲,地处中缅边界,号称“极边第一城”,虽然在云南最为偏远的高黎贡山区,但却是人杰地灵的沃土。从边地走出来的不仅有《大众哲学》的作者艾思奇,更有遍布全国的像寸性奇这样侠肝义胆、碧血丹心的志士、勇士和烈士。
寸性奇(1895—1941),字念洁,腾冲人,虽生在边地,却蓄有大志,心向祖国。1909年,他即步行前往昆明,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他参加了蔡锷、李根源等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崭露头角。护国战争中,他任少校参谋,随滇军入川,与袁世凯的军队作战,身先士卒,表现卓异,很快便擢升为督军府警卫团长。
蔡锷英年早逝后,滇军倾向革命,支持孙中山,寸性奇作为滇军代表与孙中山联系,甚得孙中山青睐,被委任为总统府少将参军。1922年,粤军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迫避往上海。局势混乱,寸性奇审时度势,力主滇军与桂军联合攻击粤军,支持孙中山。
在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策划下,寸性奇上演了一出“诈降”的妙剧,深入粤军老巢,刺探陈炯明的虚实。他率陈副官和卫士,连同妻子白文英及岳丈一道,来到广州,以使陈炯明不疑有诈,完成讨陈大业。孰料,刚到广州的第二天,卫士密告,称陈副官有叛变投敌的迹象。经过考察,确有其事。寸性奇决定除掉这个叛徒。可是身在虎穴龙潭,周围都是陈炯明的爪牙,怎么除呢?他周密布置,力争万无一失。先放出风去,让岳丈装病,请来医生诊断,医生告知“病危”,于是开始“准备后事”,买来一副棺材,藏于暗处。当晚设宴,将陈副官灌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乘机将其杀死,装入棺材,运走下葬。家人也借出丧之隙,辗转脱险,他自己留下来与敌周旋,竟未引起陈炯明的怀疑。掌握了陈部的情报,甚至还获得了陈部调拨的部分军需物资,寸性奇金蝉脱壳,返回滇军。1922年12月6日,滇桂联军在白马誓师东下。1923年1月,一举击溃陈炯明主力,攻克广州。受滇桂联军委派,寸性奇率卫士到上海迎接孙中山及夫人宋庆龄返回广州,同行者不乏民国显贵,如陈友仁、谭延闿等。孙中山成立大元帅府,任命寸性奇为大本营少将参军、中央直辖宪兵司令等要职。
孙中山逝世后,北伐战争开始。寸性奇投身战事,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军参谋处长、第十二师三十四旅副旅长、第三军参谋长等职。对于军阶高低、官职大小,这条从云南大山中走出来的铮铮铁汉并不计较,名利于他如浮云,他追求的是兵不扰民、纪律严明、能征善战、保疆卫国的军人境界。
义不独生的抗日猛将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寸性奇率部奉命出征。在开封集训时,据其子寸品德在《回忆先父寸性奇将军》中所载,“值此国难当头,先父寸性奇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作为一名军人,应为正义而参战。现在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刻,也是实现自己历来所抱之愿望,为保卫中华民族之尊严,为保国家领土之完整,虽然以身殉国也在所不惜。我惟一放心不下的是八旬老父及家眷。’他叫我立即送家眷回云南,叮嘱我一定要孝养好祖父及母亲,免去后顾之忧,使他安心到前方杀敌,待打败日本鬼子后再合家团聚。”从中可见,战云密布,前途未卜之际,寸性奇的侠骨柔肠之情。
安顿好家事之后,寸性奇便随第三军入娘子关,进入山西大地,与兵锋所至的日军展开殊死较量。装备悬殊,云泥之别,将士用命,感天动地。他指挥第三十四旅在临汾、侯马、绛县狙击肆意深入的侵略者。3次恶战,血流成河,杀敌无数,威震敌胆,“晋南肉搏将军”之威名随即不胫而走,誉满天下。
战功卓著的寸性奇,升任第十二师师长,调防中条山,4年时间,他击退日军12次进攻,成了日军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将一腔热血挥洒在这片他所挚爱的国土之上。
中条山,因抗战时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而名扬中外。这座连绵横亘于晋南的大山,临黄河北岸,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占据此山,东可切断平汉铁路,西能进袭同蒲铁路,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实乃兵家必争之地。由于第三军坚守此山,日军视为肘腋之患,称之为华北占领区中的“盲肠”。
