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湖泊水体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氮来源及水质指示意义,分析了2013-2014年洱海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N比值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水质的关系.结果 表明:①洱海悬浮颗粒物δ13C、C/N、δ15N在旱、雨季差异显著(P<0.05),旱季变化范围分别为-31.75%‰~-18.21‰(均值-25.34‰±4.14‰)、9.1~16.9(均值13.3±2.7)、4.9‰ ~ 7.4‰(均值6.4‰±1.3‰),雨季变化范围分别为-14.7‰~-23.8
【机 构】
: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河流全物质通量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粤港水安全保障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水科学研究中心,珠海519087;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湖泊水体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氮来源及水质指示意义,分析了2013-2014年洱海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N比值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水质的关系.结果 表明:①洱海悬浮颗粒物δ13C、C/N、δ15N在旱、雨季差异显著(P<0.05),旱季变化范围分别为-31.75%‰~-18.21‰(均值-25.34‰±4.14‰)、9.1~16.9(均值13.3±2.7)、4.9‰ ~ 7.4‰(均值6.4‰±1.3‰),雨季变化范围分别为-14.7‰~-23.8‰(均值-20.2‰±3.3‰)、4.6~8.9(均值7.1±1.6)、7.4‰~ 10.8‰(均值9.3‰±1.8‰).悬浮颗粒物有机碳来源在旱季以陆源C3植物为主(46.0%±6.9%),转变为雨季以浮游植物为主(43.3%±6.1%);氮来源在旱季以陆源植物为主(40.7‰±6.5%),转变为雨季以湖内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为主(39.9%±6.6%).表层沉积物δ13C(-24.0‰~-14.6‰(均值为-18.7‰±4.7‰))和C/N(9.1~15.5(均值为12.1±3.3))均无显著季节差异(P>0.05),δ15N在旱、雨季差异显著(P<0.05),变化范围分别为1.9‰~4.9‰(均值为3.6‰±1.5‰)和0.7‰~ 7.8‰(均值为4.2‰±1.8‰).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来源在旱、雨季均以陆源C4植物为主(48.2%±19.1%),氮来源旱季以陆源植物为主(44.3%±10.1%),转变为雨季以化肥为主(30.3%±6.8%).两者有机碳与氮来源差异揭示水生和浮游植物来源的有机碳与氮易降解,对水质影响较大,而陆源C4植物和土壤来源的有机碳和化肥来源氮易沉积,对水质影响相对较小.②随机森林回归分析表明,悬浮颗粒物有机质(POM)来源差异(δ13C、C/N)、氧化还原电位和水温(WT)是影响水体多营养循环指标的重要因子,重要度为4.0% ~6.9%;POM、C/N和WT是影响叶绿素a的重要因子,重要度为9.3% ~ 10.7%,说明POM来源特征结合水环境因子显著影响水质,而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相对稳定,对水质无显著影响.为防控洱海水质持续下降,除了加强外源控制,雨季还应重点采取控藻措施.
其他文献
为解决卷积神经网络(CNN)在二维路面灰度图像裂缝自动检测中存在的识别效率和精确度低的问题,首先提出了一套基于转置CNN层间特征融合的三阶段路面裂缝提取算法(该算法包括区域判定、图像分割、多层特征融合等模块);然后构建了分类-分割网络,训练了多个融合分类网络中间层和分割网络输出层的转置卷积网络,并与CrackNet进行了运行效果的对比.结果 表明:当用于区域判定的分割网络CNN-Ⅰ的召回率最小值设置为0.95时,精确度为0.497,此时的阈值为0.003152,结合用于裂缝提取的分割网络CNN-Ⅱ的训练结
人工检测是在役桥梁管理与维护中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通过人工目测或工具量测形成的各类病害检测结果是指导桥梁运维决策的关键基础数据.然而,因缺少对人工检测病害数据的标准化快速批处理方法,该类数据往往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方法呈现出数据处理难度大、成本高、时效性弱等问题,难以支撑实桥管养和相关科研需要.面对人工检测采集的海量原始病害数据,本研究以铺装病害人工检测数据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人工检测表观病害数据标准化批处理方法.首先通过人工检测采集标注的CAD电子化数据,进行病害图像网格式栅格化批处理,
通常认为,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控制湖泊磷浓度和水平被认为是湖泊治理的关键.在外源磷输入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湖泊富营养化仍可持续几十年,这主要归咎于内源磷的释放.底泥原位化学钝化控磷技术因其操作性强、控磷效果明显,而被广泛作为湖泊内源磷的控制技术之一,而钝化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是本项技术的核心.在世界范围内,研发了众多的用于底泥磷控制的钝化修复材料.本文主要梳理了国际上常用钝化材料的基本特性与研究近况,点明不同材料之间钝化效果的差异,并讨论了不同类型钝化材料的改性方法、钝化机制,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
