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要扎根于人民之中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是一门选择性较强的艺术,面对大千世界,什么是摄影者应该去倾心竭力予以追求表现的主题呢?这是诸多摄影者及摄影爱好者追寻的目标并渴望得到的回答。为了这一目标和答案,我多年来在社会这个多面体中,在其固有的丰富性与多变性中试探着向前走,试图通过众多的形象、人物、民俗来显示多样化的人物性格,显现社会的众生相,以寻求目标和答案。
  为了这一目标,我跑了大半个中国,从大草原到长白山,从天山南麓到岭南峰峦,从苍山洱海到青藏高原。创作的艰辛自不必说,可以自慰的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清晰可见了。拍摄了一些受到同行们称道的作品,如《采煤工》《生命》《北京人》《年轮》《伐木工》《门里门外》《清洁工》《青海人物组照》等。虽不能说这就是成功,但也微略领悟到摄影这门艺术的真谛所在。然而面对今天的改革大潮,作为一个艺术家,怎样才能向人们展示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次的生活画面?怎样才能充分表现出平凡的工厂、机器,普通的工人、农民的创造精神和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有不断地追求、探索的精神,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把镜头对准了生我养我的故乡—黄河岸邊。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从黄河岸边走来的。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为它骄傲,它将永远是我讴歌的主题。那些整年劳作在黄河两岸的人们,更使我赞叹不已,牵肠挂肚的母子情长,每每归返故里都使我更添一份爱,更多一份情。正是这份爱、这份情,使我创作的激情更加旺盛,正是这份爱、这份情使我寻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根。


  1982 年夏,我重归故里,正值麦收季节。一天下午,电闪雷鸣,暴风雨骤然而至。麦地里,场院上,你来我往,人喊马叫,一派抢收的情景,就连孩子们也忙前忙后。我似乎感受到了这是一种移山填海的力量,这就是黄河子孙的力量。从古至今,他们的双肩担起艰难,担起幸福,担起民族的兴旺,担起祖国的繁荣,然而他们却都默默无闻,平平常常。多好的黄河儿女!置身于他们之中就感到力量倍增,创作热情经久不衰。正是这种感受,促使我拍摄了《暴风雨到来之前》这幅作品。
  1984 年初冬,我又归故里。黄河岸边灰蒙蒙的一片,没有绿色,没有行人,突然我眼前一亮,那是谁?这般熟悉,这般亲切,他使我想起了父辈。这是一位黄河上的老艄公,面对苍茫浩荡的黄河,他凝神眺望,他在忘情地遐想,他是这样普通,这样平凡,黑棉衣、黑棉裤、白头巾。然而我却感受到了他有着与黄河上的恶浪搏击几十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对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腾不息的黄河,有着那样深深的眷恋。在他的眼中,这条河是充满生命的河。多少艰辛,多少欢乐,多少辛酸,多少甘甜,都凝聚在他的眼中,他在向黄河诉说着。我深深地被感动了,拍下了这幅看似平常却不平常的画面。
  在这几年中我多次回归故里,拍摄了一些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如《铁匠铺里父子俩》《集市组照》《秋忙组照》《黄河两岸人物组照》《黄河儿女》……拍摄了这么多作品,平心而论,我不敢有半点满足感,因为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如果不着力去表现这些普通人,表现这犹如黄河般以永恒的力量将社会推向前进的民族,我就枉为黄河子孙,愧对黄河两岸的父老乡亲。


  多年的创作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有扎根于人民之中,真正地爱他们,理解他们,才能有好的作品问世。我正是遵循这一理念去创作的。也正因为遵循这样一个理念,我在拍摄之前,从不先给自己定下框框,而是通过现场去感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跟着感觉走。然而这感觉却不是虚无的,而是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尝试并付出无数的艰辛。
  把自己的艺术扎根于人民之中,对生活充满激情,要善于捕捉、发现,因为伟大往往蕴藏于平凡之中。如果对普通的劳动者只闻其汗,不见其神,势必会导致创作上的平平。只有置身于他们之中,用心灵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去撞击,才能在平平常常的人物身上发现美;只有付出了探索尝试的艰辛,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才能以深沉的情感去感受实实在在并多姿多彩的普通人生活,才会使你的创作源泉永不枯竭,才会使你的摄影作品具有震撼心魄的力量。
其他文献
针对边境地区突发事件应急方案评估概化,缺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定量分析,方案的实效性差等问题,以C2组织为基础,引入任务、任务图、平台、决策者及组织结构关系等相关概念,