1941年5月7日,日军发起了对中条山的第十三次进攻,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中条山战役。日军这次孤注一掷,由矶谷中将指挥,集中精锐部队5个师团20万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支援下,猛扑过来。日军主力、缨井师团师团长满怀恨意地声称:“此次作战专奔第十二师而来!”寸性奇闻讯坦然说道:“好吧,本人十二分欢迎。”
如同当年南京保卫战作战举棋不定、战守摇摆一样,对中条山战役,国民政府上层作战决心不足,似乎被日军疯狂而凌厉的攻势吓得有些惊慌失措:先是下令死守,然而,当大雨滂沱、补给不足、士卒苦战、伤亡甚大之后,又下令撤退,混乱无序的撤退其实最为致命。
第一战区长官部致电蒋介石:“战斗惨烈,为抗战数年来所未有。每日自拂晓起至黄昏,平均无一分钟天空不见敌机活动;阵地所在,无尺寸不为敌炮烟、毒气所笼罩。”得到蒋介石批准后,第一战区长官部下令撤退。但为时晚矣,日寇的铁壁合围已成,中国互不统属的部队,竞相撤离。霎时间,中国军队各部防守的阵地裂开了好几个大口子,日军趁虚而入,分割包围,围而歼之。最后的结果,中国军队战死4.2万人,被俘3.5万人,中条山落入敌手,蒋介石称之为“抗战史中最大的耻辱”。 第三军处境最为艰难,腹背受敌,几陷绝境。军长唐淮源,云南江川人,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也曾参加过辛亥重九起义,也是赤胆忠心的爱国将领。1939年,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返晋前,与云南省主席龙云告别时说:“本人此去晋南,回守原防,已抱定必死决心。前有母亲所念,尚存顾虑,今已安埋就绪,战死无他矣!”没想到一语成谶,血洒疆场。
在各部夺路而逃、局面失控之际,第三军阵地依然稳固,但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下已呈瓦解之势。危急关头,唐淮源召集各师长开会,决定以团为单位分道突围,他说:“情势恶劣,3位(师长)都看得到。军人信条,不成功,便成仁,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我已打好主意,想必3位也都有打算,不必我多说了。”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率先表态:“请军长放心,我们不会给国家民族丢脸。”唐淮源感动地说:“寸师长,你说的话就是我心里的话。3位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的军、师长,打仗打到今天,我们虽然吃了无数败仗,但是,只有阵亡的军、师长,可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场面悲怆,挺直了中国真正的军人危难关头不屈的脊梁。
唐淮源亲率1个团突围,5月11日,陷入敌人重围,弹尽援绝,命卫士冲入敌阵,以命相搏,眼睁睁看着敌人狰狞地围拢过来,誓死不当俘虏的他举枪自戕。受其感染,所率官兵,无一投降,全部牺牲。
寸性奇指挥第十二师幸存官兵左突右冲,杀开一条血路,几乎成建制地突出重围。本来,他们奉命前往相对安全的稷王山集合,那就可以一步步远离死亡。当听到和自己情同手足的军长陷入绝境之后,他义不独生,舍生忘死,率部再次杀入敌阵。12日,寸性奇得知军长牺牲的消息后,悲愤欲绝,持枪上阵,与敌厮杀,胸部、腰部多处中弹,几成血人。13日晨,拖着重伤之躯,寸性奇指挥官兵向制高点胡家岭反复冲击,他高声鼓励部属:“我们有枪在手、有剑在腰,宁愿挺胸而死,不愿低头求生,希望各位不要作俘虏!无论胜败,都千万不可使国家蒙羞!”激战到晚上,敌人的炮火击中寸性奇,右腿被炸断,血流如注,伤势严重,奄奄一息,他拼着最后的气力告诉部下:“我是不行了,不得不先走一步,你们可要打到底,冲不出去就死,万不可作俘虏!”话音刚落,拔出佩剑,自戕殉国。
身边的官兵抹着眼泪,冲入敌群,顽强拼杀,殊死搏斗,没有一人向敌人屈服,整个第三军冲出日军重围者,尚不足一团兵力,大部分官兵战至最后一息,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极其悲壮惨烈、可歌可泣的一页,树立了中国抗战军人顶天立地、威武不屈的丰碑。
