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重要支柱产业的制造业正面临出口减少和转型的压力。美国推出的“制造业回流”政策,使得卡特彼勒、GE等制造业巨头部分产品撤离中国;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唯一独资工厂,全球领先的光纤通信供应商Oclaro宣布将把在华业务转移到马来西亚工厂。
日本共同社近日报道称,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分散到其他亚洲国家的日本企业正在增加。日本船井电机计划将2011年度曾高达九成的家电在华生产比例降至五成以下,2014年该公司旗下菲律宾新工厂将投入运行。此外,伊藤洋华堂将于2013年度把服装的在华生产比例降至三成,而2011年度则高达八成。
日产品从“中国制造”变“亚洲制造”
伊藤洋华堂此举意在缓解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保持商品的价格竞争力。除了瞄准中国内需的商品之外,避免过度依赖中国的趋势正日趋明显。
船井电机在中国生产DVD、蓝光光盘录像播放机和打印机,然后出口到美国等市场。在这些产品中,中低价位机型等的生产将逐步转移到菲律宾。今后将把在靠近菲律宾马尼拉首都圈的利马工业园取得的约12万平方米土地的一部分用于建设工厂。
菲律宾新工厂的总投资额预计为30亿-40亿日元(约合2.01亿-2.68亿元人民币),产能等情况将在今后确定。船井还计划2014年夏季将扩大泰国自有工厂的电视产能。
船井电机实现增长依靠的是以OEM(贴牌生产)方式供应低生产成本的电视和DVD录放机的业务模式。而生产成本的降低则得益于中国工厂。
该公司在广东拥有2家代工工厂和1家自有工厂,在华生产比例截至2011年度末高达九成。不过,自有工厂在2012年发生涉日游行时,出现了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的事件。船井认为在中国进行集中生产的风险正在提高,因此在华生产比例将会被控制在五成以下。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调查,中国制造业普通从业人员的月基本工资在2010年10月为328美元(约合2047.44元人民币),在5年里上升了约四成。与菲律宾(253美元)、越南(145美元)和缅甸(53美元)等国相比,中国明显更高。
伊藤洋华堂将调整2012年度销售额约为800亿日元的自主开发服装的生产体系。在中国的代工生产比例在2012年度高达六成,2013年度将降至三成,大幅降低,同时增加在东南亚的生产。
此外,运营“优衣库”的迅销公司、男装厂商青山商事和AOKI等也将扩大在中国以外的商品生产。在日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将逐步把生产转移到成本比中国更低的亚洲各国。
相比中国内地,越南、缅甸、柬埔寨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水电、原材料等成本也更便宜,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越南等国开始重视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者。这些因素引起了一场赴东南亚的投资热潮。
迁移生产基地有风险
资本逐利的这一特性使得企业迁往成本更低的地方建厂并不罕见。尤其是近几年全球经济萎靡,不仅是跨国企业,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也开始转移战场,将资本投放到一些东南亚国家。
卡斯商学院教授维罗妮卡·海莉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欧洲,15年前就有很多企业为了追逐廉价劳动力来到东欧,但是一两年之后就遇到了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当地的法律法规、甚至当地的政局不是很稳定等等。从长远考虑,提升员工技能、提高效率显得更重要。”
她还提供了一个欧盟的案例,有些欧盟成员国有意把公司在某个地方关厂的成本设置得非常高,让很多公司觉得关闭工厂非常不划算。“比如说,我们研究的一家跨国企业不得不保留在德国的一家工厂,因为要把这家工厂关闭的成本以及要支付的各种费用,要比在其他的欧盟国家设立新厂高很多。而在这方面,政府的决策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卡斯商学院首席运营官阿历克斯·雷瑟也认为,跨境迁移工厂所带来的实际成本是非常高的,公司在培养企业文化以及员工忠诚度等方面都要付出较大代价。尤其是对于强调业绩增长和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跨境设厂很可能会造成一定高技术人才或者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失,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也不能跟进到位,这个代价非常巨大。
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地位在弱化
与雷曼危机前的2007年度相比,中国国内销售额增长27%,出口减少了22%。在内需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作为面向全球出口基地的地位则在弱化。据商务部数据显示,1月仅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较去年同月减少了20%。
亚洲制造业协会发布的报告称,当前,中国制造业遭遇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欧美经济下滑,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加之欧美制造业重回,中国制造业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二是人民币升值,宏观经济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叠加,部分企业陷入亏损或倒闭;三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新的投入。
有专家称,中国制造业今天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表面上看是外部环境的恶化造成的,其实,揭示的是中国制造业自身实力的不足,只是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提早暴露而已。
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基础性的东西还需要补上。尤其是支撑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高端性、国际性的创新人才还十分欠缺,创新氛围还有待提高。
正如亚洲制造业协会的报告所说,当前,对于中国制造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风险体现在: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并不熟悉国际规则,往往并购容易,消化难。例如TCL收购汤姆逊以后就出现这种情况;再如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以后,对韩国的工会力量和法律认识不够,最后不得不撤退,付出了惨痛代价。