基于计算流体软件Fluent,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雷诺数Re =6.6×105下不同间隔比的串列双梯形柱绕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选取间隔比S*在0.5 ~6之间的7种不同取值,对双梯形柱气动特性系数、涡量图和流线图进行阐述.结果 表明:串列梯形柱绕流特性与串列圆柱和矩形柱相似,在不同间隔比下存在3种绕流模式,即模式Ⅰ(屏蔽区)、模式Ⅱ(再附区)和模式Ⅲ(撞击区);各模式间存在临界间隔比S*cr,在间隔比S*<1处双梯形柱间产生屏蔽区,1<S*<3时上游梯形柱尾迹在下游梯形柱上下表面产
为研究乌伦古湖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与各水量因子间的定量关系,本研究以水量平衡和物质平衡为基础,把影响湖水水质的原因分为降雨、蒸发、河流补给、地下水补给以及地下水流出5个水量因子,定量分析湖水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与各水量因子之间的关系,并且预测了湖水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表明,地下水输出流量决定了湖水中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地下水输出流量越大,湖水中的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越小.2010年至今乌伦古湖水位的升高导致了地下水输出流量增大,乌伦古湖内的矿化度和氟化物浓度均呈缓慢下降趋势,模型预测新的稳态下湖
针对高速两栖车水上航行阻力特性问题,采用基于雷诺平均方程的有限体积法对静水中高速两栖车的阻力及航态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不同网格密度的阻力比较,对网格收敛性进行了讨论;通过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对文中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另外,结合叠模计算结果对两栖车的各阻力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带开口的两栖车模型的阻力及航态变化.结果 表明:处于过渡阶段的两栖车,其兴波阻力占总阻力的比例随航速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到60%以上),黏压阻力占比30% ~ 40%,摩擦阻力占比小于10%;增加开口后两栖
湖泊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类提供淡水和食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湖泊湿地水文过程发生了剧烈变化,湖泊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质量下降和服务功能退化等风险.本文总结了原位观测、数值模拟和遥感技术在获取湖泊湿地关键水文要素方面的优势及不足;从辩证的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湿地水文过程的双重影响;结合洪水和水文连通性等研究热点分析了水文过程的典型表现形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湖泊湿地植物、动物和水质对水文过程改
入出湖总磷负荷变化是影响太湖湖体磷收支平衡的关键因素.基于2012-2018年水质水量监测资料,计算全湖及各水资源分区河流入出湖总磷负荷,并以水量加权计算其总磷年平均浓度,探明其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不同分区水污关系的变化规律;以月为时间尺度,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揭示入湖总磷负荷分别与入湖水量、入湖总磷浓度的相关关系;通过讨论分析,明确适用于太湖的入湖总磷平均浓度计算方法、总磷负荷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水量加权法比算术平均法更加适用于太湖入湖总磷平均浓度的削减管理;环
为掌握东平湖浮游植物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探究其环境驱动因子,于通水运行3周年后的2017年分4个季节对东平湖的18个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同步开展水环境调查.结果 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191种属(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和隐藻门分别为64、57、28、22、8、5、4和3种属;优势种属包括蓝藻门的漂浮泽丝藻(Limnothrix planctonica)和色球藻(Chroococcu sp.),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
研究大型核电设备的故障预警方法,对于故障的及时排除、降低安全风险、减少非必要成本以及提高发电效率具有深远的意义.传统的核电设备预警,大多是实时监控报警系统,预警效果有待提升,也未充分利用数据价值.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BiLSTM的故障预警方法,通过神经网络预测时间节点理论健康值,与实际值比较从而识别异常.首先提取实时数据库中健康的历史运行数据,然后对其进行一系列预处理,最后作为训练数据建立贝叶斯BiLSTM预测模型.采用交叉验证方法留出测试集,使用拟合优度、均方误差以及文中提出的贝叶斯假设检验方法对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