滇军多壮士,抗战谱壮歌。唐淮源和寸性奇,相隔1天,皆壮烈殉国,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英气、骨气和豪气。
永不消失的荣光
中条山之战,因众多将士的英勇壮烈,虽败犹荣,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史册上谱写了荡气回肠的篇章。烈士殉难,国之殇也。为了表彰牺牲的滇军将领,国民政府分别追赠唐、寸二人为上将和中将,从优抚恤遗属。唐淮源将军的遗骸埋葬在山西省夏县,寸性奇将军的遗骸则埋葬在山西省垣曲县。两县毗邻,同属中条山区。
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寸性奇的父亲寸大进,更是一个满腔爱国激情的忠烈志士,曾做过守卫边疆的清军右营守备。寸性奇牺牲的噩耗传来,老人痛不欲生。后来,从缅甸入境的一股日军,以区区292人的小部队,竟然兵不血刃占领了有坚固城墙防护的腾冲城。88岁的寸大进不甘做亡国奴,举家逃至腾冲郊外小西乡大罗绮坪避难。眼见国土沦丧,他痛不欲生;日军猖獗,他心如刀绞,恨己身年迈衰朽,无力报国,便整日坐在观音寺前那棵被称为“雷打树”的千年古杉之下,目瞪腾冲城头飘扬的太阳旗,含恨绝食,决心以死来昭彰民族气节,勉励国人杀敌卫国。数日之后,老人死在古杉树下,死后竟双目不瞑。同为腾冲籍的民国元老李根源曾赋诗吊唁:“中条战死有贤郎,老父围城绝食亡。故国遗黎还几辈,一回凶问一心伤。”寸大进的殉国,与其子寸性奇一样壮烈,满门英烈,令人惊叹,千古流芳,永载青史。
为使在中条山壮烈殉国的唐、寸二将军遗骨回归故里,1989年,经云南、山西两省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遗骨分别由烈士家属从山西夏县和垣曲县起挖并火化,骨灰迁运故里。烈士墓碑于翌年分别在江川和腾冲建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唐、寸二将军的忠魂,时隔近半个世纪,终于从遥远苍凉的中条山回到了生养他们的云南边陲,回到了他们的后人身边,回到了以他们为傲的千千万万云南儿女身边。文
边城走出的铮铮铁汉
腾冲,地处中缅边界,号称“极边第一城”,虽然在云南最为偏远的高黎贡山区,但却是人杰地灵的沃土。从边地走出来的不仅有《大众哲学》的作者艾思奇,更有遍布全国的像寸性奇这样侠肝义胆、碧血丹心的志士、勇士和烈士。
寸性奇(1895—1941),字念洁,腾冲人,虽生在边地,却蓄有大志,心向祖国。1909年,他即步行前往昆明,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他参加了蔡锷、李根源等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崭露头角。护国战争中,他任少校参谋,随滇军入川,与袁世凯的军队作战,身先士卒,表现卓异,很快便擢升为督军府警卫团长。
蔡锷英年早逝后,滇军倾向革命,支持孙中山,寸性奇作为滇军代表与孙中山联系,甚得孙中山青睐,被委任为总统府少将参军。1922年,粤军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迫避往上海。局势混乱,寸性奇审时度势,力主滇军与桂军联合攻击粤军,支持孙中山。
在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策划下,寸性奇上演了一出“诈降”的妙剧,深入粤军老巢,刺探陈炯明的虚实。他率陈副官和卫士,连同妻子白文英及岳丈一道,来到广州,以使陈炯明不疑有诈,完成讨陈大业。孰料,刚到广州的第二天,卫士密告,称陈副官有叛变投敌的迹象。经过考察,确有其事。寸性奇决定除掉这个叛徒。可是身在虎穴龙潭,周围都是陈炯明的爪牙,怎么除呢?他周密布置,力争万无一失。先放出风去,让岳丈装病,请来医生诊断,医生告知“病危”,于是开始“准备后事”,买来一副棺材,藏于暗处。当晚设宴,将陈副官灌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乘机将其杀死,装入棺材,运走下葬。家人也借出丧之隙,辗转脱险,他自己留下来与敌周旋,竟未引起陈炯明的怀疑。掌握了陈部的情报,甚至还获得了陈部调拨的部分军需物资,寸性奇金蝉脱壳,返回滇军。1922年12月6日,滇桂联军在白马誓师东下。1923年1月,一举击溃陈炯明主力,攻克广州。受滇桂联军委派,寸性奇率卫士到上海迎接孙中山及夫人宋庆龄返回广州,同行者不乏民国显贵,如陈友仁、谭延闿等。孙中山成立大元帅府,任命寸性奇为大本营少将参军、中央直辖宪兵司令等要职。