然而,机遇也总是与风险相伴,如可以尽快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这个阶段,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并购欧美一些有较强科技实力的企业,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日本共同社近日报道称,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分散到其他亚洲国家的日本企业正在增加。日本船井电机计划将2011年度曾高达九成的家电在华生产比例降至五成以下,2014年该公司旗下菲律宾新工厂将投入运行。此外,伊藤洋华堂将于2013年度把服装的在华生产比例降至三成,而2011年度则高达八成。
日产品从“中国制造”变“亚洲制造”
伊藤洋华堂此举意在缓解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保持商品的价格竞争力。除了瞄准中国内需的商品之外,避免过度依赖中国的趋势正日趋明显。
船井电机在中国生产DVD、蓝光光盘录像播放机和打印机,然后出口到美国等市场。在这些产品中,中低价位机型等的生产将逐步转移到菲律宾。今后将把在靠近菲律宾马尼拉首都圈的利马工业园取得的约12万平方米土地的一部分用于建设工厂。
菲律宾新工厂的总投资额预计为30亿-40亿日元(约合2.01亿-2.68亿元人民币),产能等情况将在今后确定。船井还计划2014年夏季将扩大泰国自有工厂的电视产能。
船井电机实现增长依靠的是以OEM(贴牌生产)方式供应低生产成本的电视和DVD录放机的业务模式。而生产成本的降低则得益于中国工厂。
该公司在广东拥有2家代工工厂和1家自有工厂,在华生产比例截至2011年度末高达九成。不过,自有工厂在2012年发生涉日游行时,出现了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的事件。船井认为在中国进行集中生产的风险正在提高,因此在华生产比例将会被控制在五成以下。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调查,中国制造业普通从业人员的月基本工资在2010年10月为328美元(约合2047.44元人民币),在5年里上升了约四成。与菲律宾(253美元)、越南(145美元)和缅甸(53美元)等国相比,中国明显更高。
伊藤洋华堂将调整2012年度销售额约为800亿日元的自主开发服装的生产体系。在中国的代工生产比例在2012年度高达六成,2013年度将降至三成,大幅降低,同时增加在东南亚的生产。
此外,运营“优衣库”的迅销公司、男装厂商青山商事和AOKI等也将扩大在中国以外的商品生产。在日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将逐步把生产转移到成本比中国更低的亚洲各国。
相比中国内地,越南、缅甸、柬埔寨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水电、原材料等成本也更便宜,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越南等国开始重视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者。这些因素引起了一场赴东南亚的投资热潮。
迁移生产基地有风险
资本逐利的这一特性使得企业迁往成本更低的地方建厂并不罕见。尤其是近几年全球经济萎靡,不仅是跨国企业,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也开始转移战场,将资本投放到一些东南亚国家。
卡斯商学院教授维罗妮卡·海莉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欧洲,15年前就有很多企业为了追逐廉价劳动力来到东欧,但是一两年之后就遇到了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当地的法律法规、甚至当地的政局不是很稳定等等。从长远考虑,提升员工技能、提高效率显得更重要。”
她还提供了一个欧盟的案例,有些欧盟成员国有意把公司在某个地方关厂的成本设置得非常高,让很多公司觉得关闭工厂非常不划算。“比如说,我们研究的一家跨国企业不得不保留在德国的一家工厂,因为要把这家工厂关闭的成本以及要支付的各种费用,要比在其他的欧盟国家设立新厂高很多。而在这方面,政府的决策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卡斯商学院首席运营官阿历克斯·雷瑟也认为,跨境迁移工厂所带来的实际成本是非常高的,公司在培养企业文化以及员工忠诚度等方面都要付出较大代价。尤其是对于强调业绩增长和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跨境设厂很可能会造成一定高技术人才或者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失,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也不能跟进到位,这个代价非常巨大。
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地位在弱化
与雷曼危机前的2007年度相比,中国国内销售额增长27%,出口减少了22%。在内需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作为面向全球出口基地的地位则在弱化。据商务部数据显示,1月仅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较去年同月减少了20%。
亚洲制造业协会发布的报告称,当前,中国制造业遭遇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欧美经济下滑,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加之欧美制造业重回,中国制造业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二是人民币升值,宏观经济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叠加,部分企业陷入亏损或倒闭;三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新的投入。
有专家称,中国制造业今天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表面上看是外部环境的恶化造成的,其实,揭示的是中国制造业自身实力的不足,只是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提早暴露而已。
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基础性的东西还需要补上。尤其是支撑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高端性、国际性的创新人才还十分欠缺,创新氛围还有待提高。
正如亚洲制造业协会的报告所说,当前,对于中国制造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风险体现在: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并不熟悉国际规则,往往并购容易,消化难。例如TCL收购汤姆逊以后就出现这种情况;再如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以后,对韩国的工会力量和法律认识不够,最后不得不撤退,付出了惨痛代价。
然而,机遇也总是与风险相伴,如可以尽快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这个阶段,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并购欧美一些有较强科技实力的企业,也是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