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学生,从心理健康做起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r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少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心理弊端颇多,困惑重重。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耐心细致引导,解除心理困惑,增强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尊重;独立;心态;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11-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今大多学生为独生子女,不少孩子个性娇惯脆弱,经不起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考验;再加上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心理的茫然困惑中夹杂着独立、自我的影子,又自有他们的忧愁与苦恼,让人不胜焦虑。另外,不当的学业负担、家长过度的保护和期望、普遍的青少年思想早熟,以及现代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都给学生的身心以强烈的冲击,使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困惑。教师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引路人,理应努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改善学生不良的心理状况,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尊重学生, “五心”相待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上开始有了“成人感”,自尊心很强,要求别人尊重他们,尤其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尊重。然而我们的传统意识里一贯以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为主,往往忽略了学生要求被尊重的需要感。加之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未成熟,日常言行中难免经常出现差错,更是削弱了老师尊重学生的自觉意识。事实是,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很容易伤及其自尊心,导致学生采取一些偏激的行为,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决不能忽视这一点,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对学生求全责备;而要理解、尊重学生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老师只有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教师工作的粗心和不耐心,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教师处处要尊重学生,以疏导、帮助、关爱和信任的教育行为来赢得学生的尊重。
  由此看来,尊重学生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并由此迸发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那么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平时怎么做到尊重学生呢?一句话,对学生以“五心”相待。 “五心”即:爱心,即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爱护,并对其处境表现出理解与关注;耐心,即在学生出现思想差错时要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诚心,即以真诚对待学生,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虚心,即放下教师的架子,尊重、接纳学生;细心,即在心理辅导中,对学生言行举止要做细致的观察,善于捕捉学生心理的变化。只有这样,师生心理才能相容,感情才能共鸣,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班级就是一个温暖的家,消融心理隔阂,解除思想戒备,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铺平道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打好基础。
  二、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独立精神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环境,家长的过分溺爱,使部分学生逐渐变得懒惰、软弱、依赖,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精神,缺乏独立精神和实践能力。虽然他们心理上表现出强烈的求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反叛意识,但是自制力和坚持性差,意志薄弱,做事常常不能善始善终,心理内部需求与自身形成的不良习性产生矛盾,形成一定的心理困惑。对此,老师一定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增强自我心理的韧性,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短期目标和计划,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此时的学生只有在自身外部行为上获得独立,才能进一步走向心理的成熟和独立。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环境,多提供锻炼的机会,并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明显标志。教师在管理教育工作中,应当逐步帮助每位学生树立自信心,时刻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能客观地对待自我。既不高估自己的能力,追求力所不及的过高目标;也不低估自己,对力所能及的目标不逃避、不推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对学生的优点和做法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之从心理上认为“我行”。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他们也就增加了对自己的信心,就会想着去做好另一件事。同样,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败也不能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指责和数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进行挖苦讽刺,而是提倡让学生自我评价,通过谈心、写日记等方式进行自我对比,肯定进步之处,找出不足之点。平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人文活动,激发兴趣,培养信心,辅以科学合理的心理指导和训练方法,让学生感到生活的美好,形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比如运用转移法来指导学生有效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当地转移注意力可以避免不良情绪的蔓延,让学生尽快地从消极的情感体验中解脱出来,减轻乃至消除心理紧张带来的压抑,保持良好的情绪,使心理平衡,逐步形成积极心态。
  四、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心理健康的内在需要。独生子女的娇纵孤闭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是形成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大绊脚石。人际关系不行,孤掌难鸣,自然处处不顺心顺意,心理则会愈加烦躁焦虑,学生又怎么能健康成长呢?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能以谦虚、诚挚、信任、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谅解别人的短处和失误,并力求将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逐渐体会到与人交往、合作的愉悦情感。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采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参与交往和合作,共同进步。
  总之,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耐心细致引导,解除心理困惑,增强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教师的言行品质,以便及时发现、调节,也会使自己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衡量家庭教育之优劣,不该只考量孩子与重要他人的关系,不该只看孩子的学历、家产、职务、官阶等方面的成功,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家庭教育的产品或结果,即孩子本身,看其内心有无幸福感,成家立业后有无成就感。  之所以用看似虚无的感觉来衡量家庭教育,而非物质财富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低,是因为这两种感觉直接反映出一个家庭的传统与父母的教育理念,其与孩子的内心直接相关,关系到孩子能否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能否循着
女儿深受父母疼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1992年4月,黄萍萍出生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一个普通家庭。因为是独生女,父母一直对她尽心呵护、百般溺爱。  2008年,黄萍萍读高中。学校与家相距70里,黄萍萍只好住校,每半个月回家一次。  女儿不在身边,黄德全、关淑琴夫妇免不了惦念,时常打电话给女儿嘘寒问暖。由于家里饲养奶牛,每年仅卖牛奶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因此在吃穿上,他们从不没亏
“人的一生应该有三次和童书的美丽邂逅,童年,初为父母,人生过半为了自己的时候。”所以,不论你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能陪着孩子和最好的童书共度美好的时光,于你自己和孩子,都是人生幸福的事。  记得,和儿子共读的第一本童书《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尽管儿子还是没有完全搞定吃喝拉撒的小班的年纪,但是我刚一读开头:“一条长长的,好像香肠似的‘嗯嗯’掉下来,糟糕的是,它刚好掉在小鼹鼠的头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