孙中山逝世后,北伐战争开始。寸性奇投身战事,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军参谋处长、第十二师三十四旅副旅长、第三军参谋长等职。对于军阶高低、官职大小,这条从云南大山中走出来的铮铮铁汉并不计较,名利于他如浮云,他追求的是兵不扰民、纪律严明、能征善战、保疆卫国的军人境界。
义不独生的抗日猛将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寸性奇率部奉命出征。在开封集训时,据其子寸品德在《回忆先父寸性奇将军》中所载,“值此国难当头,先父寸性奇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作为一名军人,应为正义而参战。现在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刻,也是实现自己历来所抱之愿望,为保卫中华民族之尊严,为保国家领土之完整,虽然以身殉国也在所不惜。我惟一放心不下的是八旬老父及家眷。’他叫我立即送家眷回云南,叮嘱我一定要孝养好祖父及母亲,免去后顾之忧,使他安心到前方杀敌,待打败日本鬼子后再合家团聚。”从中可见,战云密布,前途未卜之际,寸性奇的侠骨柔肠之情。
安顿好家事之后,寸性奇便随第三军入娘子关,进入山西大地,与兵锋所至的日军展开殊死较量。装备悬殊,云泥之别,将士用命,感天动地。他指挥第三十四旅在临汾、侯马、绛县狙击肆意深入的侵略者。3次恶战,血流成河,杀敌无数,威震敌胆,“晋南肉搏将军”之威名随即不胫而走,誉满天下。
战功卓著的寸性奇,升任第十二师师长,调防中条山,4年时间,他击退日军12次进攻,成了日军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将一腔热血挥洒在这片他所挚爱的国土之上。
中条山,因抗战时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而名扬中外。这座连绵横亘于晋南的大山,临黄河北岸,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占据此山,东可切断平汉铁路,西能进袭同蒲铁路,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实乃兵家必争之地。由于第三军坚守此山,日军视为肘腋之患,称之为华北占领区中的“盲肠”。
1941年5月7日,日军发起了对中条山的第十三次进攻,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中条山战役。日军这次孤注一掷,由矶谷中将指挥,集中精锐部队5个师团20万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支援下,猛扑过来。日军主力、缨井师团师团长满怀恨意地声称:“此次作战专奔第十二师而来!”寸性奇闻讯坦然说道:“好吧,本人十二分欢迎。”
如同当年南京保卫战作战举棋不定、战守摇摆一样,对中条山战役,国民政府上层作战决心不足,似乎被日军疯狂而凌厉的攻势吓得有些惊慌失措:先是下令死守,然而,当大雨滂沱、补给不足、士卒苦战、伤亡甚大之后,又下令撤退,混乱无序的撤退其实最为致命。
第一战区长官部致电蒋介石:“战斗惨烈,为抗战数年来所未有。每日自拂晓起至黄昏,平均无一分钟天空不见敌机活动;阵地所在,无尺寸不为敌炮烟、毒气所笼罩。”得到蒋介石批准后,第一战区长官部下令撤退。但为时晚矣,日寇的铁壁合围已成,中国互不统属的部队,竞相撤离。霎时间,中国军队各部防守的阵地裂开了好几个大口子,日军趁虚而入,分割包围,围而歼之。最后的结果,中国军队战死4.2万人,被俘3.5万人,中条山落入敌手,蒋介石称之为“抗战史中最大的耻辱”。 第三军处境最为艰难,腹背受敌,几陷绝境。军长唐淮源,云南江川人,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也曾参加过辛亥重九起义,也是赤胆忠心的爱国将领。1939年,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返晋前,与云南省主席龙云告别时说:“本人此去晋南,回守原防,已抱定必死决心。前有母亲所念,尚存顾虑,今已安埋就绪,战死无他矣!”没想到一语成谶,血洒疆场。
在各部夺路而逃、局面失控之际,第三军阵地依然稳固,但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下已呈瓦解之势。危急关头,唐淮源召集各师长开会,决定以团为单位分道突围,他说:“情势恶劣,3位(师长)都看得到。军人信条,不成功,便成仁,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我已打好主意,想必3位也都有打算,不必我多说了。”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率先表态:“请军长放心,我们不会给国家民族丢脸。”唐淮源感动地说:“寸师长,你说的话就是我心里的话。3位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的军、师长,打仗打到今天,我们虽然吃了无数败仗,但是,只有阵亡的军、师长,可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场面悲怆,挺直了中国真正的军人危难关头不屈的脊梁。
唐淮源亲率1个团突围,5月11日,陷入敌人重围,弹尽援绝,命卫士冲入敌阵,以命相搏,眼睁睁看着敌人狰狞地围拢过来,誓死不当俘虏的他举枪自戕。受其感染,所率官兵,无一投降,全部牺牲。
寸性奇指挥第十二师幸存官兵左突右冲,杀开一条血路,几乎成建制地突出重围。本来,他们奉命前往相对安全的稷王山集合,那就可以一步步远离死亡。当听到和自己情同手足的军长陷入绝境之后,他义不独生,舍生忘死,率部再次杀入敌阵。12日,寸性奇得知军长牺牲的消息后,悲愤欲绝,持枪上阵,与敌厮杀,胸部、腰部多处中弹,几成血人。13日晨,拖着重伤之躯,寸性奇指挥官兵向制高点胡家岭反复冲击,他高声鼓励部属:“我们有枪在手、有剑在腰,宁愿挺胸而死,不愿低头求生,希望各位不要作俘虏!无论胜败,都千万不可使国家蒙羞!”激战到晚上,敌人的炮火击中寸性奇,右腿被炸断,血流如注,伤势严重,奄奄一息,他拼着最后的气力告诉部下:“我是不行了,不得不先走一步,你们可要打到底,冲不出去就死,万不可作俘虏!”话音刚落,拔出佩剑,自戕殉国。
身边的官兵抹着眼泪,冲入敌群,顽强拼杀,殊死搏斗,没有一人向敌人屈服,整个第三军冲出日军重围者,尚不足一团兵力,大部分官兵战至最后一息,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极其悲壮惨烈、可歌可泣的一页,树立了中国抗战军人顶天立地、威武不屈的丰碑。
滇军多壮士,抗战谱壮歌。唐淮源和寸性奇,相隔1天,皆壮烈殉国,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英气、骨气和豪气。
永不消失的荣光
中条山之战,因众多将士的英勇壮烈,虽败犹荣,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史册上谱写了荡气回肠的篇章。烈士殉难,国之殇也。为了表彰牺牲的滇军将领,国民政府分别追赠唐、寸二人为上将和中将,从优抚恤遗属。唐淮源将军的遗骸埋葬在山西省夏县,寸性奇将军的遗骸则埋葬在山西省垣曲县。两县毗邻,同属中条山区。
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寸性奇的父亲寸大进,更是一个满腔爱国激情的忠烈志士,曾做过守卫边疆的清军右营守备。寸性奇牺牲的噩耗传来,老人痛不欲生。后来,从缅甸入境的一股日军,以区区292人的小部队,竟然兵不血刃占领了有坚固城墙防护的腾冲城。88岁的寸大进不甘做亡国奴,举家逃至腾冲郊外小西乡大罗绮坪避难。眼见国土沦丧,他痛不欲生;日军猖獗,他心如刀绞,恨己身年迈衰朽,无力报国,便整日坐在观音寺前那棵被称为“雷打树”的千年古杉之下,目瞪腾冲城头飘扬的太阳旗,含恨绝食,决心以死来昭彰民族气节,勉励国人杀敌卫国。数日之后,老人死在古杉树下,死后竟双目不瞑。同为腾冲籍的民国元老李根源曾赋诗吊唁:“中条战死有贤郎,老父围城绝食亡。故国遗黎还几辈,一回凶问一心伤。”寸大进的殉国,与其子寸性奇一样壮烈,满门英烈,令人惊叹,千古流芳,永载青史。
为使在中条山壮烈殉国的唐、寸二将军遗骨回归故里,1989年,经云南、山西两省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遗骨分别由烈士家属从山西夏县和垣曲县起挖并火化,骨灰迁运故里。烈士墓碑于翌年分别在江川和腾冲建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唐、寸二将军的忠魂,时隔近半个世纪,终于从遥远苍凉的中条山回到了生养他们的云南边陲,回到了他们的后人身边,回到了以他们为傲的千千万万云南儿女身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